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波
武川镇豪强酋帅在西魏北周府兵体系地位考论
——兼析陈寅恪府兵制研究的相关观点
薛海波
摘要:自宇文泰成为关陇军统帅开始,他与赵贵等武川镇豪强酋帅之间就是统帅与部属的关系。所谓“等夷”,仅是指赵贵等人与宇文泰在北魏六镇社会中形成的同等辈分和六镇起兵以来的深厚资历。赵贵等武川镇豪强酋帅成为柱国,并不是因为“等夷”关系,也不是宇文泰要追求鲜卑八部旧制的形式,更非赵贵等人的军政势力所迫,而是宇文泰为稳定邙山战后大批关陇等地土豪、乡帅军阶晋升给军队内部等级秩序造成的剧烈变化,协调军队中各群体、各将领政治地位的现实考虑。赵贵等柱国既不掌握府兵调动权,也没有供养大批府兵的能力,同样无法通过赐胡姓来控制府兵,更谈不上在府兵中形成所谓强大的派系。柱国仅是其群体军中元老地位的象征。在宇文护的打压下,北周宗室取代了武川镇豪强酋帅在柱国层所占的多数地位,形成了北周皇帝与宗室共掌府兵的军事分权结构。出于集军权于皇权的考虑,北周皇帝与掌军宗室之间的政治残杀不断。杨坚代周建隋,与之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关陇集团;宇文泰;府兵制;武川镇豪强酋帅;军阶
一、宇文泰、赵贵等武川镇豪帅在大统前期西魏军中的政治地位
北魏永熙三年(534)正月,宇文泰被贺拔岳军诸将拥立为统帅后,孝武帝就下诏明确了宇文泰对包括赵贵等武川镇豪帅在内贺拔岳军诸将的统领关系,“贺拔岳既殒,士众未有所归,卿可为大都督,即相统领”*《周书》卷一《文帝纪上》,第6页。。孝武帝出于利用宇文泰东出,助其与高欢决战的目的,不断提升宇文泰官职,授予宇文泰军政大权。五月,宇文泰被孝武帝授兼尚书仆射、关西大行台。其中,“关西大行台”使宇文泰享有指挥关西地区军事行动、征发关西诸州兵力的权力。七月,孝武帝入关后,加授宇文泰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八月,进位丞相*《周书》卷一《文帝纪上》,第10、13页。。这使宇文泰控制了西魏朝廷所在地雍州和行政中枢尚书省,成为西魏朝廷地位最高的官员。大统元年(535)正月,宇文泰毒死孝武帝,拥立魏文帝建立西魏后,进位督中外诸军事*《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21页。。该职在权力上虽不如都督中外诸军、监中外诸军,但在宇文泰掌控关陇军政的形势下,该职实际上使宇文泰具有指挥调动西魏军队的大权*雷家骥:《从督军制、都督制的发展论西魏北周之统帅权》,《中国中古史研究》第8期,台北:兰台出版社,2008年,第48、64页。。大统三年(537)六月,小关之战大胜后,魏文帝加宇文泰录尚书事,总揽朝政。十月,沙苑大胜后,魏文帝以宇文泰“建中兴之业”授予其柱国大将军*《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22、24页。,官位在丞相之上,政治地位达到最高层次。
二、大统前期西魏军队的结构与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
虽然大统九年(543)西魏在邙山大败,但这不等于大统前期的整军没有成效。大统五年整军之前,宇文泰能够与高欢对阵的兵力只有三万左右*[日]气贺泽保规:《府兵制研究——府兵兵士とろの社会》,东京:同朋舍,1999年,第27页。,且军资严重缺乏。从大统五年整军开始至邙山之战前,宇文泰所率堪战之军从三万人迅速扩充到至少六万人之上,将领群体也随之扩大,军资器械也有大幅度增加*《魏书》卷十二《孝静帝纪》:“齐献武王讨黑獭,战于邙山,大破之,擒宝炬兄子临洮王森、蜀郡王荣宗、江夏王昇、巨鹿王阐、谯郡王亮、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太子詹事赵善、督将参僚等四百余人,俘斩六万余,甲仗牛马不可胜数。”(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6页)。这其中必然有不少关陇等地土豪及其武装。由此推知,大统五年至八年,宇文泰利用魏文帝的权威,通过“仿《周礼》,作六军”,有效地将一批关陇等地土豪及所率乡里武装和拥有的经济资源,整编到由他直接指挥的中央军之中。因此,大统前期整军活动,就已使关陇等地土豪成为西魏中央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大统九年宇文泰广募关陇等地土豪从军奠定了基础。
三、大统后期西魏军队结构的变化与赵贵等武川镇豪帅任柱国的原因
在邙山之战中,武川镇豪帅及其统率的鲜卑步骑仍是西魏军队主力,起初还曾重创东魏军队。《资治通鉴》卷一五八《梁纪十四》“梁武帝大同九年正月”条:“泰为中军,中山公赵贵为左军,领军若干惠等为右军。中军、右军合击东魏,大破之,悉俘其步卒。”后来由于高欢重点进攻赵贵所率领的左翼,赵贵等人抵挡不住而率先撤退,导致宇文泰全军溃败,“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之,逐北数里,虏其步卒。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周书》卷十七《若干惠传》,第281页。。赵贵虽因此在战后从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被降为骠骑将军、大都督,然而,邙山之战对武川镇豪帅的影响并不止于此。据《魏书》卷十二《孝静帝纪》记载,邙山之战西魏军队大败被“俘斩六万余”,这几乎相当于西魏军队主力的总数。作为高欢重点进攻的目标,赵贵等武川镇豪帅在西入关中时所带领的鲜卑兵士应所剩无几。因而,邙山之战对武川镇豪帅最大的影响在于,其群体从此失去了赖以搏杀战场的军事力量,也失去了与宇文泰抗礼的军事实力。与之相反,邙山之战中关陇土豪已完全可以与高欢的鲜卑铁骑对阵:如高平李远“从太祖战于邙山。时大军不利,远独整所部为殿”*《周书》卷二十五《李远传》,第420页。,阐熙王雅“从战邙山。时大军不利,为敌所乘,诸将皆引退,雅独回骑拒之。敌人见其无继,步骑竞进。雅左右奋击,频斩九级,敌众稍却,雅乃还军”*《周书》卷二十九《王雅传》,第502页。,河东裴果“从战邙山,于太祖前挺身陷阵,生擒东魏都督贺娄乌兰。勇冠当时,人莫不叹服”*《周书》卷三十六《裴果传》,第647页。。由此,邙山战后宇文泰“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28页。。
赵贵等武川镇豪帅是否通过其职权和军队中所形成的军事实力,迫使宇文泰授予其柱国等高位呢?赵贵在邙山之战后至大统十五年(549)被晋升为柱国之前,除大统十五年(549)东魏围攻颍川,赵贵奉命率军救援节度东南诸州兵外,没统率过任何军队*《周书》卷十六《赵贵传》,第262页。。独孤信虽从大统七年(541)至十六年(550)一直担任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但并没有因长期镇守陇右,而形成足以迫使宇文泰向其让步的军事实力*《周书》卷十六《独孤信传》,第266页。。侯莫陈崇、李虎在大统九年(543)之后就不见有统军作战的记载。就武川镇豪帅群体而言,曾任十二军将领的梁御(大统四年卒)、若干惠(大统十三年卒)、刘亮(大统十三年卒)、王德(大统十四年卒)以及在武川镇豪帅群体中辈分威望较高的念贤(大统五年卒)、寇洛(大统五年卒)、贺拔胜(大统十年卒)等也先后去世。这使赵贵等人在军中缺少可引以为援的力量,在军事上更缺少能迫使宇文泰向其让步的实力。
既然赵贵等武川镇豪帅在大统九年之后的西魏军队中既没有根基,又没有形成可使宇文泰向其让步的军事实力,那么,他们能够担任柱国、大将军、开府等府兵上层官职的原因何在?西魏国家在每次军事行动之后都要对军功进行详细登录。《周书》卷三十三《王悦传》:“(大统)十二年,齐神武亲率诸军围玉壁,大都督韦孝宽拒守累旬,敌方引退。朝廷以宽勋重,遣尚书长孙绍远为大使,悦为副使,劳问宽等,并校定勋人。”西魏军队将领之间十分看重军功分配和授予,而宇文泰则对军功授予拥有决定权。《周书》卷二十七《蔡祐传》:“及从征伐,常溃围陷阵,为士卒先。军还之日,诸将争功,祐终无所竞。太祖每叹之,尝谓诸将曰:‘承先口不言勋,孤当代其论叙。’其见知如此。”由此,军功就成为西魏军队中不同地域和群体的将领军阶晋升的主要途径。如武川镇豪帅刘亮“从擒窦泰,复弘农及沙苑之役,亮并力战有功。迁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周书》卷十七《刘亮传》,第285页。;北魏宗室元定“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战河桥……以前后功,累迁都督、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帅都督”*《周书》卷三十四《元定传》,第589页。;原侯莫陈悦部降将豆卢宁“从太祖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武卫大将军,兼大都督。寻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周书》卷十九《豆卢宁传》,第309页。;关陇土豪李远“从征窦泰,复弘农,并有殊勋。授都督……沙苑之役,远功居最,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周书》卷二十五《李远传》,第419页。;宇文泰侄子宇文护“从太祖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迁镇东将军、大都督”*《周书》卷十一《宇文护传》,第165页。。代地豪帅段永“平窦军,复弘农,战沙苑、河桥……备在司勋”*庾信:《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庾信撰,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56页。。由上可见,“擒窦泰,复弘农,破(战)沙苑,战河桥”等大统前期大战、恶仗,是西魏国家衡量各群体将领军功资历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邙山之战至大统十四年宇文泰广置乡帅前后,军阶达到开府仪同三司及之上,晋升时间明确可考的将领如下:柱国大将军元欣(大统中期);大将军于谨(大统七年至八年)、赵贵(大统九年至十四年);开府仪同三司有李虎(大统初年)、侯莫陈崇(大统二年至三年)、李弼(大统元年至二年)、独孤信(大统三年)、达奚武(大统四年至五年)、宇文导(大统四年至五年)、侯莫陈顺(大统五年至六年)、豆卢宁(大统七年至八年)、李远(大统七年)、梁椿(大统四年至七年)、杨宽(大统五年)、李穆(大统四年至八年前)、王思政(大统八年)、贺兰祥(大统九年)、长孙澄(大统九年)、杨忠(大统十一年至十三年)等19位*《北史》卷十九《元欣传》,第699页。《周书》卷十五《于谨传》,第246页;卷十六《赵贵传》,第262页。王钦若:《册府元龟》第一册《帝王部》(一)卷一《帝系》,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页。《周书》卷十六《侯莫陈崇传》,第269页;卷十五《李弼传》,第240页;卷十六《独孤信传》,第265页;卷十九《达奚武传》,第304页;卷十《宇文导传》,第155页;卷十九《侯莫陈顺传》,第308页;卷十九《豆卢宁传》,第309页;卷二十五《李远传》,第420页;卷二十七《梁椿传》,第451页;卷二十二《杨宽传》,第367页;卷三十《李穆传》,第528页;卷十八《王思政传》,第295页;卷二十《贺兰祥传》,第336页;卷二十六《长孙澄传》,第431页;卷十九《杨忠传》,第316页。。在乡帅和中下层将领军阶大规模晋升的背景下,对上列高阶将领而言,开府仪同三司已不足以体现其在军中的资历和政治地位。由于于谨、赵贵军阶已经达到大将军,且元欣已达到柱国大将军,如果宇文泰单独拿出大将军授予其中少数几位,已不能满足以上众将领晋升军阶需求。因此,宇文泰必须将以前不轻易授人的柱国大将军在短时期内有计划地授予一些将领,才能使因大批乡帅、中下层将领军阶晋升引发的军队等级秩序变动稳定下来。这应是宇文泰将大统三年及此前就已经为开府仪同三司的独孤信、侯莫陈崇、李弼、李虎等四人没有经过大将军,直接升为柱国大将军的原因之一。
在上述诸将中,元欣的军阶已是柱国,与宇文泰持平,无法再晋升。《北史》卷十九《元欣传》:“孝庄初,封沛郡王,后封淮阳王。孝武时,加太师、开府,复封广陵王,太傅、司州牧,寻除大司马。孝武入关中,欣投托人使达长安,为太傅、录尚书事。欣于中兴宗室,礼遇最隆,自广平诸王,悉居其下。又为大宗师,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文帝谓欣曰:‘王三为太傅,再为太师,自古人臣,未闻此例。’”可见,宇文泰从西入关中的众多北魏宗室中选拔元欣为柱国大将军的原因,一方面有尊奉魏室的政治考虑,另一方面在于元欣屡次出任太傅、太师等诸公职及其拥有旁人无法企及的政治礼遇。元欣任柱国固然有宇文泰安抚北魏宗室的特殊性,但也可看出宇文泰授予柱国的对象,必须是当时西魏军队中某一群体、派系的代表人物,且应具有相当的资历和地位。这也应是宇文泰在于谨、王思政及赵贵等十八位高阶将领中,选择谁为柱国的一条重要标准。
四、从府兵控制权、军资供应、赐胡姓看赵贵等武川镇柱国的实际权力
《北史》卷六十“史臣曰”:“周文帝位总百揆,都督中外军事。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如按照《北史》所载,赵贵、李虎、独孤信、侯莫陈崇等四柱国通过“各督二大将军”的规定,将掌握大部分府兵的控制权,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二十四军建成时就处于宇文泰丞相府控制之下,“自太祖为丞相,立左右十二军,总属相府”*《周书》卷十一《宇文护传》,第168页。。
西魏废帝二年(553),宇文泰迫使废帝元钦下诏“去(其)丞相大行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33页。,将统军的大行台府改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府。这并不仅是府兵统率机构的简单合并,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周书》卷三十三《王悦传》记载,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京兆土豪王悦募乡里从军跟随宇文泰征战,西魏大统元年(535)任宇文泰丞相府刑狱参军。大统四年(538)王悦又率乡里千余人参加河桥之战,大统六年(540)为大行台右丞,大统十年(544)转为大行台左丞“久居管辖,颇获时誉”。大统十四年(548),在宇文泰选置乡帅背景下,王悦先后被授予帅都督、都督的军阶,率所部随杨忠征随郡、安陆等地,后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行台尚书,领所部随达奚武征梁汉。由此,王悦应是宇文泰大行台系统掌军的主要亲信。其所率乡兵完全处于大行台系统的指挥调动之下。西魏废帝二年(553),王悦被宇文泰征还,仍任大行台尚书。宇文泰改大行台为中外府后,废行台尚书官职。王悦虽以仪同领兵还乡里,但已无法利用宗族、乡里关系控制自己所统率的乡兵,相反却因欺凌乡兵,受到国家惩治,《周书》卷三十三《王悦传》记载:“悦既久居显职,及此之还,私怀怏怏。犹陵驾乡里,失宗党之情。其长子康,恃旧望,遂自骄纵。所部军人,将有婚礼,康乃非理凌辱。军人诉之。悦及康并坐除名,仍配流远防。”既然在大行台任职多年的亲信,宇文泰都能将其废职还乡。那么,大行台系统中的其他多数僚佐,也大致会像王悦一样,在此次省并官职中归乡里,成为有一定军阶,听命于国家调遣率兵作战的军官。
学界往往依据《玉海》卷一三八《兵制》引《邺侯家传》的记载,来认识府兵军资粮账由谁负担的问题,“初置府兵,皆于六户中等已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郡守农隙教试阅,兵仗衣、驮牛驴及糗粮六家共备,抚养训导,有如子弟,故能以寡克众。自初属六柱国家”*王应麟:《玉海》卷一三八《兵制》引《邺侯家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6册,第641页。。对“六家共备”的解释是此问题的关键。陈寅恪认为:“‘六家’之语俱指李弼等六家,故其‘六家共备’之‘六家’疑亦同指六柱国家而言也。《北史》云:‘甲槊戈弩并资官给’,李书既以府兵自初属六柱国家,故以‘六家供备’代‘并资官给’,观其于‘六家共(依《通鉴》通作供)备’下,即连接‘抚养训导,有如子弟’之语,尤足证其意实目六柱国家。”*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兵制》,《陈寅恪集》,第147页。既然如此,赵贵等武川镇柱国仍能通过向府兵提供军资的途径,控制大部分府兵。这种看法是不能成立的。数万府兵的军资粮账是一项极为繁琐和细碎的系统工作。六柱国家如何供给,《邺侯家传》没有具体说明,陈寅恪也没有解释。谷霁光认为:“‘六家共备’不可机械地理解为只是六柱国供给全军。六柱国提供军备衣粮,也可以包括其统领系统内那些‘首望’、‘乡豪’的私财赡军在内”,“六柱国供备军资,只能作军将自筹来理解”*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0、43页。。谷霁光实际上否定了“六柱国家供给说”,但其军将自筹的解释仍有缺陷。军将自筹可以解决一时一地一定数量的军队供给,但无法长期维持数万府兵的日常供给。
宇文泰除可从均田小农中征收赋役外,还建立起了屯田、武器制造等机构来解决一部分的军资、武器等供应问题。《周书》卷三十五《薛善传》:“(大统三年后)寻征为行台郎中。时欲广置屯田以供军费,乃除司农少卿,领同州夏阳县二十屯监。又于夏阳诸山置铁冶,复令善为冶监,每月役八千人,营造军器。善亲自督课,兼加慰抚,甲兵精利。”府兵制形成前后,西魏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整套军资、粮食调拨体系,国家已具有进行跨地区调拨物资的能力*吴承翰:《五到八世纪财政物流的形成——以军粮调动为线索》,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02页。。《周书》卷三十三《赵刚传》:“(大统十六年)渭州民郑五丑构逆……宇文贵等西讨,诏以刚行渭州事,资给粮饩。”《周书》卷三十七《郭彦传》:“出为澧州刺史。蛮左生梗,未遵朝宪。至于赋税,违命者多……先是(北周建立之前)以澧州粮储乏少,每令荆州递送。”
可见,在大统十六年府兵形成之时,宇文泰和西魏国家已建立了均田、赋役、屯田、武器制造、粮食调拨等一系列制度,具备解决府兵大部分军资的能力。这无疑使府兵完全处于宇文泰和西魏国家控制之下。因此,用《邺侯家传》所记“兵仗衣、驮牛驴及糗粮六家共备”,来说明大统十六年府兵形成前后的军资供应情况似不妥。赵贵等武川镇柱国通过自身经济实力供养府兵的说法无法成立。
序号姓名所属群体赐姓赐姓时期赐姓时所任军阶出处1王杰关陇土豪宇文氏大统中至大统十七年抚军将军《周书》卷二十九《王杰传》2刘雄关陇土豪宇文氏大统中至西魏末都督《周书》卷二十九《刘雄传》3李昶关东士族宇文氏大统末至恭帝二年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八《李昶传》4崔说关东士族宇文氏废帝二年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五《崔说传》5李彦关东士族宇文氏废帝元年至恭帝二年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七《李彦传》6张轨关东士族宇文氏废帝二年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七《张轨传》7薛端河东土豪宇文氏大统十六年至恭帝二年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五《薛端传》8郑孝穆关东士族宇文氏大统十七年至西魏末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五《郑孝穆传》9李和关陇土豪宇文氏大统后期开府仪同三司《李和墓志》,《疏证》第325页10令狐整关陇土豪宇文氏大统十二年至西魏末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六《令狐整传》11薛善河东土豪宇文氏大统中至恭帝二年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五《薛善传》12柳敏河东土豪宇文氏废帝二年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二《柳敏传》13崔猷关东士族宇文氏大统十七年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五《崔猷传》14崔谦关东士族宇文氏大统十七年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五《崔谦传》15申徽关东士族宇文氏废帝二年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二《申徽传》16叱罗协代地豪帅宇文氏恭帝三年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十一《叱罗协传》17韦孝宽关陇土豪宇文氏恭帝元年大将军《周书》卷三十一《韦孝宽传》18杨尚希关陇土豪普六如氏大统十七年无军阶《隋书》卷四十六《杨尚希传》19裴文举河东土豪贺兰氏恭帝二年威烈将军《周书》卷三十七《裴文举传》20樊深河东土豪万纽于氏大统十五年至恭帝三年抚军将军《周书》卷四十五《樊深传》21唐瑾关东士族万纽于氏西魏后期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二《唐瑾传》22寇儁关东士族若口引氏恭帝三年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七《寇儁传》23赵肃河南土豪乙弗氏大统十七年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七《赵肃传》24侯植关陇土豪贺屯氏废帝二年仪同三司《周书》卷二十九《侯植传》25杨绍关陇土豪叱利氏恭帝元年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二十九《杨绍传》26蔡祐关陇土豪大利稽氏大统十三年至恭帝元年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二十七《蔡祐传》27陆通关陇土豪步六狐氏西魏末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二《陆通传》28陈忻河南土豪尉迟氏恭帝二年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四十三《陈忻传》29王勇武川镇豪帅库汗氏恭帝元年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二十九《王勇传》30耿豪武川镇豪帅和稽氏大统十五年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二十九《耿豪传》31阎庆代地豪帅大野氏西魏末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二十《阎庆传》32段永北边豪帅尔绵氏大统末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六《段永传》33王康关东士族拓王氏废帝二年开府仪同三司《北史》卷六十二《王康传》34杨纂怀朔镇豪帅莫胡卢氏大统九年至末年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十六《杨纂传》35杨忠武川镇豪帅普六如氏恭帝元年大将军《周书》卷十九《杨忠传》
续表
序号姓名所属群体赐姓赐姓时期赐姓时所任军阶出处36王雄代地豪帅可频氏恭帝元年大将军《周书》卷十九《王雄传》37李穆关陇土豪拓跋氏恭帝元年至二年大将军《周书》卷三十《李穆传》38赵贵武川镇豪帅乙弗氏大统十五年至恭帝元年柱国大将军《周书》卷十六《赵贵传》39李虎武川镇豪帅大野氏大统十六年柱国大将军《西魏书》卷十八《李虎传》40李弼代地豪帅徒何氏废帝元年柱国大将军《周书》卷十五《李弼传》
从上表可知,在大统十五年至恭帝三年宇文泰集中进行“复胡姓”、“赐胡姓”的40例中,有28例赐姓的军阶是开府仪同三司(19例)或仪同三司,占总数70%。可见,宇文泰赐姓主要是以府兵中开府和仪同级的中下层将领为主*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第30页。。在40例“赐姓”中,有17例是赐宇文氏,占42.5%,所属群体主要是拥有乡兵的关陇、河东等地土豪,赐姓时军阶也多是开府仪同三司和仪同三司。被赐姓宇文氏的将领与宇文氏的关系,远比其他赐非宇文氏的将领要亲近和密切。庾信《周大将军上开府广饶公郑常墓志铭》:“赐姓宇文,与国同乘之荣;周之宗盟,非复异姓之后。”*庾信撰,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第985页。因此,宇文泰复姓、赐姓的意图,主要是要通过建立拟血缘的同宗关系,将担任府兵中下级将领的关陇等地土豪变成宇文氏的宗族成员,使宇文氏将势力延伸到在府兵基层*[日]大川富士夫:《西魏における宇文泰の汉化政策について》,《立正大学文学部论丛》第7号(1957年),第77页。。北周大定元年(581),攫取北周军政大权的杨坚下令“已前赐姓,皆复其旧”的意图*魏征等撰:《隋书》卷一《文帝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页。,就是要清除宇文氏在府兵中的影响和势力。
综上所论,赵贵等六柱国实际上既没有府兵调动权,也没有养兵的空间和能力,更无法通过赐胡姓这一拟血缘的关系控制府兵。因此,于谨在任柱国后“自以久当权势,位望隆重,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周书》卷十五《于谨传》,第248页。;独孤信“在陇右岁久,启求还朝”*《周书》卷十六《独孤信传》,第266页。,宇文泰虽没有允许,但在大统十六年(550)西魏规模较大的战事宇文泰伐齐和魏恭帝元年的江陵之役中,除于谨在伐齐之役为后军大都督,江陵战役为行军主帅外,其他柱国均不在出征将帅之列。赵贵、李弼等柱国即使能够担任行军主帅,也是在如反击柔然等规模较小的军事行动之中。侯莫陈崇和李虎的军事行动则不见记载。因此,就赵贵等柱国而言,柱国一职仅是军中元老地位的象征。宇文泰给予他们“给前后部羽葆鼓吹,赐杂采六千段”的优待、“事皆谘禀焉”的政治荣耀,但并没有赋予他们实际的军事权力,更谈不上赵贵等武川镇豪帅在府兵中有所谓强大的派系势力。
五、魏周政局变化与武川镇豪帅在府兵中的地位
笔者对西魏北周府兵的认识有如下几点:一、从宇文泰成为关陇诸军统帅开始至府兵制形成及之后,宇文泰与赵贵等武川镇豪帅的关系一直是统帅与部将的关系。所谓“等夷”仅是指赵贵等人与宇文泰在北魏六镇社会中形成的同等辈分和六镇起兵以来的深厚资历。这与北魏初皇帝与部落大人之间建立实力相近上的联盟平等关系相差甚远。
二、宇文泰建立府兵是要解决西魏军队兵源不足、军资供应短缺、组织体系混乱、提高军队战斗力等现实问题,而非要简单地复制北魏鲜卑部落军制。宇文泰通过“仿《周礼》,作六军”,广募土豪,选置“乡帅”、“首望”等整军活动,一方面将大批关陇等地土豪及武装纳入到府兵系统,另一方面也切断了土豪乡帅与所率乡兵之间的私人依附关系,将其改编为受自己控制指挥的国家军队。为使各群体将领不致因军阶、政治地位的变动而相互争斗,稳定军队内部的等级秩序,使军阶有序晋升,宇文泰只能推崇军功、资历。这是邙山战后实力损失殆尽的赵贵等武川镇豪帅,被宇文泰提升成柱国的主要原因。
三、宇文泰始终掌握着府兵二十四军的指挥调动权。府兵形成前后,宇文泰已大体建立了保障府兵运转的行政和经济等一系列制度。宇文泰和西魏国家已具备解决府兵大部分军资的能力。宇文泰复姓、赐胡姓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通过拟血缘的同宗关系,保证宇文氏从上至下控制府兵。宇文泰掌握着复姓、赐胡姓的主导权,在其刻意限制下,赵贵等武川镇柱国无法通过此渠道形成所谓的“部落势力”。从府兵指挥体制、军资供应、赐姓看,赵贵等武川镇柱国仅是地位极高、没有根基、不具军事实力,受宇文泰指挥的高级将领而已。
四、魏周之际,在宇文护的打压和限制下,武川镇豪帅群体在府兵形成时柱国层所占的多数地位被北周宗室所取代。北周宗室既是北周皇帝统率府兵的主要将领和依靠,也是北周皇帝军权的主要潜在威胁。这使北周皇帝、宗室之间的军权之争循环爆发,严重削弱了宇文氏对府兵的控制权。身为武川镇豪帅子弟的杨坚能代周建隋,与之有很大关系。
[责任编辑王大建范学辉]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11CZS022)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12QLG005)的资助。
作者简介:薛海波,江苏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江苏徐州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