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当代大众音乐文化发展模式研究

2016-02-03 06:38余琳娜
北方音乐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音乐

余琳娜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当代大众音乐文化发展模式研究

余琳娜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大众音乐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性。大众音乐文化在新数字媒体视野下具有浓重的商业性质和娱乐功能。众所周知,大众音乐主要以大众需求和审美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这正是由于其发源于大众文化中的世俗生活领域。大众音乐文化构成元素和存在目的以及精神需求在于讨好、取悦观众,但在自主自律的层面上则属于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艺术价值、表意机制、道德意识的变革创新,由此实现自我价值与自我身份的重构。

数字媒体;大众音乐;变迁形式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当代大众音乐文化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YBB005),立项单位: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

一、数字媒体视野下“大众音乐文化”的历史回顾

大众音乐文化源自大众文化世俗生活,它完全不同于先前唱片文化的音乐形式。在唱片时代,人只能通过纯粹CD唱片中歌手的歌声来享受音乐的魅力,但是大众音乐时代完全颠覆这种形式,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参与、互动、情感交流等多方面体验音乐,因此不可避免的使其带有强烈的商业化和娱乐色彩。究竟从唱片时代到大众音乐时代经过了怎样的发展?让我们从这档在中国可谓鼻祖的音乐选秀节目——青年歌手大奖赛开始回顾。这是一档在音乐圈具有深刻意义的高规格节目,前期依托着中央电视台强大的宣传载体、高水平的参赛歌手、具有权威性的评审专家,一度在老百姓心中成为焦点,如今我们如数家珍的歌唱家——彭丽媛、宋祖英均凭借这一比赛一举成名。然而随着人们了解音乐的渠道拓宽、外来音乐文化的引进等诸多因素,使音乐文化的消费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歌即使它保持专业的音乐水准和严肃的音乐态度,但仍不可避免收视率的下滑,逐渐衰落。

就在青歌赛慢慢的淡出人们视野之时,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形式新颖、活力四射的大众音乐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电视音乐比赛类节目的节目制作习惯,颠覆了一些传统的规则,如:参赛者不受专业歌手的身份限制,选秀接受所有喜欢唱歌的组合和个人报名,这意味着音乐文化凭借着电视媒体实现了最大化的全民参与,由此草根获得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这档节目赋予了观众对选手的决定权,把高端的选秀节目变成了更接地气的节目,消除了电视与观众之间遥不可及的心理距离,带来的直接利好是该节目成为当时中国内地观众极喜爱的娱乐节目之一。《超级女声》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蹿红引发了连锁反应,各大地方卫视希望通过模仿该节目的形式与流程取得类似的成功,再创奇迹,一大批诸如《激情唱响》、《我型我秀》等节目随之出现在荧屏上,但结果却很遗憾,盲目跟风的节目收视率都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复杂,如:一些歌手不关注歌唱水平,通过编造自己的曲折的成长过程来博人眼球;节目组和评委本身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最根本的是众多音乐选秀节目的内容极度相似性造成了大众审美疲劳而导致收视下降。因此,音乐节目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在音乐主题方面进行探索的有2006年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和2011年四川卫视的《中国藏歌会》,它们将音乐主题限制在以藏歌、红歌的音乐上,表面上看是从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实则将其大众音乐文化的价值导入至高尚、积极、经典的意识形态中,这种思考为以后音乐节目的创新及方向规划起到一定引导作用。而在评审方式和选手选择及评委定位上等方面独出心裁的则有2012 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其采取盲听的独特的展现手法,宕开了传统节目的视觉,使其回归到本真的音乐表现形式上。与此同时栏目组还灌输了以“梦想”为主题的概念,这就更容易在草根族和不断实践梦想的人中间找到情感共鸣。曾一度拿下收视冠军,也让音乐选秀节目持续释放着迷人魅力。2013-2014先后推出的《我是歌手》和《中国好歌曲》则将音乐质量与舞台形式的完美融合推向了至高点,正真实现了时尚进入经典,经典引领时尚的共赢状态。

二、“大众音乐文化”模式与价值的探讨

大众音乐文化究其本质是指流行于社会大众中的音乐流行文化,它现有的影响力和活跃度得益于计算机、互联网的极速发展及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使用。不可否认,随着新媒体的传播和不断普及,大众音乐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主流音乐文化。并且它会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改良,使其立于不败之地。如此具有庞大消费群体的大众音乐文化的精神价值与存在模式究竟在如何?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与风气有怎么样的影响?它与精英文化存在怎样的异同等等,不得不成为了我们探讨的问题。

处于社会精英阶层中的人更多关注音乐深层次的意义。在他们看来,这些由全民参与的大众音乐文化消费节目,其目的就是全民狂欢,它并不关心音乐之上更深层次意识形态,如:道德、奉献等等。因此,他们深感自己的使命崇高同时对民众的流行音乐怀着巨大的忧患、恐惧等,在他们看来,随着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当代人文意识会不断被腐蚀。以音乐为工具,逐利为根本目的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们在精神层面上陷入到颓废、空虚等消极状态中。所以,在精英人士眼里困扰人类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形成具有正能量的音乐文化价值取向,扭转错误的价值观念。然而普通民众对此并不认同,与此相反,他们完全接受并且充满热情的、身体力行的支持着大众文化。在他们看来,社会在物的生产上急速增长是由于人类消费式文化欲望的膨胀促使的。在一定程度上,与精英文化相比较,大众文化看起来没有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理想,但我们绝不能矢口否认,几千年来的人类历史正是追求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得以发展。而这种感官文化的相对丰裕正是音乐领域中一种阶段性目标实现的一个外在表现而已。并且较之精英文化高雅艺术而言大众音乐文化在其传播速度与途径上却更具优势。不计其数的大众音乐在一夜之间蹿红祖国的大江南北,如:《时间都去哪了》、《当你老了》等等。

由此看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自身而言,没有哪个比哪个更好,他们的出现仅代表社会审美的多元化。我们与其争论精英文化高雅艺术与大众音乐文化到底谁更有益于社会的发展,不如探讨二者之间如何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因为任何一种新型价值取向的萌芽、确立,必然伴随着旧的价值体系的瓦解。无论是哪种价值取向,只要是在理性思索的基础上深刻研究其成败、得失、未来走势,就能有利于大众音乐文化良性发展。

三、“大众音乐文化”发展中的模式变迁

(一)传统模式的确立

文革期间人们可接触到的音乐屈指可数,并且大多音乐内容还局限在政治领域,几乎所有人都在听样板戏和语录歌。在消灭四人帮以后,音乐题材逐步放宽不再以政治为主,但在音乐表演、创作与传播上的发展依旧很滞后,给普通大众带来的音乐文化生活任然贫瘠。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人民群众饱含着高昂的热情建设社会主义,与此同时对音乐等精神需求也开始复苏,但是由于当时时代发展、社会的限制,音乐形式没有规范,更不必说具有号召力的音乐家的出现了。因此,几乎所有的音乐人都在思索中国音乐的到底何去何从。在此背景下,中央电视台组织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引起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大众音乐文化生活的热潮。随后青歌赛紧紧随时代的发展实现了现场直播,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赛制:如设置专业和业余分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分类。受时代的影响,青歌赛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歌舞比赛,它还承担着音乐艺术教化规范导向的使命和功能。负责通过音乐比赛,像普通民众灌输基本音乐审美标准和艺术价值,用高雅的艺术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综合素质。从而也建立了一种消费经典的大众音乐文化模式与价值观念。当然随着音乐形式的不断丰富发展,新媒体日益普及,青歌赛也无法不受其影响,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但尽管如此,青歌赛依旧保持追求音乐艺术品质的和坚守着音乐的精神品质,在喧嚣的商业世界中为音乐的发展保留了一方土地,在全民狂欢的后现代音乐选秀节目中保持了对音乐的一份尊敬。

(二)传统模式的瓦解

青歌赛拥有专业的制作团队但后期却备受冷落,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它忽略了观众的真正的需求。改革开放初期,青歌赛适应当时国内无歌可听的局面设计组织了歌曲选秀节目,全国大火,但是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 30 余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享受,精神上的多样化要求也逐渐显露出来,同时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快节奏的生活和各种沉重的城市生活压力迫使人们越来越追逐艺术上的快节奏,很难再静下心来花费大把时间细细的品尝音乐世界里的喜怒哀乐。相反综艺娱乐精神和快餐文化不必要思考就可以享受其带来的快乐,让人更容易接受。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突飞猛进,图形、影像、声音等各种表达方式的整合,成功突破了传统媒介的缺陷,改变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即由少数人转移为大众参与的一种形式。没有人可以否认计算机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由于计算机的传播普及,人们感知世界的途径越来越丰富,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媒介与网络结合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特性。随之消费经典的主流艺术形态也由于数字媒介的大发展而逐渐的消亡,传统的价值取向也遭到了改变,以《超级女声》为例,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大众音乐文化发展模式——全民参与的运作模式。就这种音乐文化的全民性渗透来说是进步的,然而它把音乐比赛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操作,将娱乐至上的价值观念灌输给普罗大众的做法对大众音乐文化的价值及音乐本真价值起到了负面影响。没有原则的盲目的追求感官刺激和时尚使音乐常常变成一种形式上的狂欢;以获得关注和观众的喜爱为终极目标的过度商业化,又使人们把创作搁置一边,削弱了对音乐的品质追求与有益价值。最终使得民众评价音乐的好坏、价值仅仅是通过视听的愉悦感来做标准,对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音乐又或极具艺术价值的严肃音乐嗤之以鼻。这不仅不利于大众音乐审美品味的培养、艺术价值的认识更不利于经典文化的传承。然而音乐不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都应该注重其永恒价值的追求。

(三)新型模式的开启与确立

音乐是直指人心、触及灵魂的艺术,然而大众音乐在现存的商业模式强调让借助各种声光电技术营造绚烂的视觉效果。不再关注音乐的品质和根本的艺术价值,这在短时间内能够俘虏一批观众,但却不能持续发展。大批观众逐渐厌倦这种让心灵无法栖的无谓喧嚣与感官刺激。与此同时,有关政府部门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强了对娱乐节目的审批程序与要求。在大众对音乐态度逐渐清醒的认识及政府部门的行政约束下,大众音乐模式的发展又走到了一个转折点——高品质的音乐追求。

湖南卫视与央视抓住机遇,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推出了《我是歌手》和《中国好歌曲》两档专注于音乐的节目。前者关注的是现存的音乐作品通过表演的二度创作获取的高品质,从开办至今很多参与其中的选手已被人熟知并且取得不小的音乐成功,如:吴莫愁、平安等人,而后者更强调音乐作品原创性即指作品的首度创作。表面看来这仅仅是两档节目关注的重点不一样,但后者实则将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引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创作,也就是说对民众的音乐文化参与活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然参赛的作品多数由未经专业学习的普通大众所写,在艺术价值的体现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也出现过少量的较为优秀的作品,总来说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且对大众音乐文化今后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两档音乐节目的目标重新定位都把音乐本身作为了立身之本。我们能清晰的辨认无论在音乐态度、音乐水准、艺术风格,还是音乐作品方面两档节目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观众能够被选手的高超唱功和音乐作品焕发出的超强音乐感染力而感染,感叹强大的音乐舞台气场,在音乐的世界里获得抚慰,忘却自我,震撼于音乐的伟大,这才是音乐的核心价值所在。音乐品质的成功必须是音乐自身能够给观众带来的视听盛宴,能够使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获得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也只有这样的人性关怀和感情诉求才能在经过漫长的岁月考验中成为经典得以留存。这种抛弃大众文化中的一些迎合观众或时代的低俗内容,在高品质的大众音乐中折射出内心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和的精神需要,使得大众文化走近了精英文化,高雅艺术影响了通俗艺术直至某日二者界限消失溶于一体。让流行文化免于流俗,为听者构建了一种更加有品质、更加宽容的音乐审美秩序。在新秩序新视角下,音乐经典融入了流行元素与当代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经典作品,而普通民众有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新一代精神文化的精神文化价值体系的参与者和构建者,促进大众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提高。

四、结语

在数字媒体的视角下,高新技术为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历史的转

折,但机遇与风险并存,仅仅依靠刺激感官和宣泄情感的音乐表演最终都会被时代淘汰,怎样让音乐既可以符合大众审美又不缺艺术性,满足人民群众的当下需求又有创作者自己理性的思考是音乐人所要继续探索的领域,竭尽全力摆脱音乐商品化、低俗化,以实现音乐正真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升华为目标,形成具有高度艺术品质与永恒艺术魅力的音乐文化生活,这才是我们应当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

[1]张燚.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J].人民音乐,2008(7):59-61.

[2]明言.新时期大众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探析[J].中国音乐学(季刊),1995(3):118-125.

[3]李胜清.新媒体艺术的诗学形象[J].河北学刊,2012(3):105-108.

[4]李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建设[J].天府新论,2014(1):131-133.

[5]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马斯洛.人类价值新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7]廖小芒.新媒体语境下大众音乐文化的形式变迁与价值重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8]黄德宗.数字音乐媒介形态变化及影响研究[D].2008,06.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大众音乐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