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许昌民俗文化多元化形成与创新发展研究*
——以许昌地方戏曲为例

2016-02-03 23:30孙祎楠
黄河之声 2016年11期
关键词:许昌民俗文化戏曲

孙祎楠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新时期下许昌民俗文化多元化形成与创新发展研究*
——以许昌地方戏曲为例

孙祎楠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新时期下,许昌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千年的风风雨雨,在面对现代文化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是选择对抗还是妥协,是坚持还是创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身处挑战的时代,也并存着机遇,在这样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我们更应该去回顾许昌民俗文化多元形成的历史,在历史中找寻继续成长的答案,许昌特有的多样化戏曲形式作为其民俗文化中关键的组成部分,以戏曲为文化引子,梳理许昌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性思考,使得许昌民俗文化可以紧随时代步伐,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扬。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性思考。

许昌;民俗文化;地方戏曲;传承

河南省古时称为豫州,是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也将河南以及周边范围称之为中原。许昌正是位于河南中部,许昌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都城夏邑就建立在此,作为中国最早的世袭制王朝,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华夏子孙之根,由此也可见许昌历史文化的深厚及悠久性。在这千年时间里,许昌也依托着中原之势,在充满智慧的广大群众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无数民间艺术形式,其中包括舞蹈、戏曲、音乐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民俗活动,同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些民俗文化也逐渐成为了许昌独有的文化精神。而在这些精神的背后,正是体现了代代许昌人民在无数历史岁月的勤劳、聪慧。

一、许昌民俗文化历史发展流变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八千年前,河南就出现了最早了艺术形式,根据考古挖掘的由仙鹤的骨头制作的骨笛,制作精美,音律准确,并且能够吹奏出完整的乐曲,在之后的仰韶文化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当时的中原地区的人们已经出现了大型的舞蹈和乐曲,他们将原始崇拜,宗教礼仪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出了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葛天氏之乐”[1]。这不单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之后艺术形式的继续发展,同时,也为许昌民俗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许昌的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影响。

许昌苏桥的杜寨书会[2],作为中原文化的曲艺盛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东汉更迭的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行,此时,各地说书人都赶到许昌,参加此次文化盛会。在经历的上千年的发展,即使在这过程中,这样的艺术集会曾经遭受挫折,但是最终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使得其许昌独特的传统曲艺文化形式之一得以很好的保留,同时,也使得许昌成为艺术的汇聚地,也为多样的戏曲形式的交流融合提供了一个契机,多方文化的融合,在这样的长期学习和汲取营养的机遇下,许昌的戏曲形式不但形式丰富,内容也更加饱满,使得在历史的发展中,其地方戏曲更是带动了其他民俗文化活动的发展,使得其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许昌被称为“三国文化之乡”[3],正所谓说三国,离不开汉魏;说汉魏,离不开许昌。也可以看出其三国时期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惠及其地方各种文艺形式,如曲艺、舞蹈、音乐、文学、书法、绘画、工艺等,都深刻的受到了三国文化的影响。就曲艺方面,在创作的内容方面,也是很多借鉴了三国的典故和三国故事,以及一些流传在三国时期发生在许昌的奇闻异事而进行创作的,而在曲调和表现形式等方面,也是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当时的音乐、曲艺方法。

此外,在历史上,许昌的历史文化名人也层出不穷,如战国时期法家鼻祖韩非子,三国时期的楷书鼻祖钟繇,行书鼻祖刘德升,唐代画圣吴道子等,也使得更加丰富了许昌文化名城的基础和内涵。

二、新时期背景下许昌民俗文化现状分析

现代化的冲击,西方新兴观念的冲击和影响都成为了影响我们新时期下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生产力发展,伴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下带动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与之对立的就是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滞后性。此外,社会发展政治意识的渗透,也使得民俗文化尤其是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最后,是民俗文化中存在不适宜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的情况,包括其中的陋习和弊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的民俗文化可以更好融入到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中,甚至是被更广泛的人们接纳以及认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河南这样的“曲艺之乡”[4],在许昌也是如此,从许昌地方戏曲近些年发展的情况就可见一斑。

许昌地方戏曲剧种十分丰富,而且独具特色。有传统的豫剧,曲剧,越调形式,也有曲艺新形式的发展,发展了现代戏,有在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新曲目,也有进行改编的曲目,以及清装戏和传统戏,可以说,通过不断的发展,许昌的戏曲不管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其新创作的曲目,如《仁昌药号》、《四喜临门》等,在内容、内涵以及表演效果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这也使得许昌地方戏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为其显著的特点。

但同时,在看到许昌地方戏曲近些年得到可喜的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首先,虽然,就许昌地方戏曲的发展而言,有的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其它地方戏曲的发展,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相比,许昌戏曲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次,发展需要传承和发扬,能够愿意静下心来从事这一行当的青年人才缺乏,导致戏曲乃至整个许昌民俗文化传承的链条有着断裂的危机。最后,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给予民俗文化发展的关注以及投入还远远不够,这也成为了制约许昌戏曲发展甚至整个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纵观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结合许昌地方戏曲发展情况,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任重而道远,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作为文艺工作者,更应该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要迈出第一步,为许昌,也为整个民俗文化找症结,寻出路。

三、新时期下许昌民俗文化创新发展思考

在新时期下,许昌民俗文化重要性对许昌而言不言而喻,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认清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真正的将许昌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继续传承下去,这既是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当代许昌青年所应尽的义务。

(一)丰富内容——紧跟时代发展脉络

1.面对传统、经典,尤其是属于许昌地方特色的戏曲以及民俗文化,我们要进行查找梳理,避免遗漏重要的经典作品,并将各类民俗文化内容做好分门别类,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将其进行归档保护。此外,我们就是要对其认真的学习,深入的学习,多方面多层次的学,只有更好的掌握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更好的领会其中的精髓,才能挖掘更好的文化内涵;同时,在认真领会经典的基础上,也要进行作品的深度挖掘,挖掘符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文化核心价值内涵。

2.在保持许昌曲艺多元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也要依托三国文化之乡的品牌优势,在承载传统三国文化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戏曲以及民俗作品,整合一批三国内容等表演曲目,形成一套既能够弘扬三国传统文化,又符合时代特征的表演曲目,借传统、经典在新时期形成新的“许昌形象”。

3.吸收新兴文化内涵,要学习杜寨书会的历史作用,通过创新模式,新理念,新思路,借鉴和吸收其他地方文化形式的精华,在学习外部新兴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许昌文化本身内部之间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以此来发展自身,并通过艺术文化本身的交叉优化配置,不断丰富许昌民俗文化的内容和内涵。

(二)多元路径——全面推广

1.形成保护、发扬相结合的路径发展理念,既要保护旧传统、经典,同时也要注意在挖掘过程中摒弃民俗文化中的弊端和陋习,要对许昌特有的民俗传统和经典进行专门的保护,并将创作成文化系列,由政府牵头引导,市级文化部门主管,主要文化表演团体为主体,带动更为广泛的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向社会扩大许昌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民俗文化。

2.依托杜寨书会的传统形式,政府加大投入,保护书会能够顺利、长久的举办,同时,也要注意借鉴和创新形式去进行推广。此外,还要回顾历史,树立民俗文化典型人物,既包括整理历史中的历史名人,也要树立现代社会中许昌民俗文化典型代表,要弘扬他们的人物故事,民俗传承等崇高精神,从而形成名人的宣传效应。

3.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应该重视的代代相传,要将许昌地方民俗文化整理成课本教材,设置为学校课程,融入到中小学、职业学校教育,并且适当的在更高层次的非艺术类教育中加入民俗文化的相关普及性选修课,尤其是要在小学开展,使得孩子从小可以接触到民俗文化,从小学生培养传承和发扬西昌文化的意识,从而真正的将许昌文化传承代代相传。

4.丰富演出形式,鼓励戏曲及民俗文化节目演出。有人曾说,教育靠考试,卫生靠检查,体育靠比赛,文艺靠调演。[5]虽然此话有几分绝对,但确实也有其中的道理,戏曲及民俗文化工作者要不断丰富自身演出形式,增加演出场次,让更多好的优秀的曲目和民俗文化节目可以与群众见面。此外,政府要从资金上给予帮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倾斜,通过多种形式给予民俗文化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激发民俗文化工作者更大的工作动力和工作信心。

(三)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承和推广

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承和推广,就是要做好强化宣传的力度和广度。既要通过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进行推介,又要运用新型媒体,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形式推广,以及运用“互联网+”的新模式去不断加强宣传力度。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扩大宣传的范围,也既要向每个人进行宣传许昌文化,同时也要扩展到全市,乃至河南省,向全国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推广宣传,从而使许昌地方戏曲、许昌民俗文化真正的走出许昌,走向全国。这就是要求我们既要有推广保护意识,又要树立推广发扬意识。

四、结语

归根结底,以许昌地方戏曲的发展为线索,展开对许昌民俗文化的探讨,这样以点带面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新时期下许昌民俗发展的现状,而这样的现状甚至不仅仅是许昌地方的特色,一定程度上,我们国家民俗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相应的传承和发展瓶颈,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其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千秋的事业,我们一定要将它做好。

[1] 郭湘明.中原地区民间音乐文化渊源与传承发展[J].许昌师专学报,2001,03:77.

[2] 赵毅.黄淮流域民间音乐交汇融合的发展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191.

[3] 孔德慧.许昌市高校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的可行性研究——以民间舞蹈为例[J].艺术品鉴,2015,10:78.

[4] 侯俊彩.河南戏曲的民俗文化属性及现状分析[J].大家,2012,01:290.

[5] 马炎心.许昌戏剧的新收获—“大涧杯”许昌市第五届戏剧大赛述评[N].许昌日报,2011,12,7:1.

2016年度许昌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许昌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51号)

猜你喜欢
许昌民俗文化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初到许昌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许昌诗群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许昌青春诗会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