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宋官屯村民间音乐初探

2016-02-03 04:44:53朱叶馨
黄河之声 2016年23期
关键词:落子德州市号子

朱叶馨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山东德州宋官屯村民间音乐初探

朱叶馨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宋官屯村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宋官屯镇最大的村落,当地的文化艺术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其所属村镇的水平。2006年,当地完成村落拆迁安置计划后,与村落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音乐也随之销声匿迹。作者通过采访当地民间艺人传人和年长村民,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对该地区民间音乐进行了采风与记录,以保存即将流失的当地音乐文化。

宋官屯;号子;民间音乐

宋官屯村位于宋官屯镇,地处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中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部,德城区分政府驻地。由于其是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城镇的主要村落,其文化与音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德州市宋官屯镇。由于当地音乐教育相对落后,其珍贵的民间音乐艺术资源未被较好的发掘和记载,现已临近消亡的边缘,因此,笔者利用2015年国庆假期,通过多方面联络,采用各种途径,寻找到了当地部分民间艺术传承者,并进行采访,留以珍贵的德州市宋官屯镇村镇音乐资料及视频影像,以为后人知晓。

一、宋官屯村地理及历史环境概况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北端,是黄河下游形成的冲积平原,其北接河北省沧州市,南接省会济南市,西邻河北省衡水市,东连滨州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汇区域。京杭大运河有140多公里流经境内,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漕运通道。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如今更有京沪高铁在此经过,其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突出。

德州历经各个朝代都是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兵家必争之地,更因其地貌为冲积平原,不在火山地震带之上,水源丰富,其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大的天灾。因此,德州一直利用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千百年来从未改变,形成了单纯朴实的民风。如此安逸的生活环境,使德州人不似沿海、山地城市的人民一般,需要冒极大风险才得以保障生存。交通的便利,使得德州市的文化环境及其开放,所产生的文艺形式因此包容性强,百花齐放,博众所长,却鲜有十分典型的当地独有的艺术形式,无外乎民间音乐。

宋官屯镇位于德州市德城区的中央,是城区分政府所在地,有德州三条“川河”的岔河流经,道路宽广,交通便利。

二、宋官屯村地方音乐组成

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宋官屯村的民间音乐组成划分为四个鲜明的历史时期,分别是解放前和解放后的文革前期、中期、后期。

解放前期,该地区的民间文艺活动分别有狮子舞、凤秧歌和打夯号子。音乐文化相对单一、传统,单纯的来自当时的民风民俗与历史继承。

文革前期宋官屯镇有腰鼓队、落子队、地方戏剧的文艺演出形式,文艺形式已不再单纯的拘泥于继承和劳作。

文革中期,文化艺术的发展受到约束,文艺活动变得单一,仅仅演出革命样板戏。

文革结束,经济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提升,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与艺术气象一片大好,村镇中出现了小吕剧、妇女秧歌队、威风锣鼓队、腰鼓队、老年健身队、大鼓书、电影队等花样繁多的艺术活动。

层出不穷的文艺形式,不仅丰富了村镇人民的日常生活,更使当地艺术文化更加多元化、现代化、更加具有娱乐性。

三、采风内容

(一)打夯号子

提及宋官屯镇独有的音乐艺术,可以说是其代代相传的打夯号子。而说起打夯号子,则要由打夯说起。打夯原为建住宅时对地基以人力方式用石头等硬物进行夯实,防止房屋建造后因墙底松软导致的墙体塌陷或裂纹。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改革开放前,打夯主要靠人力。群起而作,一人手扶夯把,其余人一起拉绳子松绳子,使夯上下浮动,来砸实地面。多人共同劳作的形式下,协调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打夯号子也就应运而出。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夯实地基的工作以改为机械夯实,人们不再采用人力,故而打夯号子以不存在实用价值,因为逐渐被人们遗忘。

然而当笔者深入村镇,调查这已销声匿迹的民间曲调时,宋官屯镇最后一代掌夯人,也是宋官屯打夯号子的最后传人王永桥先生却早已离开人世,令人惋惜。值得庆幸的是,为了寻回这即将消失的村镇音乐,经过多方面的努力,2015年的10月3日,终于联络并邀请到了王永桥先生的二子王长全、王长明,在二老残存的关于打夯号子的片段中,拼凑出了宋官屯10余首打夯号子中完整的一首领夯号,并留以影像,整理成谱。

花甲之年的两位老人详细的将宋官屯的领夯号子进行讲解,领夯的号子在村子里一共有两种,分别是即兴号子和叙事号子。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宋官屯村镇人口数量的稳定,打夯已经成为陈年往事,无外乎打夯号子。幸而1974-1976年,宋官屯村民集体参与挖掘沙王河、陈段沟两条水系的土木工程,村镇上传统的打夯号子因此再次被应用,才得以小范围的流传下来。二老兴奋认真地把其父亲当年的领夯号子一句一句的唱给出来,笔者予以记录。

即兴号子

即兴号子通常有一个统一的开头,在唱完原有的歌词后,领唱者开始根据当前的生活情形,或是想法,或是村中奇闻异事,或是眼下看到的景致,在原有的旋律上即兴地创编歌词。领夯者每唱一句,众人和,同时砸一下夯。笔者整理了老人唱的较为完整一首宋官屯即兴号子的固定首段,在歌者唱完全谱之后,后面的歌词便开始了即兴创作。见谱例:

叙事号子

宋官屯村还有一种叙事号子,说的是一出戏,叫《丁郎寻父》。说过去有一丁家,父亲是村里打夯的能手,家境贫寒,去北京寻活路。离乡时妻子已有身孕,于是二人约定,今后若生女孩取名丁女,生男孩取名丁郎。时光飞逝,父亲在京谋得好的差事,却迟迟未给家中送信。妻子在家中生下儿子取名丁郎,而后独自将孩子带大,管教严厉,不许孩儿外出。丁郎百般尝试,直到一日,他将巨石丢入后院井中把母亲引开,小小伎俩得到母亲的认可,方才离家去寻生父。来到北京寻父不得,巧有一日,见到一处正在打夯建屋,领夯的汉子已江郎才尽,丁郎灵机一动,唱起家乡的夯号。从未耳闻的新鲜夯号很快在人群中传播开来,丁郎的父亲也因此认出了自己的孩儿,从此一家团圆。

由于老人对这首夯号的回忆及为残缺,无法修补完整,因此,只能留以影像,以待日后修补。

(二)地方落子

落子是宋官屯本村古老的文艺形式,由于名字相近,不少村名误以为自己村里的“打落子”就是电视里常听说的“莲花落”,实则不然。

所谓“落子”算得上是一个简单的打击乐器,在一根长短接近打落子舞者身高的竹竿两端穿上若干铜钱,使其在击打的过程中“哗哗”作响。由于“落子”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在村子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么一个小物件儿。宋官屯的打落子更接近秧歌表演,每逢大的节日,村里的孩子们便会带上自己的落子,成群结队欢天喜地跑到村头,自觉排队,跟着鼓点打落子,有的扮成傻小子,有的扮成老太太……落子的打法更是有圆场、跑场、行走、头上足下、对打、转打等技巧。几百人的队伍在村头舞动,甚是热闹。我也有幸请到了村中的打落子师父,取得了较为珍贵的视频资料。

下图为学校活动时的打落子

(三)地方戏剧

老人们骄傲的告诉我,说宋官屯有自己的地歌剧!经笔者深挖其根源,发现所谓“自己的”,是村民的误传,但由于其对宋官屯人民的音乐生活影响极深,因此仍予以记录。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有一批下乡的大学生知识分子,他们的到来给村里的文艺生活注入了新的血液。村民在这些年轻的音乐爱好者的带领之下,排练了《三月三》《白毛女》《一个破碗》《老俩口学毛选》《喜送战备粮》等剧目。其中较好的被保留下来的剧目有《丰收忙》《三世仇》《三月三》《相女婿》。“剧组”成员中堪称“但当”的许传信老先生精神抖擞的演唱了当年他的在《相女婿》中的一小段唱段,笔者留以影像,以备日后研究。

可以发现,这些或引入,或改编的剧目,已经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有唱段的演唱都使用村子里的方言,村民们有谁愿意演出就为谁设置角色。一幕幕“自制”剧的演出,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反映了宋官屯村民积极乐观,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宋官屯村民即便在最为贫苦的时候,对艺术追求的步伐仍从未停歇。

四、结语

2015年10月,深入宋官屯村的民间音乐采风让笔者感触很深。六位老人在了解了笔者的采风意图后热泪盈眶,他们说自己从不懂音乐,无法将父亲的夯号记录下来,若是早有懂旋律的人记录下这些谱子,便是村中祖上留下的一大笔财富。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大的变化,虽然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但现代科技逐步代替人力劳作的同时,集体劳动的影子也离我们远去了。而那些生于劳动,兴于劳动,传于劳动的民间音乐也因此逐渐销声匿迹。如今的我们还能够从末代传人的子女口中听到些许曾经的故事,但对于这些濒危的民间艺术,再不进行抢救,后人怕再难知晓。愿笔者之薄力,留村中夯号为后人所知。

[1] 李玉友.宋官屯村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2.

[2] 李富中.黄河号子.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11.

猜你喜欢
落子德州市号子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杂技与魔术(2022年1期)2022-03-16 10:22:48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唱起号子走汉江
琴(外一首)
诗选刊(2019年8期)2019-08-12 02:29:36
吴城排工号子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6
时代号子
心声歌刊(2019年2期)2019-05-09 03:06:14
落子山东,意在全局
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 02:24:54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90后唐丹:人生如棋,落子不悔
金色年华(2016年8期)2016-02-28 01:40:30
平凡的岗位 非凡的业绩——记德州市关工委名誉主任蔚立臻
中国火炬(2015年3期)2015-07-31 17: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