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价值在上海城市的内涵与发展——基于民间法视野的考察①本文为李瑜青主持的中国法学会重大课题“法律实施的保障机制研究”(LS2011A04)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6-02-03 16:02:23李瑜青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诚信内涵上海

李瑜青 夏 伟



诚信价值在上海城市的内涵与发展
——基于民间法视野的考察
①本文为李瑜青主持的中国法学会重大课题“法律实施的保障机制研究”(LS2011A04)的研究成果之一。

李瑜青 夏 伟*李瑜青,1954年生,男,浙江宁波人。上海城镇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华东理工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夏伟,1991年生,男,浙江平湖人。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方向研究生。

内容摘要 对于一定的文化,要注意其文化空间的特点。本文从民间法的视角,考察了上海城市发展与诚信价值的内在联系。诚信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有一个从中西分流到融合的过程,而上海这座城市由于在近代遭遇了特殊境遇等因素,使其较早地实现了诚信文化的中西合璧。不仅如此,诚信文化在当代还具有普适性的文化内涵。

关 键 词诚信价值 中西文化 上海城市 价值内涵

本文重点探讨诚信文化在上海发展的特点及其诚信文化对法治建设所应具有的内涵。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上海,由于这座城市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得诚信较早地与商业文化结合起来。

上海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与文化传统的城市。但在近代,它的发展有一些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域的特点。从文化的渊源来看,上海在古代主要属于吴越文化圈中的一种亚文化类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上海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兼有吴越文化特征与自身本土风格的文化形态,它们具体地表现在与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各种民俗文化行为方式之中,如锣鼓说唱、滚灯舞龙、滩簧、申曲、皮影、顾绣、城隍庙会、观音信仰、民间制艺等方面。但是近代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城市文化中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基础日益削弱。②蔡丰明:《上海城市传统民俗文化空间》,《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这当然有深刻的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近代的上海成为西方文化输入的一个典型的场所。有资料可以证明,上海租界设立早,比天津英租界早15年,比广州、汉口、九江租界早16年;历时久,比天津英租界长15年,比广州英租界长16年,比汉口英租界长33年;范围大,上海两租界总面积是其他23个租界总面积的1.5倍;外国侨民多,最多时超过15万。①熊月之:《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而上海特殊的城市格局、文化传统的边缘性特点、文化传统中的近代性因素、移民社会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中的边缘性特点,弱化了上海对西方文化的排拒力。②同上。这些都深深影响了诚信文化在上海发展的特点。

在中国,诚信的底蕴一开始主要是从做人的标准和治国的准则来思考的,但上海却较早拥有了西方的一些个性色彩。在传统中国,诚信首先表现为一种人品、做人的基本准则。据考证,诚信一词最早出于《商君书·靳令》。《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信”在人格修养中的重要性。他说:“人之所以立,信、智、勇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诚信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大学》﹚、“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其次,诚信还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如孔子就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认为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做人要“以信为本”,“民无信不立”。他与子路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这些论述突出了诚信作为做人的标准和治国的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路。但当时的这种诚信文化是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重情色彩的诚信。这里所谓的亲缘,是指一种牢固的私人关系,它可以是血缘之亲,也可以是非血缘的地域或交情之亲。这种诚信主要不是看一个人的品德或能力如何,而是注重这个人和自己的私人关系怎样,因此它更多的带有感情的色彩。③李瑜青:《话说诚信》,收入潘世伟主编:《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上海价值取向解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9页。

在西方国家中,诚信最初是作为经济伦理的要求发育于商品经济活动中的,这是一个重要特点。在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社会商业贸易较早地得到发展,商品经济也开始相对发达起来,契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和人际交往原则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诚信就是建立在以相互承诺、相互信赖、信守诺言为内涵的经济伦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罗马法在当时的价值,他指出:“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69页。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成为普遍的商业和司法原则。随着西方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和发展,诚信意识和相关的法律制度也不断地得到完善。西方社会诚信文化发展的理路,其特点在于它与商品经济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诚信是建立在相互承诺、相互信赖为内涵的经济伦理的基础上,这种诚信文化打破了人群和地域的限制,对不确定的第三者也要求遵循诚信的规则,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①李瑜青:《话说诚信》,第119页。

笔者一直认为,诚信文化进入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已开始交融,即诚信既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伦理观念,又是法律的制度规范,以规制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等行为。而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有其特殊性。就西方社会来说,从18世纪中叶起,由英国兴起的产业革命逐步遍及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与自由竞争相适应,人们强烈要求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要求开辟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由于市场上充满着残酷的生存竞争,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屡见不鲜,使人们意识到推动诚信价值建设的重要性。同时,现代社会也打破了血缘、地域对个人的限制,人的流动性增加,使得人们不必长期依附于某一个特定的地方,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于是在1804年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了诚信条款,确立了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的法律基础。《德国民法典》著名的第22条规定:债务人因依诚实与信用的原则并参照交易惯例履行给付义务。这在民法史上第一次使诚信原则真正成为契约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走向垄断,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系统得以壮大,金融体系成为信用经济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银行、股票、保险、信用合同等,从此信用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正式确立。20世纪以来,诚信所代表的道德内涵以及作为一般条款的工具意义在立法中进一步得到高度地认同。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2条明确规定:“任何人都必须诚实、信用地行使权利和履行其义务,明显的滥用权利不受法律保护。”这条规定第一次把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基本原则在法典中加以规定,诚实信用原则被延伸到一切民法关系中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中,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普适性条款。同时,诚信价值还在现代宪政体制中得到张扬。根据现代宪政理论,政府行为的正当性和可依赖性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合法性。政府可以行使对经济的调节、市场的监管、社会的管理和公共的服务等职责,其根据就在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中国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诚信价值思想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中,在自然经济、集权政治以及宗法制度的影响下,整体至上成为调节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伦理原则,但当时这种整体至上的道德原则从实质上说反映的是封建王权利益至上的要求,并通过“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范畴来反映。中国近代道德革命的主题突出了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思想内容,如李大钊对中国近代以来道德革命有过精辟论述,他指出:“看那二千余年来支配中国人精神的孔孟论理,所谓纲常,所谓名教,所谓道德,所谓礼义,那一样不是损卑下以奉尊长?那一样不是本着大家族制下子弟对于亲长的精神?”②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96页。总之,“乃是使人牺牲的个性”,③同上。因此,中国今日“社会上种种解放的运动是打破大家族制度的运动,是打破父权(家长)专制的运动,是打破男子专制社会的运动,也是推翻孔子的孝父主义、顺夫主义、贱女主义的运动。”①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96页。中国近代以来的诚信思想开始反映现代道德文化的要求,并与当时传播及吸收西方学说联系在一起。据考证,当时的《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连续发表了许多文章,评价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人的思想和学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被译成《民约通义》(1898年)出版,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被译成《万法精理》(1903年)出版。另外,大量外国的法律制度如《荷兰刑法》、《意大利刑法》、《德国民事诉讼法》等也被翻译过来。国人通过大量、系统的引进及介绍,较为深刻地吸收了现代诚信思想的精髓,推进了诚信思想的发展,使诚信作为重要的经济理性原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得到反映。如明清时期山西票号能汇通天下,靠的就是“诚信”二字。由于当时票号的兑付都实行“认票不认人”的制度,所以汇票的防伪性极其重要。为了保证票号和顾客的利益,山西各票号都有十分严格的保密制度,如专人书写汇票,创造了以汉字代表数字的密码法等,诚信成为票号制度通行的基础。

但是,由于当时特殊的条件,诚信思想的这种变迁,主要是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里发生的。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及地理位置,上海在接受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同时,又较早地与商业文化相结合。上海面对浩瀚的大海、背靠长江三角洲平原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近代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中西合璧、商业气息浓厚等文化个性。近代中西诚信文化的交融在上海首先得以实现。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实际的经济与文化中心,诚信与商业文化的较早结合不仅影响当时上海大量的经济、文化等活动,而且为上海人的内心所认可并得以培植发展。解放后,上海人的文化特点一直为国人关注并受到不少批判。现在看来,这些讨论对我们如何评价诚信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以两位学人的分析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一位是余秋雨先生,他曾这样评价上海人:

上海人不喜欢大请客,酒海肉山;不喜欢“侃大山”,神聊通宵;不喜欢连续几天伴陪着一位外地朋友,以示自己对友情的忠诚;不喜欢听大报告,自己也不愿意作长篇发言;上海的文化沙龙怎么也搞不起来,因为参加者一估算,赔上那么多时间得不偿失;上海人外出即使有条件也不太乐意住豪华宾馆,因为这对哪一方面都没有实际利益……凡此种种,但是,在这座城市,你也可以处处发现聪明过度的浪费现象。不少人若要到市内一个较远的地方去,会花费不少时间思考和打听哪一条线路、几次换车的车票最为省俭,哪怕差三五分钱也要认真对待。这种事有时发生在公共汽车上,车上的旁人会脱口而出提供一条更省俭的路线,取道之精,恰似一位军事学家在选择袭击险径。车上的这种讨论,常常变成一种群体性的投入,让人更觉悲哀。公共宿舍里水电、煤气费的分摊纠纷,发生之频繁,上海很可能是全国之最。

我发现,上海人的这种计较,一大半出自对自身精明的卫护和表现……

上海人喜欢精明估算,反映在文化上,就体现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格局。上海文化人大多是比较现实的,不会对已逝的生活现象迷恋到执著的地步,总会酿发出一种突破意识和先锋意识。他们文化素养不低,有足够的能力涉足国内外高层文化领域。但是,他们的精明使他们更多地顾及到现实的可行性和接受的可能性,不愿意充当伤痕斑斑、求告无门的孤独英雄,也不喜欢长期处于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形态。他们有一种天然的化解功能,把学理融化于世俗,让世俗闪耀出智慧。毫无疑问,这种化解,常常会使严谨缜密的理论懈弛,使奋发凌厉的思想圆钝,造成精神行为的疲庸;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又会款款地使事情取得实质性进展,获得慷慨突进者所难于取得的效果。这很可称之为文化演进的精明方式。①余秋雨:《上海人》,《中国文化》第39期,2014年5月出版。

余秋雨先生的这个评价可以说集中于上海人精明、爱计较的特点。如果这个群体还是诚信为人的,那么,其所指出的这些行为正是商业化的文化表现。

另一位易中天先生,他曾这样评价上海人:

他们的生活是世俗、实在的、精打细算和稳扎稳打的,是埋头做生计和精心过日子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他们生活在一个职员和市民的社会里,一切都是裸露直白和谨小慎微的。他们直统统地问人家“侬几岁”,也赤裸裸地用“合算不合算”来表示他们的选择。当他们斥责别人是“外地人”或“乡下人”时,丝毫也不掩饰自己对贫穷和乡气的蔑视。他们把交朋友叫做“轧朋友”,把不负责叫做“拆烂污”,把看重外貌叫做“吃卖相”,把假冒伪劣叫做“开大兴”,世俗气十足,一点也不高雅。他们骂起人来也不好听,不像北京人损人那么艺术,让人忍俊不禁。他们的娱乐也充满了市民气,而偌大的一个上海简直就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只有密密麻麻的楼房,密密麻麻的街道,许许多多的上海人和许许多多手里拎着大包小包不得要领地蹿来蹿去的外地人。

总之,上海是一点诗意也没有的。上海从来就和诗不“搭界”,上海的诗人也从来就成不了什么气候。上海现在刮起了一股浓浓的怀旧风。老房子、老公寓、老门牌,里弄门口AD1930的字样,有着牵牛花般大喇叭的老式留声机,黑色的密纹唱片,美人头月份牌,装生发油的玻璃瓶,老上海盐汽水,沙利文小圆饼干,这些东西都牵动着上海人的情丝。甚至就连上海有线音乐频道的广告,都做成了30年代的风格,中间是周璇的着色相片,下面写着“全天播放摩登流行,全面展示都会时尚”,只不过是简体字。上海人和北京人一样开始做梦了,而且是“鸳梦重温”。但我并看不出这里面有什么诗意,不像北京怀旧就诗意盎然。上海有多少旧好怀呢?能怀的又是什么呢?甚至就连他们的绅士风度淑女风范,也是在短短一百多年中速成的。这就显得底气不足眼界不高。所以我说上海是有风度无境界,有教养无底蕴。上海毕竟只有百多年的历史,哪比得上北京的悠悠岁月!但,我却并不认为北京人就有理由看不起上海人。①易中天:《北京人与上海人》,《国学》2010年第4期。

易中天先生对上海人的评价集中于上海人世俗、精打细算、缺乏理想的特点。同样,如果这个群体还是诚信为人的,那么,其所指出的这些行为特点也是商业化的文化表现。

可以说,诚信当然强调在道德上如何做人,但在商业活动中,诚信与人际关系相关联,主张人要精打细算,与他人交往时要诚实可信,并从法律上确认为原则、规则等,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要求,其实在当代中国具有普遍价值。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我们还有必要对诚信价值的内涵做深入分析。笔者虽然是从上海城市角度进行讨论,但这在中国法治治理的层面上应具有普遍性。过去人们主要从字面上把握诚信价值,即诚实、信用的道德内容。如果把诚信价值作为城市的一种文化精神来理解,自然要和这个城市具体现实的社会条件相结合,诚信价值取向的内涵必然具有更为丰富的历史或现实的思想内容。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对诚信价值取向内涵的把握,需要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执政的公信力视角理解诚信价值取向的内涵。在诚信价值取向内涵的理解上要特别重视执政的公信力问题,把诚信价值取向内涵的揭示和执政的公信力相结合。所谓公信力是执政党或政府在具体行使职能中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体现其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等状况。当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或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的合法性从本质上来说是建立在人民对它的信任的基础上。可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四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这些执政成就赢得了人民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但是,在新旧体制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就业方式和组织方式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有的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出现弱化的现象,特别是有些地方存在的腐败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诚信价值取向反映到党和政府公信力上,突出之处就是党和政府的政策要取信于民,要真正体现公共性,具有合法、正当、科学、有效等特征。政策的制定者应当是公共的权威机构,反映公正、效率、平等的价值理念,体现公意的要求。其中公正是首要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正是一种应该的、合理的价值选择,这种选择出自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性判断,是人类社会理性的充分体现。作为在制度框架下生成与运用的政策,须以实现社会公正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政府要依法行政,推行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同时推行行政效能监察,建立问责制度,实施行政责任追究。诚信价值取向的内涵深深地反映在执政的公信力基础上。②李瑜青:《话说诚信》,第130页。

第二,从企事业信誉的视角理解诚信价值取向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诚信的社会体系。从全面化的角度理解诚信的价值,涉及个人、企事业等自身的建设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国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我们发现在诚信的现状上却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的地方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坑蒙拐骗行为时而可见;合同得不到履行,借款人赖账,经理人说话不负责等。诚信的缺失,不仅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加剧社会公信力的下滑,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但有的人在强调诚信价值问题上,仅仅把目光对着企业或个人。其实我们尤其要重视政府在诚信价值问题上的作用。政府不仅对社会的经济等活动进行管理,而且也在进行一种示范。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依据人民主权的原则,权力来自人民,应当用之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守信是法律对政府的要求。“一切企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活动,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的观点,严格禁止坑害勒索群众。”①俞正声:《在上海九届市委第六次全会上讲话》,《解放日报》2011年11月14日。这就提出了在对诚信价值取向内涵的理解上,各个方面都要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联系起来进行思考。②李瑜青:《话说诚信》,第131页。

第三,把诚信价值取向内涵的理解与党的思想建设相结合。思想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思想建设推动党的其他各项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经验。事实证明它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巩固了执政地位,并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中国共产党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到树立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路线、纲领、政策的正确首先要归因于党的思想建设的成功。而诚信价值内含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诚信价值观在我们党思想路线上的体现。‘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诚信价值观在我们党作风上的体现。我们要继承、坚持与发展这些好的作风,讲真话、办实事,不讲大话、少说空话,不回避和掩饰困难、问题和错误,坦诚地对待一切,以党和政府的诚信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③俞正声:《在上海九届市委第六次全会上讲话》。可以说,实事求是、诚信价值是一面重要的思想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有了旗帜就能凝聚起战斗力、向心力,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成就。另外,在法治时代,党的执政要依照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执政。党要严格按照宪法与法律,按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办事,否则,执政党就会丧失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者的存在价值。历史与现实的经验表明,一个政权或一个政党,他们的前途和命运根本上取决于人心向背。只有做到始终执政为民,才能始终获得人民的选择与认同,从而保障党的执政资格。④李瑜青:《话说诚信》,132页。

第四,诚信价值取向内涵的理解上道德教化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对诚信价值取向内涵的理解一定要突破仅仅把诚信看作是道德范畴的观点,要把诚信的道德要求和法制的规范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道德与法制是社会系统有序化的两大基石,但在诚信价值的问题上,过去从道德上强调的比较多,效果不明显。其实诚信价值的问题必须要有法制的加入。一般说,道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而将这种社会规范“硬化”、“固化”和常态化,就成为了法制。法制介入道德领域,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加以强制性规范,使社会结构日趋稳定。道德与法制有着内在同质性,又具有相异性和互补性。道德与法制虽然同属于上层建筑,但都以对方作为自己的参照系,各有其特点,具有相异性。这些相异性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相互补充功能和协调发挥作用,其中突出之处在于两者虽然都是对人的行为的限定,但遵循的原则不同。法制强调对人的行为的外在规则,主体在这里是受制的、被动的,理智地服从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强制力量。而道德遵循的自愿的原则,行为是出于意志自由,主体在这里是主动的、积极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把道德教化和法制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诚信问题的最终解决,仅靠道德教化是不够的,还要靠法制。我们应该创造诚实守信受尊敬不吃亏,欺骗失信受惩罚遭唾弃的法律条件和舆论环境,为诚信的价值取向做扎扎实实的制度性基础工作。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工作,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作,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基础工作,是千秋大业。②俞正声:《在上海九届市委第六次全会上讲话》。

第五,诚信价值取向内涵的理解要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上海文化特色相结合,强调历史的传承。对诚信价值取向内涵的理解当然要与上海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重视诚信价值取向在上海的历史传承性。上海是正在建设中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要深化这座城市的内涵,优化这座城市的形态。近代以来,上海作为港埠城市,具有开放的特性;作为移民城市,具有多样的特色;作为商业城市,又具有商业化的特点,形成了上海都市文化的海纳百川、多样并存、经济发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中西合璧、追求创新,兼容并包、多样交融,商业气息、追求实利,在良莠并存中逐渐形成了上海文化的传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新中国建立后,户口制度改变了上海移民城市的特性,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上海作为文化大都市的优势逐渐弱化。改革开放以后,上海逐渐恢复了开放性都市的特点,在被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后,上海的文化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前,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倍加珍惜并利用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势,确立起上海城市的文化自信。诚信价值取向的内涵应从这里得到充分的挖掘,“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承性,搞文化建设不可隔断历史,不可丢失灵魂”。①李瑜青:《话说诚信》,139页。在上海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的优秀诚信价值内涵要积极地加以张扬。

责任编辑:李艳丽

学术专题(信仰问题讨论)

猜你喜欢
诚信内涵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活出精致内涵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44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