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宗仁与抗战初期的安徽政局

2016-02-03 07:33周圣亮
安徽史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李宗仁

周圣亮

(浙江传媒学院 社会科学教学部,浙江 杭州 310018)



论李宗仁与抗战初期的安徽政局

周圣亮

(浙江传媒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李宗仁及其新桂系势力,趁全国抗战之机入主安徽。为了巩固地方统治,顺应抗战形势需要,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较开明的政治改革和施政措施。诸如:提倡民主化建设,积极任用抗日进步人士;健全基层政权,反对和惩治官吏腐败;开展民众动员,维持国共统一战线,等等。为抗战初期安徽敌后群众性抗日运动的兴起,以及大别山地区的持久抗战,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关键词:李宗仁;新桂系;抗战初期;安徽政局

新桂系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广西地方实力派。李宗仁作为这个派系的主帅,曾一度官居国民政府副总统乃至代总统高位,在中华民国历史上,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政治和军事人物。抗战初期,李宗仁受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政府主席。从此时开始,直至国民党政府垮台为止,安徽省国统区政权始终由新桂系势力把持。其间先后经历了李宗仁、廖磊和李品仙等三任省府主席。李宗仁兼主皖政期间(1938年2月至10月),因忙于前线战事,日常省政事务由新桂系第48军副军长张义纯代理。李宗仁兼主皖政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他的重要地位,其政治决策和治皖措施,一直影响到包括其继任廖磊主政时的安徽政局。从一定意义上讲,安徽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形势,大别山敌后群众性抗日运动的兴起,同李宗仁及其继任者的治皖政策和政治态度是密不可分的。本文根据现有史料对此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史界同仁!

一、倡导民主 广纳人才

国民党统治时期,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势力,一直是蒋介石政治上的劲敌。安徽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且邻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在讨论李宗仁和新桂系治皖之前,先考察一下,作为广西地方实力派人物李宗仁,为什么能够涉足安徽政坛的问题。

李宗仁和新桂系得以入主皖政绝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全民族抗战的形势,是促成李宗仁主皖的政治因素。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民族矛盾上升,“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了存亡的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的过程”*《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4页。。抗日救亡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要求,国民党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暂时地得到了缓和。蒋桂矛盾让位于全民族抗战顺理成章。正如李宗仁决定北上抗日时所分析:“我认为中央和蒋先生除抗战外,实无他路可走。”*参见《李宗仁回忆录》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91、704页。基于“先国难尔后家仇”的原则,李宗仁的政治态度,也由长期反蒋转变为拥蒋抗日,并受命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担负苏、鲁、豫、皖和津浦铁路南线抗日任务。毋容置疑,没有全民族抗战,蒋介石不会容许新桂系军队北上,李宗仁就不可能涉足安徽地盘。

其次,国民党中央实施“军政合一”方针,是导致李宗仁和新桂系治皖的直接因素。关于李宗仁主皖由来,其本人曾有一段记述:1938年1月中旬,蒋介石在河南归德召集一个小规模谈话会,与会者有蒋介石、李宗仁、程潜、白崇禧等4人。谈话议题之一是“军政合一”问题。“委员长认为抗战以来,地方行政机构未能切实配合军事上的要求,影响作战甚大,故提议战区司令长官兼辖区政府主席。并随即提以程潜(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我兼安徽省主席。”*参见《李宗仁回忆录》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91、704页。在战时状态下,国民党中央实行“军政合一”方针,战区长官兼任政府首脑,有利于军政配合,统筹调度。而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在第五战区范围,以李宗仁兼省主席既是战时需要,也是蒋介石给予新桂系北上抗日的鼓励。

最后,扩大势力范围,是李宗仁接受主皖的主观因素。以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集团,长期盘踞广西拥兵自立,与蒋介石集团对立,一直有窥视中央权力的野心。1936年6月至9月,李宗仁曾与广东实力派陈济棠发动了“两广事变”,打出“反蒋抗日”的旗帜。全面抗战爆发后,新桂系提出“焦土抗战”方针,积极主张全民族抗战和持久抗战。因此,北上抗日,符合李宗仁和新桂系的政治主张;同时,也为实现扩张地盘,壮大实力,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蒋介石中央政府表面上迎合新桂系的政治诉求,而实质上别有一番用心。当时安徽省江北地区因淞沪抗战后,大部分县市陷落,后方政权处于瘫痪状态。加之日军近逼,各地财政枯竭,形势不堪设想。同时,在安徽国统区,江南22县受制于驻扎上饶的顾祝同第三战区;北面有驻扎河南的第一战区程潜;还有活动在苏鲁豫皖边区并参加台儿庄会战的汤恩伯部。顾、汤都是蒋介石的嫡系势力,程潜虽非蒋系,但在北伐时曾被李宗仁扣押过。对于蒋介石的这个安排,李宗仁是心知肚明的,曾一度推诿不愿接受。后经小诸葛白崇禧力劝,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才欣然接受了任命。

1938年1月26日,国民党中央政府正式任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2月13 日,李宗仁到达安徽战时省会六安,在省府礼堂宣誓就职,同时发表了《告全省民众书》。这时全国抗日情绪高涨,但军事形势却十分严峻。继平、津沦陷, 淞沪、南京相继失守之后, 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虽然取得了台儿庄战斗的局部胜利,但没有根本扭转以徐州为中心的战役形势。安徽地处战区前沿,受战事不利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公务员,纷纷远避湘川,亦有渡江而南,徘徊观望”*安徽省政府编:《安徽概览:干部训练》,1939年印。。省府及地方机构动荡不定、人事涣散。各地民众流离失所,人心惶惶。李宗仁面对的安徽省政,几乎是一副政治瘫痪、经济不振、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抗战初期的安徽,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是错综复杂的。当时影响安徽政局的主要政治力量是四个方面:一是新桂系势力。随着李宗仁主皖,控制了全省各级政权和地方抗日武装,是最强的势力。二是CC系和复兴社保守顽固派势力。主要控制安徽省党部和教育等部门。他们有国民党中央背景,虽人数不多,却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势力。三是安徽地方社会名流。这些人有的是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有的是主张抗日和靠近中国共产党的进步人士、爱国人士。四是新四军和中共地方组织。由于安徽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新四军在安徽地区合法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中共安徽地方组织中共安徽省工委尚处于秘密状态,他们通过争取地方名流和进步人士,建立抗战组织,推动抗日群众运动。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下,李宗仁及其新桂系采取了与国民党中央不同的开明姿态和作风,形成了抗战初期安徽国统区独具特色的政治局面。

第一,延揽进步人士。李宗仁来安徽之前,即邀请了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章乃器到安徽工作,并表达了在安徽开放政权和唤起民众的决心。章乃器后来被推荐任省府委员和财政厅长。李宗仁要让全国看见,章乃器是蒋介石不敢用的人,我却敢于委以重任。他在六安期间召集了安徽籍社会名流和进步人士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的建议。最著名的四位老先生如朱蕴山、光明甫、常恒芳、沈子修等,得到了李宗仁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周新民、童汉璋、狄超白、张劲夫、翟树生等大批骨干,也在此时秘密进入各地政府机构和群众抗日组织。

第二,宣扬政治开明。李宗仁极力指斥以往政治的专制和独裁。他在六安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说:“过去政治腐败黑暗,的确种下了牵连军事失败的根源”,提出政治应走上“民主化大道”的口号*陆诒:《中外人士心目中之李宗仁先生》,北辰出版社1943年版。。李宗仁亲自带头,向政府各级官吏提出约法三章,即:“一、不苟免——勖以守土死疆之精诚,使人民知执干卫国之荣誉,改逃难怯心为赴难勇气,忠勇守土者一体崇敬,畏难偷生者执法以绳。二、不苟得——勖以俭以养廉之清节,使涓滴归公,临财苟得,营私舞弊者,破除情面,严惩不贷。三、不苟安——勖以卧薪尝胆之精神,图抗战之胜利,奋发救亡,剑及履及者,从优奖励;醉生梦死,敷衍塞责者,绝不徇纵。”*《三年来本省动员概况》,《动员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李宗仁认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公正廉明政治,达到“解放人民之束缚,培养人民之力量”,以与政府戮力同心、抵御强寇。一时间,省会六安弥漫着一股民主政治的清新空气。李宗仁的民主和开放,一直延续到廖磊时期。在国民党独裁集权政治环境下,无疑为抗战初期的安徽创造了一种鲜活的政治氛围。

第三,排斥蒋系势力。抗战初期,安徽的党政权力主要由国民党中央CC派势力所控制。李宗仁就职后,CC派在安徽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方治、邵华、苗培成、胡摩尼、杨廉、杨绵仲、王锡钧、魏寿永等人。他们抵制新桂系治皖,反对共产党和抗日进步力量。李宗仁对这些人采取了排斥和打压的措施。新桂系同CC派在安徽斗争的第一回合,即是关于省会迁移问题。抗战初期的安徽省虽然大部分富裕县市沦陷,但名义上的行政区划有62县,其中江北有40县,江南有22县。新桂系代理省主席张义纯、省府秘书长朱佛定等,主张省会迁往大别山的六安县。CC系的苗培成、卓衡之等,力主迁府皖南屯溪。他们的企图是将省府靠近第三战区。这次斗争以新桂系的胜利而告终。但江南22县仍由国民政府设立的皖南行署管辖。李宗仁这个省主席实际能够控制的只有长江以北的40县。随着双方斗争日益公开化,李宗仁下令停止中统局特务在江北的活动,撤去复兴社分子王锡钧省保安处长职务。省党部和CC派势力,在省会已无立足之地,大部分迁到了皖南。

二、整顿吏治 惩治腐败

官吏腐败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顽症。抗战初期的安徽, 由于日军侵入和占领,导致各级地方政权运行不正常, 各级官吏贪腐更加有恃无恐。凡征兵征粮、禁烟禁毒、抓丁拉夫、货物检查等环节,无不滥收滥派,中饱私囊,腐败之风大行其道。李宗仁刚到安徽, 即深感地方公务人员,“不但不能奉行省政府命令, 尽其职责,而且多凭其地位, 欺压民众”*李宗仁:《党政军工作人员新精神新生命之创造》,《抗建中之安徽》甲编“总论”,1940年印。。代理省主席张义纯,更加直接和深刻地指出:“就安徽言之, 贪官污吏, 土豪劣绅, 随地皆有, 因官吏之贪污, 土劣之横行, 敲诈民众, 压迫民众, 无所不有,其行政人员对于公事又多以敷衍为能事,避免责任, 不求改善, 黑幕重重, 毫无朝气, 以致行政乃益行颓废。”*张义纯:《安徽行政之前瞻》,《安徽政治》1938年第6—7期。1938年10 月24日,继任省主席廖磊在谈到地方腐败问题时,也不无感慨地说,“以前我未到过安徽, 不知道安徽情形, 安徽的官吏, 找不到一个老百姓说他好话的。别省所没有贪赃枉法的事, 安徽皆有。”*廖磊:《目前省政应注意的几点》,《安徽政治》1938年第23期。如此腐败的吏治,不利于调动地方人力、物力支持抗战,也不符合新桂系执政的利益需求。因此,李宗仁在正式就职前,向国民党中央表示了“振刷皖政,发动民众,以济事功”的信心和决心*李宗仁2月18日致蒋介石(巧)电。。上任后,在《施政方针》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和施政目标。如,在民政方面,人民力量必须尽量发动。欲发动人民力量, 首须充实基层组织, 使吏治清明, 贪污绝踪。在教育方面, 应励行普及教育, 以教育力量唤起民众, 组织民众, 训练民众。在财政方面, 宜在公平负担原则之下, 进行量入为出之政策。最终实现“政治与军事打成一片, 政府与人民打成一片”*《焦土丛刊》第4辑之2,民团周刊社1935年版,第9、25页。。按照李宗仁的既定目标,从这时开始到1939年10月,其继任者廖磊逝世前,经过一番励精图治和卓有成效的努力,安徽省各方面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第一,澄清吏治,整治腐败。李宗仁上任伊始就提出:“安徽的政治,今后要大刀阔斧地刷新一番。”*陆诒:《中外人士心目中之李宗仁先生》,北辰出版社1943年版。为此,李宗仁在《告全省民众书》中特别列举了必须要铲除的五种恶势力,即“营私舞弊之贪官污吏,鱼肉乡民之土豪劣绅,不守纪律之武装部队,杀人劫舍之土匪强盗,敲榨善良之流氓地痞”等。贪官污吏列在“五恶”之首,足见李宗仁对吏治腐败的极大关注。抗战初期,安徽国统区整治腐败的着力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1.发动群众检举。李宗仁电谕全省公职人员必须杜绝以下四件事,即:“一、虐待应征壮丁,擅加捆缚殴打;二、妄征民间财物,不给赔偿;三、擅拉夫役,不给工钱;四、藉征兵征工为名,敛钱肥己。”同时,他鼓励人民“不畏敌,不轻敌”、“不怕官,不侮官”、“不怕兵,不轻兵”*李宗仁:《告全省民众书》,《安徽政治》创刊号,1938年2月20日。。对于上述各种恶势力,尤其是贪官污吏要积极行动,依法举报。对于那些抵制政令,以身犯法的官吏,一经查明,从严法办。

2.规范反腐制度。1938年,国民政府曾颁布惩治贪污腐败的条令条例。根据国民党中央政府的规定,李宗仁和廖磊在安徽抗战初期,先后制定了一批地方性行政法规和条例。在预防和惩治腐败方面,初步建立了一套制度体系。主要有:巡察制度、举报制度和案件处理制度*参见安徽省政府编:《战时单行法规汇编》“官规”,1939年印;《战时单行法规汇编》“民政”,1939年印。。所谓巡察制度,包括经常性视察和临时性巡视。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督察制度。通过各级定期和不定期的视察和巡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案件,打击贪腐官吏。所谓举报制度,主要是规范和保障人民积极检举揭发贪污腐败行为。省政府制定并颁布的《人民检举贪污土劣程序》规定,人民或法定团体可“向其直接管辖官署, 依法检举”。为预防公报私仇、诬告乱告,规定了实行实名制和严格的举报程序。所谓案件处理制度,即凡举报案件,必须有严格的调查、报告、审案的程序规定。这就确保案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合法审判,减少冤案假案错案的发生。

3.查处大案要案。抗战初期,安徽的反腐运动突出表现在对于大案要案的处理上。当时,对群众举报贪污腐败的岳西县财委主任蒋柱峰、桐城县恶霸光香九等人,都是号称有背景、有靠山的人,后经查实均依法处以极刑。对省教育厅长杨廉贪污留学生经费一案的查处,更是在安徽官场产生了强大的震慑作用。此案由李宗仁亲自上报国民党中央政府,逃至重庆的杨廉于1939年6月被执行死刑。李宗仁及其新桂系展开的反贪污腐败运动,有效地抑制了地方官吏的贪腐之风,在安徽国统区刮起了一股清新的廉政风气。

第二,任用青年,巩固基层。安徽是李宗仁和新桂系新扩张的地盘。为了解决自身人才不足,减少皖人排外阻力,“行新政、用新人”必然成为首选之策。省府代主席张义纯既是桂军将领,也是皖籍名人。省政府财政厅长章乃器为反蒋抗日的著名“七君子”之一。皖籍社会名流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如朱蕴山等大革命时期的地方实力派,也得到相应尊重和任用。省政府其它重要职位,多从广西军政要员中产生,如,秘书长朱佛定、民政厅长陈良佐等。县以下政府官吏、职员,大部分推荐有救亡热忱和工作能力的青年干部。1938年3月19日,白崇禧在六安发表的训话中强调,“下层领导的人,最好是青年。他们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能吃苦耐劳,勇敢牺牲”*白崇禧:《全民动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安徽政治》1938年第3—4期,1938年3月19日。。因此,根据各地需要充实的基层干部,则采取公开招考、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招收苏、鲁流亡学生和热血青年,经过短期集训送往各地工作。1938年5月,省政府在六安成功开办了第一期“安徽省乡政干部补习班”和“安徽省保安团队干部教育班”,共1000多人。这些热血青年,大多是由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流亡学生中招收的进步青年。训练内容主要是政治思想和抗战军事常识。训练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训练班学员毕业后,立即分派基层岗位,迅速展开工作。李宗仁及其继任者非常重视干部教育,尤其是青年干部的培训工作,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青年干部大批上任,使基层行政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样既安定了地方秩序,巩固了政权基础,稳定了民心,又抵制了日伪政权的渗透,对于坚持长期抗战,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开源节流,整顿财经。抗战初期,财政枯竭,几于绝境,以至职工军警的薪饷都拖欠两三个月无法发出。“安徽富庶的市县已全部沦陷,收入不及原来的半数,而支出如故”*参见《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安徽》(《安徽文史资料》第25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如何解决安徽战时财经困难,是关系到李宗仁及其新桂系治皖的成败大计。李宗仁接受省财政厅长章乃器的建议,从节流和开源两个方面展开财政整顿。首先,在财经系统开展了“铲除贪污,节约浪费”的运动。李宗仁以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的名义宣布,在全省财政和税收系统,开展反贪污、瞒报、虚报、截留、吃空饷等腐败行为,对贪污有据,浪费严重,扣留应上交的税款、公款人员,一律按军法惩处。通过彻底清除积弊陋习,堵塞了各级财政、税务环节的漏洞。各地原被截留的税款也纷纷上交省府,财政困难局面初步实现好转。

其次,开展货物检查,增加财政收入。在上述办法见成效之后,由省财政厅牵头,着手整顿税制。重点是在全省主要关口设立了20余处货物检查所,对进出口的敌货私货征收检查税。这项措施,不仅控制了货物流出资敌,而且成了安徽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解决了安徽战时财政的困难。它不仅发还了拖欠的职工、军警薪饷,还使省财政达到相当宽裕的境地。

再次,发行货币和培养财经人才。为了加强货币流通,稳定物价,省政府公开发行安徽省公债,并发行安徽省地方银行小额货币。随着全省财政经济进一步好转,财经人员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章乃器认为:搞好财经,必须增加行政效率,进一步引用人才。“所谓引用人才,也决不是为个人造势力,而是为国家为社会培植一些确能做事的干部。”*《安徽政治》1938年第3—4期,1938年3月19日。1938年4月,章乃器亲自去武汉招考了100名安徽流亡学生和失业青年,举办财会人员训练班,并从省动委会工作团中抽调了一部分进步青年充实财政机构。当时培养的财经人员中,秘密党员和进步青年后来转移到新四军,成为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财经骨干。

李宗仁主皖时期,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在当时抗战形势下,有利于稳定地方秩序,改善战区人民生活,为相持阶段坚持大别山抗战,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有些经验,如铲除贪污、节约浪费、引进人才、增加行政效率等方面,即使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三、动员民众 合作抗日

发动群众,组织人民抗日,是中华民族利益之所在,是国内各党派的共识。抗战初期,安徽国共合作抗日的统一战线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但全省性抗日群众运动尚未兴起。李宗仁上任后,主动争取皖籍国民党左派和抗日进步人士,着手开展建立群众团体、组织群众武装等工作。

第一,建立抗日民众团体。李宗仁非常重视动员民众起来抗战。他明确表示:“本主席这次到安徽来,目的在发动安徽民众的力量来保卫安徽,保卫中华民国,以达到抗战最后胜利的目的。”*《安徽政治》创刊号,1938年2月20日。李宗仁充分依靠章乃器,以及他尊称为“安徽方面前辈先生们”,如朱蕴山、常藩候、光明甫、沈子修等社会贤达,吸引了大批抗日进步青年,在省府所在地六安成立了“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省动委会”。李宗仁自兼主任,日常工作由省府代主席张义纯兼理。“省动委会”下设机构有:秘书室,章乃器任秘书;总务部,朱蕴山任部长;宣传部,光明甫任部长;后勤部,常藩候任部长;组织部,沈子修任部长等。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张劲夫、周新民、童汉璋、翟宗文、胡竺冰等,在几位老先生支持下,担任这些机构的主任干事和干事等职务。此后,各地陆续建立了县分会和区分会。李宗仁还特别规定:“将各县动员工作成绩,列为县长考成主要项目。”*《安徽政治》1938年第10—11期,1938年5月4日。为推动各地区民众动员工作,省动委会先后组织起抗日工作团41个,正、副团长78人,团员746人;委托工作团30个,正、副团长41人,团员352人。工作团的组成,主要是进步人士和抗日热血青年。这些工作团员经过短暂集训后,即分派到各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动员群众工作。在他们的带动下,全省各地各种群众性抗敌协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据不完全统计,到1939年7月,安徽省内全县性的青抗会有31个,会员6381人,区、乡、镇青抗会和各保青抗小组563个,会员总计33950人。全县性的农抗会12个,会员3141人,区、乡、镇农抗会和各保农抗小组1664个,会员人数总计26. 8万人。全县性的工抗会计有16个,会员4754人,各区、乡、镇工抗会和各保工抗小组共有76个,会员10482人。全县性的商抗会有20个,会员4846人,区、乡、镇商抗会和各保商抗小组221个,会员总计30324人。全县性的妇抗会和各保妇抗小组346个,会员总计63283人*根据《安徽省动委会档案史料选编》综合统计而成,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安徽敌后地区群众抗日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共地下党的领导和实际推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应当指出的是,李宗仁和廖磊作为地方军政首脑,能够积极主张动员全民抗战,容纳包括共产党在内的抗日进步力量,其作用和贡献是不能低估、更不应该被抹杀的。时任中共安徽省工委民运部长的张劲夫(公开身份为省动委会组织部主任干事)曾热情洋溢地发表评论:李主席来安徽“首先使动员民众工作,予以最大的注意和推动”,“接着就成立了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一时人心振奋,青年向首,可谓北伐以后,在安徽省政上第一次得到全皖民众热烈的拥戴和企望”*《安徽政治》1938年第17期,1938年8月20日。。这表明中共当时对李宗仁在动员民众方面给予了正面肯定。

第二,组织地方抗日武装。安徽素有“淮上健儿”之称。抗战初期,尤其是淞沪抗战失败后,到处都是散兵游勇,缺乏统一指挥。如何组织地方抗日武装,充实抗战力量,是李宗仁必须重视和解决的迫切任务。1938年2月27日,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颁布了各县乡镇自卫队组织训练方法,将全省18 岁至45 岁的壮丁均编入乡自卫队,进行政治、军事训练。在六安期间,李宗仁专门召集安徽地方有名望人士商讨建立民众武装的计划,嗣后建立了“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委任石德纯、李武德、方钦、岳相如、余亚农、宋邦翰为第一至第六路抗日人民自卫军指挥官。安徽人民自卫军成立后,在各地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配合主力部队展开军事活动,取得了许多战绩。如台儿庄战役时期,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于津浦铁路南段地区策应主力,协助主力部队,牵制日军行动*参见《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153—155页。。

第三,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抗战时期,中共安徽地方组织(先是中共安徽省工委,后是中共鄂豫皖区党委)一直处于秘密状态。李宗仁在安徽同中共的公开合作关系,主要是与新四军在军事上的来往。他曾表示,只要抗日,不管什么党派,都应该团结。李宗仁积极主张动员民众,顺应了抗战的形势,更主要的是为了在安徽站稳脚跟,不得不借助进步力量,客观上为进步力量提供了发展的机会。1938年春,安徽省及各地动委会成立,事实上成为安徽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共安徽省地下组织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在各级动委会和工作团中,秘密发展党员和支部组织,同时争取和吸引进步青年,大量培养党的干部。中共安徽地方组织在动委会的合法形式下,领导青年和进步力量展开了广泛的抗日救亡活动,形成了安徽地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抗日热潮。当时,进步青年还公开把中共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流行的一首“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歌曲,翻唱为“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大别山上”*1985年10月6日,笔者访问时任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谈话录。。李宗仁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立场,对促进安徽国共合作的良好局面,凝聚进步力量,推动敌后抗日群众运动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他的继任者廖磊主皖期间,国共合作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扩展。不仅表现在群众动员工作上,成绩斐然,而且国共双方交往走向公开化、常态化。1938年10月,新四军在省会立煌建立办事处,办事处主任何伟(秘密身份为中共鄂豫皖区党委统战部长)代表新四军,经常与皖政当局和桂军将领协调军政事宜。1939年7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到省会立煌, 就国共双方军队驻防和军事合作交流意见,得到了廖磊的友好接待。中共领导人董必武、叶剑英、叶挺、张云逸、罗炳辉等,都曾前往国民党安徽省会访问,并发表抗日演讲。访问过延安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女士,来到大别山访问,也受到省动委会和安徽军政当局的礼遇。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安徽国共合作的蜜月期,抗日群众运动发展很快。

必须指出的是,安徽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同全国一样,限制与反限制、摩擦与反摩擦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李宗仁及其新桂系在利用进步力量的同时,防范和反对进步势力的政治立场没有改变。他们不断派遣特务,监视和控制进步力量的抗日活动,破坏中共在动委会的基层组织。中共安徽地下组织领导党员和进步青年,开展了毫不妥协的斗争。斗争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利用动委会这个组织来团结爱国青年、发动群众”*参见《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安徽》(《安徽文史资料》第25辑),第6页。。通过有效斗争,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了安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抗日群众运动的发展。

综上所述,安徽抗战初期,由于李宗仁及其继任者,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政策。一方面,为新桂系势力在安徽的政治统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从全民族抗战的大局来看,安徽战时政局的稳定,敌后抗日运动的兴起,对于安徽乃至全国持久抗战,其历史贡献也应当得到肯定。李宗仁主皖的历史,还从另一个视角,为人们提供启示:1.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在集权专制的政体下不可能真正实现。李宗仁在国民党独裁政体下推行的所谓民主与开明,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2.官吏腐败,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制度的腐败。国民党腐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李宗仁和新桂系不可能彻底解决官吏腐败问题。安徽抗战初期的干训班学员,进入基层任职后,后来不少人也逐步走向了贪腐。3.安徽抗战初期的历史证明,民族大义是凝聚人民力量的根本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发动群众、动员民众的一大法宝。

责任编辑:汪谦干

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6)04-0145-06

作者简介:周圣亮(1954- ),男,安徽庐江人,浙江传媒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教授。

On Li Zong-ren and Anhui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Early Anti-Japanese War

ZHOUSheng-liang

(Social Science Teaching Department,Institute of Zhejiang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Li Zong-ren and his new Gui Force settled in Anhui while the whole country was involved in the Anti-Japanese War.To consolidate the local dominion and to ensure compliance with the war, Li adopted a series of liberal political reforms and governance measures,advoc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zation, actively appointing Anti-Japanese progressives, improving the grass-roots regime, opposing and punishing corrupted officials, initiating mass movement, maintaining the Guo-Gong united front line, etc.All these have created a favor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massive rising of Anti-Japanese movement behind the enemy line in Anhui in early Anti-Japanese War as well as the long-lasting Anti-Japanese War in Dabie mountain area.

Key words:Li Zong-ren;new Gui Force;early Anti-Japanese War;Anhui political situation

猜你喜欢
李宗仁
蒋介石与李宗仁的“深厚兄弟情”
李宗仁尊师若父
李宗仁戎马生涯三件事
李宗仁回国往事——瑞士大使馆原首席参赞徐淡庐的亲历回忆
张自忠戒烟
胡友松和李宗仁
李宗仁一生四次死里逃生
体育教员李宗仁
27岁时,我嫁给了76岁的李宗仁
自传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