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华 刘思瀚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民国前期红十字会皖北救援活动管窥
池子华刘思瀚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民国前期,中国红十字会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不断拓宽人道主义服务领域。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皖北人道救助行动的考察,可以看出中国红十字会及其所属分会广泛参与兵灾、自然灾害及其他意外之灾的救助,减轻了民众疾苦,为保障民生,发挥了不能小视的作用。
关键词:民国前期;中国红十字会;皖北;人道救助
红十字会起源于战争,战争救护固然是其天职,“而平时济荒赈饥,亦其当尽之义务。”*沈敦和:《〈人道指南〉发刊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中国红十字会(包括总会及其地方分会)也是如此。本文以红十字会历史资料为中心,再现民国前期红十字会皖北人道救援行动的几个侧面,或有助于人们对民间组织之于社会保障功能的理解,弥补相关研究之不足。
一、兵灾救助
中国红十字会自1904年在上海成立后,积极拓展会务,至1924年,已在全国组建分会286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第155、302、302页。。其中安徽计有分会组织22处,包括分布于皖北的中国红十字会临淮、正阳、六安、寿县、宿县、凤台、太和、泗县、蚌埠、阜阳、亳县分会以及涡阳分会(筹备处)和蒙城分会(筹备处)*《中国红十字会各省会分会一览表(1924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第153页。,共计13处。分会组织的陆续建立,为民国前期中国红十字会皖北兵灾救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早在二次革命中,医士徐月崖发起成立临淮关分会。据史料记载,“徐君热心救济,率队驰赴战地,竭诚救护。”*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第155、302、302页。正阳、颍州(阜阳)、寿州(寿县)各分会,亦“无不组织医队、医院,以尽天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第155、302、302页。。分会的战地救护,为总会整体救护行动的展开,起到了配合作用。
北京政府时期,军阀混战,硝烟滚滚。在烽烟四起的时代氛围中,中国红十字会救伤恤难,尽其所能。这其中救护白朗之乱引发的豫皖兵灾,颇具典型性。
白朗(1873—1914),官书称“白狼”,字明心,河南宝丰人,曾投军营效力,后因“犯律”,潜逃回乡,落草为寇,“拉杆”啸聚山林,一跃成为豫西屈指可数的“杆子首”*乔叙五:《记白狼事》,转引自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1卷,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56页。。他以舞阳母猪峡一带为基地,四出“打家劫舍”。1913年6月15日,一举攻克禹县城,缴获大量枪支弹药,“自此白朗声振豫西,各地绿林附合者骤达二千人。”*杜春和:《白朗起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21页。白朗行踪飘忽无定,攻城略地,成为二次革命后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支武装反袁力量。袁世凯派兵镇压,但收效甚微。1914年1月11、15、16日白朗军连克光山、光州、商城三县城后,兵进安徽,24日克六安,2月6日陷霍山,鄂豫皖三省震动。
皖北战火蔓延,中国红十字会不能置身事外。2月2日,沈敦和副会长分电颍州、正阳、临淮等地分会,请速“遣队出发”,实施救援*《中国红十字会甲寅年第一次通告》,《申报》1914年2月22日。。但毕竟战灾面广,分会之力有所不逮,各分会不得不向总会请援。六安、颍州、寿州分会报告称,皖北“遍地饥民,负伤抱病者尤居多数,非有巨款,曷克救济?”*《红会救护之困难》,《申报》1914年2月24日。为此,中国红十字会特电请庐州、芜湖等地分会派员冒险前往被兵之地,调查灾情,以便实施赈济。调查员周历罹难之区,将需赈信息及时上达总会总办事处*《红会调查豫皖灾情》,《申报》1914年3月7日。。而赈济“狼灾”,筹集善款,至关重要。
3月14日,副会长沈敦和以总办事处的名义在《申报》刊登《劝捐公启》,呼吁社会各界“慨解仁囊,源源惠助”*《申报》1914年3月14日。。4月12日,沈敦和再次呼吁“海内外诸慈善家笃念痌瘝,仁囊慨解”*《中国红十字会急募皖豫两省匪灾赈款》,《申报》1914年4月12日。,以保障救援行动的展开。
沈敦和的呼吁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从《申报》连篇累牍的鸣谢广告中可知捐款源源不断。特别是,中国红十字会前会长盛宣怀,慷慨解囊,捐银万两*《中国红十字会谨谢前会长盛杏荪先生捐赈六、霍银壹万两》,《申报》1914年3月16日。,做出表率。安徽旅沪同乡会也伸出援手,筹助洋千元*《中国红十字会谨谢安徽旅沪同乡会筹助六、霍兵灾急赈洋一千元》,《申报》1914年3月13日。。
筹款募捐的同时,赈灾刻不容缓。皖北是重灾区,安徽旅沪同乡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放赈的使命。受总会总办事处委托,同乡会张瑞臣、朱星五、周谷生携款两万元并药物、食品等奔赴六安、霍山等地,在分会和地方官绅协助下,散放急赈*《六、霍放赈员回沪》,《申报》1914年6月1日。,至5月底,赈毕回沪复命。
皖、豫兵灾的救护持续到8月初白朗之乱被完全平息才告结束,在这半年中,中国红十字会量力救助,于事不无小补,“全活数万人”*《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年大事纲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总办事处1924年编印,第12页。。
对老洋人兵灾的救援,是红十字会采取的又一次人道行动。
老洋人,名张庆,河南宝丰人,毛发卷曲,酷似洋人,故绰号“老洋人”。原为白朗部下。白朗兵败之后,先投官兵,继而起立山头,聚集人马,迅速坐大,1922年9月攻入皖北太和、阜阳。11月1日夜突入阜阳,大肆烧杀,“数千年之精英、五万户之赀财以及公馆、学校、厢宇、寺观尽成焦土。”*《阜阳分会报告匪灾来函》,池子华、崔龙健主编:《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1辑,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5页。老洋人部下烧杀抢掠,洗劫两昼夜,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是阜阳历史上的一次浩劫。
面对突如其来的兵灾,阜阳分会会长秦东臣、副会长沈良材立即设立临时医院,救护伤者。本次救援行动,阜阳分会“治愈军民被伤者共五千余人,不取分文”*《阜阳分会救护匪灾及施种牛痘》,池子华、崔龙健主编:《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1辑,第232页。。
阜阳劫难没过几年,浙奉战争使皖北复遭兵燹。它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军阀与东南地区直系军阀,为争夺江苏和安徽地盘而进行的战争。
1925年8月,浙奉战争爆发,以孙传芳为首的浙闽皖赣苏五省联军与张作霖奉系在徐州、蚌埠、滁县、固镇等地展开激战,11月7日奉军战败,战争结束。期间,中国红十字各地分会在总会的协调下,再次投身战地救护。其中皖北蚌埠、宿县、临淮关等地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蚌埠分会为例,可见一斑。
“蚌埠当南北之冲”,为双方所必争。为应对战事救护,蚌埠分会会长邓愚山携手普济医院院长俞昆涛、同济医院院长邵子英、同仁医院院长陈儒臣,各就本医院改设临时伤兵医院,并组织救护医队、掩埋队*《蚌埠红分会组织救护队》,《申报》1925年10月30日。,以备调用。11月1日夜,两军在固镇激战,邓愚山会长率医队长陈儒臣、副医队长邵子英、卫生队长卢孝臣、掩埋队长张云三,即于2日晨开赴固镇,救护受伤官兵数百人,送各伤兵医院救治*《蚌埠红会救护伤兵情形》,《申报》1925年11月14日。。同时,与总会联系请求协助,总会总办事处立即“特电请南京分会于少彰派员前往协助”*《救护消息》,《申报》1925年11月7日。。此次行动,蚌埠分会因“办理救护掩埋,迅速完美”*《铜山县公署致红会函》,《申报》1925年11月22日。,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皖北地处豫苏皖交界,南北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繁,生灵涂炭。红十字会的救援行动,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从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其战地救护功能得到发挥,减轻了战争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二、灾荒救济与疫病防治
长期以来,灾害救济与疫病防治,一直以官方为主体,民间力量的参与度有限。红十字会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格局。
红十字会赈济灾荒,肇始于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年大事纲目》,第3—4、30—33页。。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天灾人祸肆行,中国红十字会在救护兵灾的同时,更加广泛地参与自然灾害及其他意外之灾的救助,“消其沴,澹其灾,以冀补救于什一,此红十字会所以踵行于中国也。”*沈金涛:《〈中国红十字会月刊〉发刊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第105页。从红十字会对皖北灾荒赈济的两个个案中,亦可窥见一斑。
个案之一:1916年夏秋间,安徽遭遇洪灾,“江淮一带,上而豫之固始、光、息,皖之阜阳、颍上、霍邱、寿县、凤台、怀远以迄于临淮、五河、盱眙等县,汪洋千里,一望无际。”*《中国红十字会敬募江皖水灾急赈》,《申报》1916年8月17日。告灾乞赈,函电交驰。总会总办事处一面通过传媒向社会各界劝募急赈,呼吁“海内外诸大善士念切痌瘝,宏施救济”*《中国红十字会敬募江皖水灾急赈》,《申报》1916年8月17日。;另一方面于9月17日与安徽旅沪同乡会合组中国红十字会安徽义赈会,沈敦和、余诚格(字寿平)、李经方(字伯行)任干事部长,共筹皖赈。23日,召开第一次干事会,决定由义赈会垫洋20000元,分请灾区传教士会同义赈会查赈员择被灾尤重之户先为酌放,而后募集捐款,次第放赈*《中国红十字会安徽义赈会通告成立并谨募急赈》、《筹办皖赈之垫款》,《申报》1916年9月23日、24日。。12月16日,查赈员回沪复命,据报告,此次沿淮淮北被灾各县以怀远、凤台、五河为最重,凤阳之淮北岸、寿州之正阳关、颍上之东乡、霍邱之三河尖、灵璧之南四区、盱眙之水七堡、阜阳之南八保为次。中国红十字会安徽义赈会遂决议,购白米3000石、棉衣3000件,刻日运抵蚌埠转运怀远、凤台、五河三县,又购买高粱万石、黄豆3000石,散放被灾各县以为籽种*《安徽义赈会记事》,《申报》1916年12月17日。。转瞬交春,“各灾区田皆被淹,颗粒无收,非特无度日之粮,抑且无耕田之种,非广购高粱、黄豆、绿豆、珠(芝)麻等种籽及时散放,则浩浩哀鸿,将永无出水火而登衽席之一日。”*《中国红十字会安徽义赈会之最近报告并敬募冬春赈》,《申报》1917年1月5日。赶办春赈迫在眉睫。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中国红十字会安徽义赈会于1917年2月在上海、镇江分购红粮1600余包、豆饼29000张装运蚌埠分转灵璧、盱眙、阜阳、涡阳、蒙城等5县散放*《赈济皖北灾黎》,《申报》1917年2月28日。。皖北赈务直到1917年夏初始告结束,功效显著,据史料记载,“灾民获沾实惠者,数逾十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第466页。
个案之二:1921年夏秋之交,“豫、苏、皖、浙、陕、鲁、鄂、冀大水,以淮河区域罹灾最重,灾区达二七○○○方里。”*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42页。8省水灾,以江浙皖被灾最重,“沿江沿海百余县尽成泽国,遍地哀鸿。”*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其中皖北各县均在劫难逃*安徽地方志办公室编:《安徽水灾备忘录》,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61页。。中国红十字会寿县分会、太和分会、凤台分会等在组织赈济的同时,向总会电告灾情,请求支援。中国红十字会量力接济。7月20日,凤台分会电告水灾,总办事处汇洋500元、空白章照20份由分会征收会费截流散放急赈;7月25日汇正阳分会洋500元;8月19日汇寿县现洋500元并于10月间派出由黄禹九医生率领的医队前往寿县疗治疫病;8月19日汇太和分会洋500元,“令择赤贫者散放之”;8月间,寄泗县空白章照40份,由分会劝募会费*《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年大事纲目》,第3—4、30—33页。。中国红十字会几乎是有求必应。
民国前期,皖北灾荒连年。虽然中国红十字会对灾荒救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历年有所不同,虽然所提供的救助可能是杯水车薪,但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感受到红十字会对灾民的人道关怀,始终如一,为陷入绝境的灾民带来生的希望。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救灾救荒的同时,红十字会参与疫病防治,为题中应有之举。如:
1918年凤台时疫流行,“传染既速,死亡率日增。”*《安徽凤台亦有疫症》,《申报》1918年10月27日。中国红十字会虽没有派出救疫医队,但在接到凤台分会函电后,立即寄上“曾经试验各方,以及急救治疫药丸五百瓶”*《安徽凤台亦有疫症》,《申报》1918年10月27日。,以解燃眉之急。
1921年,皖北大水之后,疫疾流行。中国红十字会于10月15日派出以黄禹九医生为领队的救疫医队赴寿县“急施疗救,两月以后,始告肃清。县知事程鉴,率地方各团体致电申谢。”*《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年大事纲目》,第30页。
1922年夏秋,亳县、蒙城、涡阳霍乱流行,中国红十字会派出“防疫团”前往救治,蚌埠分会会长邓愚山(拙斋)协助尤力,“备著勤劳”*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第485页。。
1923年春,阜阳“天痘流行,染毒甚易”。阜阳分会设牛痘局,施种牛痘,“不取分文”*《阜阳分会救护匪灾及施种牛痘》,池子华、崔龙健主编:《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1辑,第232页。。蒙城、太和“天痘流行,死亡无数。”总会仍以蚌埠分会会长邓愚山为首率医队前往防治*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编:《慈善近录》(1924年刊),第65页。。同时,购制特效救急药品分赠皖北各公署、公团,防患未然*《蚌埠分会分赠药品之通函》,《中国红十字会月刊》第21期(1923年7月),第24页。。9月17日,邓愚山又在宿州组织第三支医队,前往涡阳、临淮等地防治疫病*《蚌埠分会三届出发医队报告》《蚌埠分会第三支医队出发救灾》,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编:《慈善近录》(1924年刊),第105、111页。。
从以上的举例中可以看出,各分会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疫病防治效率,有必要整合人道救助力量。1923年秋蚌埠分会乃联合阜阳、太和、蒙城、亳县、涡阳5县,发起成立“中国红十字会蚌埠分会皖北联合救护队临时医院”,分驻蒙城、涡阳、亳县、太和、阜阳等地*《中国红十字会月刊》第23期(1923年9月),第29页。。这些临时医院在每年春季、夏季及战时临时开幕*《中国红十字会蚌埠分会皖北联合救护队临时医院通则》,《中国红十字会月刊》第23期(1923年9月),第27页。,不仅可以及时应对疫情,而且于战时亦可就近组织救护。而“联合”本身,可以整合各方资源,收到“联动”之效。这无疑是对自身的一种超越。
三、救援行动评价
从上述不难看出,在对皖北的人道救助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地方分会,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地方分会承担具体的人道救助事务,而总会提供后援保障,筹款募捐,量力接济。特别是其协调之功,更是功莫大焉。
比如,老洋人在阜阳等地烧杀抢掠造成人道灾难,中国红十字会蚌埠分会施以援手,组织临时医院及妇孺救济会。中国红十字会立即致函安徽省长许世英,请予协助。安徽省长第14088号指令,即饬皖北各县“协助筹备”、“妥为保护”,并“由财政厅酌筹款洋三百元汇寄蚌埠,交由该会具领济用。”*《蚌埠分会报告救护皖北匪灾得官厅补助佳电》,池子华、崔龙健主编:《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1辑,第215页。对此,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总办事处特函许世英,深表谢意*《谢安徽许省长助蚌埠分会款电》,池子华、崔龙健主编:《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1辑,第216页。。可是蚌埠中国银行一拖再拖。1922年12月30日,中国红十字会致电许世英省长,“前荷捐助蚌埠红十字分会医队经费三百元,今该队电称待用孔亟,乞催埠库速发,俾资救济,甚感。”*《补录电致皖省长》,池子华、崔龙健主编:《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1辑,第220页。1923年1月2日中国红十字会又致电安徽蚌埠中国银行催拨经费*《催拨蚌埠分会款》,池子华、崔龙健主编:《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1辑,第220页。。但据蚌埠分会称,“曾数次往蚌中行领款,而该行长言语支吾,竟以财厅发款通知为无效,以皖长指令及财厅公函则目若无视”,请总会“从速来电与该两行长,嘱其照发,俾资救济,为盼为祷。”*《附录蚌埠分会来电》,池子华、崔龙健主编:《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1辑,第220页。总会不避繁难,继续交涉,补助款终于兑付*《蚌埠分会领到官厅补助》,池子华、崔龙健主编:《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1辑,第222页。。人道救援行动得以顺利展开。不难设想,没有总会的交涉协调,很难达成愿望。
再如,1923 年春夏之交,老洋人受抚后被任命为豫边游击司令,但其旧性不改,战争阴霾笼罩皖北。鉴于“新抚老洋人队伍驻屯豫东,与皖省之亳、涡、太、阜、蒙各县毗连,仍有越境勒捐抢掠等情事。皖省派兵防御,双方对峙,难免不生冲突”,蚌埠分会“议事会议决,派孟议长赴亳,王副会长赴蒙,邓理事长赴阜,李医长赴太,潘看护长赴涡,筹防救护。”5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为此特致函“双方长官,各给执照保护”。安徽督理马联甲、安徽省长吕调元、皖北镇守使李传业等先后致电中国红十字会,表示“妥为保护”*《保护蚌埠分会出发救护之官电》,池子华、崔龙健主编:《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1辑,第248、295—300页。。交涉的成功,为人道救援铺平道路。
在总会协调之下,皖北地方分会全力以赴,救助遭受天灾人祸的灾民难民。这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各分会没有畛域之分,而是相互协作,相互支持,最大限度地整合人道力量,共同应对。尤其是蚌埠分会,从以上的缕述中可见,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此中国红十字会常议会决定授予蚌埠分会邓愚山会长“头等纪念章”,以昭激劝*v。当局也给予配合。这些因素的合力,保证了救援行动的即时、有效。
中国红十字会及其所属皖北各分会的人道行动,应该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也受到皖北社会各界的赞许。如1922年夏秋,皖北霍乱流行,中国红十字会派出以蚌埠分会会长邓愚山为首的“防疫团”前往救治,活民甚众。皖北地方官绅均具函申谢,如《亳县各公团致上海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函》称,“天祸亳民,疫氛蔓延,因而致死者,日难屈数。嗣经蚌埠贵分会邓(拙斋)、李(振九)诸先生到亳,旬日之内,全活者何止千百。敝县感戴大德,莫可名言。兹谨略述数语,乞转致各报登载,用当奉扬仁风耳”;《蒙城谢蚌埠分会防疫团函》亦称:“今值盛夏,瘟疫时行,大概情形,不外霍乱、瘪螺等类,或朝染而夕死,或暮染而朝亡,踵不及旋,医药罔效,以致死亡枕藉,目不忍睹。敝邑之中,人人自危,无法可施。幸蒙贵分会会长邓、医长李两先生大驾来蒙,施药诊治,每日户限为穿,昏夜求诊者尤众,计来蒙数日,治活大小男女五百人,诚为有脚之阳春施以无形之甘露也,谨此鸣谢。”*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编:《慈善近录》(1924年刊),第45、47页。类似谢函很多*《保护蚌埠分会出发救护之官电》,池子华、崔龙健主编:《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1辑,第248、295—300页。,足以说明红十字会人道救援行动取得成效,深得民心。
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民国前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在减轻民众疾苦、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对皖北的人道救助行动,即彰显了人道的力量。毫无疑问,红十字会社会救助功能不能小视。
责任编辑:方英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6)04-0140-05
作者简介:池子华(1961-),男,安徽涡阳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思瀚(1990-),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Rescue Activities of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CHI Zi-huaLIU Si-han
(Social School,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
Abstract: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carried out the routine work of healing the wounded and giving aid to the dying,at the same time,it continued to broaden the field of humanitarian service.Taking the rescue activities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for example,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and its branches participated in a wide range of war,natural and other unexpected disaster reliefs which reduced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and protecte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Key words:early Republic of China;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Northern Anhui Province;humanitarian resc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