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琦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对当代古筝艺术西方化发展的思考
徐 琦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摘要】古筝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器乐艺术。近年来,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古筝艺术也呈现出了明显的西方化倾向,这既是其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也引发了多方面深层的思考。鉴于此,本文从当代古筝艺术西方化发展的表现谈起,并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古筝艺术;西方化;思想和建议
古筝是一门历史悠久民族器乐艺术,早在秦国时期便广为流传,并一直传延至今天。而从当代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科学的古筝人才培养体系,并有着众多古筝爱好者,多种优秀的古筝曲也为普通群众所喜闻乐见。可以说,当代正是古筝艺术自诞生以来最繁荣的一个时代,也从客观上反映出了这门艺术丰厚的艺术价值和蓬勃的艺术生命力。自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和世界融合步伐逐渐加快,全球文化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创作者开始以现代化的视角来认识古筝,并将一些西方音乐手法运用到当代古筝艺术创作中,并随之带来了演奏上的变化,使中国古筝艺术第一次表现出了西方色彩。这种大胆的探索,不但有力推动了古筝艺术在世界的发展,也体现出了当代人所做出的独有贡献。但是其所引发出的讨论也是十分激烈的,即古筝作为一种地地道道的民族器乐艺术,该不该融入西方元素?应该融入多少?这种融合后古筝艺术与传统意义的古筝艺术有怎样的不同等等。以上便是当代古筝艺术西方化发展的大背景,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一)古筝创作方面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都加入到了古筝创作的队伍中来,使古筝创作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提升,同时也表现出了鲜明的西方化特点。首先是标题方面。传统古筝曲一般有两种标题方式,这一种是数字式,如《三六》、《六板》、《八板》等,因为年代悠久,其含义已经无从考证。另一种则是文字式,多由一些唯美、具有意境色彩词汇组成,如《渔舟唱晚》、《平沙落雁》、《高山流水》等,而在当代古筝曲命名上,则加入了西方音乐体裁的词汇,如李焕之创作的《汨罗江幻想曲》、王建民创作的《幻想曲》以及徐晓林创作的《抒情幻想曲》等,都得到广泛的流传。其次是曲式结构方面。曲式结构是音乐的骨架,作为当代古筝创作来说,一些创作者因为有过多年的西方作曲学习经历和实践,所以自然也将古筝曲的曲式结构进行了西方化的改造。如叶小纲创作的《林泉》,该曲没有遵循任何一个流派的曲式模式,而是巧妙的将西方奏鸣曲结构融入其中,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再现色彩。王建民创作的《幻想曲》则是一首复三部曲式,ABA’三个部分十分鲜明,虽然是一种典型的西方结构,但是却又与中国器乐曲常见的“慢—快—慢”或“快—慢—快”结构相契合,足见作者之用心。再次是和声方面。筝定弦的改变,对筝乐的和声表现扫清了道路,也给了创作者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多部作品中,创作者都将和声明确视为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打破了五声音阶三音列和弦的传统,进行了更加灵活自主的运用。如《戏韵》中,就打破了非同根音的大小三和弦之间进行转换的传统,而是以 D 为根音的同根音大、小三和弦不同转位的变换。这一手法的运用,充分展示出了和声色彩性功能,并带来了更加细腻的情感变化。王建民的《幻想曲》中,还运用了增大七和弦、增三和弦、不完全减七和弦和分解进行的大大七和弦,让乐曲的色彩变化更加细腻。可以看出,当代古筝创作者已经树立起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即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古筝创作,使之融入更多的新鲜元素,而从事实来看,这种探索无疑是成功的。
(二)古筝教育方面
受到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古筝教学,所采用的都是口传心授的方式,每一个流派都有其明确的传承要求,并有着相对稳定的观演群体、传承曲目和流传地域,这种传承方式也是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相符合的。1927年,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先驱萧友梅先生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学院,中国专业的高等音乐教育由此起航,在学校发展之初,萧友梅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习西方的理念,并参考高等音乐教育,详细制定了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又受到了苏联的强烈影响,逐渐形成了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并一直传承到今天。可以看出,中西两种音乐学习方式是有着较大不同的,中国强调针对性,西方强调普遍性。而高校是当代古筝传承和发展的主阵地的,所以不可避免的要采用西方的传承方式,并已然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上,旨在培养出具有创作或演奏能力专业古筝人才,并能够从事和古筝相关的音乐活动。在教学模式上,集体模式、小组模式、合作模式等新型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教学方法上,也引进了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对话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可以看出,当代古筝教育已经彻底打破了口传心授的传统,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古筝表演方面
传统的古筝表演中,都有着相对固定的程式和观演群体。但是在当代古筝表演中,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在演奏形式上,古筝一直以来都是以独奏或与其它民族乐器合奏为主。但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古筝开始频频与西方乐器相融合。如何占豪的《临安遗恨》、《西楚霸王》等,都是古筝与钢琴合奏的曲目。王中山的《暗香》则是古筝与大提琴的协奏,从本质上扩展了传统的古筝演奏形式。又比如在表演动态方面,随着当代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他们对器乐的审美需要已经不再停留在单纯的听觉层面,而是追求视听合一的综合感受,传统古筝的演奏姿势、形态等已经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所以很多演奏者也进行了形态方面的创新。如著名的女子十二乐坊,十二位女子将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竹笛,箫等传统乐器和现代音乐有机融合,同时大量使用声、光、电等舞美手段,全面创新了包含古筝在内的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形态,在世界上
掀起了一股中国民族风,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
(一)西方化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任何一门优秀的艺术,都不会受到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并逐渐为全人类接受和喜欢。这一点也是有着鲜明例证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国门打开,包含钢琴、弦乐、管乐等西方音乐,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并随之开始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一百年之后的今天,多种西方音乐艺术已然是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成为了中国音乐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音乐是没有国界、地域之分的,中国传统的古筝音乐应该也必须走出国门,让全世界的观众都领略到这门古老乐器的精彩。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当代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而且还有一个积极意义在于,通过这种西方化的发展,也使古筝的传承渠道得到丰富和扩展,当其成为全世界都喜闻乐见的乐器时,不正是我们最乐于看到的吗?
(二)要把握好西方化的“度”
古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文化内涵和审美思维等,这也是古筝艺术的灵魂所在。作为当代古筝工作者来说,要正确把握一个“度”,即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是以遵循古筝本质艺术规律为前提的,都应该体现出古筝特有的审美风格。如果超出了这个的范围,那么也难以称之为古筝艺术了。要在真正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使古筝形成一种大世界、大普及、大融合、大协作、大发展、大繁荣的未来之前景和蓝图。
(三)要以西方化的音乐教育为基础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音乐教育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音乐教育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毫无疑问,该体系是建立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基础上的,也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所以应该不断丰富和完善该体系,不能因为古筝是一件民族乐器而否定这个体系,毕竟古筝不是单纯的技术演奏,而是一种音乐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结合,对于这些方面的培养,是传统中国音乐教育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方式所不能及的。所以应该将古筝教育融入到高等音乐教育这个大的体系之中,培养更加全面的高素质音乐人才,真正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之后,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古筝艺术也呈现出了西方化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门古老民族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传承,这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需要古筝创作者和演奏者既要认识到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又能够遵循和表现古筝本质的艺术特征。唯有此,才能真正丰富、创新这门艺术,体现出当代人对古筝艺术发展所做出的独到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御麟.为创造我国古筝艺术二十一世纪的更大辉煌而奋斗──99全国古筝艺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0(02).
[2]阎爱华.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迹[J].艺术百家,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