蒋武生 孙廷林
正视局限性与构建新视角——客家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蒋武生 孙廷林
回顾与反思百年客家文化研究史,有助于推进客家文化研究。在研究范式、成果影响、精神传承、产业创新等方面,客家文化研究表现出一些局限性。坚持“寻找差异、发现特色、避免雷同、培育个性”原则,秉承“平台为王、内容为本、科技为霸”理念,围绕“文化流域论、文化特质论、文化差异论”等观点,以宽广视野和宽容心态、务实学风和科学方法,推动客家文化传播和产业创新,方能巩固和提升梅州、河源、赣州等地在客家学研究中的地位与影响。
客家文化 局限性 文化传播 产业创新
自1815年徐旭曾撰《丰湖杂记》论述客家问题,至今已经200年。经土客械斗和太平天国两大事件发酵,客家渊源问题成为研究热潮,现代客家学研究开始创建。上世纪30年代以来,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标志,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客家文化研究成为显学。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之下,客家文化无论在研究范式、成果影响、精神传承方面,还是在产业创新与推广方面,都表现出一些局限性。
(一)从研究范式来看
今天客家文化研究基本上依然沿袭罗香林“文化—民系”范式,沿用传统谱牒学、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的研究角度和手段,田野调查仍是主要的研究方法。而在如何利用网络计算技术开展社会计算,如何开发利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库,如何利用考古成果佐证文献资料,论证客家文化研究最基本的“客从何来”等方面的问题,研究者普遍显得茫然无从,乃至存在一种排斥上述问题的研究心态。要扭转这一现状,研究者势必首先要秉持开放的胸怀与视野,积极尝试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
近年来,也已经有学者引入人类遗传学研究方法。2010年在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上启动了全球首个“客家人基因族谱”项目,依据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原理,通过解读人的基因和遗传学的比较追溯人的家谱,帮助人们找到家世渊源,了解姓氏发展的历史。据项目负责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员孙朝辉介绍,在客家人的姓氏家族中,绝大部分(将近三分之二)的父系血缘来自北方中原的汉人,小部分来自百越族群和苗瑶族群(畲族)。基因分析表明很多传统的客家大姓,比如伍、罗、曹、张、巫、刘、王、马、李、孙、郑、汤等等,都是来自北方。此外,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也在尝试建立客家基因数据库。这些结果表明,突破传统上的客家文化研究方法与范式,重视引入交叉学科等新的研究方法,对推动客家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研究成果的影响来看
早期客家研究著述,绝大部分立意于为自身正名,论证客家人来自中原,源出名门望族,关注的重点和个案研究集中在兴梅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后,赣南、闽西地区受到客家学研究者的关注,关于客家族群和聚落的论述开始出现,一些成果和课题开始在国家文化层面得到重视。借助世客会的召开,每个举办地都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本地的城市名片。例如:梅州——世界客都;赣州——客家摇篮;闽西——客家祖地;河源——客家古邑等等。
近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纯客家语言地区正在消失,语言边界和习俗边界正在淡化,被动地接受高势能文化影响,继香港被闽语、粤语占据主导地位之后,深圳已经国际化,客属地区惠州正在步其后尘。但在此过程中,客家文化并未显示出积极的回应。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来看,基本上是台湾、闽西、梅州、赣州以及河源、北海等几个客属地区的自家兄弟在对话,影响的范围也基本局限在客家地区。
(三)从传播的平台来看
改革开放初期,广府文化北上,粤语歌曲一度风行全国。然而风水轮流转,这十多年来主流媒体和有影响的省级大台大报,则甚少看到岭南文化的影响与踪迹。而西北、东北的地域文化,如“二人转”等成为继京剧之后的国家小品“京品”,一些相关口头禅如“忽悠”“杠杠的”“小样”“必须的”等等,几乎成为国人口头语。岭南文化尚且如此,在岭南文化当中处于劣势的客家文化,更显出边缘化。至今没有一部反映客家文化的经典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一首经典歌曲能够发挥出影响全国的作用。
客家文化边缘化的现实,不得不从客家文化的传播平台上找原因。综观客属世界,世客会和海峡两岸经贸论坛是全球客属社团组织最为活跃的两大平台。梅州市高举“世界客都”大旗,举办世界客商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已经举办4届,其品牌扩张力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即使从影响和规模最大的世客会和海峡两岸论坛来看,这两个传播平台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更不用说发掘、创建形式多样的其他传播平台了。这种现状与危机感,未能受到客家文化研究者的正视。
(四)从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来看
国内文化产业通行的做法,概括起来有三种:一是依托物质载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如河源地区的苏家围和林寨、龙岩地区的永定土楼等。二是依托非遗资源发展演艺业,如梅州的《客家映像》、永定的《土楼神韵》等。三是依托传统手工艺开发工艺品,如广西博白编织、广东连平忠信花灯等。在如何利用传统客家文化元素进行产品创意设计与开发方面,则普遍显得不足。
台湾地区客家文化产业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如台湾新北市三峡镇成立“三峡历史文物馆”,在官方和民间共同努力下,每年举行“蓝染节”,结合当地产业、环境特色并整合资源,用心开创蓝染艺术工艺发展生机,把蓝染工艺精致化、艺术化。看似不起眼、土气的旧工艺幻化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全新艺术生命。这就实现了在保护、传承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的同时,实现并提升了客家传统服饰的现代价值。三峡镇客家服饰蓝染工艺的精细化、艺术化、市场化的保护、开发之路启示我们,仅就客家服饰文化而论,其现代开发价值潜力巨大,更不用说其他客家文化形态了。
反思客家文化研究现状,是为更好地推进客家文化研究。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研究和传播客家文化,必须坚持“寻找差异、发现特色、避免雷同、培育个性”的原则,秉承“平台为王、内容为本、科技为霸”的理念,在“文化流域论、文化特质论、文化差异论”等观点上下功夫。在新形势下,推进客家文化研究,尤须着力做好以下四点:
(一)整合资源,构建阵地,建设“客家云”服务平台
新闻媒体对传播客家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传统的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之外,新媒体的出现也为客家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活力。客家网络新媒体,主要关注在新媒体环境中,如何运用创新平台和路径来传播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新媒体是客家文化传播走向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的全新途径。得之则昌,失之则亡。围绕客家文化自身特征与新媒体优势,开展深入研究与开发十分必要。
网络是当今传播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与途径,网络媒体是当下宣传思想战线的主阵地,传统的纸质媒体的影响力已趋退化,网络在线阅读成为年轻人主要的阅读方式。因此,如何利用网络传媒传播客家文化是当今最为现实最为重要的课题,如河源《古邑客家》电子杂志就开始了有益尝试。梅州、河源、赣南、闽西等客家地区要整合资源,组织各地的研究机构建设“客家云”服务平台,实现研究资源共享,这是应当尽早提上日程的。
(二)寻找差异,发现特色,探索发掘客家文化资源新路径
放弃追求统一性的做法,遵循客家文化的区域差异性原则,鼓励各客属原乡地区积极探索发掘客家文化资源发展的新路径。以梅州的资源为例,从秦开五岭到明朝的2000年间,梅州就已经成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当地文化的重要交汇点,成为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中心,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和文化遗址。此外,包括被称为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的围龙屋在内的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客家民居建筑,还有以梅县话为代表的我国七大方言之一的客家方言,以及兼容中原百越、东南文化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等,构成了梅州人民质朴而又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铸就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
尽管客属各地具有客家文化中共性的一面,但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不同地域的客家文化又是在本地域的社会历史长河中走来,必然具有其地域性特点。那么与梅州相比,赣南、闽西、河源等地的客家文化有哪些差异性,各自具有哪些特色,这是各地在探索发掘本地域客家文化资源需要特别注意的。
(三)与时俱进,吸收和利用时代元素与技术
研究客家文化要有世界眼光,传播客家文化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夯实客家文化内容要吸收时代文化元素。诸如陕北民歌、宁夏花儿、云南情歌、广西三姐山歌、康藏风情歌曲、草原情歌等传统地方文艺,之所以能从地方唱红全国,无不是吸收与借助了现代音乐元素。反观客家山歌,走不出客家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积极吸收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元素与技术,改造、传播客家山歌等客家文艺,值得人们深入探索。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客家人联络感情的重要工具,同时它又是运用客家语言、传播客家语言的有效形式。同样以台湾为例,台北中原客家崇正会办了两个客家山歌演唱班,每周定期演唱。每年二月规模盛大的竹东山歌大赛,二十多年来报名参加比赛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连续两天从早到晚山歌唱不停的盛况。为使新一代客家青少年也喜欢客家山歌,音乐界的客家人士对客家山歌的歌词和旋律、节奏进行了改造,然后请艺人演唱制成光盘发行。这项工作如果获得成功,则对于传播客家文化和推广客家语言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以新媒体、新技术来传播客家山歌等文艺的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四)面向市场,注重传播与营销,推动客家文化产业走向市场
历史时期,客家人重视教育,各类官学、私塾、书院、学馆遍布城乡,人才辈出,这对传播客家文化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更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客家文化信息共享平台,紧跟城市发展步伐,推动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客家文化传播形式日趋走向多元化。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为培养本土人才,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客家文化的传播形式,客家微电影创新并拓宽了客家文化的传播途径。通过大力推广全球客家微电影大赛等活动,在年轻一代中传播优秀的客家文化。客家微电影,为全球客家文化传播创新搭建了一个前期创意创作、中期投资拍摄、后期展示传播的产业链式交流互动平台。高端策划、密集宣传、强力运作,促进客家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使客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直线上升。新媒体要与客家文化学术单位无缝对接,要接“地气”,还要处理好传承、传播、创新的关系。
在客家文化研究中,我们认为,需要避免陷入三种认识误区:一是固守传统客家文化的研究与思维模式。上世纪30年代,罗香林通过对兴梅地区客家谱牒和客家根源的研究,提出五次迁徙说,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无人置疑。囿于既定研究思维模式,就难以发掘各地客家文化的差异性。二是认为如河源等地客家文化底蕴肤浅,产生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事实上,就以河源而言,历史文献和考古事实表明,河源地区在东江流域文明极为悠久。三是浮躁的文字作秀和炒作。要避免陷入这种误区,就必须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扎实进行基础性的研究,重视发挥各类文化研究会的作用,选定一批研究课题,政府筹措研究经费,向社会公开招标,利用专家学者的力量,生产一批具有明显河源特色的文化研究成果。
上述三种认识误区,研究客家文化应该注意避免。正视现实,以宽广的视野和宽容的心态,务实学风和科学的手段与方法,是巩固和提升客家学术界的地位与作用的必然之举。相对于梅州、赣州等客家研究大市来说,这尤显重要。
(一)坚持客家文化多元化,摈弃追求统一范式与标准的做法
一定时期以来,固步自封、地域观念等成为开拓客家文化研究视野的桎梏。而事实上,文化发展犹如长河流动。文化长河中的上、中、下流必然呈现不同的文化水文、水质与文化生态。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千百年间多次迁徙的历史过程中,其文化生态当然是波澜不平的。所以不固执统一的范式与所谓标准做法是客家文化研究的必然要求。客家文化研究应当呈现出客家文化本应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及多变异性,这种多元化的面貌才是客家文化本真面目。客家文化研究的多元化及多面相化,客家文化深化及广度的探讨已成为客家学研究的迫切问题。因此,在客家文化研究中,超越地域观念的制约,才是面对客家文化研究挑战的正确态度。
(二)坚持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推广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及成果
对于多数学者来说,近二十年来,实事求是的学风加强了,新理论新方法引进了,学术视野也更开阔了,他们分别从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了古代百越族、畲族、瑶族等南方土著民族在客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肯定了这些土著族类也是客家先民,他们与南迁汉人共同缔造了客家民系。
(三)坚持“平台为王”理念,构筑客家文化传播新平台与渠道
历史时期,梅州曾是客家人向海外迁徒的始发地,人流、物流、信息流由此发出。客家名人故居、客商奋斗之路等均不失为传播客家文化的有效平台。然而近年来,赣南、闽西等地客家文化研究更显如火如荼,影响愈加蒸蒸日上。梅州自身的客家文化研究与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尽管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对比赣南、闽西等地表现出的后来居上之势,则又不尽如人意。
相对于赣南、闽西,梅州本具有更为优越的客家文化资源优势,理当充分发掘,打造出持久影响力的客家文化传播平台。譬如坐落在大埔县西河镇车龙坪村的“光禄第”,乃近代爱国侨领、实业先驱、晚清商务大臣张弼士的故居,是典型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现保存完好。l892年,张弼士怀实业兴邦之理想,在烟台创办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企业——张裕酿酒公司。其产品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牌。如能与“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实行文化搭台,企业唱戏,利用“光禄第”兴办“张裕酒文化历史陈列”,将获得多方面的“双赢”效益。同时,利用传统民居展销本地土特产和经营客家传统美食,开发有特色的纪念品等旅游产品。凡此种种,既可以让游客领略客家风情,又可使传统民居有“人气”而得于“养护”,作为业主既可守护自己的家园,同时又是演绎客家民俗和传播客家文化的平台。此外,在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更应发掘特色,奋起直追,争取打造高级别的国家级项目,以此作为引领客家文化传播的有力平台。
(四)坚持产业创新理念,加快推进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建设,以实际项目落实保护措施
客家文化的许多文化形态都蕴藏在客家人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显得分散、零碎,不便认知和解读,加之缺乏客家文化载体,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划,“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我国将建立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可以增强全球客家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打造全世界客家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因此,加快推进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建设,以实际项目落实保护措施,对保护与开发客家文化显得尤其重要。
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主体部分由粤、闽、赣三省的纯客家县域组建。包括广东省梅县区、兴宁、大埔、五华、蕉岭、梅江区、河源等16个县市;福建省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宁化、清流、明溪8个县市;江西省宁都、石城、安远、兴国、瑞金等18个县市。在申报、建设进度上,2010年广东梅州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率先正式挂牌,2013年“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文化部的批准设立,闽西龙岩等地正在争创国家级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梅州更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挖掘特色,发挥优势,实现客家文化资源带动产业创新。
(五)坚持“文化遗产是根源,文化人才是根本,文化设施是根基”的“三根”文化理念,注重客家文化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赣南地区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依托,走在了客家文化研究人才建设的前列,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客家文化研究人才队伍。作为世界客家之都,梅州在客家文化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应当作出更大努力。梅州应当以嘉应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等高校研究院所为依托,引导客家文化研究向高层次上品位方向发展,通过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点,建设一批高档次的设施和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以客家文化研究人才队伍带动梅州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整合梅州丰富多样的客家文化资源,保存、传承客家文化中的瑰宝,为海内外宾客表演,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抓紧收集客家文物,举办陈列展览。文化部门、方志部门应把客家文化研究列入工作范围,逐步建立一支客家文化的研究队伍和创作队伍。
回顾客家文化研究现状,我们需认识到传统客家文化研究无论是从研究范式还是研究成果推广来看,都表现出局限性。对这些局限性,我们不应讳莫如深,而应该鼓起汲取、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范式的勇气,从而超越传统研究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客家文化研究应该通过全面深入检讨与反思,构建起崭新的研究视野,立足于时代高度,吸纳时代科技进步成果,将客家文化精神的传播和客家文化产业创新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才能更好地贴近和服务于当今时代,才能推动客家文化研究再创高峰。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李秀奇等.中原闽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
[3]刘东生等.海峡两岸客家服饰的嬗变探析[J].服饰导刊,2012(1).
[4]谢重光.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M].人民出版社,2013.
[5]朱迪光.客家文化生态区,是客家人的精神圣地![A].广东省文物局编.广东文博事业改革开放三十年文集[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2015-9-18
蒋武生,男,广西全州人,任职于河源市社科联。研究方向:客家文化。
孙廷林,男,河南方城人,暨南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宋史、历史文化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