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义付
(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吴碧霞和安德烈·波切利声乐“跨界”现象对声乐教育的启示*
范义付
(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吴碧霞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领域都取得骄人的成绩,被媒体称为“吴碧霞现象”。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在古典美声和流行唱法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演唱成绩,至今其唱片销量全球累积到7000万张。二人的跨界现象对声乐教育有较强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启示。
吴碧霞;安德烈·波切利;声乐跨界;声乐教育
声乐跨界现象一般指职业声乐演员实践中在美声、民族、流行和戏曲等唱法中转换自己的唱法,以不同的唱法风格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声乐跨界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对国内声乐教育实践中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吴碧霞和安德烈·波切利两人声乐跨界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声乐教育有所启示。
吴碧霞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是中国首位集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于一身并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在她短短的求学期内,她对中国民族风格歌曲、西方古典艺术歌曲以及外国歌剧咏叹调都表现出高超的驾驭能力。
吴碧霞撰写的声乐论文《试论“鱼”与“熊掌”能否“得兼”—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在音乐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吴碧霞超凡的实力广泛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关注,她被称作是在民歌和歌剧里穿行的“中西合璧的夜莺”。令人称道的是她通过取得一系列的声乐奖项和艺术实践展示了她对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完美掌控和把握能力。吴碧霞的跨界演唱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声乐技术统一性和差别性的精准掌控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必须遵循科学的发声原理,其统一性决定技术演变多样但不离其宗,如深厚的气息支持、协调的发声状态、符合风格的共鸣管道调节、咬字吐字技巧都必须达到统一、自然等。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技术上有统一但不能忽视其差别性,因为这种差别、特殊性正是它们的分类本质特点之一。在气息支持、发声状态、共鸣管道调节、咬字吐字技巧等方面,两种唱法皆有细微精致的特殊要求,如果不加分别,就会造成非驴非马问题。对特殊性的精准把握是艺术家建立个人演唱风格的重要条件。
吴碧霞认为:“中外作品的演唱技巧基本是一样的。如果一定让我总结,我感觉二者的共同点是:呼吸通畅,全身歌唱,咬字轻松自如,字正腔圆……民族唱法借鉴美声的气息训练方法有助于气息的流畅,音域的扩大、声区的统一。美声唱法可以结合民族发声技巧有助于解决美声唱法中咬字靠后而导致含混不清的缺点。”①
《试论“鱼”与“熊掌”能否“得兼”—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文中指出:“小提琴和二胡的揉弦速度与歌唱泛音音响之间的联系,这一提示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内心听觉,因而在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心中多了一个参照物”。这里她把弦乐揉弦形成颤音的频率与声乐颤音的频率联系起来,形成技术上的参照,非常有益于不同风格作品的表现。声乐颤音的频率具有风格性,一般而言,民族唱法的频率稍快于美声唱法。
从“吴碧霞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可以兼得的,民族美声唱法在技巧方面是统一的,可以互相借鉴。
(二)对不同作品演唱风格艺术性的充分表现
“吴碧霞现象”在于她能准确地抓住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两种流派的风格特点,从技术到艺术表现乃至于文化层面进行演绎,相互不串味且非常地道。即使是同一种唱法,不同作品的演唱风格也被表现得自然纯正、生动形象。
(三)对艺术、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全面掌握
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包括声乐技术、歌唱心理、作品理解与表达、文化内涵、语言等多方面因素。它是音乐艺术形式的一种,在更深的层次上体现了不同的艺术特质、文化底蕴,因此也有唱歌就是唱文化的说法。如为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美声唱法,吴碧霞在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和马里兰大学又继续学习,以尽量全方位的掌握美声唱法的精髓。
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被称为世界“第四大男高音”,在古典美声和流行演唱领域纵横捭阖,并斩获惊人的演唱成就。
安德烈·波切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著名的美声跨界男高音,他以自己优美的嗓音横跨古典、流行两大领域,造就了惊人的唱片销量。至今,其唱片销量全球累积到7000万张,他有全世界最畅销古典跨流行的嗓音。
他在古典美声领域的天赋令人羡慕,同时又能以崭新的演绎方法突破了古典、流行的界限。“我认为流行音乐在我的古典音乐事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即使如卡鲁索、吉利等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也曾唱过流行歌曲。通过流行音乐,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入剧院观赏歌剧。”②波切利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
成名后的安德烈·波切利,交替在古典、流行领域展露他的才华。事实证明,无论是古典、流行,还是民谣、宗教作品,他都能将之以自身独特的诠释风格来呈现。这也是他取得如此辉煌演唱成绩的重要原因。安德烈·波切利的跨界演唱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他演唱歌剧和艺术歌曲等古典风格的音乐,风格纯正,技巧艰深,有优秀的天赋和炉火纯青的演唱技巧。他所选唱的曲目也多是传统男高音中最难唱和最富于技巧性的作品,如有《冰冷的小手》、《奇妙的和谐》、《今夜星光灿烂》、《再见吧,可爱的家》、《善变的女人》、《花之歌》等。
2.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演绎相得益彰。他演唱了一些具有通俗性质的乐曲,并深得人们喜爱。在专辑《Sogno》、《Romanza》中,他自然、柔美、沁人心脾、归璞返真的流行气质,赢得了大众一致好评。这些曲目的选择模糊了音乐分类之间的界限。同时,从演唱的伙伴来看,他不拒绝与流行歌手的同台献艺,如与U2乐队的合作演唱、与跨界女歌手沙拉·布莱曼的联袂演唱等。通过流行音乐,成功的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入剧院观赏歌剧。
3.审美理想和音乐趣味的追求是他选择跨界艺术道路的关键。他演唱中从容、天真、优雅的气质与他真挚的情感表达,让人们在聆听的时候忘记了音乐的跨界界限,从而在古典与流行之间画上了完美的连线。而这也是他的唱片销量达到7000万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吴碧霞的跨界形式上是在两种唱法上分别达到很高水平,内容上是同一付嗓子对不同风格的作品的纯正演绎,重在强调演唱技法的突破(当然还包括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突破),可以概括为“硬式”跨界;安德烈·波切利的跨界形式上其一是在美声与流行两种唱法上都能较好的独立实践,其二是两种唱法在一定程度形式上的“软式”糅合,从而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内容上是在一首作品中糅合美声和流行的元素,体现了一种不同以前的创造性风格。它更重在一种风格的创新。
由于历史原因,声乐被切分为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并单独施教。这三种唱法各自风格鲜明、体系独立,专业院校分设美声、民族、流行等方向独立施教。
吴碧霞的跨界为技术上打破唱法的壁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安德烈·波切利的跨界为打破技术和风格统一体的壁垒作出优秀的示范。二者在不同的层面上宣告打破唱法壁垒的技术可能性与风格可能性,对我国声乐教育有着较强的启示。
(一)吴碧霞和安德烈·波切利的声乐跨界对我国声乐教育的理论启示
1.声乐跨界作为艺术发展的一种方式,应当鼓励。客观事物没有突破、跨界等,就不会有发展,它是声乐向前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构成世界多样性的一部分,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是不行的。
2.对二人跨界的观照有益于声乐艺术的发展。二人的跨界同大于异,都是对传统艺术形式、思想观念的一次改革创新,有启示和借鉴价值。我们提倡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出人才、出作品、出流派,以繁荣声乐艺术事业。
3.声乐跨界发展有利于树立中国声乐流派的文化自信。三种唱法的声乐教学体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声乐学科发展。中国唱法体系的建立有赖于对三种唱法的发展与突破,现实中必须突破三者在思维方式和艺术实践中的限制才可能破茧成蝶。
2016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对中国唱法的探讨和推动也是关系到重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吴碧霞和安德烈·波切利的声乐跨界对我国声乐教育的实践启示
1.声乐跨界的方式多样化。声乐艺术各领域之间的差别异常明显,国外有古典与流行之分,国内一般有民族、美声与流行之分,每个领域的发声方法、音色音质、表演手法、文化内涵、欣赏人群、演出场所、伴奏和声、乐队编配、表现形式等包括形式内容和受众因素均千差万别,而这些差别理论上都是构成跨界的因素和方式。
2.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在同一个人身上既可以是“硬式”跨界,也可以是“软式”跨界,各种技术、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不应成为唱法发展的障碍。
这种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三种唱法的划分是相对的。对于演唱者而言,既要尊重三者间的差别,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共性,不人为画地为牢,囿于陈规而作茧自缚。声乐三种“唱法”的这种“形式”应该为音乐的“内容”服务,对于听众或评论家而言,只要是代表着不断发展的新事物的方向、是艺术的表现出音乐的真谛,我们就应该给予理解、支持,这样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的发展才能呈现出积极、开放的发展态势,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才能不断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3.声乐教育中要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原则,使学生能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不要轻易抹杀学生的个性及发展潜力。在记者采访中,吴碧霞说:“在我看来歌唱方法只有一种,就是通畅、舒服、灵活自如,它并不需要我们去区分到底是民族还是美声”。③“学生的嗓音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不一样,我们应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条件,启发、指导学生演唱不去过早地给学生下定义。”④
4.完成跨界必须有高效的声乐教学效率。高校作为声乐教育的主要阵地,责任重大。如何在有限的4年时间里(个别音乐院校声乐专业本科实行5年制)要完成一种唱法的学习,并要达到合格的本科毕业水平,已经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还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另一种唱法或创造一种新唱法,对绝大数学生而言这已经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了。因此,提高本科阶段的声乐教学效率、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声乐教学模式是高校声乐教育完成学生声乐跨界的基础。■
注释:
① 刘双.从“吴碧霞现象”看中国民族声乐的未来走向[J].大众文艺, 2010,03.
② http://www.zynews.com/news/2010-05/02/content_708245_3.htm
③ 徐天祥.访学归来的回顾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9,09.
④ 柏霞.由“吴碧霞现象”思考声乐教学[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 03.
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研究成果(AYQDRW201220)
范义付,男,湖北武穴人,安康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