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出土肃卣补释
吴雪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肃卣 ,竞谏 ,非命 ,称命, 害义
肃卣铭文中的“”当为“肃”字异体。“”当为“择”字。“竞谏”的“竞”为“争言”之义。“静”当读为“诤”。“非命”义为“违命”。“称命”以为“用命”。“汝”当为“償汝”。肃卣铭文的大意是:肃之兄伯氏赐肃仆六家,其行为违反王命。被赐之仆发动邑人向上谏诤,抗议伯氏之行为。王命叔、爯父、父重新付给肃仆以补偿之。铭文反映出西周政治中有“正义”的观念,庶人有向上谏诤,纠正“害义”的政治行为的权利。
2005年1月山西绛县横水M2出土的铜卣,其盖上有铭文66字,发掘简报发表了铭文的照片[1]。随后董珊发文公布了铭文的拓片并进行了初步的考释[2]。之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网站李建生发文对铭文作了补释[3],笔者读到以上释读,受到很大启发,同时对铭文中的若干字词以及铭文反映出的若干问题产生了一点自己的理解。现对铭文作补充释读,并就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此字右部所从之“丮”,为“持事振敬”之义。《说文》:“丮,持也,像手有所丮据也。”“丮”像人以双手做事,会意“持事”之义。网友薛后生认为古文字中的“夙”从“夕”从“丮”,“丮”为“夙”之声符,“夙”、“肃”古常通,“丮”在“”字中亦当为声符,故此“”即“肃”字[6]。有一定道理[7]。《说文》:“夙,早敬也。从丮、夕,持事虽夕不休,早敬者也。”段玉裁谓:“此言早敬者,以字从丮。”[8]“夙”字从夕从丮,会早起持事有敬之义[9]。“丮”在“夙”字中表示持事有敬。又“夙”、“肃”同源。《毛诗·大雅·生民》:“载震载夙。”毛传:“夙,早。”郑笺:“夙之言肃也。”[10]“夙”之言“肃”,“夙”从“丮”,“丮”表示持事有敬,正为“肃”字“持事振敬”之义。故“丮”表示持事有敬,在“”字中当作义符,“”字像人于渊旁持事有敬,与《说文》训“肃”为“持事振敬”含义同,故“”当为“肃”之异体。
笔者从董珊将铭文分为四句,但按照自己的理解略作调整,如下:
白(伯)氏易(赐)肃仆六家,曰:“自释(择)于庶人。”今厥仆我兴邑竞谏,、、,昔大宫静(诤)。王卑(俾)叔、爯父、父复付肃,曰:“非令(命)!”曰:“乃兄兓(既)鼻(畀)女(汝),害义!敢称令(命)(偿)汝。”肃有(右)王于东征,付肃于成周。
下面逐句解释。
(一)白(伯)氏易(赐)肃仆六家,曰:“自择于庶人。”
“伯氏”,从铭文下文来看,指器主“肃”之兄。《国语·晋语一》:“猛足乃言于太子曰:‘伯氏不出,奚齐在庙,子盍图乎?’”韦昭注:“伯氏犹言长子也。”[11]又《国语·晋语二》:“申生乃雉经于新城之庙,将死,乃使猛足言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听伯氏,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国家多难,伯氏不出,奈吾君何?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以至于死,虽死何悔?’”“伯氏”本指长子,申生称狐突为“伯氏”,可见古人常称长兄为“伯氏”。铭文此处的“伯氏”当为肃对其长兄的称谓。“廾”
“,择董”珊,释在作铭“文择中”[写
12]。作按“此”字与,弭从仲“簠”(从集成4627)中“择”字的写法“”相同[13]。前人将其释作“择”[14]。铭文曰“之金”[15],即相当于其他铭文中的“择吉金”,可见“”确当为“择”。惟金文中的“择”多写作从“睪”从“廾”[16],《说文》:“,引缯也。从廾,睪声。”金文“择”之字形与《说文》同。此肃卣和弭仲簠中的“择”写作从“”从“廾”,盖为省体。将肃卣此处的“”释作“择”,在文义上亦颇通顺。“自择于庶人”,即从庶人中自行择取六家作为肃之仆。
“兴”,董珊训为“举”,义为征选[17]。按《说文》:“兴,起也。”“兴邑”有发动邑人之义。“今厥仆我兴邑竞谏。”即被选的仆发动全邑之人“竞谏”。
“竞谏”的“竞”,董珊训为“强”,谓“竞谏”即“强谏”[18]。按此处的“競”当为“争言”之义。《说文》:“,競言也。从二言,凡誩之属皆从誩。读若競。”徐灏谓:“競言犹争言也,誩与競音义同,形亦相承,疑本一字。”[19]又《说文》:“競,强语也。”段玉裁谓:“强语谓相争。”[20]誩”与“競”为一字,“誩”从两言,会两言相争之义。“競”像两人以言相争[21]。“競”之本义当为“争言”,即言语相争,“競”训为“争”、“强”等,均由“争言”之义引申而出。肃卣“競谏”的“競”,当用其本义,指争言,即以言语争论是非曲直。“競谏”的“谏”,《说文》:“谏,证也。”《楚辞·七谏》王逸注:“谏者,正也。谓陈法度以谏正君也。”[22]《周礼·司谏》郑玄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23]谏”为以言正人之行。此处“競”、“谏”含义接近,均指以言相争。“今厥仆我兴邑竞谏。”即被选之仆发动全邑之人向上争言,对自己被选为仆之事表示异议。
“乃兄兓(既)鼻(畀)女(汝),害义!”“兓”,董珊读为“僭”,训为“假”。认为“僭令”即假冒王命,此处的“僭畀汝”,即假冒王命赐予肃仆五家[30]。黄杰指出,散氏盘中的“兓”,根据文义,当释为“既”,肃卣铭此处亦当释为“既”,表示行为的完成[31]。可从。此处的“兓”当为“既”。“害义”,为成语,董珊引文献证之,认为即有害于正义,不合乎道义,与“非令”意思相因,[32]可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乃兄已经畀汝仆这件事有害于正义。
(四)肃有(右)王于东征,付肃于成周。
此句句义较明晰,即肃跟从王东征,王在成周将补償肃之仆给予他。
根据上面的释读,肃卣铭文的大意是:肃之兄伯氏赐予肃仆六家,并命其从庶人中自行择取。此六家仆中的三家发动邑人向上谏诤,抗议伯氏之行为。并由大宫代其向王谏诤。王命叔、爯父、父重新付给肃仆,并谓其兄赐其仆之行为违犯王命,有害正义。故遵从王命重新赐其仆以补偿之。后肃从王东征,王于成周付肃仆。
董珊认为这篇铭文的价值在于反映出了西周治民权的问题,在西周庶人与臣仆的身份有明显的区别,庶人比奴仆的社会地位高,有较高的人身自由,伯氏没有随意降低庶民的身份为奴仆的权力,这是引起谏议的原因。伯氏私自降庶人为奴隶,剥夺了庶人的人身权,这种超越治民权的行为,就是僭用王权[47]。所言甚是。笔者认为,除反映西周治民权问题外,这篇铭文尚反映出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一、西周的庶人有影响政治的权利。《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了师旷的一段著名言论: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子兄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諌。”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师旷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讲周代政治中的“谏政”,即社会各阶层均参与谏议政治,以“补察其政”而“谏失常”。肃卣铭文正体现出这一点。铭文中伯氏违反王命,私自变庶人身份为臣仆以赐予肃,此为政治中的“失常”行为,并且“害义”,有悖于正义。故被变更身份的三家庶人发动邑人“竞谏”,“谏,正也。”“竞谏”的含义是对伯氏的行为提出异议,将这一行为导回正途。“邑人”的主体当为西周的庶人阶层,故“兴邑竞谏”与师旷所言“庶人谤”含义接近,庶人有权对政治提出异议,规劝王治理“失常”的政治行为。从铭文来看,“邑人”的竞谏能够很好地上达,并能够得到王室官员的支持,“大宫”代其为“诤”,终于能够影响到王之决定。
总之,从肃卣铭文来看,庶人能够通过谏诤来纠正政治中的不法行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且西周政治中,民情能很好上达,并为统治者所采纳,影响到统治者之决策。
第二、西周政治中有对“义”之追求。铭文言伯氏擅自赐予肃之仆的行为“害义”。以往所见西周铭文中的“义”主要为两种含义:一、读为“仪”,义为礼仪。如簋(集成4171):“皇祖考司威义。”[48]“威义”即“威仪”。二、读为“宜”,义为应当。如师旂鼎(集成2809):“懋父命曰:义杀!”[49]又训匜(集成10285):“我义鞭汝千。”[50]故以往西周铭文中未见表示抽象道德含义的“义”。而肃卣铭文的出现,为我们探讨先秦思想史中的重要概念“义”的起源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材料。
肃卣铭文中“害义”的“义”是指抽象的正义。从铭文文义来看,此处的“义”和政治关系密切,是指合乎法度、遵从王命的政治行为。“义”在此是一种政治思想,与后世作为普遍道德观念的“义”并不相同。可能“义”和“德”一样,在西周用于政治之中,是指一种政治思想,[51]在后世才逐渐演变为抽象的道德观念。
总之,肃卣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关于西周政治的材料。从铭文中可以看到,西周政治有对“义”的追求,反对政治中有“害义”的行为。当庶人发现政治中有不合“义”而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有向上进谏,纠正“害义”的政治行为的权利。并且庶人的谏诤能很好地上达,王庭官员采纳其谏,并代其向王谏诤,王亦采纳其谏,改变政治行为。从肃卣中可以看出西周政治的若干特点。
本文写成后蒙罗新慧师指导修改,谨致谢忱!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J].考古,2006(7).
[2]董珊.山西绛县横水M2出土肃卣铭文初探[J].文物,2014(1).
[3]李建生.绛县横水M2倗伯墓铜卣铭文研究[EB/OL].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 www.gwz. 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51),2014-4-12.
[4]同[2].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76.
[6]参见李建生.绛县横水M2倗伯墓铜卣铭文研究[EB/OL].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 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51.2014-4-12.下跟贴.
[7]其认为“丮”为“夙”之声符可商。《说文》“丮”的反切为“几碎切”,古音当为精母物部,而“夙”和“肃”均为“息逐切”,为心母物部,“丮”与“夙”“肃”韵部同,声母同为齿音,“丮”或为“夙”、“肃”之声符。惟《说文》未言“丮”为“夙”之声符,故此观点尚可保留。
[8]同[5]:315.
[9]“夙”、“肃”二字字音和字义联系均密切。古人在命名早起持事有敬这一时段时,因持事有敬为“肃”,故将这一时段命名为“夙”。
[10]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1]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57.
[12]同[2].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7:3003.
[14]参看裘锡圭引孙诒让《契文举例》。裘锡圭.说殷墟卜辞的“奠”[C]//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五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75.
[15]同[13].
[16]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9.
[17]同[2].
[18]同[2].
[19]徐灏.说文解字注笺[M].续修四库全书本.
[20]同[5]:102.
[21]朱骏声谓:“以言曰誩,以手曰争。”“誩”为以言相争,“争”为以手相争。参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36.
[2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36.
[23]同[10]:698.
[24]同[2].
[25]同[3].
[26]同[2].
[27]同[3].
[28]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860.
[29]同[2].
[30]同[2].
[31]同[6].
[32]同[2].
[33]同[2].
[34]照片及释文参考白军鹏.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所出鸟形盉铭文解释.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 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 ID=1488),2011-5-4.
[35]黄锦前.大河口墓地所出鸟尊形盉铭文略考[EB/ OL].简帛网(http:// www.bsm.org.cn/show_article. php?id=1472),2011-5-4.
[36]李学勤.试释翼城大河口鸟形盉铭文[J].文博,2011(4).
[37]同[35].
[38]郝懿行.尔雅义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9]同[13]:5633.
[40]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861.
[41]同[2].
[43]同[16]:435.
[44]季旭升.说文新证[M].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2002.
[45]同[13]:1520.
[46]吴大澂.说文古籀补[M].北京:中华书局,2011:33.
[47]同[2].
[48]同[13]:2356.
[49]同[13]:1478.
[50]同[13]:5541.
[51]罗新慧师认为西周的“德”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道德,而是指具体的统治方法,指具体的统治术,与政治关系密切。参见罗新慧.周代天命观念的发展与嬗变[J].历史研究,2012(5).
(责任编辑 王 辉)
Su you vessel, Jingjian(竞谏), Feiming(非命), Chengming(称命), Haiyi(害义)
This article clarifi es the tran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everal characters in Su you inscriptions. The charactershould be read as an allograph of Su(肃), whileshould be transcribed as ze (择). The term jingjian(竞谏)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rivalling to caution. The character ‘静’should be read jing (诤). Feiming (非命)literally means violation(违命). Therefore, the entire piece of inscriptions means as follows: the King ordered Tushu (叔), Chengfu (爯父), and Wufu (父) to give Su(肃) bond servants again as a compensation because his original servant, who was bestowed by his brother Boshi(伯氏), violated against King’s order and event provoked residents to make appealing and petition. This piece of inscriptions refl ects that the idea of ‘righteousness’emerged during the Western Zhou. Also, commoners were entitled to make appealing in order to rectify unrighteous political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