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晨曦
民国范,看少年中国
文/屠晨曦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革命党人大力借助移风易俗来推动革命,新风潮席卷一时,“自由尽是新风尚”。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改称谓、废跪拜、禁止贩卖人口、倡女权、易服饰、倡导自由婚姻等等,成为一股时代性的社会潮流。一场大革命,将很多宝贵的文化财富留给了现代中国人。
公历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很快提出改用公历的提案,得以通过。当时中国实行农历,同时以皇帝年号为纪年方式。南京临时政府将其废除,并规定使用公历,希望以此去除封建帝制的残余,与国际接轨。
不跪
1912年8月,政府公布新礼制:男子礼以脱帽鞠躬,庆典、婚礼、丧礼等用脱帽三鞠躬,公宴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寻常相见用脱帽礼。女子礼用鞠躬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这样平等、进步的礼节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剪发
革命从“头”做起,清末革命党兴,辫子成为革命党人反清的革命目标之一,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很快形成一股剪辫子热潮,一条辫子的去留,成了革命的象征和弃旧从新的标志。而时髦的短发,也成了那时潮男潮女的“流行符号”。
洋装
辛亥革命前后,西装和中山装常被视为革命党人的标志,当时人称“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民国之后,穿衣的“洋化”不独政界如此,社会各阶层都掀起了“洋装热”,从上层人物扩散到一般民众。
男女同校
民国女子求学现象已为大多数民众接受,男女同校的呼声日渐高涨,蔡元培就此指出:“改良男女的关系必须有一个养成良好习惯的地方。我以为最好的是学校,外国的小学与大学没有不是男女同校的。”辛亥革命9年后,男女同校才真正开始实行。
女人上班
1916年,全国共有近24万女工集中在手工业等轻工业企业当中,而少数女子在教会医院、学校、剧团等供职,女子登台演戏也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国后社会发展的大势,决定了女子走上社会,从事适当职业已不可扭转。
婚姻自由
1917年6月8日,北京的《晨钟报》登了第一则征婚启事。民国之初,自由恋爱还只是局限在发达地区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国人中间,经过好多年,自由恋爱之风才吹遍华夏大地。而离婚成为问题,是到民国才有的事,从前只有“休妻”和“弃妇”之说。辛亥革命摧枯拉朽,在自由、民主、人性的旗帜下,中国男女终于有了平等的离婚权利。
文明戏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人组成的“春柳社”,在日本东京上演《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李叔同饰演剧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演出全部采用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也被看做是中国话剧史的开端,当时被称为“新剧”。辛亥革命前后,在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文明戏更是发展迅猛。
炒股
证券交易对中国人来说是舶来品。清末,西人在中国设办证券交易所,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梁启超曾首倡交易有价证券,但没有得到晚清政府的支持。1914年,上海华商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初具证券交易所规模。1920年7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从此有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股民。
摘自《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