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都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减贫是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我国扶贫工作经历30年后,已经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无论是社会参与扶贫,还是实现精准扶贫,首先需要获取准确可信的贫困人口需求信息,并进行动态更新,实时向社会公布,才能使社会扶贫力量和资源有的放矢,精准配置。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帮助传统经济社会领域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帮扶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最终推动扶贫工作实现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转型升级与创新。2015年以来,在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引领下,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的浪潮,互联网对商业、金融、教育、旅游等传统行业产生的带动效益日益凸显。
当前,要全面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实现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扶贫”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信息化基础建设设施相对落后,互联网普及率偏低。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国家强有力地推动我国宽带建设,但是部分偏远贫困地区,电信运营企业投资规模有限,投资范围难以面面俱到。网络速率低、覆盖面狭窄,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农民宽带上网的瓶颈,农村贫困地区宽带“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凸显。另一个方面,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都在不断增长,但是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有扩大趋势,2014年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4个百分点。
其次,各省市扶贫信息网站已初见规模,缺乏国家层面社会信息对接网络平台。目前已有的扶贫开发部门主导的中央及各地方的扶贫网站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存在着信息分散、孤立,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功能单一,汇集资源有限等问题,围绕扶贫的信息对接网络平台尚未形成统一的、全国性、系统性、多元化的服务平台。
再次,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有待全面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为贫困地区农民信息能力的提高创造了网络基础,但是信息脱贫的实现还需要通过农民自身来提高对互联网的判断、选择、整合、获取和使用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对互联网的使用还局限于语音、通信等基础应用方面,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地区获取信息资源的环境和条件,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扶贫的目标。
基于以上实际情况和问题,建议如下:
第一、多方合作,完善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政府层面,是否考虑要从政策上对贫困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比如对于贫困地区宽带建设中,给予电信运营企业一定的补贴;对于电信运营企业,是否可以利用现有共建共享架构下,由有意向的运营商合作分成,或者委托第三方参与,实现贫困地区宽带“最后一公里”的建设与运营,满足其业务发展需求。
第二、社会参与,构建全国性的社会扶贫信息对接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精准扶贫。是否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打造一个以互联网应用与服务为支撑的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建设,建档立卡,把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需求充分挖掘出来,把社会扶贫项目摆出来。让供需双方信息对称、渠道畅通,由此推进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有效对接,并通过发现和健全扶贫机制,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动员,真正实现精准扶贫、互联网化扶贫,最终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三方扶贫开发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
第三、素质提升,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我国贫困地区农民互联网应用水平。以信息致富为路径,培育贫困地区农民的互联网素养。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知识与能力构成了互联网应用的基础。是否能够通过政府、互联网企业、教育机构等多方合作的方式,鼓励开展互联网基础知识实训、网店建设培训等多种课程,全面提高我国农村贫困地区获取互联网资源的环境和条件,进而实现信息扶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