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民(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中胡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重要作用
管 民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中胡是民族管弦乐队中拉弦声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和声结构、旋律的演奏、音色、色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对其重视不足,需要重新定位。
【关键词】中胡;独奏作品;民族管弦乐队;重新定位
中胡,即中音二胡。由于是结构与二胡相同,形制稍大。琴杆长86厘米,琴筒多为圆形,长15厘米、前口外径10.5厘米,蒙蟒皮,后口置音窗,也有前八方后圆筒或扩音筒中胡。琴筒所蒙振动膜为蟒皮,应选用中鳞、厚薄适合的为宜。中胡定弦比二胡低一个纯四度或纯五度,定为g 、d ‘或a 、e‘ ,它的有效音区在两个八度左右。
中胡作为独奏乐器,作品不是很多,但也有许多较为经典的作品,如:胡琴大师刘明源先生创作的中胡独奏曲《草原上》 《牧民归来》中胡协奏曲《嘎达梅林》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胡琴演奏家、教育家刘长福先生的中胡作品《塞外情思》;作曲家、指挥家刘洙先生创作的胡协奏曲《苏武》 ;作曲家谭盾的胡琴作品《火祭胡琴协奏曲》;作曲家杨勇的胡琴作品《河曲》;作曲家陈怡的《胡琴组曲》;作曲家周成龙先生创作的中胡独奏曲《忆秦娥》和中胡协奏曲《科拉沁草原的传说》 等。
中胡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常用音域为g至g2,其中g至d2是发音最佳的音区。它比二胡低纯四度或纯五度,所以音色明亮度比二胡低,稍带鼻音。音色厚实、低沉,给人一种温暖、丰满的感觉。善于演奏一些抒展、辽阔的歌唱性旋律。二胡的左右手演奏技法都能在中胡上应用,但要注意由于中胡使用的是老弦,琴弦比二胡弦软,如果左手力度没有把握好,演奏时音高就会出现偏差影响演奏效果;同时,中胡琴杆较二胡琴杆长,按音的把位也比较宽,演奏上不如二胡灵巧,当遇到快速、串把又很高的旋律时需要演奏者放慢、细心认真的练习。
中胡的形成不单单是中国民族乐器衍生的结果,它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在西洋音乐的启蒙下,近代我们较早的一批音乐家对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进行改革。参照和模仿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进行改变的过程中,为了弥补弦乐的次中音声部,就创制了中胡。中胡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与中提琴在西洋管弦乐队中的作用比较相似。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中胡在乐曲的和声结构上作为中声部而存在,通常演奏和弦的三音。在我们开始接触西洋管弦乐队之后,才对纵向的和声有所认识,但我们的民族拉弦乐器里没有中音乐器和低音乐器,中胡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填充了中声部,中胡像一座桥一样把高声部和低声部之间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得弦乐组结构完整,并且听起来丰满。比如在《彩云追月》(罗伟伦编曲)里从第3小节到第20小节,速度是80,是竹笛的主旋律,中胡是缓慢的长线条中声部,需要弱奏,非常温和,使和弦丰满,并很好的突出了竹笛的主旋律;在《京调》(顾冠仁1980年版本)中,第2小节到第38小节,速度为124,竹笛吹奏出清脆的主旋律,中胡是短促的八分音符,坚实而有力,中胡在中声部奏出该乐曲的内部节奏;在扬琴协奏曲《竹林涌翠》的一开始,乐队的引子,中胡很弱的颤弓,并持续很长时间,为扬琴的出现做好铺垫。
其次,是中胡作为演奏主旋律的声部。(1)在乐队与某个乐器的协奏曲中,中胡可以担任乐队演奏引子时的独奏,中胡温柔而抒情的音色,会给整首曲子一个相当好的开头,对塑造曲子的整体气氛有很重要作用。比如,在竹笛与乐队《牧民新歌》(简广易曲)的开头中,就是中胡在其他乐器铺好背景下,慢慢的奏出旋律,给人一种温柔和亲切的感觉,为引出竹笛独奏做了很好的铺垫。(2)在乐队齐奏的时候演奏旋律。当整个乐队在齐奏的时候,是整首乐曲的高潮处,是情绪最为激动的时候,此时高声部乐器在进行主旋律的同时中胡也在第八度演奏主旋律,使得旋律声部影响宽广,厚度增加。中胡那浑厚、扎实的音色会表现出来,使得旋律雄壮、宏伟。在音响效果上更加饱满。比如 在《鲜花舞》(朱晓谷曲) 中,在曲子最后,推向高潮后,全乐队都在齐奏,此时中胡也是主旋律,中胡的加入使得整个乐队的音响更加浑厚,使个声部更加融合;在《云裳诉》(周煜国曲)中,当古筝的华彩段结束的时候,整个乐队奏出激情奔放的旋律,同时,中胡也加入其中有力的奏出主旋律,着使得旋律有磅礴的气势,富于更多的激情;在《彩云追月》中,第31小节到第40小节,是弦乐的旋律,中胡比高胡第一个八度,温暖的音色使旋律更加优美,更加厚实,耐人寻味。
然后,是同组乐器的色彩对比。这是由同组乐器用不同的音区而产生的音色对比。这中对比丰富了音乐的色彩,虽然是弦乐在一直演奏近乎相似旋律,但是不会觉得烦。反而因为音色的变化、色彩的对比旋律显得更加耐人寻味。比如在《瑶族舞曲》(彭修文编曲)中,从第9小节到24小节是高胡的旋律,相当温暖、明亮,然后从25小节到33小节是中胡和二胡的旋律,一下变的深沉、有力。这样的变化得益于中胡那厚重的音色。
再次,中胡作为副旋律。在这种情况下,中胡是作为陪衬而出现的。中胡所演奏的副旋律在主旋律上下回旋游走,来烘托出主旋律,使得旋律更加优美。在《京调》中从42小节到74小节,中胡是作为副旋律声部,中胡比较暗的音色,围绕着主旋律上下起伏,达到了突出主旋律的目的;在《云裳诉》的主题段,古筝深情的奏出主题,中胡在古筝的句子间歇与长音里,很弱的奏出副旋律,它温和的音色能够更好辅助古筝完成主题。
最后,中胡作为临时的低音。如果有一处和弦是mi、so、do,但是此处没有低音乐器,只需要二胡和中胡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配器的力度音色平衡,把so和do两个上声部让二胡演奏,下声部分配给中胡,这样奏出的音响就能融合。此时,就是中胡临时充当低音的情况。同时这也是中胡在乐队实际应用中极其常用的手段。
综上所述,可见中胡在乐队中的作用可谓是相当丰富。即便如此,中胡在长期以来并不被重视,或者说,在管弦乐队里默默无闻。一方面,作曲家考虑到中胡音量、音域、演奏法等因素没有很好地发展中间声部,而满足于此声部的很有限的表达。这是因为作曲家把注意力集中到在乐队中较明显的声部中的一些高频乐器,如高胡、唢呐、柳琴等。另一方面,中胡没有系统化的训练教材和方法。很多时候,乐队中的中胡演奏者往往都是二胡声部多余的人员,重视程度不是很高。这样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中胡的发展也因此显得缓慢,甚至滞后。
对中胡这样的轻视不是某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偏见造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观点和态度。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自身对中胡的定位不准确,是从作曲家、指挥家到演奏员,我们每个人思想里对中胡的定位。我们只是传统的认为中胡只能是中声部,为了弥补高声部和低音之间产生的空挡,使民族管弦乐队中和声完整。当然,这是中胡的一个重要作用,这一点也不可否认。但是,也不能让中胡在乐队中的表达仅限于这一点。中胡强大的民族管弦乐性能,标志着它不应该被忽视。
对中胡地位的重新认识,真正正确的定位中胡,让它所在的中声部不再碌碌无为,要让中声部对乐队有更多的贡献,要让中胡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更有作为。若要想民族管弦乐在世界有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胡登跳.民族管弦乐法[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李民雄.民族管弦乐总谱写法[M].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3][苏]德•罗加尔-列维茨基,杨民望.管弦乐队讲话[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管民(1982—),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西北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二胡演奏、民族乐团指挥、民族器乐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