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末沈州之战及其对辽方的影响

2016-02-02 19:36汪妮
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张琳女真辽东

●汪妮

辽末沈州之战及其对辽方的影响

●汪妮

辽代沈州,原属挹娄国地。渤海时建定理府,都督沈、定二州,共统九县,后因故被废。辽太宗始置兴辽军,后更名为昭德军,曾先后隶属永兴宫、敦睦宫,兵事隶属于东京都部署司,其下辖一州二县:岩州、乐郊县、灵源县。沈州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东至辽水,水东即为生女真界,西南距东京仅百余里。辽朝末年辽金双方在此发生了一场重要战役,以辽方失败且丧失对辽境东部控制而告终。

一、沈州之战的背景

辽末,因统治者腐化、剥削严重、民族矛盾加深等,致使各地掀起反辽之潮,局势甚为严峻。其中渤海高永昌起义,占据辽东地区是此役的直接诱因。但沈州之战爆发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从更深层次上来说,应归结于女真人的崛起。总之,此场战役是女真对抗辽朝的必然过程。

(一)辽末局势严峻

辽末,天祚帝“好畋猎,淫酗怠于政事,四方奏事往往不见省。”①朝政大权主要掌握在以萧奉先为首的奸臣手中,清官廉吏受到排挤打压,内部矛盾日益激化。据《辽史·天祚帝纪》卷30载:“降臻天祚,既丁末运,又觖人望,崇信奸回,自椓国本,群下离心。金兵一集,内难先作,废立之谋,叛亡之迹,相继蜂起。驯致土崩瓦解,不可复支,良可哀也!”。②可见辽朝的灭亡早已埋下伏笔,战争只是催化剂。

(二)渤海高永昌起义

天庆六年(1116),因不满东京留守萧保先为政严苛,先是渤海少年十余人起义,遭到户部使大公鼎和副留守高清明的残酷镇压;后有东京裨将高永昌率军驱逐大公鼎、高清明,据辽东五十余州起义,并自称大渤海国皇帝。究其缘由,皆因辽廷对东京地区压榨更甚。《大金国志》、《契丹国志》均有记载此事,可见高永昌起义在辽末各民族起义中意义非常。辽朝更为担心高永昌与金军联盟,这样其将面临金军和渤海军共同进攻,在军事上极为不利,遂急忙派遣军队镇压。辽方军队在于渤海军交战多次,各有胜负,最终高永昌退保东京,辽军则进驻沈州。后女真援军至,攻克沈州,不久东京辽阳府失陷。最终渤海高永昌以失败而告终,但其对时辽金双方之影响不可小觑。客观上高永昌政权的出现,起到了牵制辽朝军队和从内部动摇辽朝统治的作用。③

(三)女真人的崛起

女真统治集团富有较强的军事、政治才能。其首领完颜阿骨打从小就表现出了异常卓越的军事才能,对以后实现灭辽宏图,也有较大影响。未起义前,完颜部在辽朝这一强大后盾下逐渐统一了生女真诸部,获得了与辽朝对抗的实力。女真势力日益壮大,对辽朝压迫越来越不满。首先是阿疏事件。翻阅《辽史》可知,至辽灭亡,无论辽对女真有何要求、或和或战,女真皆以此为掩护,实为女真反辽提供幌子,使辽处于被动地位以此获得军事上的主动权且扩大女真在各部的影响。

其次,辽朝末年对女真剥削也较为严苛,尤以海东青和打女真事件为甚。时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濒临大海,出名鹰即“海东青”,“小而俊健,能擒鹅鹜,爪白者尤以为异,辽人酷爱之,岁岁求之女真,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女真不胜其扰。及天祚嗣位,责贡尤苛。又天使所至,百般需索于部落,稍不奉命,召其长加杖,甚者诛之,诸部怨叛,潜结阿骨打,至是举兵谋叛。”④所谓“打女真”即女真“以北珠、人参、生金、松实、白附子、蜜蜡、麻布之类为市,州人低其直,且拘辱之”。⑤可知,此类事件一直为女真所困扰,最终演化成契丹与女真之间的矛盾。

另外,从金军进攻路线看,沈州是抗金的边沿。从完颜阿骨打起兵至沈州之战前,一路攻城掠地,可谓所向披靡,宁江州、出河店、咸、详、宾州、达鲁古城、黄龙府、护步答冈等军事防御皆顷刻崩塌,至此沈州成为抗金前线。沈州若守,辽廷对辽东地区的控制仍有希冀;若败,辽廷不仅会丧失对辽东地区的控制,其腹地也将面临金军的威胁。

二、沈州之战及其辽军失败原因

(一)沈州之战的经过

据《辽史》记载:“五月,清暑散水原。女直军攻下沈州,复陷东京,擒高永昌。”⑥可知沈州之战发生时间是天庆六年(1116年),交战双方是女真和契丹,结果是沈州、东京失陷,高永昌被俘。关于交战双方将领,《金史》记载较详。收国二年(1116)“四月乙丑,以斡鲁统内外诸军,与蒲察、迪古乃会咸州路都统斡鲁古讨高永昌。”⑦《斡鲁传》记载:“五月(1116),斡鲁与辽军遇于沈州,败之,进攻沈州,取之。”⑧《活女传》:“败耶律佛顶等兵于沈州”;⑨《麻吉传》:“自斡鲁古攻下咸、信、沈州及东京诸城,麻吉皆有功。”⑩由此可知,金方派遣大将斡鲁全权负责此战,参战人员主要是斡鲁、蒲察、迪古乃、挞不野以及活女和麻吉。这些人均是太祖手下得力干将,为此次会战提供了更高的胜算。辽方所遣将领除耶律佛顶还有宰相张琳、副帅孟初、萧韩家奴、刘思温等。

五月初自显州进兵沈州,与高永昌经过大小三十多场战役,迫使其退守东京。张琳军渡河进攻为渤海军所败,之后退入沈州城。初七,收到女真西南路都统阇母国王檄,以为是渤海矫作此檄,未做准备。“是日,闻探东北有军掩至,将士呼曰:‘女真至矣!’张琳急整军迎敌,将士望见女真兵,气已夺,遂败走入城。女真随入,先据城西南,后纵兵杀戮几尽,孟初、刘思温等死之。”11○仅张琳与诸子弟等得以逃脱。可见,此役发生的具体时间是1116年5月21日,在女真与渤海军的配合下,先破城西南,后进城肆意杀戮,遂辽方损失惨重。正如《契丹国志·张琳传》记载,辽方“失亡不可胜计。”12○

(二)辽军沈州之战失败原因

辽军被金军轻而易举打败,致使沈州失陷。究其原因与双方统治者决策、军事实力、环境等原因有关。但是其战败原因并非局限于辽方,与金军方面也有着莫大关系。

1.统治者决策失误

从女真起兵至沈州之战,辽朝最高决策者天祚帝对女真均不以为意,仍把心思放在游玩田猎。首先,沈州之战所派遣将领皆不如女真。天祚自两战之败,非反思自身反将失败之责推至萧奉先身上,并将东征之事交托于南府宰相张琳、吴庸等。张琳,沈州人,《契丹国志》对其评价是一“碌碌儒生,非经济才,统御无法”。13○再者,副帅孟初也是辽末著名文人。墓志记载其之所以为副帅,是因当时朝中可与言兵者为数不多。沈州之战主要决策将领均是由文人担任,难免会有纸上谈兵之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女真所派出将领是主帅斡鲁,其下属有斡鲁古、蒲察、迪古乃、挞不野以及活女和麻吉等。《金史》对其所赞:“金启疆土,斡鲁、斡鲁古方面功最先著”,“夫能以弱小终制强大,其效验与。”14○这些人均是太祖的开国功臣,有较强的军事作战能力。最后,在沈州之战中辽方将领决策失误,延误战机。收到女真将要攻打的檄文,将领的反应是将其误为渤海所施计谋,并无防备。正如《孟初墓志》记载“贼出近甸,我师玩而无备。”15○随着女真开始攻城,张琳此时才急整军迎敌,可惜为时已晚,致使沈州失陷,孟初、刘思温等将领战死。可见,先有辽朝最高统治者对东征之师将帅委任失误,后有带兵将领对作战计划决策疏忽,最终促使沈州之战立于必败之地。

2.辽方军事实力过弱

据《契丹国志》卷十记载,辽方张琳所率军队是张琳临时招纳。其先前曾两任户部使,在东京号召力极强,“至是募辽东失业者,并驱转户强壮充军。盖辽东夙与女真、渤海有仇,转户则使从良,庶几效命敢战。旬日之间,得兵二万余,随行官属、将领,听从辟差。”16○可见军队的构成不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而是临时招募的辽东失业者以及转户之家强壮者。虽然人数一时间达到二万余人,但与坚甲铁骑、士气高涨的女真军相比,军事实力依然过弱。军队装备也大不如前。从张琳被委任的东征之师所配武器也可看出。当时“器甲听从自便,人人就易枪刀氈甲充数,弓弩铁甲百无一二”。17○此时的辽军再也无法和建国前的铁骑相比。

自女真起兵,至沈州之战,辽朝基本上处于节节败退、被动地位,士气极度低落,精兵锐卒十无一存。特别是出河店一战,由于统治者对战败的军事首领追责过轻,使得当时诸军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战则有死而无功,退则有生而无罪。”18○至此士兵皆无斗志。将领无军事才能,士兵又无斗志,为此后战役的失败埋下隐患。而在沈州之战中,士兵的畏惧心理和士气消沉表现尤为明显。在接连与渤海军作战之后,因辽军告饥,被迫退守沈州。在此过程中,却被另一只渤海军袭击,损伤严重。士兵因被袭击行为所惊吓的紧张情绪尚未舒缓,这时便听到女真已经入城,顿时乱了阵脚,再加上决策者指挥失误,便出现了“将士望见女真兵,气已夺,遂败走入城”19○的现象。

3.环境恶劣

考察当时沈州之战各方面,可知除军事指挥失误和轻敌外还和当时之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沈州,昭德军,中,节度。本挹娄国地。渤海建沈州,故县九,皆废。太宗置兴辽军,后更名。初隶永兴宫,后属敦睦宫,兵事隶东京都部署司。”20○沈州的地理位置是极为特殊的,众多河流纵贯其间,特别是在雨季辽代辽宁地区的河流就会经常泛滥,而沈州正好在浑河和蒲河之间,因此才会出现志文中所说“会天大雨,河水暴涨”的情况。试想这种环境下作战客观上对双方都是不利,但女真擅长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发动进攻即兵书上的乱而取之,可以说此种环境反为女真进攻提供了掩护。正如出河店一战“俄与敌遇于出河店,会大风起,尘埃蔽天,乘风势击之,辽兵溃。”21○沈州之战发生时,天气恶劣即适逢大雨、河水暴涨,而辽方既无备战,又如此之环境,想突围可谓难之又难。于是出现了《孟初墓志》中所记载“公马还泞,殁于贼中。”22○可见,时环境因素即天气恶劣,也是沈州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沈州之战失败之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上面所论述几点之外,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倾轧、各地人民的起义等亦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沈州之战对辽方的影响

沈州之战是辽末与女真众多战役中极为重要的一战,此战之后双方无论是军事、政治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变化。战争不再局限于遥远和相对不重要的边界地区,而是威胁着辽帝国的心脏。

(一)军事上已无能力组织有效防御

辽朝在东京地区的兵力布防特点是两线两点。以东京辽阳府为南点向北经咸州、通州到黄龙府构成了西北防线,而把重兵屯于辽东北部重镇黄龙府,与北部的边防城相呼应,东可震慑渤海人,北可预防室韦、女真人的侵袭。23○沈州之战时,辽朝东京的西北防线只剩下沈州。沈州失守后,整个辽东地区随即失陷。辽朝从一开始至沈州之战,战场上不断失利,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组织有效的防御,再者因统治者的轻敌思想对金朝放松了警惕,以致丧失了诸多战机。据《辽史》记载,此后对金的战役中基本处于节节败退的境地。天庆六年十一月“东面行军副统马哥等攻曷苏馆,败绩”。七年春,“女直军攻春州,东北面诸军不战自溃,女古、皮室四部及渤海人皆降,复下泰州。”24○十二月丙寅,“都元帅秦晋国王淳遇女直军,战于蒺藜山,败绩。”25○这仅是辽金战争中的一小部分,但已可窥探全部。此后,天祚帝因知已无能力抵挡女真,便开始寄希望于议和。从侧面看,辽方已失去作战优势,很难再组织大规模的防御,整个战略形式开始对女真有利。

(二)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对于辽朝来说,此次战役不仅丧失对辽东地区的有效控制,且促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在接二连三的失败后,辽朝统治者不思进取,反为权利互相倾轧。先有耶律章奴谋立耶律淳的叛乱,继有萧奉先争立秦王为皇位继承人的斗争,又有耶律大石、李处温等人废弃天祚帝拥立耶律淳之事,等等。26○面对女真的威胁,直至辽的灭亡,内部斗争并未暂停反而为战争所激化。此次战役之后,细数天祚身边能征善战且忠心者已为数不多,最为完颜阿骨打所忌讳者耶律余睹也最终因萧奉先的诬陷叛辽入金。

沈州、东京失陷后,其影响波及各京,动乱此起彼伏,且规模、范围较大,契丹并无能力完全镇压。以致“东路诸州盗贼蜂起”,27○对此《三朝北盟会编》也有记载。天庆六年七月春州渤海二千余户叛、八月乌古部叛、天庆七年二月“涞水县贼董庞儿聚众万余”,28○此外仍有见失于史册的大大小小起义。这些起义正与金兵的进攻形成对辽之夹势,促使辽政权日益分崩离析。

(三)社会生活日益窘困

沈州、东京失陷后,辽东地区人民生活日益窘困。此战之前,本地区就是起义多发地,先有东京十少年起义,继有渤海高永昌。究其缘由,皆因辽朝对本地区的剥削远超百姓的承担范围。沈州之战时,女真入沈州城时即斩开杀戒,“先据城西南,后纵兵杀戮几尽”。29○“既而女真破渤海军,斩高永昌,其众散为盗,所至掳掠,而辽不能制”。30○此役之后,辽东地区的社会秩序混乱,以致辽廷无法控制,人民生活可想而知。正如“怨军”的由来:“辽东民自渤海之叛,渡辽失所者众,若招之为军,彼可抱怨,此且报国,必以死战。”31○由此而招募辽东饥民二万多人,称之为“怨军”。据《辽史》载:天庆八年“东路诸州盗贼蜂起,掠民自随以充食”。32○十二月诸路发生饥荒乾、显、宜、兴中等路的百姓出现“民削榆皮食之,既而人相食”。33○由此可见,此役之后,辽东地区百姓,流离失所,饱受疾苦。

当然这场战役对于辽方的影响绝不限于上文所述,本文只是对其中比较重要的军事、政治及对辽东地区人民生活做简要论述。总之,这场战役虽然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但是对整个辽东地区的战略地位而言不可小觑。

注释:

①⑦脱脱.金史·卷2·太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22,29.

②脱脱.辽史·卷30·天祚皇帝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359.

③王春雷.论完颜阿骨打在反辽斗争中的谋略[J].北方文物,2000(1).

④⑤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0[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0.82,82.

⑥24○25○27○28○32○33○脱脱.辽史·卷28·天祚

皇帝二[M].北京:中华书局,

1974.334,335,336,336,335,336,

338.

⑧脱脱.金史·卷71·斡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32.

⑨脱脱.金史·卷72·活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53.

⑩脱脱.金史·卷72·麻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64.

11○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0[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0.88.

12○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9·张琳传[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0.143.

13○16○17○19○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0·天祚皇帝上[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0.83,87,83,88.

14○脱脱.金史·卷72·習古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67.

15○22○向南,张国庆,李宇峰.辽代石刻文续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297,297.

18○脱脱.辽史·卷27·天祚皇帝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329.

20○脱脱.辽史·卷38·地理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466.

21○脱脱.金史·卷2·太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25.

23○杨福瑞.试论辽朝对辽东地区的经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3).

26○赵永春.辽朝兴衰的历史启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4).

29○31○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0[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0.88,88.

30○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1[M].济南:齐鲁书社,2000.4.

猜你喜欢
张琳女真辽东
few, a few, little, a little小练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我的爷爷
心向辽东
邻体干扰模型在辽东油松人工林中的应用
我的太行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女真文“契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