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 松 纪玉洪
如何做好高校校报的专刊策划
——以《中国海洋大学报》的《厚重海大》专刊为例
文/金 松 纪玉洪
高校校报由于出版周期长、时效性较差、信息量有限等原因,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新媒体咄咄逼人的攻势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种困境,不少高校校报在保留固定新闻版面和副刊版面之外另辟蹊径,对版面进行扩容,定期或不定期地推出专刊。这些专刊带有明显的新闻性,内容可读性较强,受到读者喜爱。一些专刊甚至成了高校校报的招牌版面,这对于提升报纸质量、影响力和竞争力等显得尤为重要。
要办好高校校报专刊,前提和关键就是要做好策划,在选择和策划最佳报道方案上费心思、下功夫。《中国海洋大学报》的《厚重海大》专刊于2005年下半年创刊,为对开四版,逢寒暑假之外的每月月底独立出版,如今已出版100余期,受到读者欢迎,曾被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等评为“优秀校报专刊”。《厚重海大》专刊在办刊过程中注重策划、精准定位、新闻搭台、文化唱戏,突出弘扬大学精神,拓展读者视野,为师生提供了人文熏陶的一片绿地。
高校内新闻资源有限,各校园媒体报道容易趋同,导致新闻同质化。如果高校校报编辑能选好切入点,做好专刊策划,对有限的新闻资源挖潜利用,积极寻找隐性的常态新闻资源,则会推动校园媒体差异化竞争,多出“独家”,校报专刊竞争力自然会提高。
围绕一个主题。纵观专刊版面,它们都有一个主题,能抓住读者的兴奋点,吸引读者眼球。有人说,高校新闻多是在唱“四季歌”(开学、考试、毕业和放假)。其实,只要围绕某个主题,做好策划,捕捉打动读者的音符,也能唱好“四季歌”。每年寒假开学后的新学期都是毕业生就业冲刺的关键期。2009年3月的《厚重海大》专刊是开学后第一期。在确定专刊主题时,编辑选择了毕业生就业。第一版是主打稿件《期待毕业生就业春暖花开》和“月末闲话”专栏《就业的路在自己脚下》,第二版是对国家和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解读,第三版是往届毕业生的典型就业经历,第四版是教师对就业的支招。四个版围绕一个主题且各有侧重,对“就业”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既有亮点,又有干货。这对于正在求职的毕业生来说是一场“及时雨”,专刊推出后受到求职毕业生的好评。
选取特殊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对于高校而言,除了春节、元旦和国庆等与社会“共享”节假日外,还有校庆纪念日,知名学人诞辰纪念日等“独享节日”,校报编辑若能抓住这些特殊日子策划专刊,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14年10月24日是中国海洋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日,经过精心策划,《中国海洋大学报》推出建校90周年纪念专刊,并扩为8版,从校庆庆典活动、庆典各级领导讲话、校庆期间主要活动、校友回访母校、校庆晚会精彩瞬间等方面进行报道,图文并茂,将校庆活动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2008年10月28日是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开拓者、我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教授赫崇本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中国海洋大学报》适时策划了“赫崇本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刊,将这位海洋学家波澜壮阔的一生通过历史文献和亲属、同事等的回忆做了展示。许多读者称,这期专刊具有文化和史料双重价值。
抓住师生关注的热点。热点问题是编辑在做专刊策划时优先考虑的对象。专刊虽然也要有新闻性,但不像新闻版那样对时效要求高,专刊编辑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将热点问题解析透彻,完整呈献给读者。当然,学报专刊策划在选取社会热点问题时应选择与学校或者师生有联系的事项。2011年6月,中海油蓬莱19-3油田发生漏油事故,该事件成了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国海洋大学不少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应相关部门之邀作咨询。获悉这一情况,《中国海洋大学报》策划了“关注渤海溢油事件”专刊,专访本校相关专家,或请他们撰文,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法学等角度对事件进行全面解读,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再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张娟娟夺得中国射箭首枚奥运金牌引起轰动。而张娟娟当时是中国海洋大学体育系在读学生。《中国海洋大学报》抓住这个热点进行策划,将奥运冠军“拉”上了专刊版面,并在当年8月末借着奥运余热推出“海大健儿奥运夺冠”专刊。
专刊内容应包括专刊的新闻性、专刊主题、专栏设置和版面等要素。校报专刊编辑在进行专刊内容策划时,应重视这几个要素。
专刊的新闻性。与新闻版、副刊等相同,高校校报专刊也是校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具有新闻性,这是区别于其他高校杂志的显著特征。校报编辑在策划专刊内容时,应注意强化专刊的新闻性。
一是做好深度报道。若把新闻版比作“快餐”,那么专刊就是色、香、味俱全的“正餐”。同样一条新闻,新闻版报道时只能大体描述,读者只知其然,而专刊则可以发挥其优势,对新闻的方方面面进行解读和延伸,让读者知其所以然,满足对信息的需求。对于师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高校校报专刊尤其要做好深度报道。例如,每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海洋大学的全国人大代表总要带着全校师生的殷切期望在会上“发声”,师生们也都迫切地想知道他们在全国两会上提了哪些议案,得到什么反馈。于是,每年全国两会举行当月的月末,《中国海洋大学报》总会推出深入反映本校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情况的两会专刊。
二是内容要适时实用。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校报编辑们了解到,师生对校报专刊刊登的内容既要求适时,又要求具有实用性和服务性。《厚重海大》在大学生参军季推出“大学生参军优惠政策解读”、新生入学季推出“说说你所不知道的奖学金的事儿”等针对性很强的报道内容。
专刊的专题策划。专刊能否留住读者,与专题的选取密切相关,而专题的策划能力最能反映出报纸编辑的策划水平。校报编辑在策划专题和围绕专题组稿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寻找读者兴趣的“最大公约数”。高校校报的主要读者是本校师生,校报编辑应找出读者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并求出“最大公约数”,形成读者的共同兴趣,这样才能让专刊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例如,《厚重海大》出过一期主题是“百年老屋”的专刊,对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水产馆(原侵华德军俾斯麦兵营)、化学馆、生物馆等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里面也隐含着对学校近百年沧桑历史的回溯。这期专刊的推出有个背景: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当年入围“中国十大美丽校园”,其建筑可能是国内大学中保存最完美的新哥特式建筑群。该期专刊在当年9月底新生入学时一经推出,就受到极大关注,而一些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也对专刊表现出强烈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专刊,读者对学校的历史有了了解,从而也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
二是以超前的眼光观察问题,把握校园生活的发展趋势。高校校报专刊的出版周期比新闻版等更长,因此,校报编辑在策划专刊主题时意识要超前,要有提前量,能洞察校园生活,从一些苗头和雏形中就能作出研判。只有这样,校报专刊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重视舆论引导责任。专刊虽不同于新闻版,但同样肩负办报育人和舆论引导等职责。专刊内容对高校师生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都有引导和影响作用,因此校报编辑在主题策划时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单纯追求眼球效应,本末倒置。
专刊的专栏策划。与新闻版一样,专刊也可设专栏。专栏是专刊的眼睛,没有专栏,专刊的版面就缺乏支撑。一个好专栏既要“专”,有个性,又要“特”,与众不同。专刊的专栏还要体现读者的参与性,实现与读者的互动。《厚重海大》专刊每期头版相同位置都设有“月末闲话”评论专栏。如,2007年11月专刊主题为“两极研究”,当期“月末闲话”为《望两极》;2015年2月专刊主题为“大学生创业那些事儿”,当期“月末闲话”为《创业,一种生活态度》。专栏篇幅千字左右,内容与专刊主题相呼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该专栏还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与,专栏的不少文章作者就是学校师生,有的甚至是毕业多年的校友。
专刊的版面策划。版面如同专刊的脸面和招牌。版面总是一个面孔,就会给人单调、陈旧的感觉,无美感可言。校报编辑在策划专刊版面时也要敢于突破陈规,灵活编排,树立一种与新闻版等不同的风格。2007年6月下旬,国际象棋女子特级大师诸宸访问中国海洋大学并与学子座谈对弈,现场气氛活跃热烈。当月底《厚重海大》推出“象牙塔里留芳影”专刊,专刊编辑就在版式设计上进行了一次创新:将诸宸手持话筒与学子交流的特写照片经过技术裁剪,“抠”出放大置于版面右上部,其头部甚至“伸”出版心位置,并为人物设计了台词,人物周围大片留白,并运用了色彩、线条等手段修饰美化。版式的革新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受到读者称赞。
专刊策划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它要求策划主体也就是校报专刊编辑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新颖的方式和角度进行策划。正是因为专刊策划要不断创新,也使专刊策划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因此,高校学报编辑进行专刊策划时应注意避免陷入一些误区。
一是避免专刊策划的预设方向错误。进行专刊策划时,编辑首先要清楚通过策划要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预期效果。策划要有价值选择,要有方向性。如果预设的策划方向错了,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毫无意义,甚至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二是避免专刊策划的异化。策划只是一种手段,媒体应理性运用这种手段来达到提高竞争力的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策划成为一种目的,那么策划就会被异化。进行专刊策划不能为了策划而策划,而且在选择策划主题时应考虑价值选择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兼备,同时应遵守真实性等原则。
三是避免过分取悦部分读者。专刊策划应重视读者需求本身没错,但不能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口味而导致整个专刊的格调品位不高,失去传播主体的引导、控制功能。校报编辑在专刊策划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四是避免专刊成为校内部门形象广告专页。高校校报的采编人员与读者大多工作、生活在一个校园里,且多是同事师生关系,有的甚至是上下级隶属关系。这种情况下,校报编辑更应注重策划的内涵和深度,自觉抵制人情关系稿,防止专刊变成校内部门或者少数人的形象广告专页,造成读者的流失和阅读率的下降。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