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安亭历史教育思想探析

2016-02-03 01:49张小萍ZhaoYuanZhangXiaoping
山西档案 2016年3期

文/赵 元 张小萍 Zhao Yuan Zhang Xiao-ping



辛安亭历史教育思想探析

文/赵 元 张小萍 Zhao Yuan Zhang Xiao-ping

摘要:辛安亭是著名的教育家、通俗读物作家、教材编写专家,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始终工作在教育岗位上。他毕生致力于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和研究,除编审大量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外,还编写历史教材,撰写历史通俗读物。

关键词:辛安亭;历史教材;历史教育思想;通俗读物

辛安亭(1904—1988),山西离石县人,是著名的教育家、通俗读物作家、教材编写专家,被誉为“新中国教材的开路人”。[1](p22)他毕生致力于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和研究,除编写审定大量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外,在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通俗读物的撰写方面,成绩卓著。

一、辛安亭的历史教育思想

(一)重视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

历史教材的科学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编写时,一定要从青少年的认知角度出发,在知识编排体系上,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繁简适宜等原则;一是指历史知识是科学的,在内容的处理上,要客观真实,要用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展现出来。20世纪40年代,辛安亭的高小历史课本出版后,有人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撰文,批评课本中对秦朝政治的写法,认为只写秦始皇的暴君、暴政,对统一中国、废分封、设郡县、修长城、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等不应多讲。对此,徐特立给予辛安亭充分的肯定,认为作者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具有科学求真的态度。

历史教材的儿童化,是指历史教材的内容易于儿童接受,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书本上的历史是刻板呆滞的,而历史上的人和事是鲜活的,为了将刻板的历史知识化为鲜活生动的文字,辛安亭编写了《中国历史三字经》《历史歌》等易于诵读的教材。如“戊戌年,倡维新。百日间,政令频。”戊戌变法的时间、过程、特点等一目了然。

(二)以通俗读物为媒介,普及历史知识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普及历史知识要从青少年做起,要编撰易于青少年接受的历史读物,要将历史读物中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文。辛安亭说:“在语言文字方面要力求浅显易懂。不用生僻的字词,少用复杂的长句;语句要朴实清浅,少用名词术语。官名、地名尽量少用,最重要且必须知道的可选用一些,用时不另加注释,只随文加插句说明即可。”[2](p3)“过去医家、画家常用歌谣、口诀之类的韵语讲述医画方面某些基本知识,对初学者颇有好处。因为这种形式言简意赅,音调铿锵,便于诵读,便于牢记,便于在工作中随时回忆、体会,有守约施博之效。用韵语写历史,我想也有类似的好处,可引起学习兴趣,可帮助记牢史实,对历史教学不无小补。人物是历史重要内容之一,朝代是历史时间的标尺,学习历史者必须牢记。”[3]请看《历史歌》中的几节文字:“三国时期有马钧,发明水车立大功。千余年来普遍用,既利国家又利民。”“赤壁战后三国分,六十年间多战争。司马代魏灭蜀吴,两晋一百五十春。”

在通俗化问题上,辛安亭不仅注重语言的表现形式,而且更注重材料的剪裁与内容的整合。首先,要“集零散为系统。不把历史知识都机械地死守朝代顺序分割成零散的片段,分写在各时期,而是对适宜集中讲的,如对佛教和道教、文字和文具、匈奴问题等,就打破朝代限制,安排在适当时期集中去写。这样,知识联系紧密,易于理解,也便于记忆,读后印象较深”。其次,“化高深为浅易。对某些高深难懂的问题,讲时避免专用的词语,而是结合群众经验,用普通语言写出,这样就使读者容易理解了”。再次,“联系历史故事。对历史故事,即使是很细小的,只要它能表明一个重要的道理,或者能反映时代的特征,一定把它讲清,并顺手发挥一番”。复次,“结合民间传说。传说正确的,写时加以肯定,更充实其内容;错误的加以批驳,指出事实真相”。[4](p1)

20世纪80年代,辛安亭先后出版了《中国历史人物》《外国历史人物》等多部青少年读物。《中国历史人物》两次印行了4万多册,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外国历史人物》共选了183位在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分政治、军事、学术思想、科学技术几部分。通过这两部通俗读物,可以了解中外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增长历史知识,开阔视野。辛安亭说:《外国历史人物》(第一分册)“对人物的写法采用纪传式,一般是写人物的一生,但又不能面面俱到地去写,只是选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片断,文字力求清浅易懂。对科学家的某些发明创造,太难理解者只作粗略的介绍。”

(三)践行历史知识的“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我国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鉴往知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因之一。历史教材是青少年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是青少年精神营养取之不竭的源泉。辛安亭生活于国难当头的年代,他从民族大义出发,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本着“经世致用”的为学宗旨编写历史教科书。

“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唤醒民族意识,投身抗战,已成为共识。为此,党中央提出了编写适应抗战需要的新教材,辛安亭欣然接受了编写高小历史教材和高小地理教材的任务。在历史教材编写上,他按照“教材抗日化”的要求,打破传统的历史教材体系,突出重点,结合战时需要,在内容上增加有关抗日战争的比重,1942年延安出版的历史课本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这套教材先今后古,中外混杂,第一册从“九一八”事变讲起,一直讲到“七七”事变。“前三册中国史,第四册世界史,都是从古到今讲下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几方面都讲到了,课文又力求中心显明,社会发展的前因后果都力图交代清楚;每一历史事件又叙述得简明扼要,具体生动,一字一句也再三推敲,力求妥当。”[5](p131)这套教材是辛安亭践行历史知识“经世致用”的初步尝试,他在唤醒青少年民族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辛安亭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他高度重视历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美学家高尔泰称誉他“读的是历史系,想的是办教育”。[6](p318)历史是一部厚重的人类兴衰史,历史知识包罗万千,精深博大。辛安亭认为:“了解他们,学习他们,可以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提高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建设我们社会主义的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无疑是会有很大帮助的。”[2](p2)

二、辛安亭历史教育思想评价

辛安亭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相比,略显零散,难成体系,但作为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教育家,他在历史教育思想方面的感悟与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教育思想。

第一,国难当头,以编写中小学教材、工农干部用书为己任,唤醒民族意识,积极投身抗战。1938年春,辛安亭奔赴延安,开始了长达11年的教材编审工作。此时,适逢抗战爆发的第二年,大片国土沦陷,正面战场节节溃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呼声。为了加强抗战信念,辛安亭恪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原则,着手编写了高小历史和地理课本。同时,针对边区农村冬学教材生字太少的缺陷,亲自编写了《边区民众课本》,这套教材以朗朗上口的韵文,进行抗日思想教育,受到了普遍欢迎。

第二,秉承平民教育精神,撰写通俗读物,普及历史知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如何传承并使其发扬光大,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历史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辛安亭认为,历史知识的普及一定要从小抓起,要使青少年从小懂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在其幼小的心灵播下历史的种子。

20世纪80年代初,辛安亭在回答别人提问时说道,我的学术思想,“文学方面受前期创造社郭沫若的影响,历史方面受范文澜中国史的影响,教育方面受陶行知的影响。”“我的学术观点,在教育方面、教材编写方面、小学语文教学方面都有一些;但就我的特点而言,主要是特别重视通俗读物(包括小学教材)的作用。”[7](p303)

从1942年初版的《中国历史讲话》到1987年初版的《精选古诗文背诵手册》,辛安亭共计写出了20余部通俗读物,其中,《中国历史讲话》《历史课本》《历史歌》《中国历史三字经》《中国古代史讲话》《中国历史人物》《外国历史人物》等历史通俗读物就占三分之一,特别是《中国历史讲话》刚出版,随即由华北及晋西北翻印,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对此书大加赞赏。该书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订,多次再版。1996年中国少儿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收入“希望书库”再版。

第三,植根历史教育实践,达到知行统一。中学读书期间,辛安亭受语文教师邓初民等人的影响,阅读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著作,萌发了民主思想和科学思想。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受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思想理念的浸染,在接受系统的历史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等马列著作,历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得到进一步确立。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教材编写工作,是辛安亭历史教育思想的初步实践。新中国成立后,辛安亭的历史教育思想作为其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教育教学实践中日臻成熟,历史教育理论与历史教育实践有机统一。

(本文系吕梁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吕梁历史人物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Rkx201330-5;吕梁学院2012年校级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辛安亭历史教育思想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RWXN201206)

(责任编辑:杨秋梅)

参考文献:

[1]王文元.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开路者[A].杨恕.钟情启蒙 执著开拓[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2]辛安亭.中国历史人物·序言[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3]辛安亭.历史歌·说明[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64.

[4]辛安亭.中国古代史讲话·修订说明[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5]辛安亭.辛安亭论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高尔泰.辛安亭先生[A].寻找家园[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7]敬小行.辛安亭传略[A].杨恕.钟情启蒙 执著开拓[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52(2016)03-0186-03

作者简介:

赵 元(1957—),男,山西兴县人,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副教授。

张小萍(1964—),女,山西孝义人,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副教授。

An Analysis of Xin Anting’s Thought of Histor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