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琦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湖北 武汉 430056)
借鉴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几点思考
彭 琦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湖北 武汉 430056)
美声唱法作为世界声乐传世“瑰宝”,源于欧洲古典声乐传统唱法,后经世人不断传承与演绎逐步形成的一种声乐唱法。其高亢委婉的旋律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和喜爱,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财富。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各地美声唱法的普及与教育也相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很快被众多音乐工作者传承、应用,逐步形成教学科目列入国内各大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在美声唱法的系统教育之下,我们培养出了一大批蜚声国内、享誉世界的美声歌唱家。然而有一种现象却不容乐观,尽管我们引进学习美声唱法已长达七十年有余,取得成效的大多为意、德、法等外语形式的学唱,而以中国汉语语言形式的借鉴演绎却鲜有涉猎。身为中国人更应当懂得尊重民族的声乐传统,我们引进不是简单的学习与传唱,而应该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演绎。基于此,本文谨以科学的态度粗浅地分析了西洋传统美声唱法的规范化特点,透视了汉语言吐字发声应用美声唱法的问题,最后做出借鉴美声唱法唱好中国作品的几点思考。对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中国作品演唱;美声唱法;借鉴;思考
国内声乐教育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涉及美声唱法教学基本采用一些经典外语曲目。讨究起来大都认为汉语曲目咬字难于外国歌,中国歌的演唱不如外国曲目顺畅,声音也不及外国曲目那样圆润动听。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辩证地予以讨究,既然西方多国能够各具特色地语言演绎美声唱法,那么我们身为中国人,在这片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上,就没有理由不唱好中国歌。
西洋传统的“美声唱法”,即“BelCanto”,这句意大利语所表达的实际概念为“美好的歌唱”。它是融歌唱者声音、气质、风度与歌唱内容完美融合的形式体现。宣泄的是一种声音能量的美,展现的是一种气场效应的美。而当我们聆听美声大师演唱时,我们在感受他们独特各异音色的背后,更多领悟的是他们共性且规范统一的声音特点。西洋传统美声唱法规范化声音特点,大致概括为:“通、圆、实、纯、亮、活、松”七字诀。
所谓“通”,泛指声音的通透流畅。而通透流畅的声音,是各部位发声器官于歌唱发声动作中最协调状态下的产物。西洋美声唱法追求的是人的共鸣腔体上下空间相通、保持气息通透流畅,而气息与声音的通透流畅则是统一声区、扩展音域的最基本前提。
所谓“圆”,泛指声音的圆润丝滑。西洋美声唱法最注重强调的是声音的圆润丝滑与连贯,是基于声音圆润丝滑的角度来表现声乐的美感。而圆润丝滑的声音则是通过拷贝声音的共鸣腔体宣泄而出。
所谓“实”,泛指声音的结实有力。唯有结实有力声音的精彩表现,才会有声音的威力,以此成为成就实力的象征。
所谓“纯”,泛指音色的清纯洁净。清纯洁净的音色如同洁净的水一般没有任何污物的污染。相对而言音色愈纯净,声音愈是透明、清晰。西洋美声唱法追求的这种美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
所谓“亮”,泛指音色的鲜明亮丽。鲜明亮丽的音色让人无限憧憬与向往,鲜明亮丽的音色,是阳光与生机的象征,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音色鲜明亮丽的西洋美声唱法强力十足,即便乐队实力再雄厚,一道明亮的音色也能划“墙”而出,成为万众瞩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所谓“活”,泛指声音的通灵活跃。基于此,西洋传统美声唱法致力培养演唱者将声音表现得自如、灵活,以此随心所欲来表现歌曲艺术上的内涵,这是一名歌唱者纯熟掌握西洋美声唱法技巧的完美体现。
所谓“松”,泛指声音的润滑松弛。而声音的润滑松弛,带给听众的是心灵的无比轻松与愉悦,听众所得到的是心理上的兴奋与满足。
一是吐字发声的问题。通常讲,美声唱法以意大利语演唱形式最为流行,与其语音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讲究共鸣腔体与高位置的整体运用,要求紧贴后咽壁吸附发声,作为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意大利语这一富有歌唱性的语言很容易做到,而对汉语来讲则相对复杂。主要问题表现在曲目的吐字发声上,有人认为中国作品的吐字不宜清晰,否则将影响应有的声音质量。在中国作品的美声唱法演唱中,因共鸣位置较低而导致音量较小,同时声音会过于拘谨、咬字太死,致使中国作品整体表现与美声唱法艺术要求相去甚远。
二是中国作品其本土风格缺失的问题。简单地讲,美声唱法其审美原则是将声音的艺术规格以及共鸣形象置于首位的,它追求的旋律线条与以声传情连贯承接的美,形式上不受曲目节奏、语言规律限制与左右。于是很多演唱者在有了一些美声唱法技巧后,极易受到西洋美声唱法的审美概念束缚,演唱起中国作品时,自然而然对声音与技巧过分倚重,导致作品处理不当,造成中国作品其本土风格缺失。
三是发声共鸣的问题。既要将共鸣用得恰到好处,又能用得自然得体,这就需要把握住适当的“度”。不同曲目时代背景不尽相同,其表现形式与风格也差异有别。共鸣选择状态的不同,其共鸣语言所结合的形态的也大有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给予科学的探究。
综合以上所述,如何借鉴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笔者认为应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基于西方美声唱法追求声音形象的特点,转变我们传统的咬字方法,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做好西洋美声唱法规范化的发声训练,逐渐尝试西洋美声唱法中汉字和风格的准确把握,最终做好西洋唱法与中国风格的完美融合。
一是秉承西洋美声唱法规范化的发声训练。概括而言,西洋美声唱法在其发声训练上历来秉承自身的特殊要求与原则。在呼吸方式上讲究胸腹的联合运作,发声位置要置于“面罩共鸣”的腔体中,并追求连贯的声音与统一的声区,细节上讲究音量强弱分明的控制,并重在追求声音灵活性的把控与优美音质的整体展现。因此在实际训练中通常采用哼鸣或无字练习,逐步找寻声音的高位置。
此外运用五个元音“a、e、i、o、u”,通过常用辅音的叠加,共同训练声音共鸣。比如根据u元音于喉位发音底端的特点,广泛进行哼唱,构建发声的u通道,以此来打好声音训练的基础。对意大利语种母音或辅音叠加发音练习,练习者必须保持在吸气状态下注意咽部咬字,口型不要夸张过度。此外,以此为基础逐渐演唱一些意大利名曲,逐步扩展演练者的音域,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发声技巧与演唱能力。
二是逐渐尝试西洋美声唱法中汉字的准确位置。在美声唱法发声训练中练就优美的声音特质后,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共鸣位置与声音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美声唱法的汉语咬字。众所周知,我国的语言文字由声母、韵母两因素构成。我们在汉语咬字中,必须正确识别声母、韵母及声音共鸣的位置。在口腔前半部发出声母,在口腔深处发出韵母,将共鸣部位置于面罩内,以此把口腔前半部分尽最大可能地给予解脱,使口腔前部位灵活自如,使千变万化的吐字均不会波及发声和影响声音的正常发出。在形成声母之时,清楚敏捷、快速连贯并收放自如,同时精准演绎韵母,重在形成韵母腔体共鸣。由于汉语与意大利语发声的较大差异性,对发声的影响在所难免。所以,要借鉴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原则上要秉承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来练好声音,才能在此基础上练习汉语的合理咬字。
三是、洋为中用、借鉴文章不懈拓展演唱领域。要虚心学习西洋美声的演唱技巧,并科学引进西洋美声灵活性的发声方法,同时结合我们的本土审美习性,适时消化融合,使其格调鲜明、语言生动,以此进一步打造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完美表现我泱泱中华细腻质朴的民风与情感,不懈拓展处演唱艺术的新领域。
美声唱法是世界声乐传世“瑰宝”,与意大利、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美声唱法上还有相当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本文简单分析了西洋传统美声唱法的规范化特点,揭示了汉语言吐字发声应用美声唱法的问题,并就如何借鉴美声唱法唱好中国声乐作品提出了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对大家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声乐作品尽绵薄之力。
[1] 喻晓雯.意大利语语音优势与美声唱法启蒙训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1.
[2] 周莹.如何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作品.艺术教育,2006,05.
[3] 沈湘著,李晋玮、李晋媛整理.沈湘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4] 肖黎声.以腔行字——美声唱法歌唱训练之我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02.
彭琦(1982-),女,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