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中“孤独的幻想者”形象解析

2016-02-03 04:53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耶夫斯基陀思小人物

许 俊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白夜》中“孤独的幻想者”形象解析

许俊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小说《白夜》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刻画了“孤独的幻想者”这一艺术形象。他们终日沉浸在内心的幻想世界中,逃避现实生活,独来独往,最终使自己陷入完全的孤独之中。“孤独的幻想者”这一形象的产生,有内在和外在因素,还有作家本人的投影。“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信仰的核心。他提倡积极的爱,认为永恒的精神之爱、信仰之爱才是 “孤独的幻想者”们的精神救赎之路。

白夜;孤独;幻想者;爱;精神救赎

一、作家与《白夜》简介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最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是19世纪伟大的俄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世界级经典名著,如《穷人》《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他擅长心理描写,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人们内心的善与恶。正如我国学者王娅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1]。

小说《白夜》发表于1848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刻画了一个“孤独的幻想者”的形象,讲述了一个整日沉迷于自我幻想的年轻人,在彼得堡一个浪漫夏夜里,偶然救了一位姑娘,两人攀谈起来,从陌生到熟悉,并相约第二天晚上再见面,这样经过了四个晚上,他们倾心交流,彼此萌发出爱意。但是现实生活又使得他们最终各归其位,女孩子与别人步入婚姻殿堂,而这位“幻想者”在经历了这场真实的情感交流之后,内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小说对“孤独的幻想者”这一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表达了作者对于“小人物”的同情和对于孤独的困惑,以及对于精神救赎之路的探索。

二、“孤独的幻想者”形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经常刻画一些孤独的存在者,比如《穷人》中的杰弗什金、《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地下室手记》中的地下室人等。这群人尽管身份职业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孤独。他们大都是底层人物,薪水微薄,工作沉闷,没有朋友,独来独往;不介入别人的生活,也没有人来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2]。《白夜》中的男主人公就是如此:他是一个机关的小职员,收入微薄,只能租赁简陋的房子居住,还常拖欠房租,夏季也无法去郊区度假。他在彼得堡生活了8年之久,却既无亲戚,也无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拒绝整个世界,相反,他很渴望精神的交流,觅得知己。无奈现实不尽如人意,他只能终年靠美丽的幻想度日,以排解孤独,逐渐变为一个“孤独的幻想者”。

他渴望与人交流,渴望来自周围人的温暖,可是对于内心渴望的情感交流,他毫无行动,仅仅沉浸于单方面的幻想中。小说中描写这位“孤独的幻想者”每日游荡于彼得堡的大街小巷,他认得很多人的面孔,却不敢上前打招呼。文中特别提到,有一位善意的老先生,经常与他在街上偶遇,他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位老人对他表达出的善意,他常有向他脱帽行礼问候的冲动,可是终究只是擦肩而过,连打个招呼也做不到,只是一味沉浸在对于友情的幻想中。

作品中甚至到处可见他长篇累牍、不着边际的幻想:“丰富多彩的奇遇、如痴如醉的幻像层出不穷……他在幻想中扮演与霍夫曼交友,有巴托罗缪之夜,有伊凡三世攻克喀山城的业绩,有《罗伯特》中鬼魂的出现……”[3]32从他的这些幻想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格调高雅、崇尚美好事物的人。在梦境中,他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英雄,幻想能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来,过不平庸的生活,这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境地形成强烈反差。

他的幻想还不止于此。对于爱情,他同样心存渴望,却又毫无行动。在梦幻中竟能虚构出整篇自以为是主角的恋爱故事,并为其中的欢聚和离别而感动得泪流满面。“幻想者”这样说道:“我没有结识过一个女人……我爱的是理想之中,我梦见的那个女人。我在想象中创造了一部又一部罗曼史。……我的全部要求无非只是对我说两句体贴、同情的话,不要一下子把我赶开。”[3]17当然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小说的主线,他与年轻女子娜斯金卡偶遇,并有四个晚上的真实交流,从陌生人变为知己,甚至彼此萌生了爱的情愫。但这也只是成全了他四个昼夜的虚构爱恋,在小说结尾处,当娜斯金卡要投向别人的怀抱时,他甚至连挽留的勇气都没有,更无力采取任何行动,最终眼看爱情从身边溜走。

“孤独的幻想者”这一形象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首先从内在原因分析。幻想者是彼得堡一名小职员,他有文化修养,文化程度较高,他厌恶市侩和低俗,与黑暗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即便是幻想,他的头脑中也都是高雅而美好的事情。因此,他养成了孤高、逃避现实的性格。由于长时间身心沉迷于自己离奇古怪的遐想中,他变得几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甚至连与人打招呼都变得困难,造成了明显的心理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得他在为人处世、观察世界、思考问题上有异于常人,自尊和自卑纠缠在一起,出于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他把自己隐匿于孤独和自我中。

其次,从外在原因分析。在19世纪40年代,俄国知识界中出现“孤独的幻想者”形象绝不是偶然的,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当时农奴制解体现象日益明显,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政府专制加强统治,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正是这样一个存在巨大缺陷的社会,人类情感和心理的扭曲,不正常的生存状态,才诞生了《白夜》中“孤独的幻想者”的形象。

另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够生动刻画出“孤独的幻想者”的艺术形象并不奇怪,因为这位幻想者身上就有作家本人的影子。从成长经历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幼家境贫寒,性格内向,喜爱沉思,其内在气质与“孤独的幻想者”的形象息息相通。从作家的创作经历来看,创作《白夜》的这段时期是作家内心极度痛苦和挣扎的时期,内心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可怕的分裂。因此他才能如此生动逼真地刻画出这样一个“孤独的幻想者”形象,这也是作家当时心理矛盾的体现,可以说,这个艺术形象有作家本人的投影。

三、爱与精神的救赎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期的其他中短篇小说相比,《白夜》的基调比较柔婉。以往作家小说中刻画的“幻想者”的结局多半十分凄惨,他们大都经济上长期贫困交加,精神上孤苦无依,生活看不到希望和出路,整个人生从内到外都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悲观与绝望。而《白夜》这部小说中刻画的“幻想者”,从其思想、个性以及生活经历来看,都区别于作家此前刻画的“幻想者”形象,甚至小说中刻画的其他一些“小人物”形象也有别于之前的其他小说,多处情节设置都散发着隐约的新希望、透露出生的乐趣,这是前所未见的现象[4]。

《白夜》中“幻想者”的形象与作家的另一部作品《穷人》里的男主角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善良淳朴的人,拥有高尚的人格和品质,富有牺牲精神等。但是白夜中的“幻想者”形象却更有积极的意味。首先,他的为人更洒脱一些,不迎合上级的意思,也不为自己地位卑微而担忧,下班后就进入自己的虚幻世界,自得其乐,精神上并没有被贫困的生活所压倒。其次,他虽然沉迷于梦幻中,但精神并没有麻木,没有丧失真正的生活能力。在遇见女子纳斯金卡被心怀不轨的中年男人尾随追逐时,他能挺身而出,保护弱小。在他爱上纳斯金卡以后,虽然明知对方别有所恋,却能压抑自己的感情,热心为纳斯金卡出主意、当参谋,安慰她,为她写信、奔走。这证明他不乏热情,能够恰当应付生活中遇见的问题,有智慧。最后,当纳斯金卡与所爱的人结婚之后,他并没有陷入绝望,相反,他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开始正视现实生活,学会珍惜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好事物和感情。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愿你的天空万里无云,愿你那动人的笑容欢快明朗……为你曾让另一颗孤独的心得到片刻欣悦和幸福,我愿为你祝福……我的上帝!那是足足一分钟的欣悦啊!这难道还不够一个人受用整整一辈子吗?”[3]81由此可见,现实生活的冲突和打击不仅没有在他身上引起悲剧效果,反而使他更珍视爱情、友谊,珍视现实生活,他能够感受到爱,甚至从此有可能走出孤独的幻想,而转向真正的生活,得到精神的救赎。

如果说贫困、软弱和对未来的恐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作品中“小人物”共有的特征,那么《白夜》中的小人物显然有了新的发展。他们除了拥有善良的品性、美好的感情和纯真的品格外,并没有因贫困而软弱,他们不甘于现状,敢于憧憬和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白夜》中的女主角娜斯金卡也是一个身世可怜的小人物,她是孤女,家境贫寒,自幼与外婆相依为命。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恶劣,她仍保持内心的自由和独立,并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生活。当她心爱的青年要离开彼得堡时,这位勇敢的姑娘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收拾好行囊准备与他一起私奔。而这一对相爱的小人物,经过一番周折,出乎意料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得到了幸福圆满的结局。这种故事情节的设定,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往的作品中极为罕见,即便是对于次要人物的命运设定,也往往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很难看到幸福完美的结局。作家对娜斯金卡的性格、行为和幸福的结局的设定并非臆造。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对“小人物”给予深切同情,甚至他自己已经与那些命运可怜的小人物形象糅为一体,借助他们来发出自己的心声。通过《白夜》这部作品,作家决心为自己和那些同样处境堪忧、惶惑不安的孤独者们找寻到一条出路,一种精神的救赎,从而摆脱内心的孤苦绝望,走向幸福和希望。

另外,从情节设定上来看,可以说,《白夜》是一部关于“爱”的启示录。作品由浅入深地表达了男女主人公从陌生到相识,从出于道德上的给予陌生人的关爱,发展到惺惺相惜的朋友之爱、知己之爱,然后互相萌生出男女之间的爱意,到最后上升到超越两性关系的精神之爱,即便不能与对方结婚,也始终祝福对方、爱着对方,这是一种无私之爱——博爱[5]。“爱”是这篇小说的灵魂,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信仰的核心。通过这篇充满“爱”的启示的小说,作家鼓励人们打破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壁垒,抛弃幻想的爱,让人拥有永恒的精神之爱,信仰之爱。这正是作家本人以及他所创造的“孤独的幻想者”们的精神救赎之路。

四、结语

《白夜》中“孤独的幻想者”作为一种鲜明的艺术形象出现在作家的小说创作中,他们脱离现实、沉迷于虚幻妄想的世界,使自己落入悲剧性的孤独中。这一艺术形象的存在,从人物内心剖析,是他们本身的性格缺陷使然。从人物生存的外在环境分析,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使得一些正直而弱势的群体沦落到孤独的境地。此外,在这一艺术形象上,投射出作家本人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经历。然而《白夜》的基调并非如作家之前的那些作品一样灰暗、充满绝望,而是温婉和充满希望的。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人物刻画和情节设定上都颇具新意。男主人公从终日幻想,变为一个正视现实、心中充满爱的人。女主人公虽然也是可怜的底层小人物,却能坚守内心的独立和自由,勇敢追求幸福生活。通过这种情节的设定,作家为这些“孤独的幻想者”寻求出一条通往幸福和希望之路,就是追求永恒的精神之爱、信仰之爱,从而获得精神的救赎。

[1]王娅.论索洛维约夫评陀思妥耶夫斯基[C/OL].第四届北京地区哲学研究生论坛,2009:466- 467.

[2]徐桁.救赎孤独——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孤独者”形象浅论陀氏的“孤独观”[D].西安:西北大学,2009:4-7.

[3]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M].荣如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4]王庚年.简论《白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2(4):54-59.

[5]赵宁.从《白夜》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终极追求[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2):104.

[责任编辑]谭爱兰

2016-03-21

许俊(1981—),女,辽宁本溪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基础科学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6.02.013

I106.4

A

1673-5935(2016)02- 0042- 03

猜你喜欢
耶夫斯基陀思小人物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赌博牵制大文豪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
传世名著的背后
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