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玛纳斯县哈萨克族民间劳动舞调查研究

2016-02-03 10:44弫李佳颖吴
北方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玛纳斯县哈萨克族新疆

张 弫李佳颖吴 攀

(1.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新疆 石河子 832003;2.山东青岛星禄顺商贸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600)



新疆玛纳斯县哈萨克族民间劳动舞调查研究

张 弫1李佳颖1吴 攀2

(1.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新疆 石河子 832003;2.山东青岛星禄顺商贸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600)

【摘要】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远,受我国民族、地域的影响,各民族各地区的舞种也不尽相同,部分舞种还成为了各地的代表舞种。本文通过对新疆玛纳斯县哈萨克族民间劳动舞的调查研究,希望可以使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新疆玛纳斯县哈萨克族劳动舞。

【关键词】新疆;玛纳斯县;哈萨克族;劳动舞

一、新疆玛纳斯县哈萨克族概况

哈萨克族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据汉文史迹记载,哈萨克人公元前就活跃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赛克湖一带,是“丝绸之路”古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其族源主要由古代的乌孙、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大月氏,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玛纳斯,蒙古语为玛纳斯郭勒。“郭勒”即河,玛纳即巡逻,斯指人,意为滨河有巡逻的人1。玛纳斯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新疆腹地,与北部塔城、西部伊宁呈三角鼎立之势,素有乌鲁木齐“西大门”之称。玛纳斯县有汉、哈萨克、维吾尔、回、蒙古族等32个民族,其中南部哈萨克族人民居多,分别位于清水河、塔西河、旱卡子滩等3个哈萨克族自治乡。哈萨克族本身属于游牧民族,玛纳斯县的哈萨克族居住于优良的牧场内,又是酷爱音乐的民族,他们利用大自然赋予资产,将淳朴的音乐与动律性强的舞蹈结合,展现给世人的是哈萨克族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二、哈萨克族舞蹈文化

新疆地域辽阔,拥有多样的地貌特征、多种族的民族特性,在生产方式、风俗习性、传统文化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特性和差异对生产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舞蹈艺术的起源“劳动说”,已被众多专家学者认可,而民间舞蹈作为舞蹈艺术中的重要部分,是最能体现“劳动说”这一起源说法的舞种之一。

民间舞蹈起源于生产劳动,是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表现,也是农民、牧民等表现内心感受最直接的艺术形式。因此,民间舞蹈的种类、风格、舞姿、韵律等方面,都与不同地域特殊的生产劳动方式息息相关,由于受自然环境、劳作方式、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民间舞蹈在风格、韵律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性。因此,不同地域的生产劳作方式对民间舞蹈的发展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族的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哈萨克游牧文化。其中,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族人们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各种特点。哈萨克人大多都喜欢跳舞,他们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内心的哀乐。而哈萨克族的舞蹈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舞步轻快有力、刚健苍劲,动作潇洒优美。舞蹈多用“动肩”,步法上多用“马步”,动律性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因为哈萨克族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所以他们的舞蹈多以骑马为题材,表现了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姿态,突出了哈萨克族人民的性格与气质;还有一种舞蹈是表现哈萨克族人民忙碌而欢快的劳动场面,生动地表现出哈萨克族人民简单的生活方式。如,狩猎是牧区哈萨克人不可缺少的生产活动,在狩猎活动中,他们观察、掌握动物的各种特性,并将积累的经验编排成舞蹈,表现出哈萨克族人民在狩猎时的情景,丰富了哈萨克族人民的舞蹈艺术。

三、玛纳斯县哈萨克族劳动舞

(一)玛纳斯县哈萨克族劳动舞产生的背景

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舞蹈尤其能够展现这一民族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在200余年前2,生活在玛县南山一代的哈萨克族人民在原有的哈萨克族舞蹈的基础之上编入一些劳动生活中的动作,其中包括挤牛奶、剪羊毛、播种、绣花等一系列劳动中的原形,把精彩的生活场景一幕幕形象的映入人们的眼帘,让其舞蹈产生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使舞蹈更加形象与平民化。因其舞蹈动作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所以称之为劳动舞。哈萨克族劳动舞是将马背文化同汉族农耕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中的擀毡、挤奶、剪毛、撒种、割草、割麦等均表现了一种忙碌而欢快的劳动场面。由于受民俗文化和即兴表演的制约使其风格相对稳定,是一种以简单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

(二)玛纳斯县哈萨克族民间劳动舞介绍

居住在玛纳斯河上游一带的哈萨克族,有着在喜庆节日和劳动间隙相聚一起欢跳哈萨克族劳动舞的习惯,相沿成俗。这些舞蹈所表演的情感和采用的动作,都直接来源于他们的劳动生活,是劳动生活的再现和升华,是他们追求艺术、追求娱乐的天性的自然表达,玛纳斯县哈萨克族劳动舞的种类主要包括《擀毡舞》、《挤奶舞》、《绣花舞》、《剪毛舞》、《播种舞》、《割草舞》、《割麦舞》、《捣奶酷舞》等。

哈萨克族劳动舞节奏鲜明,情绪欢快,既刚劲有力,也轻松活泼;舞蹈动作主要是模仿劳动动作,再现生活,同时也力求高于生活,把劳动动作提炼到艺术化的高度。哈萨克族劳动舞是哈萨克族人民的天才创作,具有浓烈的草原气息和生活气息,感情真挚,动作质朴,旋律动人,舞姿优美,仿佛使人身临其境。哈萨克族劳动舞的演员多为女性,她们直接参加了这些劳动实践,又是这些劳动舞的创造者、表演者。她们热爱生活,也热爱舞蹈;她们以物质成果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也以来自生活的舞蹈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她们的舞蹈动作有“动肩”、有“马步”,但更多的是模仿的劳动动作。

哈萨克族劳动舞能独舞、双人舞,也可以集体舞,表演场地也不受限制,草原上、毡房里都可以进行表演。哈萨克族劳动舞表演时,多用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冬不拉伴奏。哈萨克族人民生活、劳动的各种活动都在哈萨克族劳动舞中得到了体现。

《擀毡舞》是哈萨克族女子舞蹈,传播甚广,除玛纳斯县外,我区伊犁、阿勒泰、塔城、木垒、巴里坤,以及乌鲁木齐等地哈萨克聚居区都有流传。哈萨克人长期从事畜牧生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生活在草原上,住的是毡房,铺得是花毡。无论男女,都是擀毡的好手,《擀毡舞》就来自于这样的生活实践。它形象地表现了哈萨克族妇女擀毡的劳动的全过程,打毛、铺毛、洒水、捆绳、拴绳、跪地弯腰、双肘擀毡、前后拉动等等。

《挤奶舞》也是民间劳动舞的一种,舞蹈表现了哈萨克妇女制作奶茶的全过程,从牵牛、挤奶、到擦汗、再挤奶、搅奶……直到献奶茶。《挤奶舞》由女性表演,舞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将劳动过程揉进民间舞蹈里,在表演中同时即兴发挥,使其成为独具草原特色的哈萨克族民间舞。

哈萨克妇女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与日月星光为伴,和鲜花青草为伍,更加陶冶了她们欣赏美、创造美的天性。《绣花舞》就表现了她们在繁忙的劳动之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美化生活的创造过程。《绣花舞》反映出哈萨克族妇女在繁忙的生产劳动间隙,精心绣制各种服饰和装饰品来美化生活。舞蹈动作比较简单,整个舞蹈都围绕绣花的过程展开,如“捻线”、“理线”、“穿针”、“绣花”,以及“梳头”、“照镜子”等,随意性比较强。

哈萨克族劳动舞中,反映牧业劳动的舞蹈还有《剪毛舞》(基本动作是弯腰,右手握剪刀,由右向左剪,交替进行);《割草舞》(基本动作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紧握镰刀,从右向左打草,双腿呈弓字步,不弯腰,向前移动);《捣奶酷舞》(基本动作是皮具内放着牛奶,双手握着木棒小锤在里面上下捣动)等。这些舞蹈,主要还是模仿劳动动作。《捣奶酷舞》需要两人合作表演,因为需有一人跪在地上,做把沉淀物挤上去的动作,其他舞蹈表演人数没有确定限制。

哈萨克族劳动舞中,还有《播种舞》、《割麦舞》。据玛纳斯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举保老师介绍,这些舞蹈,是哈萨克族迁居玛纳斯县南山,学会耕地种田以后创作的。《播种舞》的基本动作是左脚在前,左手端着盛有麦种的器皿,右手有节奏地拿种、撒种,从后向前移动,之后,双脚将土著入掩埋,以示踩平,保墒。《割麦舞》的基本动作是弯腰,右手握镰刀,左手抓麦子,右手挥镰割麦。

哈萨克族劳动舞表演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具有原生态民间舞蹈的鲜明特征,是中华舞蹈艺术海洋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是哈萨克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生产劳动中集体智慧的结晶,深受当地和周边地区哈萨克和其他民族群众的喜爱,是玛纳斯南山一带哈萨克族群众娱乐文化的代表。

(三)玛纳斯县哈萨克族劳动舞的音乐

哈萨克族劳动舞的音乐非常鲜明,情绪极其欢快。当笔者身处在旱卡子滩哈萨克族自治乡调查民间劳动舞时,有幸欣赏到传承人表演的劳动舞。舞蹈的伴奏乐器为冬不拉,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由于它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因此非常适合作为游牧民族的哈萨克人使用。笔者欣赏到的劳动舞是将剪羊毛、播种、绣花、挤牛奶等日常劳动融为一体的表演,简单纯朴。旋律采用重复模进和展开的手法,节奏、节拍交替变化。音乐相对活泼,表现出劳动时欢快的场景,音乐的节拍在4/4拍、3/4拍之间交替进行且变换频繁,节奏较密集,主要以 X X X 、X X X 、XXXX 等为基本节奏型,可任意组合搭配,重拍明显,强拍处一定会有突出主题的舞蹈动作进行艺术处理,突出劳动舞的民族风韵。节奏上的力度、快慢变化由伴奏者掌控,将简单的舞蹈内涵烘托得恰到好处。如果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那么乐器就是哈萨克族劳动舞的“脊梁”。冬不拉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进步,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型的劳动舞伴奏是在原有的冬不拉乐器伴奏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一些哈萨克族其它的音乐元素,使其伴奏更加饱满,舞蹈内容更加精致,民族生活更加艳丽多彩。

(四)玛纳斯县哈萨克族民间劳动舞的形式结构

在整个玛纳斯县哈萨克族劳动舞的动作来看,劳动舞的舞蹈语言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人的情绪状态、自然现象中提炼加工,使之美化、节律化、造型化后形成的。它也是劳动人民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最基本手段,也是构成劳动舞舞蹈形象的基础。而在舞蹈结构来看,玛纳斯县哈萨克人把一系列的生活材料、人物、事件、情绪等看似无规律但又非常合理恰当地加以安排和组织,使其既符合生活规律,又适应一定的民间舞体裁要求。在玛纳斯县哈萨克族劳动舞中,哈萨克人主要采用篇章式结构进行编排,即在统一的主题下加入不同的生活场景,另外在舞蹈体裁方面,玛纳斯县哈萨克族劳动舞表演形式不受限制,包含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等多种形式,而舞蹈风格也是保持在原有哈萨克族舞蹈的基础之上,舞蹈场地更是随意,草地上、毡房内均可以进行表演。

四、结语

玛县哈萨克族劳动舞不止是玛县哈萨克人劳动生活的真实体现,同时也从侧面真实的记录了玛县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历史、传统、生活和生活习俗,歌颂了他们顽强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笔者通过研究玛县哈萨克族劳动舞,真正的去面对他们的历史和文化,深入他们的精神与生活,可以看出玛县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民族,是一个用舞蹈歌颂生活的民族。

注释:

①此处的历史概况为笔者通过网络查找得出http://baike.so.com/doc/6085909.html.

②此处的年数为笔者根据实地调查过程中,传承人为笔者讲述的家族历史,笔者估算得出.

参考文献

[1]袁昌文.怎样写调查报告[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02).

[2]张春香.中国音乐研究所五六十年代的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调查[J].中国音乐学,2010,(02).

[3]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4]阿热爱依•努尔塔依.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5]曹丽坤.乐舞结合式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6]陈利敏.壮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传承现状及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7]杨举保.新疆玛纳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现状综述[J].群文天地,2011,(21).

[8]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9]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文化大观[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10]黄中祥.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10759011)。

猜你喜欢
玛纳斯县哈萨克族新疆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论整体城市风貌下的居住区建筑风格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