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歌剧的探索

2016-02-03 23:30:14盖亚男
黄河之声 2016年11期
关键词:歌剧民族创作

盖亚男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音乐系,山西 太原 030031)

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歌剧的探索

盖亚男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音乐系,山西 太原 030031)

在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很多都是对意大利古典歌曲以及中国歌曲的演唱以及分析,对中国本土的民族歌剧的涉猎和研究少之甚少,笔者认为探索民族歌剧的发展,对音乐专业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中国民族歌剧以及歌剧当中的经典唱段的深入了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弘扬中国传统音乐乃至传统文化都有着非常实用的意义。

高校音乐;民族歌剧;民族歌曲;探索研究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民族歌剧的现状

笔者翻阅很多资料发现,现在高校音乐当中的声乐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是以一些古典意大利歌曲以及一些耳熟能详的中国歌曲作为课程建设以及考察考试的重点,很少有专门针对某一部歌剧去学校演唱以及表演来去研究,当然这个跟目前教育当中的一些弊端也有关系,很多院校都是中规中矩的按教学大纲去执行,缺乏一些创新与实践性的东西,更谈不上让学生去参与演练一部歌剧甚至是片段。所以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实属有必要的,也是接下来在高校音乐教育普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知道的有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隶属于艺术学院,该研究中心是拥有中国以及国外的音乐剧教学与产业资源,利用西方音乐剧为题材,主要致力于国内的音乐剧以及中国原创歌剧的培养与推广,侧重点可能更偏向于音乐剧的创作与表演,对中国民族歌剧的涉及只有一些基本成型的建设与意见。

中国歌剧走到现在,实际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也为中国民族文化做出了很多贡献,人们通过对中国本土歌剧的了解得到了认识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路线与方方面面。民族歌剧以其典型的故事情节为发展脉络,加入中国本土的歌唱方法与台词,融入舞蹈、戏曲、音乐以及民族创作特征,惟妙惟肖的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本土的社会生活以及鲜明的艺术特点,但是纵观至今,歌剧创作数量颇少,人们认识到的只有几个经典的唱段与台词,在大学当中对这方面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高校音乐中推广民族歌剧课程对人们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中国音乐与风土人情,以及对门对歌剧产生浓郁的兴趣爱好实属必要。

二、当前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说到中国民族歌剧,大家很快就会想到《江姐》、《白毛女》、《洪湖赤卫队》之中带有很重的民族情结以及抗战元素在内的一些作品。在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发展早期,流行音乐教父黎锦辉写了一些类似于《麻雀与小孩》这类型的作品是中国原创歌剧的雏形,音乐形式更以一些儿童歌舞剧形式出现,加之在歌曲《苏武牧羊》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改编,使之歌曲内容更加丰富,故事情结更加真实。但随着文化运动的影响,作曲家创作的重点多是围绕在政治斗争的方面,比如歌剧《扬子江风暴》则是由田汉聂耳共同创作的激起人民大众反抗的一种斗争题材,《卖报歌》这种广为流传的作品层出不穷,慢慢对人民生活产生影响。再有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创作的《沙漠之歌》当中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也是脍炙人口,对后期歌剧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剧情当时主要是行走在一定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完成的,所以更多的是以一些抗日救亡运动,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为主,剧目中民族风味浓厚,歌词通俗易懂,甚至加入合唱歌曲,达到全民大众参与的一种斗争精神,以贴近民生的曲调与歌词让人们对歌曲以及主题印象深刻,全民参与的目的,突出了文化艺术传播性。这其中运用戏曲成分以及突出的民族音乐特点是区别于当时西方歌剧的一种创新。接着就到了国内形式比较稳定的阶段,这个时期创作出了像《夫妻识字》这类型的作品,多是以解放区的新秧歌歌剧形式展开,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改编完成,乡土气息浓郁,描述延安解放区人们群众的文化生活以及社会迅速发展的一种广场歌舞剧。相比之前的创作,多了一些陕北的小调音乐特点,将地方戏曲重新填词,利用秧歌剧宣传政治题材,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为中国歌剧的新时期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白毛女》孕育产生,一方面描述了封建社会下农民被地主阶级压迫的真实生活画面,另一层次也说明了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一种光明。剧中以“喜儿”为脉络,讲述黄世仁横行蛮横逼死杨白劳的故事,其中音乐形式选用昆曲,佛教音乐,以及地方上的一种诵输,利用板式变化,以及一些说唱,使每个人物刻画得都生动逼真,加之伴奏形式采用管弦乐伴奏,丰富了音乐形式与内容,使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民族歌剧里程碑的代表。

接下来就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一个平稳时期,这个阶段,具有典型代表以及耳熟能详的作品当属《小二黑结婚》了,剧中利用板腔的变化,使人物复杂的情感特点表现出来,戏剧整体音乐更加注重民间音乐素材,语言形式上以说台词代替演唱,唱段间的整体音乐线条淡化,英雄人物特点突出,这些同时也是当时区别于西方歌剧的一些特点。慢慢随着歌剧的传承,创作出了《洪湖赤卫队》等作品。这个时期借鉴了外国歌剧的创作特点,综合运用戏曲等元素,继承前期歌剧的创作经验,相辅相成,指明了民族歌剧的创作方向。歌剧中江姐的人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其中的经典唱段《洪湖水,浪打浪》广为流传。剧中《红梅赞》的旋律多次出现,一方面突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主题,一方面也将人物的音乐形象反衬的特别明显。后来随着文化运动的进行,中国当时把京剧就作为中国民族歌剧搬上舞台,旧时期的那些作品遭到了禁演,这个时期的歌剧创作整体也没有太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经典民族歌剧又重新搬上舞台,歌剧创作又一次迎来了春天,代表剧目《护花神》是这个时期留给人们影响比较深刻的作品,剧中运用古典的美声唱法特点来演绎,调式特点也多采用西方调式,在一定意义上使民族歌剧向前迈了一步,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性。再后来则以施光南创作的歌剧《伤逝》为代表,剧中英雄性的角色逐渐被淡化,音乐性占到了主导地位,选用的题材与表现形式也更加趋向多样化,剧情矛盾的发展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融为一体。剧中通过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为发展脉络,通过重唱、咏叹调、对唱、以及多种音乐形式肯定音乐主题,坚定人们渴望爱情的决心。

这个时期不得不提到歌剧《原野》,它是在登上美国歌剧院用中文演唱的为数不多的中国歌剧代表之一。剧中的歌剧咏叹调《啊,我的虎子哥》更是被人们传唱,甚至在一些重要的艺术类比赛中反复使用的经典唱段。剧目通过对人物“金子”的形象塑造,使观众看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农村真实生活剧情的舞台形象,也使得中国民族歌剧对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以后则是中国民族歌剧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实验性歌剧与传统的严肃歌剧互相吸收影响,剧目显得更加通俗化,民族歌剧的戏剧性更强,《狂人日记》更是作为第一部欧洲演员用中文演唱的作品,在国外颇受好评。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歌剧借鉴

当前,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民族歌剧的认识与实践都处在探索阶段。为了培养国际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中建立中国民族教学实践体系使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在艺术类培养中呈现出一体两面的关系,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教学看似相同,在艺术发展中又表现楚相辅相成的的联系,重视与普及中国民族歌剧实践是人才培养与实践发展的有机结合,使促进民族声乐教学向一个新的台阶发展,也是更多研究西方歌剧与中国歌剧异同的重要措施。在今年的一些新创作民族歌剧都取得了成功,比如中国歌剧《木兰诗篇》运用交响乐伴奏,有层次的序幕发展,有脉络的故事情结的进行,都展现出当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一些新特点以及向国内外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推广。国家大剧院最近上演的印青创作的歌剧《长征》更是现当代中国歌剧创作的精品剧目,展现了现在民族歌剧的高水平,也可以看到国内对中国民族歌剧的重视。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要传授专业的声音技巧与专业技能外,对声乐教材以及其中的内容作以调整,在课堂中加入民族歌剧实践表演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民族歌剧,探究民族歌剧实践项目,了解民族风情与人文生活,对于学生的表演实践等等都会有显著的提高。这样对于我们更好的借鉴传承中国戏曲文化,中国传统曲艺与民族民间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题写重要的一笔。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重视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促进民族声乐的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前,笔者对民族歌剧的研究以及在高校中的运用正做着自己微小的一步,在实际当中更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到其中,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高校当中音乐的民族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高校作为音乐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载体,在民族音乐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对中国民族歌剧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增强了解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与音乐特点,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精神,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歌剧民族创作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走进歌剧厅
《一墙之隔》创作谈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7:32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