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涵可
(宜春市群众艺术馆,江西 宜春 336000)
建设生态文明角度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审视
刘涵可
(宜春市群众艺术馆,江西 宜春 336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大力推广,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越来越强,生态文明是由人类、环境、资源能源三大子系统的相互依赖、互相作用形成的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资源,也包含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却日益凸显。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出发,分析了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并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生态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改造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环境,在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着相应的改变,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也要在生态文明角度下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规划。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方法众多、形式多样,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利用各种手段采用应保尽保的策略,成功保留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角度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加大,这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并重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旅游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生态文明系统中的资源能源子系统,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源能源,它是在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因地制宜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进行生态文明的各方面建设,使试验区与所属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形成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形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上具有高度统一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流动性和发展性,这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高度一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注重发展和传承,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展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的重要途径,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传承人的流动中,不断保留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相适应,得到人们的认可,以此来换取人们自觉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动态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动态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保护,这要求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坚决反对破坏非物质文化本真性和鲜活性的不合理改造,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演进,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为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类、环境与资源能源三个子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个系统兼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然也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及人类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各个系统协调紧密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文明也才能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生态文明的终极目标和落脚点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发展得以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成果和形式进行传承,因此,二者的发展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要求我们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和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践和展示中得以传承和保持鲜活,此外,要加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全民参与非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部分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市场化得以发展,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着“生产性”保护的旗号,进行盲目市场化,导致环境污染、产能过剩、资源破坏等问题频发。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遵循产业发展的要求,成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例如为了富豪权贵收藏而生产大量的象牙雕、唐卡、木作等高端产品,严重导致了环境污染,并加速了珍贵动植物的灭亡;还有一些像传统食品之类的原本在小范围内流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保护后却成为大规模消费产品,进而导致动植物原材料大量消耗,以致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根据具体项目的发展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不能盲目进行市场化。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坚持因地因时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立足于长远持续发展,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不同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具体特点和情况,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规划和实施,最大限度的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和真实,在发展中传承其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也在传承的过程中赋予新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远持续的发展中得以保护。
(五)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
面对资源日趋匮乏、环境严重破坏、生态系统退化的的严峻生存现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发展的必行之路,我们必须践行生态文明理论,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用科学的态度和途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保护。原生态保护中很多应该发展和改变的东西得到了保留,比如春节放鞭炮和传统小吃有毒等,这些项目的保留就说明原生态保护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文明的矛盾确实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改变其与社会发展不一致的地方,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意义。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支持和充足的资源能源供给,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科学生态思维,对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因时的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保护,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要提高人们主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1] 吕华鲜,杜娟.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文化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01:133-136.
[2] 刘永明.从建设生态文明角度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02:58-62.
[3] 乔丽.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前沿,2011,07: 179-181.
[4] 司马俊莲.生态文化旅游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恩施州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0(6):61-65.
[5] 刘永明.活鱼还要水中看从生态文明视角解读非遗保护[J].人与生物圈,201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