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蓉洁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上海 200433)
职校“礼乐”与“德育”相融的当代意义
宋蓉洁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上海 200433)
摘 要:本文借助古代儒家对于“礼乐”的阐释与运用,结合当下职校德育教育的现状,探讨了“礼乐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出职校“德育教育”可以“礼乐教育”为切入点之一,提出一些可供实施与推进的方案,并论述了学校“礼乐”与“德育”相融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礼乐;德育;职校教育;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礼乐”与道德伦理相融相生,具有德育价值,几千年来,以其独特的教化、育人功能,规范和引导着人的精神生活,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礼乐教育”发挥德育教育功能在我国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礼乐制度“起初是西周的君王为巩固其社会地位,而制定的一整套礼仪以及与之相应的音乐。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有所不同。“礼乐”制度的最初功能虽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但是“礼乐”的推行,依然需通过对人的德育方面教化来实施,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又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意义。西周的“礼乐”专门机构“春宫”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多集中在礼、德、乐方面,内容都含有伦理道德观念。西周贵族常用的礼仪有籍礼、冠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等等。当下,中职学校常常在“成人仪式”中开展的“冠礼”便是从周代沿袭下来的一种为成年人举行的正式形式。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及以其为代表的儒家,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教育理念,且极其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礼”可以使人知礼重义,“乐”可以使人和睦相敬。“礼乐”中的“礼”字原本就有很大程度上的德育内涵,实质是将德育的规范、规则与古代严谨、缜密的音乐制度、音乐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育人方法。这些对于当下职校的德育教育也有着值得思考的参考意义。
关于我国青少年道德素质状况的许多调查、统计显示,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理念、价值观,他们自身容易产生焦虑不安、举棋不定、无所适从的感觉。常常会因为定性不足,而没有一个明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另外,职校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特定阶段,从思想行为上看,自主意识较强,他们相对崇尚自我,表现欲望强烈、需要被关注。因此,将“礼乐”与“德育”相融合,通过对于古代典章、礼乐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通过欣赏、演绎清幽淡雅的古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好的审美意识与艺术修养,是一个学生易于接受又相对有兴趣的德育实施途径与推行方式。
将“德育”寓于“礼乐”教学之中,在音乐课堂上充分讲解“礼乐制度”与“礼乐教育”的历史渊源、历史背景,并组织、指导学生演绎“礼乐”中的一些“乐事”、“乐人”,让学生对古代“礼乐”规范有较为系统与直观的认识。此外,加强时政策教育、国情教育和相关专题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对照“礼乐”中的“礼”来探讨它的现象、本质和意义。在讨论过程中,遵从民主讨论、正面引导的原则。“德育”融合在“礼乐”为本的音乐课堂,可以达到在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又巧妙地进行德育教育。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收集“礼乐”方面系统资料,并在授课时坚持德育导向。
这里所说的课外活动包括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等学生自管组织开展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等等。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支年轻又极富朝气的组织。共青团、学生会等学生自管组织,可以定期在工作、活动场所张贴“礼乐”当中的典范,以及其他的国学典范,并以“每周一课”的方式进行积累性学习,每次讲课的可以是一位学生干部。通过这个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学意识,并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与协作意识,学习内容可以涉及古训类、古文类等,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还可以根据所积累的“礼乐”知识,由学生自编自演一些“礼乐”相关的“乐舞”、“器乐演奏”等节目,并在校园活动中进行演出与宣传。通过新颖趣味、生动活泼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革命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也通过培养提高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来由点及面的影响其他同学。另外,也可以通过以“礼乐”内容为主的特色社团活动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个体,特色各异的班集体组成了校园这个大集体。因此在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中,将“礼乐”融合进去,无疑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的重要途径。各班班级的班主任与班长应根据统一的德育大纲内容要求,结合班级同学特长与个体差异,组织与“礼乐”相关的一些班级活动,例如“礼乐”与“德育”融合的专题演讲、情景表演、主题班会、辩论赛等等,通过学生自行组织、开展这些德育活动,促进班级友谊、强化班级的班风、班纪。此外,在家长会中,也要将这样一种新型的班级管理理念传达下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帮助,从而有效、有趣地开展德育工作。
实施“礼乐”与“德育”相融的德育教育工作,还有许多创新、创意并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上仅为个人在工作中付诸实践的三点实施方案,但最关键的还是应该有“春风化雨”、“细水长流”的不懈努力和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与坚持。在当代,“礼乐”教育既然可以是德育教育的辅佐,同时又是德育工作的助推器。它可以有效地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它不仅能够丰富德育教育的基础理论,而且可以为职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礼乐”所构成的文化内核培育了中国人的理性精神、和合精神、仁爱精神与审美情趣。恰当、有效地推广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是进行德育的较好方式之一。而德育作为一项育人的重要实践活动,在职校的教育发展中具有灵魂指导作用,历来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通过采用“礼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的方式,寻求德育和音乐教育契合的历史传统、理论基础及现实需要,可以拓宽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形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礼乐”在学校德育中的渗透,它的实用性与成效性一定会在不断的具体实施中得以体现。通过“礼”与“乐”的紧密联系构成的礼乐典章制度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不仅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教化,而且可以将传统中国社会的制度规范和内在精神生活融为一体,铸成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忱与集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项阳.“礼乐文明”的困惑[J].中国音乐学,2015,01.
[2] 项阳.周公制礼作乐与礼乐、俗乐类分[J].中国音乐学,2013,01.
[3] 林韧卒.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4] Zhang Z J.Theory Foundation of Fiber Grating and SensingTechnology.2009.
作者简介:宋蓉洁(1984-),女,上海科技管理学校助理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