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昕
(沈阳音乐学院附中,辽宁 沈阳 110818)
柳琴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形式
赵 昕
(沈阳音乐学院附中,辽宁 沈阳 110818)
本文将以柳琴新创作曲目中的音响特色和写作手法来看柳琴音乐在创作素材和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取向,并通过剖析个别作品在演奏技术和音色风格上的表现力来阐释柳琴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的完美结合。
柳琴;演奏;技巧;音乐表现
柳琴是典型的弹拨类乐器,外形及构造与琵琶相似,但比琵琶要小,通体长约65厘米,用柳木制作,四弦,形如柳叶,故又名柳叶琴。别名“柳月琴”、“土琵琶”、“金刚腿”等。演奏方法是右手用拨子持弦弹奏。
柳琴原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间乐器,用作柳琴戏、泗洲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已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常用于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
最早的柳琴,构造较简单,只有两条丝弦,7个用高梁杆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还不便转调。当时的琴体较大,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以竹套质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
建国后,柳琴经过不断改革、发展和创新,已制成三弦24品柳琴、四弦29品柳琴及五弦中音柳琴。
20世纪50年代末制成的三弦24品柳琴,使用红木做背板,腹腔中加安音梁、琴胆,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以骨质或塑料做的音窗,琴颈和面板上的竹质品位采用十二平均律半音阶排列,演奏用的竹筒或牛角筒改为拨号,琴的外型也作了适当的调整,使柳琴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解决了转调问题,从而在民族乐队中广为采用。三弦柳琴按四、五度关系定弦,通常定为:(d1、g1、d2)或(d1、a1、d2),音域从(d1~d4),有三个八度。
20世纪70年代初,制成的四弦柳琴,放大了共鸣箱,腹腔的结构,改为高音区空间小、低音区空间大。面板做成弧形并采取拼板,木质紧密的用在高音部分,松软的用在低音部分。采用三拱阶梯马,解决了音准问题。
在三弦24品柳琴基础上,增加一根低音强和五个高音品而成。四弦定音为(g、d1、g1、d2),音域由(g~g4),达四个八度,使演奏琶音、和弦更加方便。为使柳琴音量增进一步扩大,满足室外演奏需要,还在琴内增装电扩音装置,既不影响琴形美观,又使音量扩大三四倍。四弦柳琴的音色明亮、优美,高音高亢、清脆,中音柔和、甘美,低音浑厚、粗犷,显著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能力。
1975年试制成功的五弦中音柳琴,外型吸取了琵琶的某些特点,腹腔向上扩展并在其间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面板由3块桐木板拼合,在材质、纹理及厚度上合理分布,音孔取消了音窗,品位嵌在与面板分离的指板上,从而增强了面板的振动。五弦定音为(A、d、a、d1、a1)音,使用拨片弹奏。发音灵敏、宏亮,高、中音区和柳琴音色相似并略带琵琶韵味,已用于独奏及乐队合奏,效果较佳。
柳琴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还具有曼陀林的音响效果。在民乐队中,柳琴是弹拨乐器的高音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不易被其它乐器所掩盖,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有时也演奏华丽、技巧性高的华彩乐段。它既适于演奏欢快、对比强烈、节奏鲜明、富有弹性和活泼的曲调,也适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柳琴与西洋乐队合作时更别有风味,在音色上也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柳琴的演奏技巧,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扫拂和轮奏等,左手有吟弦、打弦、带弦、推拉弦和泛音等,其指法符号均与琵琶的指法符号相同。柳琴可以演奏各种度数的和音与和弦。自然泛音灵敏清晰、效果良好。它的震音奏法也具特色,强奏时紧张、热烈;弱奏时安静、甜美。
演奏柳琴时,奏者端坐,将琴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琴拔多由赛璐珞片、塑料片或牛角等材料,制成三角形、四边形或长条形。以用0.7毫米厚的赛璐珞片制成边长30毫米的三角形投片为好,有着不掉粉末、软硬适度、富于弹性、便于控制等优点。还应将拔片每边的右侧磨簿些,以使发音清脆、洁净。柳琴拨片同拉弦乐器的琴弓一样重要,对演奏的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有直接关系,道常将拨片的2/3夹于拇指和食指第一关节之间,用露出的1/3弹拨琴弦。
柳琴是流行于苏北、鲁南的柳琴戏,安徽的泗州戏,绍兴戏以及常州丝弦等戏曲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柳琴戏甚至以此得名。在民族乐队中,柳琴也是十分重要的乐器,它是弹拨乐组的高音乐器,经常担纲领奏华彩乐段的独奏。也经常被用作独奏。柳琴的独奏曲目很多,较著名的有《幸福渠》、《春到沂河》等。
(一)独有的音乐特色与艺术爆发力
由于它的发音髙亢明亮、清脆刚劲而又不失柔和甜美,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以其独有的清脆明亮、婉转柔美的音乐特色和极具冲击、爆发力的艺术表现力跻身屹立于当代音乐艺术的舞台上,不断绽放光彩。
如名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刘锡津曲
这是一组非常有名的柳琴组曲。全曲共分为四段,生动地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粗矿豪放、欢乐浪漫的生活场景,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又极富民族特色的风情画。
第一段“赛马”,描绘的是蒙古族人民在“那达慕”大会上进行欢快激烈、扣人心弦的赛马活动时的热闹场面。“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的一年一度的盛,众性集会,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就像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三一样。会上要举行摔跤、骑马、射箭等比赛活动。“赛马”表现的正是辽阔的草原上骏马奔腾、你追我赶、彩旗飘飘、蹄声嘚嘚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乐曲采用富有蒙古族音乐特色的羽调式(6调式,其主要特点是大、小三度颤音的使用),豪迈奔放,仿佛把我们带到一望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感受到蒙古族人民那火一样的热情。
第二段“驯鹿”,描写的是我国东北边疆鄂温克人驯鹿的情景。鄂温克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从事狩猎。“驯鹿”描写的正是鄂温克人民愉快劳动的场景。这是一段轻灵而欢快的乐曲,我们似乎看到奔跑在林间的群鹿,听到阵阵呦呦鹿鸣,呼吸到大兴安岭上的清新空气。
第三段“渔歌”,描写的是赫哲族人捕鱼晚归、泛舟江上,唱起欢乐的渔歌的情景。赫哲族被人熟知,大概是从郭颂的一曲《乌苏里船歌》开始的。从这首歌里,我们已经知道赫哲族人主要是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1957年统计仅有 六百人,但是这个民族优美的音乐却传遍了全国,甚至传遍了全世界。这段表现赫哲族渔民生活的乐曲,旋律非常优美动听,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晚照中的乌苏里江的绚丽景色,也描述了赫哲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第四段“冬狩”,描写的是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从事游猎,少数从事农业生产,还保留了某些原始公社制的残余。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定居,建立了鄂伦春自治旗。这也是一个人数不太多的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一到冬季,这里银装素裹、冰封雪飘,一片粉妆玉琢的琉璃世界,而勇敢的鄂伦春人就在这白雪皑皑的山岭中狩猎。“冬狩”描写的就是这一生活场景。
(二)柳琴音乐作品在创作上的丰富性与多元化
柳琴音乐作品在创作上的丰富性与多元化更是为柳琴艺术特色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契机,同时也带动了演奏技术的革新与拓展你,作品的多样化突破了柳琴以往固有的音响特色和曲调风格,在迅速崛起的柳琴艺术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剑器》/徐良俊曲
熟悉中国音乐史的人都知道,唐代不仅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乐舞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著名的歌舞大曲,更是唐代乐舞的代表之作,载入史册,光照千古。在这些歌舞大曲中,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唐代乐舞有健舞和软舞两部分)——《剑器》。
《剑器》是在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开元时的裴旻善舞剑,简直神乎其技,与画圣吴道子的画、草圣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当然,更为有名的《剑器》名家,应该是盛唐时期的著名女舞蹈家公孙大娘。当时梨园弟子中善此舞的也仅公孙大娘一人而已。
据说张旭看到她舞《剑器》而草书大进,可以想见其魅力。大诗人杜甫幼年时在郾城(今河南郾师)观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晚年居薆州(今重庆奉节),又看到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感慨万千,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饯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 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是如此的雄奇美妙,把人带入一个神话般的世界。时而如见羿射九日,气壮山河;时而如见群神翔舞,美妙无比。
她有时腾挪转旋,如雷霆震怒,恫心骇耳;有时又伫立如山,如江海凝波,清光潋滟。围堵如山的观众被她的舞姿所打动,不由口矫舌结,心摇神驰,连天地山川似乎都为之低昂动摇,无怪乎杜甫在观看此舞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柳琴独奏曲《剑器》就是根据杜甫这首诗的意境而创作的。乐曲一开始,几声干净利落的扫弦之后,是数小节连续不断的单音弹奏,一位飒爽英姿的女舞蹈家跃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已有先声夺人之妙。
接着,不太激烈的旋律响起,公孙大娘开始满场游走。乐曲越来越快,她也越走越快。突然,乐曲转为昂扬激越,只见一道银虹掠起,如山的剑影洒下一片光幕。随着乐曲的起伏跌宕,女舞蹈家 伏高蹿低,腾跳飞旋,情绪也随之振奋昂扬。
由此看来,柳琴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演奏技法固然重要,而与情感的结合和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同样重要。
[1]王惠然.论柳琴的音色、神韵和魅力(二)[J].乐器,2005,(02).
[2]王尔村.练好柳琴基本功的要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
[3]白玉.浅谈柳琴规范教学应从基础抓起[J].艺术研究,2008,(01).
[4]王敏.柳琴艺术研究文献综述[J].艺海,2008(03) .
[5]何丽丽.柳琴的起源与原始二弦柳琴的特点[J].乐器,20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