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圣云 黄雪倩
让工作报道凸显新闻性、导向性和可读性
——以一次工作现场会的创新报道为例
文/覃圣云 黄雪倩
工作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特别是各级机关报刊经常性、大量出现的报道种类。长期以来,媒体采编人员在工作报道方面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模式。其一,围绕职位高的领导人做文章,把领导人就某项工作所作讲话、指示的要点一一罗列道出;其二,对工作会议的材料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然后列出参会的领导人;其三,对工作现场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让读者感觉似乎也到现场转了转,但却抓不到要领,基本上就是给读者端出个“大杂烩”。按这些套路写出来的工作报道有一些共性: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没人找茬,“保险”系数高;没有新闻味,一些本来新闻性较强的内容淹没在大量程式性的材料和套话、空话中,把“肉”埋在“饭”里,让人怎么看都感觉不到多少新闻味儿,只是个宣传品;缺乏可读性,不能吸引读者,宣传效果不佳。
2013年,广西左江日报社制订了“为党传播 为民发声 敬业尽责 敢于担当”的办报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采编部门积极改进、创新工作活动报道,以获得更好的舆论宣传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采编人员在工作报道的改进创新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并总结出如下经验:只要努力做到凸显工作报道的新闻性、导向性和可读性,工作报道就能展现出鲜活生动、高端深刻的魅力。
下面,以《左江日报》改进创新工作报道后的一个典型成果——对宁明县一次工作现场会的改进创新报道为例展开论述。
采访发现“活鱼”,记者决定打“组合拳”。2014年5月上旬,《左江日报》记者到宁明县采访县委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帮助农民砍运甘蔗入厂的新闻。在采访县委书记时,记者得到一个信息,该县突破召开工作现场会的传统套路,不选已经做得很好的地方作会议现场,而是选差的地方,定个时间,让他们把工作做好之后,再去开现场会。职业的敏感使记者当即与县委书记约定,他们召开现场会的时候记者要进行采访报道。2014年5月21日、23日,该县相继召开城乡建管工作现场会、清洁乡村长效机制建设现场会,记者进行了全程采访。记者在完成采访后,认真分析梳理材料,决定根据新闻的传播需要和工作导向、思想导向需要,写一篇消息、一篇通讯、一篇评论,进行一次组合报道,以形成一股强劲的立体冲击力,引起各方对宁明县这一创新性工作的关注,让新闻充分发挥积极影响作用。通讯稿见报后,由于出现了新的导向需要,记者又加写了一篇评论。编辑部则在版面位置、发稿篇数、稿件篇幅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保证这次报道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
报道层层递进,吸引各方关注。一是创新报道手法,凸显工作报道的新闻性。记者首先撰写了一条不足千字的消息——《就是要到差的地方开现场会》,于2014年5月25日《左江日报》头版头条见报。
这则消息,一反传统做法,基本上不介绍现场会的具体情况,而是紧紧扭住“到差的地方开现场会”这一点大做文章,挖出事件背后的新闻。可以说,这是以创新报道手法报道了创新性工作,使得这次工作报道的新闻性强烈地被凸显出来。
二是选准角度,深度挖掘新闻事实包含的新意,凸显工作报道的工作导向性。“到差的地方开现场会”是突破旧套的创新之举,能激起读者的兴趣。消息刊发后,读者知道了有这么一回事。但是,差的地方真的就能那么快变为先进吗?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是不是真的?人们出于对新事物的兴趣,显然还希望弄清这些问题。
于是记者又写了一篇通讯《县委书记这样“调教”乡镇书记》(于《左江日报》2014年5月27日头版倒头条见报),进行深度报道,来解答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此类报道角度的选择十分关键,必须避开之前所发消息的切入角度,避免重复。那么,从推进工作的需要来考虑,这件事还有什么新意值得宣扬,在工作上产生积极导向作用呢?记者对采访所得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后发现,宁明县委书记决定通过到差的地方开现场会,除了要树立有说服力的先进典型,以推动面上工作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工作意图:以此来督促、引导乡镇领导们注意抓好工作薄弱环节,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实现平衡发展。就是说,县委领导就是通过“立令状做实事”来教育、引导乡镇领导做好工作。从记者采访到的情况看,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而且,这对其他地方推进工作也是有积极借鉴意义的。于是记者就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写这篇深度报道。通讯除了详述亭亮乡怎样扎实开展工作,使得龙旺村百荷屯从脏、乱、差严重的屯变成清洁乡村先进典型的过程,解答前述人们读过消息后产生的种种求解问题之外,还重点报道乡镇领导们从现场会一事受到教育、得到启发。这么处理,通讯稿就挖出了新意,而工作报道的工作导向性也强烈地被凸显出来。
三是撰发新闻评论,引导受众认识思考新闻事件的意义,凸显工作报道的思想导向性。消息见报后,记者撰写了一篇不足千字的新闻评论:《到差的地方开现场会大有名堂》(于《左江日报》2014年5月26日头版见报)。
一般来说,消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通讯让读者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过程;新闻评论则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新出现的事物。简而言之,发表新闻评论是由于需要对读者进行思想引导。
到差的地方开现场会颠覆了习惯做法,有人觉得好,也可能有人觉得这似乎有点离经叛道、故作标新立异。记者是深入采访了解此事的人,可以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告诉读者,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这个新事物。记者撰写的这篇评论,鲜明提出到差的地方开现场会有三大好处:有利于先进典型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防止“面子工程”,有利于教育、锤炼干部。最后得出结论:到差的地方开现场会的做法值得推广。
此外,记者还撰发了另一篇新闻评论《领导工作法:事教胜于身教与言教》(《左江日报》2014年6月9日头版见报)。为什么还要写这么一篇评论?因为在通讯《县委书记这样“调教”乡镇书记》见报后,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立意偏了,有人认为标题做得出格了,等等。记者觉得有必要明确揭示该稿的主题寓意,帮助大家理解事件所包含的、但却不太容易被理解的独特意义。在这篇评论中,记者分析说明了宁明县委领导通过“立令状做实事”来教育、引导乡镇领导做好工作这种“事教”工作法,比常用的“言教”“身教”更胜一筹,最后还点明它符合实践出真知、实事求是的原理,引导公众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来认识新闻事实的意义。
这两篇评论,都是在报道新闻事实之后,由于需要对公众进行思想引导而作的,是这次现场会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使这次工作报道凸显了鲜明、强烈的思想导向性。
四是以活泼文风凸显工作报道的可读性。第一是精心制作标题,勾起读者了解文章内容的欲望。消息《就是要到差的地方开现场会》针对常人“差的地方怎能开现场会”的疑惑心理着笔,要解此疑,非读此文不可;通讯《县委书记这样“调教”乡镇书记》别致风趣,逗起人们的好奇心;两篇评论:《到差的地方开现场会大有名堂》引人探究“到底有啥名堂”;《领导工作法:事教胜于身教与言教》点化“言教不如身教”的格言,使人产生“事教比身教还厉害?我倒要看看是怎么一回事”的想法,从而一读以解疑。
第二是短文精炼隽永,长文多姿多彩,吸引读者读完文章。本次报道4篇文章,一篇消息和两篇评论均不足千字,内容精炼:消息信息量大,内容丰富,都是干货;评论集中笔墨直击要害,不蔓不枝,语言生动活泼,逻辑力量与文学色彩兼具。这样的短文可以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通讯篇幅较长,就运用小标题把长文化解为几篇短文,加上内容有分量,行文活泼,一篇长文就显得多姿多彩,让人读而不厌。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此次报道一事发四稿,是特例,不是所有的工作性新闻都值得这么做。但是,在进行每一项工作报道时,努力凸显新闻性、导向性和可读性,应该是每个媒体人自觉追求的境界。
工作报道需要改进创新,要努力使报道达到新闻性、导向性和可读性融合的境界,以取得最好的舆论宣传效果。总结此次成功的工作报道经验,我们得出改进创新工作报道的四点启示。
必须遵从新闻规律进行工作报道,要有责任担当意识。说到底,进行工作报道的根本目的是传播工作信息,以推动工作进展。但如果不能吸引人看,就达不到传播目的,也就谈不上通过报道来推动工作。要吸引人看,就必须千方百计凸显工作活动的新闻性,避免纯工作性的讲话材料堆砌。因此,改进、创新工作报道必须从强化新闻观念入手,然后通过扎实采访,精选报道角度,深入挖掘所报道工作的独特意义等一系列艰苦工作来实现。这就要求进行工作报道的记者要有责任担当意识,要有改进、创新的自觉性、使命感。否则,往往会以套路化、程式化的稿子应付了事。
要有倡导、鼓励、支持改进、创新工作报道的良好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指媒体所属机关的领导层的态度,他们要允许媒体按新闻规律进行工作报道,而不是要求媒体对自己的工作言行做模式化的全纪录。小环境是指媒体的内部氛围,特别是媒体领导层的态度。记者此次工作报道能够在头版陆续发4篇稿,包括一篇头条、一篇倒头条、两篇评论,这固然与事件本身的新闻性很强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报社领导倡导、鼓励、支持改进创新主流新闻报道,真正按新闻规律组织、审发稿件,遇到有价值的新闻,该做大的就做大,内容为王,突破一事一稿的常规,为改进创新报道大开绿灯。
要真诚地“走、转、改”。一般来说,市级党报不会采访报道县一级某个方面工作的现场会。但此次记者不但去了,而且是主动预约要去的。这是记者真诚走基层、转作风的结果。先是记者在走基层采访时发现了这条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线索,于是决定预约再走基层捉住这条“活鱼”;再是记者转变作风,抛开不主动采访报道下级一般工作活动的框框,不端架子,哪里有新闻就扑向哪里,沉下去,全程采访;最后是改变文风,一方面在报道发稿量上突破规格,以往对县一级的常规报道是一事发一稿,现在陆续发了四篇稿,真正是按新闻传播需要和舆论导向需要来写稿发稿,另一方面在写法上一扫以往工作报道的俗套,语言生动活泼,让读者感受到一股清新气息。
要以扎实的业务功底为基础。
此次报道,对工作报道的改进创新主要体现在以新闻性为准则决定内容的取舍,工作内容服从新闻传播需要,改变了媒体版面机械记录工作情况的旧套路;同时表现在根据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实际需要决定写发稿件的品种和数量,突破了惯常一事一稿的框框。对于记者来说,要适应这样的改进创新,必须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比如,必须有足够的新闻敏感,才能在听到县委书记随意提到他们准备到差的地方开现场会时,及时抓住这条线索;必须具有强烈的新闻意识,才能跳出现场会来写现场会;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分析归纳能力,才能发现这件事情中蕴涵着“以立令状做实事来教导干部”这么一层重要意义,才能写出吸引人读的通讯;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素养,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写出新闻评论,及时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到差的地方开现场会”这一新事物。
作者覃圣云系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期刊社社长
黄雪倩系左江日报社编辑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