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安徽并不存在完全沦陷县份

2016-02-03 01:14吴元康
安徽史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泗县抗战时期县城

吴元康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抗战时期安徽并不存在完全沦陷县份

吴元康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51)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安徽省政府编辑出版《安徽省战时损失概况》一书。该书认为,战时安徽存在宿县等15个完全沦陷县份。种种史料表明,此说不能成立。

安徽;沦陷;县份

1945年7月底8月初,日本战败已成定局。为筹谋战后对日索赔事宜,安徽省政府秘书处曾整理汇编各县上报的有关材料,辑成《安徽省战时损失概况》一书*此书印于1945年8月1日,现藏安徽省档案馆。。该书在叙及沦陷区域时,将安徽全境62个县划为以下六大类:1、“全部沦陷者”,计“宿县、泗县、灵璧、五河、滁县、定远、芜湖、广德、当涂、郎溪、盱眙、凤阳、天长、来安、嘉山等”15县;2、“大部沦陷者”,计无为、全椒、和县等8县;3、“半部沦陷者”,计桐城、怀宁、合肥等12县;4、“小部沦陷者”,计庐江、宿松、涡阳等5县;5、“曾遭敌人窜扰现已完整者”,计太湖、立煌、阜阳等13县。6、“迄未遭敌入窜扰而完整者”,计宁国、休宁、祁门等9县*见《安徽省战时损失概况》,转引自《日本侵华在安徽的罪行》,安徽省档案馆、蚌埠市档案馆1985年编印,第1页。。该书既出自官方,无疑具有档案性质,学术界将其视作珍贵史料加以引用,也就不足为奇*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日本军国主义祸皖罪行辑录》, 2005年印,第13页;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安徽省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省级综合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现在的问题是,抗战时期安徽存在过全部沦陷的县份吗?解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沦陷区的含义。笔者以为,所谓沦陷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沦陷区即指日本陆海军侵入过的一切地区。某地即使日军只占领一天,也应视为沦陷区。狭义上的沦陷区系指被日军占领较长时间并建立伪基层政权,已实施伪化的地区。换而言之,日军“掠入”性进犯或“扫荡”性侵犯而临时占领的地区,从狭义角度观察,均不被视作沦陷区。《安徽省战时损失概况》一书编者将全省县份划作“全部沦陷者”、“大部沦陷者”、“半部沦陷者”、“小部沦陷者”、“曾遭敌入窜扰现已完整者”等几大类,显然系从狭义意义上的沦陷区立言。正因如此,1938年7月前后,日军盘踞潜山县城两个多月,占领舒城近4个月,同年9月前后,又侵占霍山县城40多天,这些县份并未因此被划入沦陷县份之列。本文对沦陷区的理解与《安徽省战时损失状况》一书编者的立论相同。

以下不妨对《安徽省战时损失状况》一书所称全部沦陷之县份逐一考察。

1、宿县。1938年5月19日,日军侵占宿县县城,县境大店、百善等地纷告失陷。12月,伪宿县县公署成立,下设10区,分别为城关、大店、百善、南坪、夹沟、湖沟、临涣、濉溪、路疃、时村*《宿县县公署施政概况》,《县政研究》(伪)第2卷第2期,1940年2月29日。。上述城镇基本分布在津浦铁路宿县段沿线及宿县至河南永城公路沿线。其中部分区域为日伪全部控制,但也有个别区如百善等区日伪只能控制一部分。这些未为日伪掌控的农村僻远地带及远离重要交通线的宿县西南地区成为国共抗日力量的立足点。从国民党方面看,宿县县城沦陷后,国民党县政府一度解体。1939年1月,国民党宿县县政府在宿县西南部五沟区的白沙集重新成立。至1940年下辖五沟、童亭、孙疃等3个区政权,1941年又新辟扬柳区。与此同时,1938年深入宿县境内的八路军、中共宿县地方组织及其所领导的抗日武装也非常活跃。1939年8月中共指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在宿东蒿沟集成立,下设蒿沟、夹沟等5个区,后来演变成宿东县人民政府,辖区继续扩大*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宿县县志》,黄山书社1988年版,第96页。。12月,中共领导的宿西县行政办事处成立,辖濉西、常山等4个区,20多个乡。抗战后期,局势有所变化。1941年5月,新四军四师主力东撤,宿西县党政机关同时撤离,原辖区域落入国民党手中。1942年4月,汪伪第十五师从国民党手中夺占孙疃,但国民党仍管辖五沟、常山等地。1944年8月,新四军四师从泗县挺进路西,占领五沟、常山等地。1941年国民党宿县县政府即迁往蒙城境内的丁家楼办公,此时被新四军赶往蒙城境内涡河以南地区,一切日常开支全部向蒙城乞借*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宿县县志》,第96页;中共宿县地委党史办公室编:《宿东抗日烽火》,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濉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濉溪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70—471页。。这一局面一直维持至抗战结束。上述史实表明,抗战时期,宿县五沟、蒿沟等地并未落入日伪手中。宿县确实存在大片的非沦陷区。1940年上半年,国民党宿县县政府上报该县失地情况时,认为失陷地只占全县面积的30%*《安徽省三年来战区各县情况表》,安徽省政府编:《安徽省廿八度统计年鉴》,1940年印,第153页。,这虽然较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出入,但也从侧面佐证抗战时期宿县并未全部沦陷。

2、泗县。该县县城失陷于1938年11月8日,县境屏山等地也告失陷,但失地面积有限。由于泗县位于安徽东北部,远离重要交通线,日军只能选择占领县城附近的重要乡镇及原属第一区的泗县西部及西南地带*该书编委会编:《新四军·文献》第1册,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530页。。查该县抗战前共设5区。1939年12月,伪泗县县政府下设仅一、二两区公所*《安徽省泗县县公署施政概况报告书》(伪),1939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号2010·2509。,而伪第二区公所政令仅能推及20余里*《泗县第二区区公所成立》,《蚌埠新报》(伪)1940年1月29日。。至于县境的北部、东部及东南部,则主要为国共控制。抗战初始数年,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仍以泗县为驻地,治所先设郑治,后迁泗县西南的双沟、管镇等处。中共方面,泗县城关沦陷后不久,八路军一部即向该县北部挺进,在一片混乱的局势中迅速打开局面,至1939年底,以老山一带为根据地,多次袭扰离城关不远的北部重镇屏山镇*《泗境匪共》,《蚌埠新报》(伪)1939年12月18日。。通过不断斗争,队伍扩充甚速,至1940年5月,仅县境东北部的八路军即达4000多人*《泗县自卫团与共匪连日发生激战》,《蚌埠新报》(伪)1940年5月27日。。1940年2月底,主张与中共合作的盛子瑾因受国民党桂系势力排挤,率队出走,政权由中共接管。3月,在县境东部的青阳镇大庙成立新的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实质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10月,设立泗东、泗南、泗宿、泗北、泗五灵凤办事处,全面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形成稳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泗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大事记”,第6、7页。。1941年8月,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撤销,改为淮北边区行政公署,下辖泗南、泗东、泗五灵凤等县政府*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淮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584—588页。。自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国民党泗县县政府先后流亡于江苏睢宁县大李集、安徽怀远县河溜集等地,直至1945年秋,仍在灵璧县固镇办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泗县委员会编:《泗县文史》,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323页。。上述史实表明,抗战时期,泗东、泗北、泗县西南等大片地区并未沦陷过。如果说有变化,也不过原由国民党控制的地区通过不同方式落入到中共手中。

3、灵璧县。1938年11月6日,日军第二次占领该县县城,双沟、固镇等重要乡镇成为沦陷区,但该县与邻县接壤地带尤其是县北地区并未被日伪占领。1939年6月前后,八路军多部挺进县北,开辟了以九顶山区为核心的根据地。同年秋,中共领导的泗五灵凤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辖该县灵南1个区。后又相继建立灵璧县抗日民主政府、宿灵县抗日民主政府,辖地不断扩大。国民党宿县县政府于县城沦陷后,先迁往县北的凌固,后迁县北小高家。至1940年,该县政府尚可在县境第五区及第四区小部行使政权*《安徽省廿八年度统计年鉴》,第154页。。敌伪也承认,1940年全县5个区,能推行政令者仅有3个区*《灵璧县复兴概况》,《蚌埠新报》(伪)1940年2月15日。。其中县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国民党势力控制。国民党第八十九军第三十三师段海洲部,抗战前即已驻扎灵璧县境,抗战时期,一直坚守县东北高楼、孟山一线*灵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灵璧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49页。。抗战后期,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中共坚决反击。1942年3月,新四军向驻于县北张小圩的国民党五县联防办事处发起进攻,全歼国民党灵璧县国民兵团,活捉县长赵觉民。1943年3月,赵经教育获释复职,以灵北小高家为据点,重组县常备队。1945年7月,赵等被新四军赶出小高家,被迫迁至灵璧南部的固镇*灵璧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中共灵璧县委党史研究室编:《难忘的岁月——新四军在灵璧》,2000年内部印刷,第48页。。原驻县北高楼一带的国民党第八十九军第三十三师段海洲部则于1945年7月被新四军赶出高楼镇。可见,抗战时期,灵璧县小高家、张小圩、高楼、九顶山等地并未沦陷,其中的变化与泗县类似,不过早先由国民党掌控的地区最终落入到共产党手中。

4、五河县。1939年5月20日,五河县城第二次失陷,新集、安淮、小溪、顺兴等地一同失陷。日军侵占地方主要为县城及其南部、西南部地带,大致为五河境内淮河沿岸的重要集镇。至于县北、县西广大地区,大多为日军鞭长莫及区域。查抗战前五河县共设3区18个乡镇。1941年该县沦陷区虽设一、二两区,但实际控制仅4乡5镇*《安徽省五河县地方自治区域调查表》(伪),1941年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号2010·3148。,不过战前半数而已。未被伪化区域当然由国共力量控制。县城沦陷后,国民党五河县政府迁往县境徐家湾办公,管理以此为中心的一片地带。共产党方面,早在1939年夏,八路军一部即进驻县北天井湖周围和沱、浍两河沿岸,帮助建立界沟、武桥、朱圩等地抗日民主政权*五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五河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76页。。后来相继建立泗五灵凤行署、泗五灵凤抗日联防办事处、泗五灵凤县政府等抗日民主政权,管辖区域遍及县北、县西。1941年11月,新四军袭击设在徐家湾的国民党五河县政府,俘获县府秘书等200余人,迫使国民党五河县政府远迁蒙城。至1942年5月,除县城、新集、毛滩等沿淮少数集镇在日伪手中,广大农村均为人民军队控制,并相继建立区、乡政权。可见,抗战时期,五河县充其量不过为半部沦陷县份而已。

5、滁县。1937年12月8日,日军占领该县县城,县境失陷的重要地点还有乌衣、珠龙、沙河集等乡镇,大致为滁县境内沿津浦铁路地带,但县境西部的第四区施家集等地远离重要交通线,又系山区,为日伪势力所不逮,遂成为国共活动的中心地带。滁县县城沦陷后,国民党滁县县政府虽迁往含山县仙踪镇,但1942年前对第四区施家集一直实施有效控制。1939年12月,日伪曾骚扰施家集,但为时短暂,施家集旋即被收复*中共滁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安徽省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滁州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页。。中共方面,1938年11月,新四军一部进入滁县西部地区,活跃于珠龙桥、大马厂一带*《安徽省治安状况》,《蚌埠新报》(伪)1940年8月27日。。1940年3月,新四军进攻施家集,将国民党滁县常备大队打散,即在施家集成立抗日民主政府,下辖花山、珠龙、庙山等15个乡*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滁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605页。。至1942年上半年,日伪文件供认,滁县“现在行政区域,分为五区,即第一、二、三、五、六区,惟第四区地方山岭重叠,匪共蟠据,尚未肃清,故尚未设立区公所。”*《安徽省政府民政厅滁县县政视察报告书》(伪),1942年6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号2010·2465。第四区即施家集,迄抗战结束,施家集始终未再落入日伪手中。可见,抗战时期,施家集只是受过日伪的短暂骚扰,未受其长期控制,更没有产生伪政权,从狭义角度看,并不能划为沦陷区。因此,滁县也不可列为全部沦陷县份。

6、定远县。1938年1月,日军第一次侵占定远县城。国民党定远县政府流亡肥东王子城等地。1940年5月13日,日军第二次占领定远县城,并侵占县城周边地区,但在定远县城失陷前两月即1940年3月,中共领导的定远县抗日民主政权已告成立,下辖藕塘等乡镇*定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定远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559页。。后发展壮大,一直延续至抗战结束。又查抗战前全县设4区计38个乡镇,至1941年初,伪定远县政府下设仅第一区(乡数5)、第四区(乡数3)*《安徽省定远县地方自治区域调查表》(伪),1941年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号2010·3148。,可见日伪控制面积仅为县境小部。

7、芜湖县。1937年12月10日,日军侵占芜湖县城(即今芜湖市区),其它失陷的重要地点有澛港、官陡、清水等主要乡镇。国民党芜湖县政府被迫流亡至南陵县的俞家埠。由于芜湖毗邻南京,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而成为日伪重点经营地区。据战时国民党方面统计,该县失地面积实占全县面积95%*《安徽省廿八年度统计年鉴》,第155页。。剩余5%指位于该县最南端,属于圩区的白沙、十连、陶辛3乡*④芜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芜湖县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概述”,第2页、“卷一·建置区划”,第18页;“大事记”,第22—25页。。1943年底以前,该3乡为国民党军政势力控制,1944年春起,又被中共所组建的抗日民主政府接管,直至抗战结束④。

8、广德县。1943年10月2日,日军第四次侵占广德县城,誓节、山北、开化等乡镇亦被敌占,大致为境内宣广路、广泗路沿线及以北地区*上海市档案馆编:《日本在华中经济掠夺史料(1937—194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两路以南地区主要为国共势力控制。县城第四次沦陷后,国民党广德县政府即迁往县境西南四合乡之泗村,又于县境东北部设立路北办事处,辖高湖、西湖等7乡。共产党方面,早在1943年5月,新四军第16旅即挺进广德境内,至1944年1月,新四军收复路北广大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国民党路北办事处被迫迁往路南东亭乡大塔村,后又南移至卢村乡甘溪。同年4月,新四军进至该地,办事处不复存在。至1945年4月,新四军控制路南全境,国民党广德县政府被赶往宁国县河沥溪镇*广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德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398—402页。。可见,抗战时期,广德境内大片国土先由国民党地方政府管理,后相继转入中共手中,日伪始终未能占领广德全境。

9、当涂县。1937年12月8日,该县县城沦陷。其它失陷的重要地区有薛镇、丹阳、博望、采石、大桥等11镇,但亦未全境沦陷。县境东南方向、面积广阔的圩区即大官圩,日军一直不敢深入其中。抗战最初几年,国民党当涂县政府即设于大官圩塘南镇周氏宗祠,管辖大官圩及其周边地区*当涂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当涂县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81页。。后来由于日军频繁“扫荡”,县政府才迁往邻县办公。县境最南端的黄池地区大部1941年前为国民党势力控制,1941年伪县政府才于原十区之外,加添黄池临时区*《安徽省政府民政厅当涂县政视察报告书》(伪),1942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号2010·2465。。即使如此,属于圩区的许多乡镇尽管多次遭到日军“扫荡”,但并未久陷敌手*《当涂县敌伪调查表》(1941年11月),安徽省档案馆藏,档号L3·1·946。。1942年上半年,伪方供认,当涂境内除“设治后各区”、“新收复地”外,还有大片“未靖区”,其人口有10万余人*《本省民政厅发表各县户口确数》,《安徽日报》(伪)1942年4月20日。。“未靖区”的长期存在,证明抗战时期当涂未全部沦陷。

11、盱眙县。1940年9月15日,日军侵占盱眙县城。县境旧县镇、津里镇、桑集乡、安淮乡等乡镇亦落入敌手。不过1940年9月日军攻占该县县城前,中共已从顽军手中夺取盱眙县城,并成立民主政府。日军占县城后,民主政府迁至县东南的新铺等地,至1942年12月,下属区由初时的3个增至8个。1943年2月,改设盱嘉办事处,驻高家港,下设10个区公所。1944年9月,恢复盱眙县抗日民主政府,府治仍在高家港,抗战胜利,迁至盱眙县城*盱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盱眙县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523—524页。。可见,盱眙也从未出现全境沦陷的情形。

12、凤阳。1938年2月2日,日军侵占凤阳县城及隶属凤阳的蚌埠,临淮关、长淮卫、刘府、小溪河等重要地域也告失陷,但并未全境沦陷。查抗战前该县共设8区。日军侵入后,至1939年控制了第一、二、三、四、五、六区。第七区红心铺于1941年11月才被日伪军攻占,至1942年第八区苗家营仍由我方控制,未落入敌手*《安徽省政府民政厅凤阳县政视察报告书》(伪),1942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号2010·2465。。而凤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于1940年3月即已成立于境内殷家涧刘牧场。1942年2月又成立中共领导的定凤怀县政府,凤阳辖地即为苗家营一带,后逐渐扩大,直至抗战胜利。从整个抗战时期看,苗家营始终未曾被日军侵占。

13、天长县。1938年12月14日,日军第二次占领该县县城,并侵占仁和集、秦栏、芦龙、金集等地,但亦限于县境大部范围,未及于全域。据1941年初伪安徽省政府民政厅视察员报告,天长“全县原分五区,现有一、二两区全部及三、四两区之一部,已占原治三分之二以上之区域。*《安徽省政府民政厅三十年度民政实施计划》(伪),1941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号2010·2447。从中不难看到,县境近三分之一面积仍在中国军民手里。其中远离县城,位于县北的铜城镇即为第五区中心。天长县城第二次失陷后,国民党天长县政府即迁至铜城镇办公。1940年4月,新四军罗炳辉部自盱眙县大通镇攻入铜城镇,国民党人员仓惶逃往外县*中共天长县委党史办公室编:《战斗的天长》(抗日史料专辑),1985年印,第71页。。同月,中共领导的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该镇成立。直至抗战胜利,铜城镇一直是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所在地。

14、来安县。1940年5月27日,日军第四次侵占来安县城,县境水口镇、相官集、板桥、汊河等地纷纷失陷。不过来安县城最后沦陷前两个月,中共领导的来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已在县城挂牌成立。县城失陷前夕迁至城东张山集,控制张山、屯舜、施官等乡镇。县北山区半塔集则是淮南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中心。早在1939年8月,新四军第五支队进驻该集周边地区。1940年4月,路东全区抗日民主政权——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在半塔成立*来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安县志》,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大事记”,第14页。。因此,县东、县北大片地区为我方掌握。又查抗战前来安县共计11个乡镇,而1941年8月,伪来安县政府仅辖县城(1镇)及6乡*《来安县设治初周纪念告同胞书》,《县政研究》(伪)第3卷第8期,1941年8月20日。,不过县境泰半而已。此后直至抗战结束,半塔等地除偶尔受到日伪骚扰外,基本为抗日军民控制,所以抗战时期来安县也不能视为全部沦陷县份。

15、嘉山县。1938年1月,日军占领该县最重要的城镇明光镇,后来即以此作为伪县治所在地。县境张八岭、管店、三和集等重要地方亦落入敌手。日伪控制的地区主要为嘉山县境内津浦铁路沿线地区,远离铁道的县东山区自来桥等地则为日军势力所不及。抗战初期,国民党嘉山县政府迁驻自来桥办公。1940年3月,国民党县长周少藩图谋反共,被新四军发觉后,不得不逃至全椒县古河镇。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即于该月成立于自来桥,下辖自来桥等区。1942年6月伪方文件透露,“全县现分五区,尚有自来桥、蒲子岗等处未收复”*《安徽省政府民政厅嘉山县县政视察报告书》(伪),1942年6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号2010·2465。,反映自来桥等地仍在抗日军民手中。此后至抗战胜利,自来桥一直是嘉山抗日军民稳固的根据地*嘉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嘉山县志》,黄山书社1992年版,“大事记”,第14—16页。。

上述考察清楚表明,抗战时期安徽并不存在完全沦陷县份。

那么,1945年8月,安徽省政府秘书处为什么在《安徽省战时损失概况》一书中将上述15县列为完全沦陷县份呢?原来其持论的依据基本来源于1944年安徽省政府编印的《安徽概览》一书。此书“建设”篇有如下陈述:“县地方建设经费:本省六十二县,除第四行政区之泗县、宿县、灵璧、五河,第五行政区之滁县、定远,第六行政区之芜湖、当涂,第九行政区之盱眙、嘉山、天长、来安、凤阳等十三县份完全沦陷,经费停支外,其余四十九县三十二年度发出预算总额为17538920元。”*安徽省政府编:《安徽概览》,1944年印,安徽省档案馆1986年翻印,第162页。此文中的13县,再加1945年4月国民党县政府被新四军赶出境外的广德、郎溪县即为前列15县。从中不难看出,《安徽省战时损失状况》一书有关作者完全站在国民党立场,仅以1945年8月前数月各县境内有无国民党县政府存在作为判断某县是否全部沦陷的标准,既忽略抗战各阶段国民党机关在各县的活动,更完全漠视中共在上述各县建立的民主政权。带有此种严重政治偏见,难怪其立论与史实相悖。

责任编辑:汪谦干

No Totally Occupied County Existed in Anhui Provinc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WUYuan-kang

(History Institute,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efei 230051,China)

On the eve of vic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in 1945,the government of Anhui province edited a book namedOverviewoflossesinwar-timeofAnhuiprovince.This book holes the view that there were 15 counties which were totally occupied by enemy such as Su county.All sorts of historical data show that this point of view can’t be established.

Anhui province;occupied;county

K265.9

A

1005-605X(2016)05-0156-05

吴元康(1964-),男,安徽宿松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泗县抗战时期县城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安徽泗县:山芋让村庄发展更红火
安徽泗县:“扶贫瓜”走进城市餐桌
Top Republic of Korea's animal rights group slammed for destroying dogs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我愿意
——献给地震灾区的志愿者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