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 云
午访圯桥
◎ 莫 云
湖北长江边有两个赤壁,即文赤壁与武赤壁;江苏睢宁古邳镇有两个故事,即张良圯桥进履与关羽月夜保皇嫂的故事,前者为文故事,圯桥遗迹尚存,后者是武故事,今有关帝庙为凭。
2015年7月11日,我和族侄孙海峰、险峰兄弟俩到徐州吊族侄绪光丧,归途就餐于古邳镇南庆安水库附近的吉安饭店。午饭桌上,我提出顺便游览圯桥的建议,三人一拍即合,连司机小单都表示欢迎。每个人都会有其盲区和误区,包括古代的圣贤。我一直误认为,今天的邳州就是古下邳的延续,一位徐州的朋友告诉我,古下邳在睢宁县的古邳镇。还是在少年时代,我就听说过张良圯桥进履的故事,不知是说者的口误,还是听者的耳误,我到现在仍然将“圯”读成shi音。有人说,中国字读半边,不得错上天。误者最大误区是把自己的错误当成真理,我这个误区还是海峰给点破了。古人说开卷有益,其实对于坦诚者来说开谈亦有益。
圯桥进履为古下邳的八景之一,圯桥就坐落在巨山脚下的圯桥村。午后的夏阳烈烈地照着,车门里与车门外完全是两个世界。村后的杨柳树上有几只早蝉在懒懒地叫着,这不禁给人一种新鲜感,因为在宿城我所居住的那个小区中,已经有两年没听到知了的叫声了。就在前天晚上,看见一个个你来我往执手电筒的寻找幼蝉的人群,我曾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说:“少了一只知了,就少了一串歌唱,寻找知了的人比知了还要多啊!”我亲切地仰头向高高的树梢头了望,叶深不可见,我只能为那些小生灵们而默默地祝福。
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沂水》中写道:“一水经城(下邳)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我们面前的圯桥纵跨在马帮河上,马帮河即古沂水的一条支流,名字改了,但古风依然。桥南是村庄,桥北是景区,旧桥已毁于时间的风雨,新桥为1981年重建,桥栏上那红得逼眼的“圯桥”二字,刹时就把我的思绪带进历史的烟海之中。按照我游览怀古的习惯,我在桥边细细地寻找古贤张良的身影,同时也在寻找文学前辈郦道元的足迹。
古邳是张良的第二故乡。据史载张良曾结交一个大力士朋友,能使用120斤的大铁锤,他们共同在博浪沙锤击秦始皇,刺杀未成后,张良便逃到下邳的圯桥附近隐藏起来。有一天,张良来到桥边散步,看到一个老人坐在桥上,故意把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去,还叫张良帮他拾上来。当张良把鞋子拾上来时,老人又将另一只鞋子扔了下去。张良又耐心地把鞋子拾上来,并且帮老人穿上。老人转身走了,回头告诉张良说:“五日后天亮前,你再到这里来见我。”张良按时来了,而老人早已在等候他,并问他为什么迟到,让他五天后重新再来。又过了五天,老人还是先到了,他仍然叫张良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张良半夜就在桥上等候,老人慢悠悠地走来了,他的脸上还带着欣慰的笑容。老人送了张良一句话:“孺子可教”;还送了一本书《太公兵法》。从此,张良在下邳刻苦攻读兵书,最终帮助刘邦推翻了强秦,打败了项羽,成就了一世功名。
我们此次造访圯桥,恰是午休之时,留候祠的大门紧锁着,小有距客百里之嫌。正感叹来不逢时,却被祠堂大门上的一副楹联吸引了我,联曰:“遇黄石公运筹帷幄成霸业;随赤松子归隐山林尽天年。”上联写事业,有点过了,实际上张良是辅佐汉高祖成就了霸业;下联写归宿,还可以说恰到好处。留侯祠前东有黄石公操碑,西为圯上图赞,为唐人李德裕所撰。黄石公是张良的老师,他所著的《素书》,仅1360字,但字字珠玑,句句箴言,读来如醍醐灌顶。后人对其评价甚高,曰: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读此书上可治国安邦,下可处世修身。张良是一代大贤,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黄石公,一个是赤松子。前者主张入世,以“进”为策;后者主张出世,以“退”为略。
据说,李白也曾到过古邳,有他的诗句为证:“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我来之时,已不见前贤,只好学着写下一首《圯桥怀古》:
“圯桥进履世称贤,旧事如歌代代传。归隐林泉移欲念,运筹帷幄定江山。近交韩信成三杰,远启云长过五关。古邳停车聆教诲,绿杨荫里唱鸣蝉。”历史有时竟是这般的奇妙,在灭秦兴汉的三位杰出人物中,有两位都与桥有关。淮安胯下桥让韩信在胯下之辱中发奋图强,从而事业大成,登台拜帅,方能“连百万之军,攻必克,战必取”;古邳圯桥让张良的人格得到修炼,从而得兵书一部、良师一人,方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我在杂草丛生的留侯祠边徘徊,丛生的杂草在悄悄告诉我:游客罕至。我不禁感叹:当年桥上的孺子可教,今日圯桥可教天下子,这是不该被冷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