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海燕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英美文学中的戏剧独白传统研究
贺海燕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产物,是西方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所占距的重要地位之标志。英美文学对戏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形式与创作技巧方面来看,英美诗歌在戏剧独白方面不断追求诗歌形式对内容的重要意义,并用“包容万象”的艺术胸襟,不断对现代诗歌创作的艺术进行探索,使现代新诗的创作形式更加丰富,一方面又对现代新诗传统进行发展,创作出大批与现代新诗存在差异性的诗歌作品,对现代新诗的创作提供了启示。
英美文学;戏剧;独白;传统
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是不可跨越的鸿沟,每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都和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息息相关,因此不同的民族传承的是不同的文化。英美文学代表着英美两个国家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人们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英美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英美诗歌。研究显示,戏剧性独白在英美文学中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是英语文学的独特特征之一。相关资料显示,这一英语诗歌传统的形成时间为中世纪末,在随后英语诗歌发展的多个阶段中逐渐发展,并且贯穿其中[1]。在这样的环境中,英国和美国的很多诗人均采用过此种形式展开创作活动,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因为此种形式比较重视人物独白,同时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情况,故此运用此种形式进行创作对诗人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英国与美国的很多诗人都比较热衷采用此种形式进行创作,表现出作品人物的鲜明形象。经过长期发展,此种文学形式已经在英国与美国得到发展,而且比较成熟,在这些国家的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经过对国外文学作品研究,笔者发现戏剧性独白这种文学形式所产生的时间不久,历史时间短,在英美代表性文化中使用不多,就其典型代表--罗伯特.勃朗宁而言,尽管其诗集被冠以“戏剧性”之名,作者对戏剧独白的使用也较少。根据考证,“戏剧性独白”这一术语真正出现于1857年,由索恩伯里诗人提出。在索恩伯里诗人著作当中,《骑士与圆颅党人之歌》里面的部分诗歌被称之为“戏剧性独白”。随后一些诗人开始零星使用“戏剧性独白”,这一术语使用很少,而且在实际过程中影响力也不大。直到1886年,“戏剧性独白”才具有权威,主要是由丁尼生《六十年后的洛克斯勒官》这一作品的出版所导致[2]。此后“戏剧性独白”这一文学术语开始作为正式的术语,广泛使用在诗歌等领域。尽管“戏剧性独白”这一术语开始广泛使用在诗歌等领域,但是在不同的学术界仍然存在褒贬不一的情况。部分极为杰出的诗人研究时也使用“戏剧性独白”这不可缺少的术语,但在批评界内,部分诗歌批评学家对“戏剧性独白”的定义无法达成一致,且延续很长时间,在此情况下无法对“戏剧性独白”真正地进行定义工作。以罗伯特.勃朗宁的诗作为例,其部分诗作的确存在非常多戏剧性独白。尽管戏剧性独白是其创作的主要特征,但以此作为衡量标准的话,那么就连包括丁尼生在内创作的许多诗篇也不是戏剧性独白的显示,要排除在戏剧性独白之外。除了上述情况外,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诗歌中的第一人称并非指诗人本身,这样的作品不利于将作品与诗歌结合起来。因此,在评价诗歌过程中,可将任何诗歌看作含有戏剧性。显而易见,这种评论是不客观的,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而且比较片面。原因在于,戏剧性独白与诗歌中的第一人称是明显不同的,不能等同。本质上,戏剧性独白中的第一人称属于特定的专业术语,可对文学作品体裁进行有效体现。与此同时,由于戏剧性独白此种文学表现形式由演员表现,可通过演员独白表述出来,为此,文学评论者可将此种文学形式看做是抒情与戏剧性的结合[3]。最为著名的是《戏剧性抒情诗》,这个题目便于读者对体裁的把握。
从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明确揭示戏剧性独白性质最早的人是勃朗宁,没有任何一个诗人比他对“戏剧性”更情有独钟。勃朗宁在其诗作中,有几部以“戏剧性”命名的作品,如《戏剧性代言人》、《戏剧性抒情诗》等。英美文学发展到中古时期,已经达到了创作的发展时期,是散文和诗歌重要的发展时期。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英语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现象,因此打下时代的烙印,反映了这种文化的发展变迁、思维模式、思想变革、文化习惯、民族风俗等,例如希腊神话在英美文学中的影响。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的源头,正如中国文学来源于《诗经》[4]。希腊神话体现的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神秘主义,都来源于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两种文学形式的显著区别是人物身份不同。倘若诗歌中有明显文字显示说话者并非是作者,则可评价为戏剧性独白;倘若诗歌中不存在明显文字显示说话者是作者本身,则可评价为抒情诗。文学的内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时代背景、诗人性格等,戏剧性独白也一样,表现的特点虽存在显著差异,然而都离不开这一共同点,这也正是戏剧性独白的本质与根源。
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分支和流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内容得以广泛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广。研究英美文学,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它对历史变迁和沧桑巨变的描写力透纸背,时至今日,英美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刻,早已经用各种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宣扬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并发展兴盛,成为西方文化里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有戏剧性书信体独白。以丹尼尔的《屋大维娅致安东尼》这一作品为例[5],屋大维娅写信给自己的丈夫安东尼,通过信中的相关语言等来表达自己的困惑,并且明确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处,并且问其爱人是什么因素让丈夫对自己的感情不在,且要其明确告诉自己到底做错什么事情。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屋大维娅的困惑,流露出安东尼不爱她的原因正是由于她的平庸。
相对于英国文学的发展,美国文学是当前世界文学中最年轻的一项文学形式,美国文学可以划分为三个文学发展阶段,分别为处于新旧交替的五十年代、处于实验主义阶段的六十年代以及处于多元化发展阶段的七十年代。[3]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最初带有浓厚他国气息的美国文学在不断的历史发展和文明推动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学特征。在经过六个世纪的时间发展之后,戏剧性独白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深刻地影响着英美文学进一步的发展进程,并随着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传统[6]。在《重整诗的形式》这篇文章中,洛夫指出:不同的诗歌不可应用相同的形式进行表达……虽然传统诗歌的格律具有一定的“僵化性”,在对当代情感进行表达时已经不再适用,今天的诗歌虽然不再沿用传统的格律,但并不意味着将传统诗歌的形式完全摒弃,否则,诗歌就与散文差异性不大,失去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另外,洛夫曾说“我认为每一个诗人都应该有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最佳的诗歌形式、以表达最佳诗歌内容的责任”[7]。由此可见,关于诗歌样式的追求,洛夫不单单是阐发一些观念,而且在不断的创作中进行了实践,在创作过程中,洛夫不断对语言进行分割与重新组合。
[1]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4, 14(02):28-39.
[2] 马艳彬.浅析英美文学中的戏剧独白传统[J].戏剧文学,2016, 17(05):124-127.
[3] 王棋君.刍议英美文学中的戏剧独白传统[J].戏剧文学,2016, 16(08):164-166.
[4] 潘婷.试论英美文学中的戏剧独白传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21(02):38-39.
[5] Gottlieb M.The dramatic monologue in the antipoetry of Nicanor Parra[J].Atenea, 2014,21(510):23-39.
[6] 朱玲.英美文学中的戏曲性独白传统[J].商业故事,2015,22(17): 132-133.
[7] 尹敬红.多元思维下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策略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5(26):242-243.
贺海燕(1977-),女,河南博爱人,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