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山事件”舆论潮背后的政治博弈

2016-02-03 01:49贺梦姣HeMengjiao
山西档案 2016年3期
关键词:舆论

文/贺梦姣 He Meng-jiao



“北塔山事件”舆论潮背后的政治博弈

文/贺梦姣 He Meng-jiao

摘要:北塔山事件是发生在中蒙边界的一次军事武装冲突。国民政府利用北塔山事件掀起 “反苏反共”舆论浪潮,中共则对“反苏反共”舆论进行了直接回击,中间派人士对政府的行为和意图也进行了质疑和批判。但究其实质,此舆论潮背后是一场关乎内战道德与正义的政治博弈。

关键词:“北塔山事件”;“反苏反共”舆论;政治博弈

1947年6月5日,在中国新疆东北部阿山区与外蒙边界地带北塔山附近发生了中蒙军事武装冲突,此称“北塔山事件”,又称“新疆事件”。据当时统计,“中国及世界九个著名的报纸,都以显著的地位,警策的标题,来刊布这条消息。”[1]本文将从报刊舆论与政治博弈的角度对北塔山事件做进一步分析。

一、国民政府制造“反苏反共”舆论阴谋

在对苏问题上,新疆警备总司令宋希濂与奉蒋介石之命在新疆实行“对内和平,对外亲苏”政策的张治中存在明显分歧。国民党重要传媒之一的中央通讯社于6月7日晚得到消息,在6月8日的《参训》上即发表标题为“苏机掩护外蒙军入寇新疆,已深入六百里与我军激战中”的专题报道,这一报导显然把“苏机”作为宣传的噱头。

国民政府内部各派系在对待中共问题和对苏外交上也存在巨大分歧。1946年,在国府会议上,CC系健将谷正鼎曾公开攻击王世杰对苏联的软弱,他指责道:“我们对苏联有两种心理‘畏惧与憎恨’。两者都是消极的,错误的。美英对苏联均已采取明显的积极态度,我们应该同样采取的态度。”[2]在CC系的施压下,一向主张亲苏的外交部长王世杰对北塔山事件做出积极回应,决定“一方面发布新闻,一方面向苏联及外蒙提抗议”,并且还向蒋介石建议派高级军官前往新疆。[3]在6月11日召开的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72次会议上,王世杰还公开表态:“新疆的事确实值得考虑,外交上应该做的,外交部一定去做。”关于北塔山事件,国民政府内部意见达到空前一致。

6月11日,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刊登了题为“西北边陲告警,外蒙军队侵入新疆,苏机助战北塔山”的报道,认为“苏机助战”是违反《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行为。辽沈各民众团体及沈阳市临参会认为“苏机轰炸我国城市军队事,无异于第二个‘九一八’事件重演”。《中兴日报》称:“此系苏联征服世界野心之一部,该报并指责中国共产党为标准卖国贼”。《南洋商报》称:“中国应准备对苏联帝国主义,作五年之抵抗”[4]这些报道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反苏”热潮,进而为“反共”舆论造势。

国民政府的另一宣传媒介《文化先锋》,由时任国民政府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张道藩任主编。北塔山事件发生后,该刊先后发表数篇文章表达对该事件的看法和主张。“目前外蒙军队配合苏联飞机进攻新疆境内六百里的北塔山,当这个消息传给每个国人后,使人有如第二次“九一八”爆发似的感觉,莫不表示万分的遗憾和愤慨”。[5]该事件正在使“中国人民的心里正燃烧着民族主义的火花”[6],就像仇视日本一样地仇视苏联。

除了《中央日报》、《文化先锋》两大政治报刊的舆论造势外,国民政府还广泛争取舆论同盟,壮大“反苏反共”舆论阵线。在国民政府“反苏”到“反共”舆论的制造和渲染下,北塔山事件这一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并不算太严重的事件一时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二、中共抗击国民政府 “反苏反共”舆论攻势

面对国民政府的舆论攻势,中共以《文萃丛刊》、《青年知识》两大报刊为舆论阵地,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争取舆论支持。

首先针对国民政府对“苏机”这一噱头的大肆利用,《文萃丛刊》利用塔斯社的声明进行回应,指责国民政府的行为“并不与事实真相相符,纯属挑拨性之捏造”[7]。并认为国民政府此举的目的其一是“使美国在经济上加速援助中央政府”[8],“获二十个师之装备”[9];其二是借此打击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其三是挑拨美苏发生战争;其四是破坏中共在人民中间建立的威信;其五是为调查委员会制造打击民主人士的机会。[10]中共对中央社“捏造‘新疆事件’”阴谋的揭露,与国民政府的“反苏反共”舆论攻势的全面交锋无疑给国民政府以致命的打击。

紧接着,又发表一则重要消息《漏网新闻》[11],文中爆料国民政府曾就“北塔山事件”给《大公报》下了两道完全相反的“宣传指示”,第一道指示,着《大公报》重视该事件的报道,否则“国际上取得不良后果,应予负责”;第二道指示大意是,该事件“可能作为地方事件解决,舆论须严谨有力,注意中苏邦交,否则‘国际上如有不良后果’,舆论应负责”。

《文萃丛刊》对国民政府舆论操控“丑行”进行批露以后,又公开发表了一篇来自“十二个公民”的信件,标题为《新疆“事件”的反民主暴风》[12]。信中呼吁中苏两国要“有负责的正确详细报道,使两国人民的友谊,不致为这一紧张局势所感染”;同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北塔山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与新疆的民族纠纷有关;此外,对国民政府宣传的所谓“某国支持东北共军”也进行了回应,认为可能指的是“李红光支队”共军。“他们是我们东北人民的子弟兵,在东北沦陷十四年的长期时间内,它们吸收了一部朝鲜人民,但也有更多的中国人民,一同向日寇进行了艰苦的抗争,它们是有功于中国的,有功于中华民族的,它们既不是某国排除的先锋队,更不是一张中国报纸上所说的‘关东军’”。

此外,中共党员蔡仪主持下的《青年知识》发表萧中的《炮杖湿了(新疆事件)》一文[13],公开指责国民党外交部关于北塔山事件的处理所发表的声明前后矛盾。

三、中间派人士反对将“北塔山事件”扩大化

面对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关于“北塔山事件”展开的这场针锋相对的舆论战,以《现代新闻》和《观察》两个报刊为代表的中间派人士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对国民政府的“反苏反共”舆论持不支持的态度。

《现代新闻》是民主同盟的宣传机关报,以“鼓吹和平,争取民主,团结群众和明辨是非”为任务。“北塔山事件”发生后,《现代新闻》的创办者之一蔡力行发表文章《论新疆事件》[14]。他认为将北塔山事件定性为“说这一次事件是因为边境士兵冲突而起,应该比较合理”。首先针对“新疆其他民族反对麦斯伍德主政牵引外蒙军队援助革命”的说法,他从新疆人口20%为汉人,80%为其他民族的构成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如果80%的人民“如果要出来要求独立,绝对不是困难的事,又何必去借重外力?……他们的目的是要求自治,并没有扩张领土与政权当局抗衡到底的野心。”其次,他认为“苏联企图觊觎新疆铀矿”的说法也是无稽之谈。苏联不但今天对新疆的领土不想染指,就是过去也没有这种企图。”最后,关于“新疆省内的蒙古人民与其他民族发生冲突,外蒙出而援助他们”的说法,他表示“也不大可能”,因为“今天新疆内部主要的矛盾,是汉族统治者与其他被统治民族间的矛盾,故其他民族的进步分子多已团结在一起,大概不致自相摩擦”。“新疆省内蒙古人民与其他民族的冲突,大概是因为发生在阿山区的缘故”。政府之所以将“普通边境冲突事件”看得如此严重,是因为“杜鲁门正在鼓吹反苏反共”,只有借助“这一机会来发动反苏运动”才能“加强中美友谊”,“取得美国的援助”。对内则“利用这一事件来转移人民的视线”来“增加他们内战的资本”。

此外,王立人发表《新疆事件内幕》[15]一文,认为青年党在这次“反苏反共”舆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国民政府的舆论渲染主要为了达到“可以使杜鲁门和马歇尔知道已到了决定的时机,应该加紧给予中国的援助”,和“把人民的眼光转移到边疆去,尤其是使学生们知道‘苏联正向中国侵略’,不要再闹什么‘反饥饿反内战’的运动”的目的。

由此可知,民盟民主人士并不认为北塔山事件十分严重。他们认为国民政府的行为会导致内战的扩大和反苏运动的接踵而至,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忧虑。

《观察》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舆论阵地,由储安平主编。北塔山事件发生后,该刊曾发表数篇文章,表达对北塔山事件的看法和立场。这些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正义知识分子反对政府将事件过分夸大,呼吁停止内战,保持国共和平。吴其昌在《从北塔山事件说起》[16]一文中将北塔山事件与民国三十三年(1944)新疆清河之役及伊宁事变相比,他认为“就冲突情形而论,事态不算太严重”,但是,当时后方报纸对后两事件毫无报导,政府还封锁消息。针对国人指责政府的这种做法为“两害取其轻”,他又表示“不宜以躁切的态度,责备政府”。显然,他对政府的行为表示理解,但是对北塔山事件,他主张“国家问题可交外交方法解决者,不可使其恶化,陷外交解决于不可能。国内问题则可用和平方法解决者,不可专恃武力。更不可存从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翻身的幻想。”这反映了作者对国内和平还抱有一丝幻想。但国民政府大肆制造“反苏反共”舆论,争取和平已经很难实现。

纵观北塔山事件发生后的这场舆论战争,其背后的实质是国共之间关乎内战道德与正义的政治博弈。面对国民政府的舆论攻势,中共进行了积极应对与正面反击,揭露了国民政府的舆论阴谋。国民政府的“反苏”行为使苏联彻底放弃了与国民政府合作的态度,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失败。

(责任编辑:元 木)

参考文献:

[1]马次伯.北塔山事件之回顾与前瞻——为北塔山事件周年而作[J].西北通论,1948-2,(2).

[2]外交部长安渡难关·经济部长惧不到任[J].纵横天下,1947,(2).

[3]吉田丰子.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与北塔山事件[C].民国人物与民国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2008.

[4]中央社多方报道各地反应[N].中央日报(上海版),1947-6-14.

[5]忠告苏蒙 正告苏联 建议政府[J].文化先锋,1947-6,(25).

[6]正视北塔山事件[J].文化先锋,1947-6,(25).

[7]新疆事件[J].文萃丛刊,1947-2,(30).

[8]挑拨性的捏造[J].文萃丛刊,1947-2,(30).

[9]为什么捏造[J].文萃丛刊,1947-2,(30).

[10]何鲁梅.黔驴技穷反人民攻势[J].文萃丛刊,1947-2,(30).

[11]漏网新闻[J].文萃丛刊,1947-2,(30).

[12]炎钦.新疆"事件"的反民主暴风[J].文萃丛刊,1947-2,(30).

[13]萧中.炮仗湿了(新疆事件)[J].青年知识,1947,(14).

[14]蔡力行.论新疆事件[J].现代新闻,1947,(1-7).

[15]王立人.新疆事件内幕[J].现代新闻,1947,(1-7).

[16]吴其昌.从北塔山事件说起[J].观察,1947-2,(19).

中图分类号:K2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3-0157-03

作者简介:

贺梦姣(1991—),女,湖南娄底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The Political Gaming behind the Beitashang Incident

猜你喜欢
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三力”并举,提升学术期刊舆论引导力
对涉军网络舆论工作的创新与思考
十九大舆论场聚焦新时代、新思想
国际“舆论战”对地方舆论工作的启示
当前舆论场的几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