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瑜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浅谈峡江号子的艺术特征
齐 瑜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 要:峡江号子主要流传于长江三峡一代,是拉船的纤夫们最原始的生活体现,也是他们极限的呐喊,富有强烈的独具一格的艺术美感。本文从峡江号子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及演唱形式出发,对峡江号子的艺术特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峡江号子;艺术特征;旋律;节奏;歌词
峡江号子是源于湖北省宜昌市长江流域的汉族民歌,主要流传于滩多水急的长江三峡西陵峡一带,是湖北省汉族民歌号子类中最富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歌种。峡江号子根据船行进的过程可分为平水号子,见滩号子,冲滩号子和胜利号子。顾名思义,平水号子是在平水时演唱的号子,快要到达险滩时船夫们呼喊的是见滩号子,冲滩过程中船夫们呼喊冲滩号子,最后胜利到达彼岸时则唱起了胜利号子响彻山谷。这些号子在生命极限的考验中产生,表现了船夫们坚强的意志和战胜自然的决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峡江号子朴素且充满力量,他们简单到不可删减的地步。峡江号子只有简朴的“板腔”调、“哦火”腔,没有任何其他的装饰,同时又运用了民族五声调式音阶,没有4和7音。在平水号子和胜利号子中船夫们的心情是悠闲和喜悦的,所以旋律多为跳进,且以大跳居多,偶尔伴有小跳加以填充,音乐显得收放自如。在见滩号子和冲滩号子中旋律表现得更多的是船夫们齐心协力的呐喊,以级进而简单的音凸显出他们内心的激动与不畏艰险的品质,一种不断向上的力量促使他们在最危险的地方顺利通过。
峡江号子最突出的就是它的节奏特点,这也是号子的独特魅力所在。
(一)平水号子
平水号子一般在平静的江面演唱,节奏较为自由,其婉转高亢的音调回荡在山谷间,自由的节奏拉长了平水江面的宽度,显得格外迷人,船夫们仿佛在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二)见滩号子
顾名思义,见滩号子是船夫们见到险滩而唱的号子。此时的江面不再平静,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漩涡。为鼓舞其他的纤夫,船工头唱起了见滩号子。此时,号子的节奏变得急促紧密,节奏型以二八,前八后十六为主,给人一种催促的号令感,且速度逐渐加快,呈现出大浪中他们越战越勇的气势。
(三)冲滩号子
冲滩号子又名拼命号子,是峡江号子中最具特色的一段。因劳动强度大,协作紧密,操作紧张,此时的节奏多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相比见滩号子显得更加急促,短领短和,前后呼应紧凑,多为呼喊性的音调独具特色。
(四)胜利号子
胜利号子是峡江号子中的最后一段,它与平水号子如出一辙,其节奏自由,曲调流畅抒情,船夫们唱起悠扬的歌声,驾船在江面平稳地行进,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这江河美景。
“嘿吙嘿吙,西陵峡上滩连滩,新滩泄滩崆岭滩,滩滩都是鬼门关,血汗累干船打烂……”峡江号子是船夫们在生命极限考验中的呐喊。歌词用当地方言演唱,简单而朴实的衬词“哟-吙-嘿,嘿-呀-嘿”极具特色。平水号子歌词中主要使用“哟喂”来表达船夫此时悠然自得的心情,而见滩号子中会出现较多叙事性的实词,如“西陵罗峡上,滩连着滩”等等,同时也有“哟、吙、嘿”这些衬词加以映衬,仿佛在为人们讲述这一路段的概况。冲滩号子的歌词几乎全部使用“哟、嘿、吙、喂、呀”等衬词,此时船夫们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力往一处使,平安顺利地度过最险路段。
一领众和是峡江号子的主要演唱形式。在节奏平缓的唱段中,“领”句较长,“合”句较短促,而在节奏较为紧张的唱段中,“领”句与“和”句则都十分短促。领唱部分的歌词是陈述部分,唱词多为即兴发挥,具有灵活、自由、变化多、音调高昂嘹亮,富有号召力的特点。合唱部分大多唱的是衬词和重复词,歌词较短,固定变化少,节奏性强,常使用同一节奏型重复演唱。在多数情况下,“领”句唱完后“合”句再接唱,领唱与合唱交替进行,但也有“合”句在“领”句结束之前就进入的,此时两个声部就构成了重叠的和声状态。这种领合重叠式的二声部合唱多出现在最为紧张激烈的冲滩号子中。
峡江号子表达了船夫们不畏艰险,勇于和大自然抗争的坚毅性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也正是三峡地区这种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铸就了三峡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其音乐旋律与内容融为一体,音调与语言声调相结合,自由行腔,节奏及速度丰富多变,气势磅礴,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峡江号子已经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峡江号子王”之称的民间艺人胡振号开始整理,创编了表演唱节目《峡江船工号子》使峡江号子享誉海内外。可如今,“号子王”已离我们而去,如何保护和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峡江号子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峡江号子,同时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能使我们的民族瑰宝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屈定富.三峡民间艺术集粹[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2002.
[2] 杨华.三峡先秦考古文化[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3] 肖素时.宜昌县志[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
[4] 王杰,王保,罗正齐.长江大辞典[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5] 胡绍华.三峡民间艺术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齐瑜(1979-),女,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