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安峰
浅析建国初期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以贵州省为例
文/李安峰
水利技术人员是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依靠力量,也是水利发展的助推力之一。建国初期,全国水利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的缺乏成为制约水利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西南地区的贵州省表现尤甚,而短期内通过培训组建一批水利技术人员队伍成为该时期解决此问题的主要途径。由此,贵州省迅速建立起了一支由水利技术干部、水利辅导员和农民水利技术员组成的水利队伍,缓解了水利技术力量匮乏的问题,推动了全省水利的发展。
建国初期; 贵州; 水利技术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提高粮食产量进而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积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为适应水利发展需要,面对全国水利技术人员相对匮乏的局面,在中央的领导下,不同的省份根据实际通过教育、培训和引进吸收等方法,迅速建立起一批水利技术队伍。本文以贵州省为立足点,较系统的分析探讨建国初期该省水利技术人员培训的来龙去脉。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造就了一批思想觉悟高、政治素养高、实践能力强且能经受住长期斗争考验的红色干部,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之后开展政权建设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干部基础。随着革命的胜利,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强国,而这需要一批专业性的技术干部,专业技术干部的培育是共产党由革命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重心的需要。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的过程中,培育专业技术干部也逐渐展开,具体到水利建设领域,就是造就一批“又红又专”的水利干部,以适应水利发展的需要。作为水利干部应该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精湛的技术水平,“一切水利行政干部要努力学习业务,精通业务,只有这样,才会把工作做好。对于水利工作全体干部来讲,我们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的、水利知识的与技术的水平。”[1](p14)在全国水利事业急速发展的背景下,贵州省委省政府为迅速的适应并指导当地水利建设,开展了干部的水利专业技术培训,以解决自身水利技术干部缺乏的问题。
(一)短期培训与开设轮训班相结合
贵州省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里交通相对闭塞,科技发展水平十分落后,水利专业队伍相当匮乏。据统计,解放前夕,贵州“水利职工队伍共90多人,其中,省水利局50多人,水文总站20多人,经济部第226测量队10多人。”[2](p417)这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留下的水利专业工作人员,由此我们可以窥视出该地的现代水利发展是多么的落后。随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并通过镇压反革命、剿匪以及土地改革等将中央的权力首次延伸到乡村,不仅加强了国家对乡村的管控也让共产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如日剧增,这为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改变该地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局面并动员广大群众进行水利修建成为可能。
建国初期贵州结合自身实际,为短时期内缓解水利干部缺乏的矛盾,扩大技术队伍,贵州省农林厅水利局根据本省水利建设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了《水利干部培育计划》,并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举办水利专业干部的短期培训,这种短期培训能使有一定文化的干部迅速的掌握水利技术以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去。1951年9月,水利工程测量专修班在贵阳正式开办,学习一年,“参加专修班学习的62名学员,都是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培训内容主要是水利工程测量知识和应用技术。”[2](p399)当然,短期培训过程中除了专业学习外,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和我党的革命历史,把思想和专业技术结合起来。这批学员经过一年的培训教育,初步掌握了水利基础的技术知识,他们被安排到各级水利部门,成为贵州省建国之后第一批培养的水利专业干部。在1952年秋,贵州省水利局又举办了两期的水利干部轮训班,“轮训干部125人”。[2](p399)“训练干部,除提高现有业务干部技术水平,培养大批的新生力量,壮大水利队伍是加强技术指导的关键。”[3]他们任务主要有向市县相关部门传达和执行中央及省有关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定期的指导各地水利工程的修建;坚持走群众路线,到县乡等基层培训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帮助组织和解决水利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及民工、资金和物资筹集等。
(二)成绩明显
经过几年的培训、轮训,贵州省水利技术干部得以迅速的增长,基本适应了贵州水利发展的需要。“通过挖掘现有干部的潜在力量,加强教育,合理使用,正确提拔。通过实际工作和轮训或报送正规学校学习等办法。”[4]截止“1956年底,全省水利系统职工共2658人。其中干部2164人,工人494人。省级水利系统职工789人(干部438人、工人351人),各地(州、市)水利职工共323人(全是干部),各县水利职工共1546人(干部1403人、工人143人)。”[2](p417)很明显这比解放前夕全省包括地、县的水利干部增长了数十倍,这一定程度的说明强有力的权威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性。这批水利技术干部是贵州省水利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骨干力量,他们是建国之后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技术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迅速成长起来的,具备了“又红又专”的干部选拔精神,这不仅对缓解当时贵州省水利技术干部缺乏进而开展全省水利规划和建设奠定了干部基础,同时也带动了培训各地水利辅导员的工作,有力的推动了贵州水利发展下一个大高潮的来临。
(一)水利辅导员的内涵
建国初期的水利辅导员,一般来自基层,从当时成分较好且有点文化知识的群众中选拔,他们有全脱产也有半脱产的,主要串联群众,传授水利技术,帮助地方完成水利任务等,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水利辅导员的培训并不是贵州省独有的,它是在全国水利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下,为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要而推行的政策。水利辅导员的培训主要来自举办短期的培训班,由水利技术干部授课讲解等,课程内容包括机械提水、水力发电、水利施工、防洪排水、简单测量等。在当时水利教材缺少的情况下,很多学员基本是抄笔记和在施工现场进行观摩学习,但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的高,学习进度和掌握的知识进步也较快。从水利辅导员的具体组成来看,主要由党员、团员、贫农、中农等,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一般是半脱产的农民,很多是从农民水利技术员中选拔出来的,他们主要负责链接各乡社和县之间的区办水利工程指导。因水利辅导员既具有专业基础水平又是半脱产或全脱产从基层农民水利员或农民积极分子中选拔出来的,所以带有半行政化的技术干部色彩,充当了政府和农民之间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沟通的中间人。
(二)贵州水利辅导员的培训
水利发展需要基层群众的支持,他们是水利建设的主力军和直接的受益者。在建国初期,为解决贵州省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矛盾,当地政府通过动员群众,从成分好且有一定文化的各民族农民群众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水利积极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他们来自农民,了解农村,与底层群众联系最为密切,有全脱产和半脱产之分,这些人被称为水利辅导员。“水利辅导员熟悉地方情况,与群众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文化水平,是水利工作中主要的技术力量,应当加强组织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这些水利辅导员来自农民,属于永远跟党走的农村积极分子,他们民族和组织等成分多样,教育程度也参差不一,如镇远专区在报告总结中指出“正式学员即为150人,其中党员13人,团员58人,转业军人35人,文化程度包括中学程度75人(其中7个高中待业),小学程度75人(包括部分初小),少数民族84人。”[5]麻江县在汇报中也指出:“我县水利半脱产辅导员共有11人,其中中农8人,贫农3人,汉族6人,苗族2人,布依族1人,彝族2人,团员4人,现有文化程度一般已达到高小程度,工作时间是55年冬季参加的,籍贯全是本地人,工作前是农村农民,思想纯厚”。[6]水利辅导员来源的广泛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推动水利技术在农民不同层次群体中和不同地区的普及和传播,也有助于农民水利技术员培训工作的展开,对于从事农村水利工作人员上下联动的技术网络的形成也有积极意义,正如省水利文件中指出的那样,“广泛传授水利技术,大量训练水利辅导员和农民技术员,组织技术指导网,通过实际工程,组织群众参观,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7]随着全省水利建设的展开,到“1956年下半年要求辅导员人数达到5千人,以培养和提高现有水利辅导员为主,不足部分应由各地保送政治可靠,具有工作能力和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水利员或农民积极分子,予以20-80天的训练。”[3]这为之后“大跃进”时期农村的水利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群众技术基础。
建国初期,通过土地改革和恢复发展经济的相关措施,国家政权延伸到基层,拉近了国家和农民的距离,其生产生活也无时不在国家的影响下进行,同时也为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组织基础。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的水利修建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种经验一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必定会产出巨大的能量。建国初期的农民水利技术员就是长期的经验和水利技术结合在基层的最好典范。贵州省基层水利建设长期落后,水利技术人员匮乏,在修建群众性小型水利工程中,培训一批农民水利技术员成为当时的迫切需要。
农民水利技术员主要由不脱产且有一定文化的农民积极分子组成,它和水利辅导员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为脱产或半脱产,某种意义上说是种身份的认证。1952年,贵州省开始组织全省乡级水利指导员的培训工作,这些不脱产的乡级水利指导员成为探索农民水利技术员培训的最早示范。农民水利技术员的培训可以解决基层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加强工程技术指导从而保证质量。因此,“在目前我省水利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遴选在群众中有威信而对水利工作又热心的农民积极分子、合作社社员、党团员等,采用实地学习或办训练班的方式,讲授水利政策及水利基本常识,以培养农民自己的技术人才。”[8]据统计到1954年“都匀、铜仁、安顺、兴义等八个专区,42个县市订出了训练农民水利技术人员3491名的计划,已训练完毕的息烽、荔波、凤冈、普安等40县市统计,共训练了2885名农民水利技术人员。”[9]各地在水利建设中一批水利干部或水利辅导员采取边修建边讲解、施工中师傅带徒弟、组织工地训练班、水利座谈会等办法,培养农民水利技术员,到1954年底“全省共训练了农民水利技术员4100多人,这些为今后的水利事业发展打下了有利基础。”[10]1955年又计划“全省训练不脱产农民水利基层人员,共计6800名(原列5千名包括在内)。”[8]训练人数增长快主要原因是1955年冬到1956年春季全国掀起了建国后第一次大范围的水利建设高潮,必然波及贵州,而这正是适应这一水利运动所必需的。到1956年,根据水利建设形势的需要,省计划在已有的农民水利技术员基础上“另外准备训练2万名农民水利技术员,要求高级社训3-4人,初级社训1-2人,负责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水利技术指导,训练时间最少7天以上,学习内容主要是管理养护、蓄水保水、坝底规划和兴修山塘、水库的技术知识。”[3]通过培训内容我们可以窥视出当时这些水利基本技术的培训正是为适应贵州本地以蓄水工程修建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方针的。
建国初期贵州通过水利干部、辅导员和农民水利技术员的培训,成果是显著的,形成了省、地市、县到区和村的技术指导网络,1956年春季过后“全省80%以上都组织了水利技术指导组,采取通片包干,大网查小网的办法,进行技术指导,建立定期、定点碰头的汇报制度,交流经验。乡社办的工程由农民水利员负责,区水利辅导员协助指导,区办的工程由水利辅导员负责,县水利干部协助指导,水利干部除掌握重点工程外并负责各区、乡的轮回技术指导工作。”[11]以水利技术指导组为基础而形成的从上到下的水利技术指导网络为贵州的水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建国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JC770028。)
(责任编辑:元 木)
[1] 水利部办公厅编.1949-1957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Z].内部,1957年编印.
[2] 贵州省地方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水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3] 贵州省1956年春季水利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意见(1956-06-04)[R].贵州:贵州档案馆藏,档案号:6-1-654.
[4] 关于1956年第二届全省水利会议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1956-08)[R].贵州:贵州档案馆藏,档案号:93-1-258.
[5] 镇远专区水利技术人员训练班总结(1956-07)[R].贵州:贵州档案馆藏,档案号:93-1-471.
[5] 麻江县水利辅导员情况报告(1956-05-25)[R].贵州:贵州档案馆藏,档案号:93-1-465.
[7] 贵州省1956年第一季度农田水利工作开展情况及今后工作意见(1956-04-08)[R].贵州:贵州档案馆藏,档案号:40-3-3390.
[8] 贵州省1955年水利、林业、气象工作会议水利专业会议报告(1955-03-20)[R].贵州:贵州档案馆藏,档案号:93-1-6.
[9] 贵州省1954年训练农民水利技术人员总结(1955)[R].贵州:贵州档案馆藏,档案号:6-1-169.
[10] 贵州省5年来水利工作总结和1955年的工作任务(1955-02)[R].贵州:贵州档案馆藏,档案号:40-3-3306.
[11] 贵州省1956年春季水利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意见(1956-06-28)[R].贵州:贵州档案馆藏,档案号:6-1-253.
The early China after found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Taking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 An-feng
K27
A
1005-9652(2016)01-0144-04
李安峰(1984—)男,山东莒南人,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