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瑶瑶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甘孜藏族自治州 626000)
古筝与古琴异同初探
杨瑶瑶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甘孜藏族自治州 626000)
【摘要】古筝和古琴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我们的民族乐器和音乐,却经常把古筝和古琴混为一谈。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与分辨古筝和古琴,笔者从古筝和古琴的起源、形制、演奏技法、流派等方面进行分析,使人们更好地区分这两种古老的民族乐器。
【关键词】古筝;古琴;起源;演奏技法;流派
古筝和古琴都是我国非常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光彩。到了近现代,由于信息渠道的高度发展,各种民族音乐、民族乐器的普及更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在各种电影电视中,经常都能够看见古筝和古琴的身影。可是由于人们对古琴和古筝的了解与喜爱大多只停留在好听、好看的高度,以至于经常会出现明明演奏的是古琴,却播放着古筝的乐曲、古琴头尾倒置、古筝演奏位置不对等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为了使大家更清楚的分辨古琴和古筝,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探讨一下古筝和古琴的差异。
古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又名汉筝、秦筝、瑶筝。古筝距今大概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古筝的起源,也是说法不一。有“瑟为筝说”、“蒙恬造筝说”“筑为筝说”等等传说。《集韵》记载:“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除了父子争瑟、还有兄弟争瑟、姊妹争瑟等传说;也有说筝乃秦朝大将蒙恬所造,但是也有说蒙恬所造为“笔”,繁体字“笔”与“筝”类似,乃是以讹传讹;还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兵器,可以竖起挥着打人,后在上加上琴弦,声音悦耳动听,故发展为乐器。以上种种说法,同古琴的起源一样,并没有翔实的佐证,所以筝的起源依旧还是一个谜,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古筝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曾经在秦国广为流传,所以称为秦筝。司马迁的《史记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傅玄《筝赋序》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由此可见十二弦及十三弦筝,在唐代都曾广为流传。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说道:“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可见蒙恬不一定造了筝,但是对筝进行了改革倒是有可能的。到了近现代,筝文化的发展更是欣欣向荣,古筝演奏家们对古筝的演奏技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而进入21世纪,更是涌现出一大批青年古筝演奏家,以王中山、袁莎等为代表,他们多次出访国外,将我们的筝文化传扬海外。
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自古“琴”就特指古琴,19世纪20年代,为了与钢琴相区分,才称为“古琴”。关于古琴的起源,在上古时期,中华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有“伏羲造琴”、“神农造琴”、“唐尧造琴”、“黄帝造琴”、“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等等传说。也有说古琴是由箜篌这种中东竖琴发展而来,但是都没有确切的考古证据证实,虽不必尽信,却可以看出古琴在在中国的悠久历史。
在先秦时期,古琴文化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春秋时期,宫廷中已经有了具有高超琴艺的琴家,此时古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称为“弦歌”。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古琴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普及,涌现了大量的琴人,也产生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经典,而古琴也被文人雅士所推崇,赋予了古琴修身养性的功能和审美。到了东汉和魏晋时期,古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作的《琴操》是现存介绍早起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在战乱纷争的魏晋时期,琴风盛行,出现了大量的琴人,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的琴曲。南北朝时期,君主和文人度爱好文学和音乐,一时琴风极盛。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琴风稍落,到了宋朝,朝野上下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宋元时期,古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以致明清时期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清朝后期,古琴艺术相对衰落,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约100余人。到了现代,古琴及其所象征文化思想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筝在发展历程中,弦数不断变化,先后出现过五弦、十二弦、十三弦、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古筝,而现今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古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琴架组成,雁柱可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照五声音阶排列。目前常用的古筝型号为S163-21,S代表S形岳山,163代表古筝的长度是163厘米,21代表古筝21根弦。
古筝一般用桐木制成,也有红木、花梨木、紫檀木、楠木等木料,木料不同,古筝音色也不同。一般面板与底板用桐木,桐木质料疏松,振动良好,框板则由质地坚硬的其他木料做成,并镶嵌彩石或雕刻图案和花纹进行装饰。而筝首和筝尾通常雕刻美丽的图案或诗词,古筝制作师也常常以此为筝命名,如蕉窗夜雨、双鹤朝阳、高山流水、幽谷清泉等等。除了起到装饰效果以外,更能增强演奏者对乐曲意境的体会、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就是约120-125厘米。宽约六寸(20厘米左右),厚约两寸(6厘米左右)。古琴上部呈弧形凸起,下部扁平,象征天地,天圆而地方。古琴的十三个徽代表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整体形状依凤身而制,有头、颈、肩、腰、尾、足。古琴的两个出音孔称为龙池、风沼,支撑琴弦的称为岳山、龙龈,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
古琴的琴形多样,在不同的时期造型也有不同的特点。唐代古琴造型较为浑圆,一般在颈、腰内收部分作圆角处理,主要琴形有仲尼式、伏羲式、神农式、连珠式、霹雳式、子期式等。到了北宋,琴面由浑圆向扁平变化;到了南宋年间,又流行出肩耸而形狭的式样,形状偏扁平窄小;而到了明清时期,琴文化盛行,又新增了绿绮式、正合式、飞瀑连珠式、蕉叶式、清英式等等。可以说,古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境和艺术趣味。
古筝传统演奏技法采用右手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四指拨弦,四指向内和向外的指法分别叫做托、抹、勾、打、劈、挑、剔、摘。这些指法的名称和古琴演奏中的指法名称是一致的,不过在古筝中,向掌心内的指法用的较为普遍,向外的指法用的较少,且古筝弹奏需佩戴义甲。除了这些基本指法,古筝右手常用的指法还有大撮、小撮、摇指等,左手还有滑、揉、按、颤等技法。到了近现代,古筝的传统演奏技法有了较大突破。1953年,赵玉斋先生创作了《庆丰年》,采用复调的手法,解放了左手,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发展。1965年,王昌元创作《战台风》,其中的扫摇、扣摇、刮奏等制造台风效果的技法,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大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70年代,赵曼琴先生创造了双弦过度滑音、和弦长音、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古筝演奏又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随着更多技法的创造,古筝的重奏作品也越来越丰富,由于筝音域宽广、音色明亮,被称为“东方钢琴”。
在演奏技法上,古琴的情况却与古筝的百花齐放截然相反。古时的古琴演奏技法非常丰富,有一千多种,现在的常用指法却只有几十种,如右手与古筝名称相同的“右手八法”,还有轮、撮、拨、剌、锁、滚、如一、拂等;左手的上、下、吟、进复、退复、罨、猱、掏起、跪指、带起等。而一些古指法如牵、全扶、半扶、等只在极少数乐曲中仍有使用,甚至有些指法在清时就已经完全不用了,这对于古琴的发展也有严重的影响。
早期的古筝分为南北两派,自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现一般分为九派:陕西筝、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蒙古筝、朝鲜筝。
陕西筝派是在弹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的唱腔是筝曲的风格和灵魂所在,形成了右手大关节长摇等独特的演奏技法。河南筝乐与大调曲子和戏曲等民间音乐紧密相连,在技术上,十音有八音为大指,左手的运用、延音的处理、小颤、大颤等的运用上也颇具特色。山东筝派传统的古筝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琴书伴奏和曲牌演奏等,六八板的大板曲是山东筝曲的精华。潮州筝至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变化,即所谓以韵补声,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特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一格。客家筝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一,客家筝曲目繁多,有“大调”、“串调”之分,采用全钢丝制弦,音色清越、余音悠长,韵味别致。浙江筝即武林筝,又称杭筝,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福建筝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地区,与客家筝、潮州筝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蒙古筝属于纳西族的弹拨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云南等地,右手所戴指甲和其他流派不用,不用玳瑁,而用骨指甲拨琴。朝鲜筝是朝鲜族仿中原古筝改制而成的,流行于延边地区,以说唱音乐为基础,由缓慢逐渐加快为其风格特点。
古琴的流派始自明末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
虞山派是明代著名琴派,创始人严征。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代表曲目有《秋江夜泊》、《潇湘水云》《良宵引》等。广陵派为清代著名琴派,创始人徐常遇等。扬州古称广陵,所以此地为中心形成的琴派为广陵派。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代表曲目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等。浙派是南宋末年著名琴派,创始人郭沔,风格流畅清和,代表作有《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渔歌》、《樵歌》等。川派又名泛川派、蜀派,是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内容最丰富的古琴流派,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司马相如、诸葛亮、姜维等都是蜀派的代表人物,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代表曲目有《凤求凰》、《当归》、《梁父吟》、《流水》、《雉朝飞》、《醉渔唱晚》等。浦城派是清代著名琴派,创始人祝桐君,浦城派指法细腻、潇洒脱俗、急缓有度,代表曲目有《渔樵问答》、《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古筝和古琴作为我国古老弹拨乐曲的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及文化底蕴,但是他们的发展到了现今可谓是天壤地别。在传媒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希望更多的人喜爱和了解古筝和古琴,从而可以学习古筝和古琴,让我们传统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萌,《古筝基础教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2]顾梅羹,《琴学备要》,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郁茜茜,《古琴与古筝》,美与时代,2008.
[4]张赵蒙,《浅谈古筝与古琴的区别》,北方音乐,2015.
作者简介:杨瑶瑶(1985—),女,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