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施洁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音乐教育专业应对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策略研究
余施洁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民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了变化,地方高师院校也由传统惯性的教学模式转向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其管理机制、教育理念的转换对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就音乐教育专业应对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论述。
音乐教育专业;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
“社会转型理论”是西方社会功能结构学派所提出的现代化理论思想中的经典思想。这一理论思想中特别强调了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其具体内容涵盖了“更新重要观念”、“转换基础结构”、“完善相关机制”,以及“调控基本利益”。显然,在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人生理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此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更。
2015年,中国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政府部门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性高校转型发展,为所在区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由此可见,地方高师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才市场对“音乐教育职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来制定“以培养本市本科层次的人才、本市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 的工作目标。
(一)地方师范院校过分追求“综合性”,盲目增设非师范性的新专业
21世纪初,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掀起的“扩、建、并、转”争办综合性大学的热潮中,大量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也积极投身其中,争先恐后开设了大量非师范性专业的课程,以求全求大。与此同时,亦有为数不少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转型为综合性大学。以湖南地区为例,全省仅有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师范学院、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等学校仍然在坚持建设具有师范性特点的高等院校,而其他的地方性师范院校如岳阳师专、郴州师专、怀化师专、邵阳师专、益阳师专、娄底师专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几乎都已转换了办学轨道。
从所剩无几的几所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非师范性专业占据了相当可观的比例。尽管非师范专业的学科建设为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观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环境,提升了教职工的待遇,但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耗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管理非师范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数量庞大的师生队伍,分散了管理层对“师范性专业”的注意力。在地方高师院校转型过程中,“对师范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过分追求师范院校的‘综合性’特点,盲目增设非师范性的新专业,增设与师范专业无关的课程” 俨然成为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掣肘。
与其他专业一样,地方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少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盲目追随专业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增设了大量非师范专业的学科与课程,甚至有部分与本专业并不相关的课程,打着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幌子,却教育的是大量非音乐教育人才的毕业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教育管理层和任课教师在师范专业学科建设上的时间和精力。
(二)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点被弱化
从理论上来说,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本着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人才”为其人才培养目的。然而,事实上,现阶段,不少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实习实训阶段,都大大弱化了其最重要的办学特色:“师范性”。
首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减少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具有师范特色课程的课时量。有的地方师范院校即便是开设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也是以“纸上谈兵”之势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不能亲自参与教学实践之中,也无法深刻领悟到这些师范类特色课程的真谛。
其次,大量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学校因为扩招后的生源数量飙升,实习生队伍庞大,故而,近几年来,学校都不再统一组织学生实习,这便意味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得到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最具有“师范性”特色的教育实习课程就这样被一张真假难辨的“实习证明”所取代,这也成为用人单位对地方师范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满意的重要原因。
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如何应对地方高师院校转型的发展,音乐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又应当如何顺势而变呢?
(一)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及时调整办学目标
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的现实生活中遭遇了诸多挑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即是失业”的窘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产学研”链条的脱节,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所生产的“人才产品”因为数量和质量而“滞销”,促使其不得不重新定位办学目标和调整办学理念。
鉴于此,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研究型的音乐教育人才”转为“应用技术型的音乐教育人才”。简而言之,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院应当构建起各个层次的“音乐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既能接受到系统的具有师范专业特点的理论训练,同时又能具有一定的音乐教育实践技能。学生在经历了四年的学习之后,能够成为本科层次的音乐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够成为“上岗能用”的高质量的“人才产品”。
(二)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及时调整教育实践内容
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及时调整教育实践内容和方式,加强如: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教学技术,音乐教育实习等具有师范性特色的课程建设力度,增加此类学科的课程时间,增加对师范性特色学科的师资配置,特别是应当调配一定数量的具有教育实习指导经验的老教师,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实习实践进行“随堂指导”,以此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及时增加相关的配套措施
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要更好地进行转型,除了以上所提及的两点之外,还应当集思广益,广纳良言,不拘一格地从多个渠道来完善办学的配套措施。如:(1)建立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2)加大对转型后的音乐教育专业的经费投入,参与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合作;(3)加强与国外专业音乐学院的联系与交流,借鉴其先进的教学体系,在办学中既要保持本土优势,又要结合转型期的时代特点,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形成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格局等等。这些配套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思路,拓宽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的视野,为师生搭建起了一个与外界互通有无的对话平台。
[1]秦文字.我国高师院校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1).
[2]肖平.地方高师院校转型的归因、问题及对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3]吴卿艳.关于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转型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02).
[4]吴云鹏,皮修平,聂东明.地方高师院校转型过程中的教师教育发展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01).
[9]李喆.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4,(08).
本文是2015年度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音乐教育专业应对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D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