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不知归路
——走进柴可夫斯基的情感世界

2016-02-03 13:52张本秀
北方音乐 2016年16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乐章

张本秀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沉醉不知归路
——走进柴可夫斯基的情感世界

张本秀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柴可夫斯基是我国介绍最多的的苏联音乐家,在他的音乐中,我们能够听出他自己的感情痛苦的心音,也能听出他所处那个时代痛苦的呻吟。他的《第四交响曲》是他正处于个人遭遇和社会压抑的极度苦痛时期写成,他把它题献给备受敬重与仰慕的梅克夫人是他人生和作品结合到了相当程度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情感世界

提起柴可夫斯基,在我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由于种种原因,柴可夫斯基在我国是被介绍得最多的一位苏联音乐家,他的音乐以抒情性的优美旋律与炽热情感的结合使他的音乐成为最感人的音乐,而受广大听众喜欢。

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ch Tchaikovsky,1840-1893)1840年5月生于乌拉尔,父亲是矿山监督,母亲是音乐爱好者。在家里接受了最早的教育,童年就学会了许多俄罗斯民歌。1859年毕业于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是一位政府职员。直到21岁才开始正式学习音乐理论,师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但是他的进步很大并露出了音乐家的潜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后,就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和声,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部交响曲、一部歌剧、一首交响诗和他30岁之前第一部伟大的管弦乐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他的作品很多,几乎涉猎所有体裁。仅大型作品就有十部歌剧,三部舞剧,六部交响曲,四部协奏曲,三部交响诗,六部室内乐等。由于他受俄国贵族教育及西欧资本主义的影响,很多作品反映了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个人幸福和惶惑苦闷的心绪;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在他的音乐里,“有一种很大的情绪冲击力,充满了热情与激情的情感主义,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人性美的抒情风格”。他的本性总是在极端的忧郁和极度的激动,消沉的屈从和乐观的进取之间摇摆不定;性格中存在的这些冲突因素试图自我调节但没有成功,他内心深处的焦虑和紧张感,被释放和倾泻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爆发了巨大的强烈热情,表达了沉重的无奈的挫败感。他的情绪总是在忧伤与迷惘中徘徊,在悲痛与欢乐之间转换。这种感情渗透进他创作的每一个音符当中,体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当中。在他的作品中,把他的人生和作品结合到了相当程度的是他的《第四交响曲》。柴可夫斯基说“它(第四交响曲)将永远是我最爱的作品,它是一个时代的纪念碑,这个时代在深深的悲苦中,在一系列不能忍受的苦恼、悲哀、失望中,忽然诞生了希望。希望的太阳开始照耀了——而那个太阳就是在这部所献给的那个人身上”。柴可夫斯基所指的希望就是他的资助人、挚友——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是一位颇有文化教养的富孀,她美丽、高雅,继承了亡夫梅克的丰厚遗产,物资生活富足,她酷爱音乐,非常喜爱柴科夫斯基的作品。1876年梅克夫人在莫斯科的一位朋友家第一次听到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暴风雨》,就被作曲家的音乐才华倾倒。她打听这位作曲家,得知作曲家正陷入经济困境而无力自拔时,于是决定资助他。柴可夫斯基的天才般的音乐才华使梅克夫人找到了精神生活的寄托。(他们维持着奇怪而亲密的友情,他们长期通信却从不见面)。

《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77~1878年。是柴可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富变化、最热情的乐曲。是他正处于个人遭遇和社会压抑的极度苦痛时期时断时续写成。

1877年,对柴可夫斯基来说是充满戏剧性的一年。为了掩盖他同性恋的倾向,1877年7月柴科夫斯基和А.И.米柳科娃结婚。这是一个不幸的婚姻(米柳科娃以自杀威胁),柴科夫斯基为此极为痛苦,想自杀跳河却未能成功,不久即离异。创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和婚姻带来的不幸,使柴科夫斯基精神负担沉重。就在柴可夫斯基精神低迷正为不能安心创作的时候,梅克夫人定期向他提供资助。这位被柴可夫斯基称为“挚友”的贵夫人,对作曲家给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巨大支持,使他得以解脱某些痛苦的心境与经济上的窘况而安心于音乐创作。柴可夫斯基在他著名的《第四交响曲》“命运”写成之后,把它题献给备受敬重与仰慕的梅克夫人,他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说到这部交响曲是“纯粹抒情的过程。这是心灵的音乐自白,它充溢于心,按照自己的特性、借助声音宣泄,就如同抒情诗人借助诗句倾泻衷曲一般”。

柴可夫斯基担心人们多作品理解偏差,特意在给梅克夫人信里逐个乐章用文字给音乐加以注释,详细到每个主题。

《第四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乐曲表现了苦恼彷徨的众生相,以及威逼、胁迫人类的命运魔掌。使听者产生一股凄怆之感。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序奏为持续的行板。C小调,3/4拍子。序奏是全曲的核心,是贯穿整部交响曲的威严的“命运主题”。这一乐章通过表现沉重忧郁的心情和转瞬即逝的幸福梦幻不停交替,揭示出渴望幸福的个人和严峻的命运压力之间的冲突。圆号、大管象征厄运,梦幻般的阴暗色调破坏人类幸福和安宁。柴可夫斯基说:“这就是命运”!“它像达摩克里斯的剑,悬在头上,无时不刻不在折磨人们心灵”。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降B小调,2/4拍子,三段体。“它反映的是另一种愁思”。双簧管呈现孤寂的主旋律,紧接着是使人较为兴奋的副属旋律,在主旋律以更加凄寂的形态反复而告一段落后,中段如农民舞蹈般优美。整个乐章富于诗意的音调表现了主人公暂时忘记了现实的痛苦,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一连串的回忆……沉浸于往事真是又悲哀又甜蜜”。

第三乐章,诙谐曲,快板。F大调,2/4拍子。主旋律急促匆忙,是“一些变幻莫测的阿拉伯式的花纹和捉摸不透的形象”,呈现的是一些杂乱无章的图案。给人以梦幻莫测的感觉。这一乐章感情不明显,只是些虚无缥缈,错中复杂的音型。

第四乐章,终曲,热情如火的快板。F大调,4/4拍子。形式类似于回旋曲式的自由形式。强烈的第一主题以合奏形式奏出,紧接着的第二主题是根据俄罗斯民谣《野地里的桦木》写成的朴实、有没得旋律。节奏欢快,表达一种乐观的信念,人生战胜命运的挑战,表现出人民强大的力量。作曲家谈到这个乐章是说“这是一幅人民节日的欢乐图景。不要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悲哀的。走向人民吧,从别人的快乐中获得快乐吧”。

第四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接受梅克夫人资助后完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奠定他后期音乐风格的作品。因此这部作品不仅仅只是因为题献梅克夫人而独特,更重要的是柴可夫斯基从这部作品开始把他的音乐用来表现“人生与命运”的主题。在这个主导思想下,柴可夫斯基后期作品几乎都在发掘和表现人生哲理。

第四交响曲与后来的第五、第六交响曲被人们称作“悲情三部曲”,它们都是在揭示人的内心活动,他们贯穿共通的理念——表现人类与现实生活的斗争,人类与死亡的斗争以及人类战胜一切困难的积极态度。著名学者王蒙在《柴可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的心里》说“也许音乐都是抒情的。但是贝多芬的雍容华贵里包含着够多的理性和谐的光辉,莫扎特对于我来说是青春的天籁。马勒在绝妙的神奇中令我感到的是某种华美的陌生,只有柴可夫斯基,他抒的是我的情,他勾勒的是我的梦……”。

[1]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可夫斯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C.波汶.R冯、梅克编,陈原译.《我的音乐生活—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信集》.三联书社,1998.

[4]孟文涛.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末乐章的形式与内容新探---兼评克列姆辽夫的分析文[J].音乐研究,1983,(01).

[5]唐翔.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旋律的悲剧美[J].大舞台,2011,(03).

[6]任云.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看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J].乐器,2006,(06).

[7]焦静.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及其风格特征(上)[J].宁夏大学学报,2006.(05).

[8]王晶.柜子里的他者—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解读[J].音乐生活,2013,(11).

[9]王放.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心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10]马春燕.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小提琴片段浅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1.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乐章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村庄交响曲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色彩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