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灵月(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扬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葛灵月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2015年9月1日我院研究组在邵萍副院长、李向阳书记、戈弘老师、袁野副教授等老师的带领下下乡去高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进行了采风活动。本次采风活动是以座谈会的形式邀请了高邮民歌的第二代传承人王兰英第三代传承人曹德怀等相关人员。本次采风活动的目的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使得高邮民歌的传承更具专业性与推广性。
【关键字】高邮民歌;王兰英;曹德怀;传承发展
扬州是中国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江苏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三角洲北翼,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扬州是一座历史久远的文化古城,水美、人美、歌更美。千百年来,扬州民歌就如扬州柔情的水一般,不仅滋润着扬州人的心田,也让很多的异乡异客流连忘返。而在众多扬州荟萃之中,高邮民歌则是其中的一株奇异之花,它源远流长,芳香四溢,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2007年10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高邮中国民歌之乡荣誉称号,高邮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歌之乡”。2008年6月14日,高邮民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邮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不了传承人的代代相传。然而当今社会传承人日渐稀少,许多民歌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对高邮民歌当代的传承人的保护显得尤为的重要。
(一)高邮民歌的传承人
1、高邮民歌第二代传承人王兰英
王兰英1937年出生,现79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她将江苏扬州高邮民歌《数鸭蛋》唱到了北京。王兰英老师讲述了这首高邮民歌《数鸭蛋》的形成过程。在王老师小时候祖母总是在她睡觉前给她唱这首歌曲,当初并没有完整的歌词,也没有成型的曲调,只是在睡前作为哼唱的摇篮曲。大约在王老师十几岁时在武安乡的春节文娱活动中开始演唱民歌小调。慢慢便开始成立了业余文工团,县里搞活动,王老师等人便会一起去表演节目。活动越多,需要的歌曲变越多,有一位随着部队南下的音乐老师便开始了改编高邮的地方民歌,《数鸭蛋》、《黄黄子》便是由这位老师改编而成。在1957年时,以王老师带头三人一起去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当时出席这场演出的都是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朱德、邓小平、刘少奇等等。在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上台跟每位演出者握手,当走到王兰英老师面前时,他握住王老师的手讲:“我也是江苏人,这首《数鸭蛋》一定要唱下去。”王兰英老师从北京回来后,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高邮民歌的传承,尤其是这首《数鸭蛋》的传承。《数鸭蛋》渐渐成为了高邮人民最为熟知的一首民歌。而高邮民歌当今代表性人物就是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就是王兰英老师。
2、高邮民歌第三代传承人曹德怀
曹德怀老师1947年出生在高邮界首镇,现69岁。王兰英老师是将高邮民歌带去了北京,而曹德怀老师是将高邮民歌带入了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给研究生教唱民歌。曹德怀她是在襁褓中就对音乐有了不同常人的敏感。由于父亲也热爱音乐,曹德怀老师从小就耳濡目染,对音乐有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在小学毕业曹老师以一首《高邮本是好地方》征服了当场的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在闲暇时她加入了文化站所成立的小淮剧团,开始演唱淮剧,出席各种各样大小型演出。在18岁时,从演唱民歌《拔根芦柴花》再到唱大家所熟知的《高邮西北乡》。在曹老师19岁时,中央音乐学院老师来到了高邮招生,曹德怀便去面试,当场老师对曹德怀的演唱赞不绝口,可不久之后,全国上下便掀起了“文革”之风,曹德怀的梦想一直迟迟没有实现。在过去的50年里,曹德怀一直没有离开高邮,不管外面有多少优秀的单位邀请她,她都委婉拒绝了,她说自己一直都在等着去最高学府的这一天。在2013年曹德怀演唱《数鸭蛋》被纳入了国家数据库。在2015年5月,曹德怀终于圆了自己50年来的梦想,早在2012年曹德怀老师便受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邀请,为研究生处的”高级访问学者“班上课,并邀请她担任主讲嘉宾。在今年5月,曹德怀老师前往北京给教授与研究生上课。整个课堂氛围热烈。曹老师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这次中央音乐学院之旅算是曹德怀老师的圆梦之旅。
(一)高邮民歌的特点
中国最早的声乐便是民歌。民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通过人们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的体现。不同时期的民歌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它不仅在歌词中能够表现出,在曲调上也能够体现出来。
高邮民歌的旋律优美流畅,音乐语言简练,音乐形象生动,旋律易记好唱,高邮民歌不仅在结构上夺人眼球,在语言上更有自己的特色,高邮民歌必须要用高邮话来演唱才最具高邮民歌的风味所以方言演唱也是高邮民歌的一大特点。
(二)高邮民歌的现状
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上一些流行音乐等等的时尚元素的音乐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人们对于音乐的的追求也越来越时尚,渐渐的传统民歌也就被人们所忘却。这对于传统民歌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民歌的传唱度越来越狭窄。学习民歌的人也越来越少。民歌的创作也进入了瓶颈时期,近几年来高邮民歌几乎没有任何新的创作。而一些古老的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高邮民歌因为继承人的稀少也渐渐失传了。现在对于高邮民歌的传承也得到了扬州音乐界学者的强烈响应。故此,我们学院才组织了研究小组去高邮进行了实地采风,主要针对的便是高邮民歌的传承问题。
民歌的发展不能离开民歌的传承,只有着力于民歌的传承,才能推动民歌的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而在传统的民歌上,只有创新才能使得传统民歌获得新鲜血液注入其中。使其具有顽强生命力。
(一)加强民歌的教育
1、培养高邮民歌继承人
王兰英与曹德怀都是高邮民歌的传承人,他们对现在高邮民歌的传承有所担忧,因为现在跟他们学习的年轻人实在是太少了,他们说他们当初走上民歌之路完全是自己的爱好,没有任何利益之心。而现在的年轻人太注重眼前的名利,不再愿意学习这些民歌。老师们十分迫切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年轻的继承者。可以从小培养一些小朋友对传统高邮民歌的热爱,再从高邮各地方选拔一些有天赋并有能力发扬高邮民歌的青少年,着重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的民歌爱好者成为高邮民歌的新一代继承人。
2、让高邮民歌进课堂
学校是青少年们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学生们每天都会在学校里活动。所以扬州各地方学校应组织各类宣传传统音乐的活动,让学生们广泛了解高邮民歌,爱上高邮民歌。使得高邮民歌获得学生们的重视。还要加强扬州各高校的传统高邮民歌的宣传活动,使得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也了解高邮民歌。可以在公选课时开设这一门课程,并经常邀请高邮民歌的继承人来开讲座等活动,使得学生能与这些名人近距离的互动,现场感受高邮民歌的魅力。
(二)高邮民歌在课堂中的实践
1、让高邮民歌走进学生的课堂,该怎样实践,笔者有以下几条建议。
开设地方方言课程。曹德怀老师在讲述自己在北京开讲座的心得说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天赋极高,那些民歌她只是现场演唱了几遍学生们便记住了旋律哼唱出来,而由于高邮民歌不仅仅只有旋律,它的地方方言也是高邮民歌的精髓之一,所以学生们没有办法唱出高邮民歌的原汁原味。所以开设这一门课程非常重要。它不仅能保持高邮民歌的独特性,还行体现出地方民歌的艺术性。
挑选一些经过改编的民歌教唱。高邮民歌有很多快要失传的原汁原味的歌曲,但这些歌曲味道以及旋律有一定的难度。在向学生推广之初,可以选择一些耳熟能详,旋律好记的改编民歌加以传唱,如《杨柳青》、《拔根芦柴花》等等。
学会高邮民歌的演唱技巧。让学生从学唱入手,一定要把握好高邮民歌的润腔、吐字、衬词等等。在学唱过程中可以加以标注一些自己能看懂得标记加以强记。建立学生学习民歌的主动性。
2、加强高邮民歌的推广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高邮民歌传承与发展这项工作的支持与投入。解决好高邮民歌继承人的待遇问题,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高邮民歌。文化部门也应该经常以民间音乐汇演的形式去各地方演出,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与喜爱高邮民歌。加强高邮民歌的推广。使得高邮民歌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继续发扬光大。加强企业与民歌的联系,就像高邮鸭蛋节的诞生与《数鸭蛋》这首歌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邮的鸭蛋享誉全国,渐渐企业也与民歌联系起来,企业运用了民歌的大众性来加以推广,获得了双赢。政府应该不断创造这样的机会去促进高邮民歌的进一步发展。
高邮民歌历史悠久,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最早能追溯到古代“驱傩”表演时的仪式歌。当代的我们所继承的高邮民歌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更赋予了时代的气息。所以在高邮民歌的传承方面我们第一:必须壮大学习高邮民歌的队伍,让人们重视高邮民歌,学唱高邮民歌。第二:呼吁一些音乐人多加创作,添加给古老的民歌添加一些现代的成分,使得高邮民歌更具时代性,让当代的年轻人也热爱高邮民歌。高邮民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是众多民歌之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所以,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来将高邮民歌继续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葛灵月(1991—),女,江苏省扬州市人,扬州大学音乐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