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月(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论传统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朱明月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为改变高校千篇一律的声乐教学,将传统民歌的素材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既能够起到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又能够活跃声乐教学课堂。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传统民歌和高校声乐教学的关系,分析了传统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状况,最后提出了传统民歌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策略,旨在促进传统民歌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传统民歌;声乐教学;应用;策略
传统民歌来自各地区的民间,并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歌曲艺术,属于民间艺术的分支,具有原生态的演唱特点,演唱风格清新自然,一般是歌唱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以及表现个人的情感,这种接近自然的歌唱艺术成为了声乐教学研究的焦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民歌生存和创新的环境受到不自觉的破坏,传统民歌遭遇到了继承断档的窘境。
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曾经这样评价:“欲知明日之社会,看今日之校园。”他口中提到的校园指的是高校。高校是培养国家所需各种人才的基地,在培养人才、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还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和职责。高校作为国家教育行为的载体,体现了国家民族文化发展和创新的程度,应该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传统民歌应该走进高校声乐课堂,成为声乐教学的首选教学资源,而地方大学应该扮演地方民歌艺术传承者的角色。声乐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促进传统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特别是地方高校有责任为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传统民歌教育体系的音乐文化继承与延续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新道路。
传统民歌融入声乐教学过程,能够提高声乐教学的课堂效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声乐教学中的良好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大潮下,传统民歌作为音乐教学资源,会越来越多的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普及开来,并且不断的丰富和创新,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定会激起声乐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民歌的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对演唱技术的要求是很高的,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声乐演唱技巧的丰富和提高,同时为声乐教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也引导着学生在进行声乐学习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和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民族音乐知识。
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渐升温,高校的音乐艺术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都设置的音乐艺术院系。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造成了很多音乐学院开始招收音乐艺术方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其中典型的代表有四川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等知名艺术高校,重点培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人才;这些学校积累了颇丰的声乐教学经验,声乐教学的理论发展日趋成熟,能够做到和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但是,传统民歌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并不顺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把传统民歌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阻碍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传统民歌课程的设置不规范
经过权威调查,发现仅有诸如中央音乐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等少数音乐艺术高校能够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来设置教学计划,大部分艺术高校的传统民歌课程的设置都不规范,对每一年级需要开设的课程数量没有统一的标准,传统民歌课程被标上选修课的记号,不作为声乐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很多艺术学院的声乐课程内容缺乏地方传统民歌和民族歌曲,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声乐教学的创新。
(二)学生对传统民歌缺乏兴趣
新时期的音乐专业大学生更倾向于个性鲜明的流行元素,对传统民歌不太感兴趣,平时也很少关注一些传统民歌的节目,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传统民歌的审美能力,没有发现传统民歌的独特魅力和内在美;同时,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落后,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导致不能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对传统民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基本上都是传统民歌的理论教学,这种纯粹理论的内容和演唱实践活动严重分离。
(一)加强传统民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合力加大传统民歌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力度,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延续下去需要全国各个高校的努力和积极的参与,合力将传统民歌的继承落到实处,并使其持续地发展下去。所以,传统民歌的继承应由各个高校合力来创造建立,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歌,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的民歌也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五彩缤纷的传统民歌是我们高校难得的宝库。
(二)建立传统民歌研究交流平台
各地方大学要设置研究本地区传统民歌的机构,不同地区的高校可以建立一个网上交流研究平台,通过资料的整理和搜集,探讨不同地区传统民歌的地域风情和风格特点,进行教育方法的相互借鉴和思想的交流。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和吸收各高校的成熟研究成果,以及创新的声乐教学模式,并运用到常规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省属综合性高校要研究本省的传统民歌的特点和风格,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涵盖面广的传统民歌研究交流平台,研究不同类型传统民歌的个性和共性。声乐教师要树立传统民歌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注重提取传统民歌在演唱技巧以及语言特点方面的创新性,运用到高校声乐的教学中,并在教学的过程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传统民歌对于我国的声乐教学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面对音乐艺术急剧升温的趋势,高校声乐教学要独立创新,要有选择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艺术在新的环境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对传统民歌的学习与传承,要从文化价值上予以理解,要从教学方式方法上积极探讨改进,要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从发展民族艺术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促进高校的声乐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梁珊.美感能力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音乐大观,2012,(11).
[2]周涵.论新化山歌的传承与艺术特点[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1).
[3]马驰.论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