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皓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取今复古 别立新宗
——浅析近现代音乐中两种“新音乐”文化
白 皓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本文对近现代音乐中出现的两种“新音乐”文化进行了历史梳理,分析了其形成的背景,比较了两者的共同点,从文化层面对其进行了解读,并对中国未来之文化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近现代音乐史;新音乐;文化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硝烟四起,满目疮痍,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新生。西方列强用舰炮利器被迫打开早已闭关已久的中国国门,伴随着侵略战争,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开始了从军事技术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思想层面的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浪潮。西方音乐在当时通过三种方式传入中国:基督教会的宗教歌咏、新式军乐队的建立和新制学堂唱歌课的开设。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启了建设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帷幕。中国近现代群众的音乐生活和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现象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新发展;近代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自身变革中的传统音乐和近代新音乐的并存发展;群众歌咏的产生和发展。
其中在西方音乐传入后中国出现的两种“新音乐”文化,作为近现代音乐交流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有必要对其进行历史梳理,需把它置身在历史长河中和宏观的文化层面客观看待。
追溯西乐和中国的交流最早可至唐朝时期的“景教”圣咏演唱。明代万历年间,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向朝廷进贡“西琴”,清代也有零星的交流。但这些交流活动影响甚小,没有产生深远影响。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后,学堂乐歌开启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新纪元,到20年代专业的音乐家开始创创作艺术歌曲、创作钢琴作品和小提琴作品等,中国的音乐家们借鉴、学习西方的音乐,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音乐语言,在“新音乐”的浪潮中逐步树立新的音乐观点,进行着“新音乐”的不懈探索。历代音乐家们对西乐和西乐中国化的现象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1866年开始,清王朝陆续向外国派出外交使团,张德彝在欧美各国任使节时攥写了多篇介绍西方音乐的文章,如在《航海述奇》中写道“乐工奏曲虽操土音,其音韵之曲折,声调之悠扬,令人神往。”1899年章太炎的《辨乐》一文,批判了封建音乐,开辟了近代音乐思潮的先河。1903年,匪石在《中国音乐改良说》一文中高呼“西乐哉,西乐哉!”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新乐”,指出“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社会之羞也①。”曾志忞在《音乐教育论》文中说:“吾国将来的音乐,岂不欲与欧美齐驱。吾国将来的音乐家,岂不愿与欧美竞技。然欲达目的,则今日下手,宜慎宜坚也。②”曾志忞明确提出了“新音乐”的概念,在1904年出版的《乐典教科书》“序言”中提出,“知音乐为物,乃可言改良音乐,为中国造一新音乐”③。20年代赵元任、萧友梅为代表的音乐家偏重按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收并蓄”方针,认为创造的“新音乐”从题材、形式等方面均学习西方音乐,只是在音乐风格上具有中国风格,创作出类似“俄罗斯民族乐派”那样的“新音乐”。“新音乐”实质是指在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后,在其影响下产生的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是因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不得不“师夷长技以制夷”地借用西方的技术理论、创作手法等手段,缓解挽救传统失落的危机。以“赵元任、萧友梅”等为代表留学海外的新兴音乐家们,在学习接受西方的创作方法后,逐渐开始进行自己的艺术实践——对西方音乐进行中国本土化改造。在他们心灵深处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熏陶,形成强烈的责任情怀和文化自觉意识,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唤起大众的爱国情怀,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黄自先生在其《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一文中提出“民族文化的新音乐”,这里是指要学习西方民族乐派的做法建立中国的民族乐派;④“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编辑出版的《音乐杂志》的宗旨是:“研究古今中外之音乐,评其得失,考其同异,截长补短,冶中西于一炉,更发挥而光大之”。⑤另外以刘天华、王光祈为代表的“国乐改进”派,主张立足传统,借鉴西乐,最终目的是创造新的国乐。王光祈先生曾说“‘中华民族性’的国乐需要一边整理吾国古代音乐,一边辛勤采集民间流行谣乐,然再利用西洋音乐科学方法把它制成一种国乐。这种国乐。”⑥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内革命形式的变化,另外一种“新音乐”文化也在悄然酝酿。在工农革命运动中就出现了“工农歌咏运动”,参与的创作者是中国工农劳动者自己,出现了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内容的革命歌曲。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以来,革命的文艺活动在工农红军中和根据地上热烈开展。1930年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又成立了“左翼戏剧家联盟”等八个左翼文化组织;1933年,田汉、安娥、任光等在上海成立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1935年左翼音乐工作者组织了“业余合唱团”;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样的新形势下,1936年初“左联”等八个左翼文化组织宣告自动解散并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和“新音乐运动”口号。“作为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表现、反映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更负担起唤醒、教育、组织大众的使命”;音乐工作者应“走进工农群众的生活中去,要从广大的群众生活中获得无限广阔的创作源泉”⑦。吕骥在《中国新音乐的展望》一文中阐述了“新音乐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新音乐运动”从1932年周扬翻译的《苏联的音乐》一文中得到了启示。吕骥在《伟大而贫弱的歌声》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了“新音乐运动”的任务和性质。
对此有不同观点的有陈洪于1937年发表的《战时音乐》中提到“但是,音乐到底是音乐,功利主义的眼光是永远不能用以看音乐的,所以我们决不能如一般观察者那样,把救亡歌曲一类的东西看做唯一的战时音乐⑧”。贺绿汀的两篇文章也有类似的观点。“我希望做歌咏运动的人真正能够团结起来,每一个人都不要以为自己俨然是音乐家、是英雄。虚心地去接受人家的批评,善意地去批评人家,使我们的力量更充实、更加深入群众⑨”。陆华柏对“新音乐”地评论则更加激烈“他们连进制1234567的所谓长音阶也还不敢反对,这在欧洲已经是陈旧不堪了”。随后《新音乐》杂志开展了对陈洪和陆华柏的批评。
在“边区”和“解放区”,群众性的抗日歌咏活动热烈开展,建立了如“抗日军政大学合唱团”等音乐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产生了新歌剧,这是积极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工作者必须与群众相结合”的号召。冼星海在《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一文中说“我认为要建立中国新音乐,研究民歌是不可少的一部分重要工作,是音乐工作者的重要之一环⑩”。
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继续前行。刘炽在电影《祖国的花朵》中创作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至今仍广为流传,成为经典。雷振邦在电影《五朵金花》、《刘三姐》等电影中,汲取当地民歌的素材风格,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蝴蝶泉边》、《多谢了》等。1965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这汇集了从工农革命时期到60年代的歌曲音乐集成,可以看做无产阶级音乐的集成总结。
近代以来出现的上述两种“新音乐”文化,看似主张方针不尽相似,但仔细探究,也有着相同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两种不同的新音乐观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中国的音乐传统一直都很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直强调以礼乐制天下,认为“礼”能让人有秩序、有利于统治,而“乐”能感化人心,更有利于君主的统治。在以救亡图存为核心主题的近代中,以赵元任、萧友梅提倡的“新音乐”和吕骥等人提出的“新音乐运动”都是将音乐的强大社会功能的实现作为其追求的根本目标。
对上述两种“新音乐”的探讨,离不开对文化的解读。今天,多元文化的交流并置、跨界对话的碰撞融合,给当今中国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当今的青年学子应进行一种当下的思考:我们当今的青年学子应进行一种当下的思考:中国未来的文化道路和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在当今文化语境中寻找中国传统,如何用音乐艺术更好的传达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文”字的理解为文理,花纹,“化”为改变、造化。文化的意思是“超越其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或者说‘自然的人化’”⑪。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历代都有着不同的特征,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基本精神和特点并没有改变。例如魏晋时期吸收老子、庄子的思想形成玄学,在宋明时期吸收佛学,形成理学。但究其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没有改变,也没有超出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因为其政治制度——封建君主制,其经济制度——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封建经济制度没有改变。这样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近代以前没有受到冲击,内部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动摇,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近代以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的军事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得以传统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封建经济制度发生了变化,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因此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大变革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也不能解决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它迫切的需要进行改革。因此中国的文化在近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传统是一条河流,每个人生活在我们的传统中,传统从来不是亘古不变的,无论是一味地否定传统,或者一味地机械移植都是不可取的,而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继承、发扬、创造,做好看似简单但是在实践中难以把握的“传承和发展”。至于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则要掌握适度原则。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说:“一个失去自己文化特色的民族,最终会沦为被奴役的民族”。⑫
对西乐中国化的认识不可“全盘西化”,忽略中国音乐的主体基础;不可拒绝吸收外来音乐的长处,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这需要“适度原则”。罗荣渠先生曾说:“传统性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息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⑬因此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要做到“外向融合力”和“内向固守力”的结合,⑭这是推动交流和稳定传统两个方面所必需的力量。
未来之中国的文化发展何去何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笔者同意《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的观点: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建立古今中外的最佳互补结构,亦是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既不是固守传统,也不是照搬西方,它是在中国本土、在中国固有文化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承认原有文化基础的历史继承性,承认文化的发展进化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进化,否则就失去了文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同时,这种新文化也承认文化在空间上的交流、民族间的沟通,以开放的胸襟、吸纳新的文化要素,不断充实自己和增加生命活力。建立这种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高扬民族主体性的原则,任何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利用,都必须有利于我们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这个古老民族的进步和繁荣,使它能够真正毫无愧色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⑮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开阔平和的胸襟,多元包容的心态面向世界,启迪未来,使中国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更加熠熠生辉,更好诠释鲁迅先生的:“所谓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试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中国未来之文化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不能无视西方文化的精华,兼收并蓄,综合创新,如此方能开出中华文化的新境界!
注释:
①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② 曾志忞,《音乐教育论》
③ 曾志忞,《乐典教科书》
④ 黄自.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984,04.
⑤ 冯文慈.近代音乐交流中的“全盘西化”问题-对于批评“欧洲中心论”、“高扬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认识.中国音乐学,1997,02:61.
⑥ 王光祈.欧洲音乐进化论.著书人的最后目的,冯文慈.近代音乐交流中的“全盘西化”问题-对于批评“欧洲中心论”、“高扬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认识.中国音乐学,1997,02:61.
⑦ 吕骥,《中国新音乐的展望》
⑧ 陈洪,《战时音乐》
⑨ 贺绿汀,《从“学院派”、古典派、形式主义谈到目前救亡歌曲》
⑩ 冼星海,《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
⑪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2004.
⑫ 王祖皆.中国歌剧、音乐剧的现状和展望.中国文化报,2013-9-16.
⑬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合肥:黄山书社,2008:39.
⑭ 冯文慈.近代音乐交流中的“全盘西化”问题-对于批评“欧洲中心论”、“高扬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认识.中国音乐学,1997,02:69.
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2004.
[1] 张静蔚.搜索历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余峰.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5] 胡适.中国文化的反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 周为民.钢琴艺术的多维度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7] 王祖皆.中国歌剧、音乐剧的现状与展望[N].中国文化报,2013-09-16.
[8]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08-1.
[9] 刘冬云,刘再生.中国钢琴乐派的起步点-齐尔品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创作评奖之作品分析与历史意义[J].中国音乐学,2012,04.
[10] 周铭孙.多姿多彩的中国钢琴作品-在“2013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论坛”上的见闻[J].钢琴艺术,2013,08.
[11] 汪毓和.对中国近百年音乐发展的一些思考[N].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03.
[12] 李珍.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现状调差与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13] 王遒.中国钢琴音乐走向世界的破冰之旅-我院钢琴系赴德、奥举办中国作品系列音乐会后的反思[J].中国音乐,2013,02.
[14] 石翠花.中国钢琴学派振兴之路-我国普通高校钢琴教育民族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音乐创作,2014,06.
[15] 储望华.对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思考与期望[N].中国艺术报,2007-3-30.
[16] 陈聆群.博取众长、融会贯通-在钱仁康先生《学堂乐歌考源》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N].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04.
[17]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 汪毓和.对中国近百年音乐发展的一些思考[N].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03.
[19] 黄自.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N].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4,04.
[20] 冯文慈.近代音乐交流中的“全盘西化”问题-对于批评“欧洲中心论”、“高扬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认识[J].中国音乐学,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