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子仪
公开油气管网信息——行政手段促油企转型
□ 郭子仪
油价低迷、供应充足,经济压力大迫使政府动用行政手段促进国内油气行业转型。
9月7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油气管网设施开放相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三桶油”)等相关油气企业,在2016年10月31日前公开各自的油气管网信息,未按规定公开有关信息或者公开虚假信息的,将责令改正,并通报批评。
国家能源局此次通知缘何如此强硬,背后究竟有何深意,而公开油气管网信息对于“三桶油”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自2014年下半年起,国际油价开始大幅走低,自今年年初油价触底开始反弹之后,目前又进入弱势整理状态,至今仍然表现疲软。同样,自2015年中国A股发生股灾之后,原本就人气不足的股市中,石油行业上市公司整体表现水平只能用惨淡二字来形容,低迷的市场关注度成为石油板块个股的新标签。油价低迷,石油供应充足,经济下行压力大,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使国家对于整个油气行业的盈利能力要求提高,必须快速促使石化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工作重心。
一个行业垄断程度过高,必然会滋生惰性,需要有竞争对手的参与才能让市场迸发活力。国家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逐步允许“三桶油”之外的资本进入国内石油行业,其中自2006年起开始允许部分民企可以输入国外进口LNG,以及允许部分民企在大陆开采油气。
问题也在此处暴露了出来。民营企业没有自己的油气运输管道,即便是进口了大量液化天然气、开采出了石油,没有便捷的运输通道就意味着无法流通,就创造不出实际的价值。若采取低效高价的运输方式,就会大幅提高成本,使其产品在价格透明的市场中失去竞争力。因此,这些企业就需要借助“三桶油”的油气管道进行油气运输。
由于这些企业同时也是“三桶油”的竞争对手,自然给了“三桶油”借助管网打压竞争对手的机会。但是,碍于国家相关政策,“三桶油”通常会找一些理由来拒绝。当油气产品运输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时,就难以吸引更多的资本进行投资,国家想要推进油气行业竞争的计划受到严重的阻碍。
于是,便有了国家能源局此次《通知》。当所有数据公开之后,这条运输通道是否“拥堵”,以及运输能力、品质要求、空闲时间等就不能再成为“三桶油”推辞的理由。出于优化资源使用效率,不能让资源闲置的原则,当“三桶油”的油气管道有空闲的时候,就有必要借给油品质量满足运输标准的其他企业使用自家油气运输管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三桶油”的市场地位,也在实际上加强了国家对于“三桶油”的监管。
当“三桶油”对油气运输管网的绝对控制被打破,其地位便会受到严峻挑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绝对优势被打破,所带来的危机感及竞争压力就会迫使其内部转型,提高生产效率,控制成本,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但是,油气运输管网涉及国家安全,哪个位置的管径多少、哪里有阀门等重要参数可以推理出很多的国家机密,因此对许可参与油气投资的民企进行资质审查的工作就尤为重要,并且对核心参数的公开程度还需要慎重考虑。
随着我国石油行业逐步完善发展,经济压力对盈利的需求也日渐增加。而国家能源局此次《通知》的发布,也是由于近年来油价低迷、供应充足,经济压力大迫使政府动用行政手段促进国内油气行业转型,希望在竞争的压力下,逐步放开对国内垄断行业的保护,迫使其努力提高自身产品质量控制成本,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争取早日完成内部改革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