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勇 贺 彦 岳 焱
(化德县草原监督管理所,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化德县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黄志勇 贺 彦 岳 焱
(化德县草原监督管理所,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1)发展草产业是建设生态环境的需要。草产业是化德改善生态环境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草地具有很强的固土和涵养水分的能力,培植草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种草比种树具有更大的适度性和比较优势,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将土壤中的无机磷转化为有机磷,增加土壤中氮、磷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同时,草地上种灌木,再视土地的成熟程度有步骤地植树,建立屏障和生态覆盖,提高整个区域生态效益,可有效改善水城地区的生态环境。
(2)发展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牧草是易再生、多功能的多效益的作物,是农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草产业后续潜力大,扩张空间大,可延伸性强,具有综合发展的高效益。由于其庞大的市场需求量和投入少,见效快,周期短的特点,易与养殖业结合,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发展草产业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化德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东北部,位于东经113°33′04″~114°48′13″,北纬41°36′47″~42°17′41″之间。北与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接壤,西、西南与商都县相连,东、东南和河北省康保县交界,东北与正镶白旗毗邻。东西长108.5公里,南北宽72公里,总面积2568km2。化德县地处中温带,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年降雨量260mm左右,雨水大都集中在6~8月份,无霜期100d,春秋季节多风,年均大风日数67d。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干热短促。年均日照3078.7h,太阳辐射强。干旱、大风、霜冻为主要灾害性天气。域内平均海拔1500m,属浅山、丘陵荒漠地貌,境内土壤为粟钙土、草甸土、盐土3种类型。粟钙土面积约为24.8万hm2,占全县面积的98.2%,活土层一般在30cm左右。天然草原为温性典型草原类,主要牧草44科153属235种,其中禾本科、豆料、菊科等饲用植物84种。
化德县有天然草原14.04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54.67%,人工草场2.67万hm2,耕地面积6.67万hm2,其中年均种植饲草料作物1.67万hm2(青贮玉米和青莜麦),各类农作物秸秆也成为当地肉羊肉牛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降雨量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当地丰年天然草原产草量达75kg/667m2,平年产草量一般在50kg/667m2左右,欠年产草量降到25kg/667m2,人工草场和饲草料作物产能也波动较大,年产草总量极不稳定。2014年天然草原草产量26.14kg/667m2,牧草生长高峰期总产量5071.16万kg,冷季可食饲草(包括人工种草和饲草料作物)总储量11667.71万kg,适应载畜量仅为23.34万绵羊单位,给当地畜牧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1)土地利用不合理。化德县人工草场2.67万hm2,耕地面积6.67万hm2,但土地都是分户经营,而人工种草需要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统一管理,才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2)认识不足。由于受“重粮轻草”观念的影响,农民没有把草作为商品来对待,更不会把草如农产品那样精耕细作。种草在大农业中没有地位,更没有作为一项独立产业来对待。
(3)饲草加工能力低且较初级。牧草收割后,不能进行技术深加工,制成草粉、草颗粒等草产品,储草基础设施薄弱,量少露天存放,导致牧草营养成分损失、质量下降,甚至大量霉变损耗。
(4)草产业投入不足。化德县除利用国家少量项目资金实施人工种植牧草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外,再无其他资金投入到草原围栏封育、草场改良和饲草加工储备等草产业工程项目,且项目资金国家投入标准较低,所以牧草种植推广难度大,无法调动农民从事草产业的积极性。
(1)市场前景大。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奶和低脂肪的牛羊肉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我国近几年牛羊肉消费量快速增长。国家学生奶工程的启动与进展,也促进我国奶牛养殖业大发展。草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迅速发展畜牧业急需草产业提供必需的物质保障。其次,国内、国际市场对草产品需求大。目前我国高蛋白饲料资源短缺,现在主要通过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添加量和进口蛋白饲料来解决。数字表明,苜蓿草产品在我国年需求量为300万t~500万t,国际市场需求量为500万t,预计尚存700万t的需求空间。美国、加拿大、西班牙为主要出口国,消费市场基本集中在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从美国、加拿大进口草产品运费高,且同等产品价格比我国高1~1.5倍,因此仅在亚洲优质蛋白饲料作物的市场潜力可达100万t以上,这为水化德县发展草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2)经济效益好。草产业低成本、高产出的良好性能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种植牧草既满足了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又可形成较为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种紫花苜蓿与种粮相比,不仅降低水肥田间管理等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且每亩可增加收入800多元。同时,还可大力发展设施养殖,用蛋白含量高的苜蓿喂养牲畜,可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和肉蛋奶质量,提高屠宰率和产奶量。以草促畜、以畜带草,提高附加值,既促进草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3)生态效益显著。大力发展草业,通过开发土地资源,发挥牧草的根瘤固氮改良土壤、防风防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的特性,不但可提供大量优质廉价的饲料、肥料、工业原料,而且对环境保护有着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发展草业是保护生态,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将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相结合,坚持科技兴牧,草牧并举,草畜平衡。促进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大力发展化德特色经济,促进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
(1)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改变农民观念。一个产业的成熟和壮大,政府要制定强有力的保障政策,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草产业市场运行机制。政府行为的着眼点应当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调动内在的积极性,以草业市场为调控对象,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各种社会服务,给予绝对的优惠政策。规范市场,加快推进土地和草场流转,以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为经营主体,扩大种植面积,发展规模化经营,本着“谁投入、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实现权、责、利相统一,治、管、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尽可能地扩大坡梁地退耕规模,引导农民种植牧草,奠定草产业发展的基础。
(2)科学种植,提高效益。推广和使用抗寒耐旱的优良牧草品种,科学种植,对于那些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高,抗病性能较强的种子,要建立草种基地并积极推广。建设2~3处大型饲草储备站,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牧草产品加工设备,保证草产品加工技术含量和质量,增强抗灾保畜能力,降低自然灾害给畜牧养殖业带来的行业性风险。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经济技术合作与开发力度,重视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走精品发展战略。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户,普及种草科技,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草业生产基地,做好科技服务工作。
(3)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种植。长期以来,牧场种植面积小,形不成规模,加工利用几乎更是“空白”,因加工问题的困扰,牧草业扩大种植和形成产业化受到了制约,牧草加工一直靠传统自然晒干的方法,使牧草饲用价值损失达一半以上,且加工时间长,质量低下,浪费严重,难以形成商品。牧草业也是一个综合性和联动性产业,要多元化、多方位和多模式发展。为此,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扩大人工牧草和饲草料种植,同时加大草原围栏封育、草场改良和饲草加工储备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项目资金投入标准,强化品种、种植、抚育和管护等综合性技术措施,大力发展饲草深加工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调动农民从事草产业的积极性。
(4)草产业与畜牧业相结合,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综合发展之路,促使草业产业化和畜牧养殖业的协同发展。规模化种植是草产业得以发展的前提,要依靠生产基地的建立来实现,基地应有较为优越的基础设施和标准化的生产能力。规模化的草产业是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前提,建设大面积的连片人工草场,结合草原围栏封育、草场改良和饲草料种植等多种工程并举,才能真正形成草产业格局,达到应有的规模。同时在市场引导下,通过典型示范和龙头企业带动,吸引县内外资金投资草业开发,形成一批草业开发实体和牧草种植基地,实现草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
(5)政策倾斜,机制发力。借助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争取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当地得到全面落实。通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惠民政策执行,使农民生活得到保障,通过农民土地和草原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稳定后,才能有效改变目前养殖业的粗放式经营方式,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草产业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最终实现“畜退草进、草绿人存”的生态文明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