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教学论》课程与中学历史课改的对接

2016-02-03 06:16:38杨秋梅张焕君
山西档案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评价

文/杨秋梅 张焕君

大学《历史教学论》课程与中学历史课改的对接

文/杨秋梅 张焕君

高等师范院校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同时还担负着培养新一代教师的功能和责任。因此,教学改革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影响到他们以后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技巧。师范大学由于培养人才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改革必须要和中学教育挂钩,明确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以学生为本”,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建立评价体系,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高等师范教育;历史教学论;中学历史课改

高等师范院校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同时还担负着培养新一代教师的功能和责任。因此,教学改革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影响到他们以后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技巧。师范大学由于培养人才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改革必须要和中学教育挂钩,历史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教学改革早已开展,并在教学实践中已初见成效,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仍普遍存在与中学教学改革相脱节的现象。为此,高师院校的“中学历史教学论”与中学课改的对接显得尤为重要。山西师范大学以及学院中学教育实习基地的建立,带队顶岗支教的指导教师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都为探讨此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保障。

一、调研基础教育,明确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中学历史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应用性课程。为了解有关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状况,也为了和中学的教学改革相接轨,学院近几年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到山西师大实验中学、乡宁和安泽的部分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观摩和调研,并在乡宁建立了教育创新实验区,让教师观察体验和感受中学的教学改革,了解中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新要求,思考研究如何深化师范大学的教学改革。

同时,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创立了3.5﹢0.5的教学模式。这就是说,师范类的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必须有一个学期在中学顶岗支教,也就是要到中学教学第一线执教,同行的还有带队教师。带队教师随学生支教,其责任不仅仅是指导和照顾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亲身感受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和教改状况。

教师通过调研和在中学长时期的观察与探索,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经验,使他们迫切意识并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一是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符合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势在必行;二是以学为主而非以教为主的课改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三是课改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能,授课艺术和掌控能力必须相应提高;四是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同基础教育相衔接,要走进中学课堂,研究中学课改,服务中学课改,引领中学课改,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五是不能死板硬套地把中学教学改革模式搬进大学课堂,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等特点,探讨和摸索科学的、适宜的大学教学改革方式。

二、“以学生为本”,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

1. 改变教学方式,使教师由“讲授”向“引导”转变

改变教学方式,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授课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中国教育史几千年来一直强调的一种教学法,它得名于孔子的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p121)“愤”与“启”、“悱”与“发”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反映。“愤”与“悱”是教师启发的基础和条件,“启”与“发”是学生认知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表达能力是老师施教的依据,老师在授课之前必须对此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历史教学论课程就是教学生怎样应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教师从教学的基本理论、课标的解读、备课、说课、导课、语言表达、板书、课堂提问、课堂组织、课堂结束等技能以具体形象示范性的操作,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使他们的学习更上一个层次。师生在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经常设定一些题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疑则生问、问则求解。老师通过各种形式的答疑解惑,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培养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启发式的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形成互动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积极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这种教学形式尽管也强调教师行为的主体性,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比较平等,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学习潜力的挖掘,学习兴趣的培养。

2.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向性的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统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中心”,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事实上,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当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时候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2](p39)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把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简化为知识的传递,学生没有发挥主体性,没有真正或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然而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理论的指导,获得未来教学工作所需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得到主动健康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除了改进和提升教学内容之外,还必须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教育理念、技能、与师生的合作融为一体。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采取“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展示交流讨论、教师指导”的方式。教师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储备知识,设计问题,锤炼能力,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并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历史课的学习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尝试探求现象背后的规律,这就是说,历史课不仅仅只是描述,更重要的是解释和研究,使教学内容由“教材”向“新知”转变。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认真选题,多方收集资料,有的同学利用节假日进行调查采访,拍照录相,有的甚至还制作出光盘。在分析、整理、运用资料的过程中,除了自己钻研、思考之外,还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彼此切磋、争论答辩。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观点的切磋、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很难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熟悉了查找、收集资料的途径;训练了处理、运用资料的方法和技能;初步掌握了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等方法,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提高了书面表述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接受变为探究,思考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丰富和提高,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师生积极互动,气氛热烈和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体。授课教师取得的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从更高层次感悟到历史教学的丰富内涵和课改的真谛。

三、建立评价体系,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历史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共同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学无止境,历史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重新思考,再加上个人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因此,每一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方式都面临着如何改进与提高的问题。这就需要确定评价系统,使教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评价的类型,从主体上可以分为专家评议、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参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从时序上可分为形成性、诊断性、过程性、终结性和总体性评价,[3](p187)使之对教学的全过程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

评价要有新的理念,避免过于强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除了评议教师对学科基本知识、学术前沿动态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之外,还应包括教师的责任感、思维方式的改进与创新、启发与引导学生的能力、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教态仪表、语言表述、课件设计等。评价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又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既强调教师外显能力的发展,又重视潜在能力的开发。

认真地对教师进行评议,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和努力方向。有利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记录和保存好每次讲评的内容,存入教师的教学档案,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依据。

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式,由“考试”向“综测”转变,改变过去单一依赖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采取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程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课堂上的表现可以占中学历史教学论总成绩的30%—50%。

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给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形成共识,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基础教育对师资质量的需求。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研究、反思与改进。其次,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再次,要善于指导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就业竞争力。让广大学生能够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成长,提升素质。教学改革还在摸索和实验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大学历史教学论与中学课改对接研究”〔项目编号:J2012041〕、“地方独立学院历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2012144〕;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西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141033-3〕;山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新时期地方师范学院历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D2011YBKT—39〕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仝建平)

[1] (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2] 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承吉.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Integration of the Course History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Colleges and the Reform of History Course in Middle Schools

Yang Qiu-mei Zhang Huan-jun

G652

A

1005-9652(2016)01-0157-03

杨秋梅(1954—),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

张焕君(1972—),男,山西灵丘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博士后。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