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梅戏对安庆社区音乐文化的调查研究

2016-02-03 10:44
北方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票友黄梅安庆市

唐 珺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论黄梅戏对安庆社区音乐文化的调查研究

唐 珺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安庆市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江边小城。在安庆有一个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就是本文即将说明的黄梅戏社区文化。安庆的如今的社区文化与黄梅戏民间演艺人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这些独特的民间艺人的团体,本文做了独特视角的研究黄梅戏在安庆社区文化中所占据的地位。

【关键词】安庆;社区文化

如今中国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了,居民们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开始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尤其是城市中的居民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这些变化直接冲击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了京剧以及各地的地方戏曲。安徽省是一个特别的省份,它的位置处于华东腹地,环抱于六个省份间,处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不同的地貌也就孕出了不同的戏曲形式。据我所知,在安徽流行过的戏曲剧种有将近四十余种。其中发展良好的有二十余种,其中如今最流行的就是安庆的黄梅戏。现今黄梅戏的发展前景依然一片光明,安庆市民茶余饭后依然喜爱唱一唱黄梅戏,这让黄梅戏的有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社区文化状况

(一)介绍社区文化

1886年,法国的一位有名的社会学家在他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将人类群体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社区。第二种是社会。首先社会是社会共同体,以目的、礼仪以及距离为基础;然而第二种社区则是生活共同体,以地域、意识和行为为特征的。后来,社会学家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社区与社会下过不同的定义,根据社会学家统计,现今己经高达140多种见解,其中包括“韦伯、齐美尔”等发表的各种对于社区的论述。

社区可以划分三种。大致分别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城市社区。在如今的城市中,有一些共同利益关系的人们、同一个地域里共同生活的有机体,具有鲜明的特点。如地理的独立性渐趋模糊,居民需求对外部的交通、通讯开始更富强烈的依赖性,社会年龄结构进入老龄化以及社区管理机构多元化等等。这些特点要求社区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整合功能等社区的成立需要很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区文化的存在。所以,在社区实际部门,社区文化常常被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极为重视。我们甚至认为社区建设的好坏就主要表现在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上。可见,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二)安庆社区文化的现状

安庆,又名“宜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的优秀旅游城市,后来被称为国家园林城市,素有中国“黄梅戏乡”之称,同样也是国粹京剧的起源地。安庆被称为黄梅戏之乡的原因是安庆市民热爱着黄梅戏,讲到安庆的社区文化,自然是不开黄梅戏的。

安庆市辖4个市辖区、7个县和1个县级市。我市建成区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10万,我市本级共有5-6个镇、7个乡, 89个社居委,总人口将近34万,总计市区人口约有145万。

黄梅戏社区文化在安庆这个肥沃的土壤中正在生机勃勃的成长。在安庆的各种广场文化中,除去广场舞,更多的是黄梅戏票友们组成的小黄梅戏剧团。他们会在天气适宜的时候聚在一起唱一唱黄梅戏。有时候我会在安庆春光苑中听一听黄梅戏,有人问我:“听戏要钱么?”我的回答是不要。黄梅戏票友们在广场中唱黄梅戏是黄梅戏票友们的娱乐方式,是没有盈利性的。如今就被称为安庆独有的广场文化现象。

二、黄梅戏构成与剧团发展

(一)黄梅戏剧团的发展

1949年,中国解放了。那时在安庆这个地区有两个民间黄梅戏剧社,为了庆祝安庆的解放。丁永泉和王少舫等老艺术家,积极筹划于7月份在新新戏院的“杀鸡祭台”,演出了开锣戏《珍珠塔》。

1954年,经过省文化局的批准,将当时发展不错的民众黄梅戏剧院列为省重点剧团。

同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了,当时的一批骨干艺术先锋严凤英、王少舫等先后调到了安徽省省团。

1958年,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成立起来,其中的演职人员是从太湖、宿松和潜山等地搜集了一些优秀的演职人员的组成了当时的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

1954年,《天仙配》被拍成了电影,然后黄梅戏的发展就一发不可收拾,当时可以说是风靡全国,走出了国门,迈向世界。

1955年,安庆市黄梅剧团为了黄梅戏的发展,培养了更多的黄梅戏演职人员,也成立了演员训练班,招收了第一批黄梅戏学员,当时的班主任为杨静之。

1958年,黄梅戏剧团演员培训班更名为“安庆市艺术学校”

1962年改名为安徽安庆黄梅戏学校,1969年因为一系列的原因停办。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艺界首当其冲的受到了冲击,进行了“四大“以后,黄梅戏这一优秀的剧中也受到非常严重破坏,剧团被停掉,大部分的演职人员被下放。1969-1970年初,剧团只留了60多名出身为“红五类”的,组成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其余人员全部下放到农村。

1975-1976年又重办起来。

然后因为当时发展的极为顺利,在1979 年正式改名为安徽黄梅戏学校。

如今进入了21世纪,改革开放对于如今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安庆市民对于黄梅戏的热爱之情还在继续。

(二)现今社区中的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为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

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的发源地为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只要是晴朗的下午,都会有一群黄梅戏票友们在广场,公园、江边等地方唱黄梅戏。很多外地的人看到这些票友们唱黄梅都说“黄梅飘香在安庆”。春光苑的黄梅戏就是民间票友聚集在一起的唱黄梅的一个场地。如果天气晴好,下午两点半,他们就来到春光苑,演出内容全部临时决定。他们聚成好几堆人群,有的唱《海滩别》,有的唱《女驸马》,非常热闹。

票友们有着自己独立的伴奏团体,他们自己带有麦克风。有的自己独唱,有的互相对唱。包静云大姐就是一位活跃在基层的民间票友,她不仅是城区一家业余黄梅戏剧社的负责人,还在剧社担任主角,凭借着清亮的嗓子,把黄梅戏唱得有滋有味。黄梅戏票友中有的曾经是黄梅戏演员,退休后仍然热爱着黄梅戏就与民间其他热爱黄梅戏的戏迷们一起娱乐消遣。

(三)黄梅戏伴奏乐队的演变与构成

一般传统黄梅戏分为两类:

第一种是以反映民间生活片段的“ 主调本戏” , 第二种是有故事情节的“花腔小戏” 。早期的黄梅戏被称为“黄梅调”,“采茶戏” 、“ 花鼓戏 ,这些都是早期的别称。 在安徽与周边地区, 与舞龙、舞狮、高跷还有早船等一些民间歌舞艺术一起, 竟然在于逢年过节时的“社火” 这类活动中表演, 黄梅戏自然地将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吸收到黄梅调中来。受“打起鼓来敲起锣”这句歌词的影响, 黄梅调演员会身背花鼓、小锣, 自打自唱, 表演一些比较简单的故事, 这是其一;,在湖北的黄梅等地区,历史上常遭水灾,灾民在逃水荒时, 沿着街卖唱乞讨, 大多都会唱些吉利话来乞讨 , 被称为“打彩调“,这是其二。在清中叶以后, 兴起一种民间说唱“黄梅道情” , 是由湖北向安徽西南流传, 逐渐发展成一种“抵板凳头子”的形式。所谓“抵板凳头子”, 就是去人家的堂屋里, 坐在板凳上清唱, 自己拿着渔鼓和简板, 边打边唱, 说唱完整的故事。后来, 发展到了安庆这一带, 很多时候不用渔鼓和简板, 取而代之的是小鼓、小锣,这是其三。这一时期的伴奏形式为打击乐, 经过不断演变, 最后稳定为小鼓、小锣、大锣、竹莞等乐器。乐器简单是其主要特征。

当前期人们的摸索中,人们对于各自的装扮, 就有了角色,然后角色有了分工, 就完成从说唱向戏曲转变的飞跃, 黄梅调演变成最初的戏曲, 开始是歌舞偏重的两小戏与三小戏。“黄梅道情”就是民间说唱向黄梅戏主调本戏转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安庆市建立了很多社区娱乐的场所,如后建的市民广场、科技广场、春光苑等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悠扬婉转的黄梅戏占据了在安庆市广场文化的主要地位,从而安庆广场文化也应运而生。安庆市的黄梅戏广场文化中的黄梅戏已然成为了安庆现在的社区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市民热爱黄梅戏,其中大多数为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带着自己的孙子在广场听着黄梅戏。黄梅戏票友们会组成不同的团体,下午聚在一起唱戏娱乐,有些团体甚至还穿上戏服,化上妆,带上麦克风。这就体现了他们热爱黄梅戏的心里。目前的安庆的社区文化发展迅速对现今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票友黄梅安庆市
黄梅之星 范璇璇
安庆市水系综合治理港桥泵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防治
黄梅之星 朱婷婷
黄梅之星 赵长玖
我想养一只猫
安庆市小精灵画室抗疫作品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
黄梅落尽,佛心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