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平 王洪树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价值。甘孜州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包含了红军长征和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时在甘孜的遗址遗迹。甘孜州红色文化与藏族文化融为一体,包含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红色文化获得藏区民众认同的基础,也是挖掘红色文化经济价值的突破口。另外,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思路应因地制宜,一要打破区域障碍,整合雅安甘孜凉山三地资源;二要进行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品牌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链;三要发挥甘孜州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形成“以绿带红,以红促绿”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红色文化;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区域整合;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105 — 05
一、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爱国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包容厚德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1〕目前,四川分布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市、州占全省的80%以上,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分布广泛。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四川西部,红军长征途中在此停留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甘孜红色文化资源独具特色。
(一)甘孜州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
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在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下,抵达今雅安石棉县安顺场,于5月25日强度大渡河,并兵分两路向距离安顺场160公里的泸定桥飞速前进。泸定桥横跨位于泸定县境内的大渡河上,现隶属于甘孜藏区自治州,是通往康藏地区的咽喉之地。飞夺泸定桥是红一方面军在甘孜州境内最主要的战斗,它使蒋介石南攻北堵的大渡河会战及其要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尚未把人马调拢,就彻底破产了。
红四方面军挥师南下后,在四川境内饿天全、芦山、名山、邛崃、大邑等地遭到国民党部队的猛烈攻击,为了保存实力,休整、补充部队,红四方面军决定撤离天全、芦山地区,向西转进康北。当时康区位于四川与西藏之间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结合部,整个康区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出产不丰。红军长征入川前,筹建中的西康省称康区为隶属,实际上还属于四川管辖。〔2〕
1936年2月,红四方面开始转向康区,先后占领丹巴、康定、道孚、炉霍、甘孜等县,并在藏区贯彻执行了“沙窝会议”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于藏族聚居的金川流域帮助人民建立了格勒得沙共和国,于羌、藏、汉杂居的金汤、孔玉、鱼通和泸定汉族聚居的岗安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府,于藏族聚居的康北建立了波巴人民共和国。并帮助当地人民组建武装队伍,改善藏区人民的生活现状。1936年7月2日,红 二、四方面军在甘孜县举行了会师大会,随后全军北上,先后离开西康省藏区。
从1935年5月至1936年7月,红军长征在四川期间,一面执行频繁的战斗任务,一面积极地开展富有成效的地方工作,给四川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政治文化资源,尤其是在四川藏区推行的一系列民族政策,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1.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
(1)遗址遗迹
红军长征自1935年5月进入甘孜境内,后于1936年7月全部撤离甘孜,红军长征在甘孜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遗址遗迹类型主要有:会议遗址、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战斗遗址。
红军长征甘孜境内的会议遗址以磨西会议遗址为代表。磨西会议遗址是甘孜境内保存较为完整,且知名度最高的长征会议遗址。磨西会议遗址即磨西天主教堂及毛主席住地旧址,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南部。1935年5月29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一军团到达磨西古镇,当晚夜宿磨西天主教堂神甫房,中央领导人在此召开了磨西会议,制定了攻打泸定桥的作战方案,目前,磨西会议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是红军长征在甘孜境内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这次会师后,红二、四方面军开始确定了北上的战略目标。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先后到达甘孜县,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军领导人在甘孜喇嘛寺召开了会议,对部队重新做了调整,并对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时间、路线做了研究和部署。
红军长征在甘孜境内留下的战斗遗址较多。飞夺泸定桥,翻越党岭山,先后攻占康区的丹巴、康定、道孚、炉霍、甘孜等县。泸定桥是其中保存最完整且最具影响力的战斗遗址。泸定桥位于泸定城西,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桥身全长一百零一米,宽两米多,用十三根很粗的铁索连接东西两岸,九根铁索为底索,每根相距一尺左右,上面铺有木板。两边各有两根铁索做扶手,桥面到水面有数十丈高,人走在上面,桥身左右晃动,令人毛骨悚然。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是四川和康藏地区来往的咽喉孔道,也是中央红军北上的必经之地。〔9〕
(2)建筑与设施
目前甘孜境内的红色综合景观建筑主要有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乡城红军纪念馆、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坐落于泸定县城西南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内。纪念馆融合了川西民居、藏式建筑、明清古建筑的元素,与纪念碑公园大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形成了一条延伸的红色文化游览中轴线。
乡城红军纪念馆是国务院扶持办、四川省政府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发起的“保护红军长征遗址暨推动甘孜旅游业发展工程”首批项目之一,旨在保护和修复红军长征遗址遗迹。该工程于2011年启动,依托桑披寺旧址进行规划建设,该馆珍藏了大量的文物展品、历史图片,并以场景介绍方式的追忆中国工农红军“突围西征、北上抗日”的伟大壮举,重现了红军当年的艰难岁月。
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于1993年10月20日全面建成,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了馆名,馆内详细陈列了红军长征途经甘孜的事迹和革命文物。如红军途径甘孜州路线图;红二、四方面军到甘孜时军领导人像片;朱总司令会见格达活佛塑像;建立第一个民族地区苏维埃博巴政府时的绘画、照片等。
(3)人文活动
甘孜境内少数民族集中,尤以藏族为主,红军长征途径甘孜时,为了取得当地民众的支持,积极组建地方党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和群众组织,组织领导各族人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地方革命武装或游击队。〔10〕红四方面在康区时,于藏族聚居的金川流域帮助人民建立了格勒得沙共和国,于康北建立了波巴人民共和国,帮助两个共和国建军建党,以及因地制宜,实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土地革命,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困境。
2.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甘孜红色文化与藏区文化融为一体,红色文化资源刻上藏区烙印。就现存的甘孜红色文化资源来看,红色文化资源存在形态和内容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藏区特色。一是红军在甘孜境内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在喇嘛寺庙内,如贺龙等红军领导人多次亲自拜访当地喇嘛寺庙,并赠送粮食和物资。二是甘孜境内佛教人士对红军长征胜利做了重大贡献,成为现今甘孜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如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三是甘孜红色文化资源建筑融合藏族建筑风格。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便是综合了川西民居、藏式建筑、明清古建筑的典型例子。
甘孜红色文化是藏区民族政策的体现,红色文化资源包含深刻的政治意义。红军初进康区时,受到康区藏区群众的阻击,红军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同时,1935年至1936年,红军进入甘孜州后,先后成立格勒得沙共和国和甘孜中央波巴政府,并与藏族土司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帮助藏族人民建立革命政权,广泛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及赞成民族独立解放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喇嘛,使得红军在康区获得了藏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长征胜利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甘孜红色文化传承依托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互补共存。甘孜州地形地貌独特,从低中峡谷到高山峡谷,从天然草场到高山雪地,生物物种多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世界旅游组织曾将甘孜州定位为“世界生态旅游和康巴文化旅游和旅游的目的地”。而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生态旅游景区内部和周边,比如磨西古镇会议遗址地处甘孜州著名风景区海螺沟的入口处,通过以“绿”吸引游客,以“红”留住游客,实现了“红”、“绿”相结合的互补格局。
二、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分析
(一)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维系藏区政治稳定
红色文化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合法性基础,延续藏区民众对政权的认同和支持。四川是第二大藏区,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藏族聚集区,紧邻西藏自治区,是内地进入西藏的咽喉地带,也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和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藏区政治稳定长期以来受到外界干扰,尤以西藏为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因素,想要维护其政治的稳定,就必须具有充分的合法性资源,即民众对该政权的认同和支持。红色文化经过火热年代的练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价值认同,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延续和扩充的最重要载体。〔5〕甘孜藏族自治州红色文化内涵中国共产党与藏族民众的亲密关系,既有中国共产党尊重藏族习俗,帮助藏族群众改变落后生活现状;也有藏族群众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确立盟友关系,帮助红军走过艰难岁月。这深厚的革命情谊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而应代代传承。
红色文化为党员干部提供行为导向,进而提高执政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执政能力。执政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效果,党员干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者,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推动者和主力军,因此,党员干部的素质的提升是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权威的前提。四川藏区因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以及藏传佛教的深远影响,加上不同程度的宗族和旧势力的存在,使其成为我国隐蔽敌情复杂、现行分裂活动突出、民族分裂案件多发的地区之一。〔6〕藏区党员干部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现实情况,因此,需要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的忠诚。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敢闯新路的精神、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等思想都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内容。〔7〕红色文化内涵的先进精神与党的先进性一脉相承,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法宝。因此,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对藏区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员干部提供行为导向,有利于保持藏区党的纯洁性,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二)以红色文化为新支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培育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新产业体系,帮助藏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文化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群众参与性强、资金回收周期短等特点。〔8〕甘孜州藏族自治州是四川藏区最大藏区,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据2014年甘孜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甘孜州非农业人口16.21万人,农业人口95.09万人,以农业人口为主,低收入人群较多。同时,甘孜州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影响,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经济发展困难。就近三年的数据分析,甘孜州GDP总量在四川省21市州中排名均倒数第一,其中,2012年甘孜州GDP总量为175.02亿元,排名第21位,人均GDP为16084.92元,排名第18位;2013年甘孜州GDP总量为201.2亿元,排名第21位,人均GDP为16084.92元,排名第20位;2014年甘孜州GDP总量为206.81亿元,排名第21位,人均GDP为18176.31元,排名第20位。红色文化产业以其优势,能够辐射广大藏区农村,开发藏区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培育藏区新的文化产业链,形成藏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并帮助藏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发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帮助甘孜州旅游业迈向新台阶。甘孜州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业,与同为四川藏区的阿坝州相比,当时两个地区的旅游业水平差不多。甘孜著名景点海螺沟是从1989年开始发展的,而阿坝九寨沟旅游兴起于1983年,前后相差6年,而发展至今,甘孜州旅游发展水平与阿坝州有较大差距。2014年甘孜州全年接待游客801.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3亿元。而阿坝州同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7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2.74亿元。而且,阿坝善于利用其现有资源,比如2006年,阿坝州制定《阿坝藏区羌族自治州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到2013年,阿坝州已有五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被纳入到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列。甘孜州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资源与阿坝州相比有其相似之处,可以借鉴阿坝州的成功经验,同时,甘孜州旅游资源也有其独有的优势,如特有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形成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康巴文化,这些都是甘孜州发展旅游业的制胜法宝。
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好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四川省政府和甘孜州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由国务院扶贫办、四川省政府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发起的“保护红军长征遗址暨推动甘孜旅游业发展工程”于2011年正式启动,甘孜乡城红军纪念馆就是该工程的首批项目之一。但总的来说,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处在初期,对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还需要更大力度的投入和长期的坚持。
三、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一)开发利用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因素
1.有利条件
甘孜州红色文化内容丰富且独具特色,是开发利用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甘孜州红色文化是红军长征在四川藏区留下的宝贵财富,内容丰富,存在形态多样。同时,甘孜州红色文化相比于其他地区有其独特之处,比如甘孜州红色文化与藏族文化融为一体,包含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红色文化获得藏区民众认同的基础,也是吸引外人眼球的一大亮点。
甘孜州绿色生态资源丰富且知名度较高,是开发利用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依托。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以分布在生态旅游景区内部和周边为主,例如磨西古镇会议遗址地处甘孜州著名风景区海螺沟的入口处,通过以绿色生态资源的知名度吸引游客,然后以红色文化资源留住游客,提升甘孜旅游的品质,实现了“红”、“绿”相结合的互补格局。
政府大力推动和扶持红色文化的保护项目,是开发利用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保障。国家层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发展。2006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扶持革命老区加快经济发展,且在200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要加快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地方政府则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采取了有效的扶持革命老区发展措施。2011年,“保护红军长征遗址暨推动甘孜州旅游业发展工程”在成都启动,该工程由国务院扶贫办、四川省政府、中国进出口银行合作支持,旨在将金融机构、政府支持与旅游开发扶贫和长征遗迹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推动四川藏区经济的发展。
2.困难因素
甘孜州经济实力薄弱,开发和利用甘孜红色文化资源的动力支撑不足。甘孜州的经济以农、林、牧业为主,在1998年以前主要是“木头经济”(靠砍伐森林创造财政收入),1998年禁伐后,甘孜州的经济大滑坡,出现负增长,直到2001年才开始正增长。〔1〕 2004年甘孜州生产总值为42.1亿元,2014年甘孜州GDP总量为206.81亿元,虽然10年的时间,甘孜州生产总值翻了几番,但甘孜州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一,其现状与甘孜州民众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是主要矛盾。
甘孜州交通设施不发达,开发和利用甘孜红色文化资源的硬件基础薄弱。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东邻阿坝藏区羌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区,南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西依金沙江与西藏南昌地区相望,北接青海省的玉树藏区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由此成为我国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甘孜州目前交通以公路为主,2014年甘孜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599公里,等级公路25551公里,通乡油路399.5公里,通村公路1499.6公里。但甘孜州地广人稀,现有的公路还无法满足当地民众的需求。而且,目前全州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和铁路,雅康高速还在施工阶段,川藏铁路雅康段还处在筹备阶段,现有的交通设施阻碍了甘孜州的经济发展,给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较大困难。
(二)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
1.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建立政府推动与多方参与的机制
目前,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主体仍然以单一性主体为主。一方面,相比于绿色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大于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企业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项目上往往会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因此,政府是目前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主导者,多数时候是唯一开发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垄断开发的行为,阻碍了其他社会主体的介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问题,还有政治、文化层面的社会效益。
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地方政府有必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能角色,理顺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多方参与机制。一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00年,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四川省政府、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发起了“保护红军长征遗址暨推动甘孜旅游业发展工程”,并带动了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器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参与,开创了企业参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好局面。但红色文化资源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对象,其开发和利用不应单纯靠市场来调节,而应当坚持政府的监管作用,坚定国家关于红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既定方针,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由政府牵头引入企业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赋予企业一定的主动权。11二是,创立协同创新机制,吸引科研机构等非政府组织参与甘孜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是省内专门致力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科研机构。但目前来看,省内外关于甘孜州红色文化的研究严重不足,且已有的研究大多仅仅停留在学术探讨层面,并没有给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要想加快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地方政府应当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理论优势和创新优势。三是,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社会价值。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来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甘孜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政府全面的保护和监控存在较大的难度。同时,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且红色文化的发展与当地风土人情紧密相关。因此,保护与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需要群众的参与。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正是面向群众而言的,通过红色文化内涵的先进思想和理念,来培养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心理认同,以实现社会秩序的长久稳定。
2.打破区域障碍,构建甘孜凉山雅安三地红色资源区域整合机制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活动区域是构建甘孜凉山雅安三地区域整合机制的现实依据。红军长征在四川境内的活动主要集中于凉山、雅安、甘孜以及阿坝等地,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甘孜州地处四川最西部,由于地理环境相对恶劣,且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突破甘孜州的地域限制,必须有效整合甘孜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走红色文化资源区域整合模式,打造四川西部片区红色名牌。
西康省政府所辖地域范围是构建三地区域整合模式的历史依据。之所以选择甘孜、凉山、雅安三地进行区域整合,除了红军长征路线的原因之外,还有是历史的原因。1939年1月1日,根据当时国民政府的命令,西康省正式成立,康定为西康省省府所在地。辖地包括金沙江以东33县2设治局,金沙江以西13县,西康省政府实际控制县份主要涉及现今的甘孜州、凉山州以及雅安市。以西康省行政辖区为整合基础,使三地区域整合模式具有了历史依据,同时,也提升了三地区域整合模式的历史价值,更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
甘孜、凉山、雅安三地分布有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且三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关联性强,具备资源整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要构建三地区域整合机制应实施四步走战略。一是在政府牵头下,加强区域间的官方和民间交流,搭建区域合作平台。二是盘点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合理规划资源整合路径。三是合理利用三地优势资源,打造四川红色名片。四是整合三地红色、旅游生态资源,设定跨区域体验式旅游线路。四川西南部因其特殊的地貌特征以及进藏的咽喉之地,一直是骑行爱好者的向往圣地,为此,三地可以红军长征路线为基础,以雅安为起点,设定跨越雅安、凉山、甘孜的体验式旅游线路,让人在感受四川西南部绿色风光的同时,切身体会红色革命精神。
3.实施红色文化品牌战略,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链条
一是以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为切入点,形成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目前,甘孜州境内的红色旅游景区以泸定桥最为出名,可以此为突破口,设计一条以泸定桥为中心,包含甘孜州其他红色景点和绿色生态景点在内的精品旅游线路,提升其他红色景点的知名度,由此扩大辐射面,增加甘孜州红色旅游线路,为发挥甘孜州红色品牌效应打下基础。
二是深入挖掘甘孜红色品牌价值,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目前,河南林州、新县和湖北红安等地在发挥红色文化品牌效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其他革命老区借鉴学习。其中安阳林州以红旗渠为名,并将“红旗渠”作为品牌注册商标,成立了“中国红旗渠集团”,涉及领域包括旅游、香烟、食品加工、酒业等。湖北红安则主打“将军牌”,把红安塑造成中国将军城,开展将军题材影视剧创作,形成独具特色红安文化。红色文化的品牌效应是不可复制的,每个地方都必须应地制宜,突出本地的特色。甘孜州具有不同于红安,也不同于林州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情调,也许这正是甘孜州打造红色品牌的突破口。
4.依托现有绿色生态旅游基础带动红色旅游,形成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互补格局
首先,甘孜州应因地制宜,设计融合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资源的旅游线路。了解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之后,我们会发现二者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在地理位置方面,红军长征在甘孜境内的活动范围大都集中于今天知名的生态旅游景点内或者是周围,如卢沟桥、磨西天主教堂(磨西会议旧址)与甘孜著名景点海螺沟同在甘孜州泸定县,且磨西天主教堂就位于海螺口入口处。同样,甘孜著名旅游景点稻城亚丁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而闻名遐迩,但鲜有人知稻城亚丁也是红色文化聚集之地。1936年5月,红军第六军团进入稻城,在稻城县的傍河乡与金珠镇扎冲村停留了将近10天,稻城县正在规划由稻城县至傍河乡和扎冲村的红色旅游线路,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验证红色文化与绿色旅游相结合的可行性。
其次,以“绿色”带“红色”,将红色文化内涵融入绿色生态旅游。“红”“绿”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在国内部分革命老区中以得到成功验证,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以贵州为例,贵州习水县通过“以红带绿,以红促绿,红绿共舞”的文化旅游模式,拓宽了当地的旅游开发思路,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形成了具有习水县特色的品牌效应,为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做出了有益探索。同样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可以借鉴习水县的成功模式,但又要突出甘孜的绿色生态资源优势,走“以绿带红,以红促绿”的旅游模式,形成红色与绿色互补格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它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撑。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应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单纯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本来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精神,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 考 文 献〕
〔1〕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红军长征在四川》编写组.红军长征在四川〔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2〕中共雅安市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红军长征在雅安地区〔Z〕.雅安地区党史研究资料,1984.
〔3〕钟秀利,杨艳春,罗春洪.试析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执政文化的角度〔J〕.求实,2007,(11).
〔4〕扈远仁,何世义,唐永进等.西部大开发与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J〕.天府新论,2002,(02).
〔5〕赵文欣.四川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发展现状和加快发展的建立〔J〕.决策咨询通讯,2011,(04).
〔6〕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党的建设研究会.四川藏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与启示〔C〕.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2009.
〔7〕徐学初,张立辉,吴建国.弘扬长征精神 发展红色旅游——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特征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6,(10).
〔8〕张有恒.对加快甘孜州社会发展的思考——甘孜州调研报告〔J〕.天府新论,2007,(05).
〔9〕柳红星等.论江西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04).
〔10〕刘琨.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和品牌效益研究〔EB/OL〕.人民论坛,2012,(02).
〔11〕韩玉安.充分发挥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铜陵学院学报,2007,(05).
〔12〕饶志华,彭恩仁.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开放导报,2013,166:1.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