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6-02-02 19:18南京市竹山中学江苏南京210000
北方音乐 2016年13期
关键词:合唱团声部音乐

王 芳(南京市竹山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浅谈初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王 芳
(南京市竹山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合唱是一门艺术性很高的音乐表现形式,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的不断引领,合唱教学也逐渐深入到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它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在合唱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合唱教学;有效策略

“和谐是生命、音乐是灵魂”。和谐统一是合唱的生命,但合唱艺术形象和情感的表达才是合唱的根本目的,因此,合唱教学中,通过一些有效的策略,按照科学正确的理念,抓住合唱的本质要求来努力提高我们的能力,使我们能按照“良好的音准、准确的节奏和理想的音色变化”的要求去创造合唱生命本质的“合”,才是合唱教学的理想境界。在几年的合唱教学实践中得出,认为下策略是比较有效的。

一、积极引导,树立科学的合唱观念

科学的合唱观念,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在平时的合唱比赛和观摩中,也体会到:教师的音乐素养以及对合唱知识了解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学生合唱效果的表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有的合唱团队学生的音色非常纯净、明亮,但是声音位置不统一,演唱生硬、强弱不分明,不能做到声音的流动、柔和,游刃有余,这就影响了合唱情感和色彩的表达;其次,教师对合唱指挥的理解和掌握也影响合唱团队的质量:例如教师指挥的手势、动作、表情等因素直接影响合唱团队的演唱和发挥。因此,优秀的合唱团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去引导,从而使合唱团队更好地展示出合唱的精神风貌。合唱是声音的艺术,要想让“合唱”的花朵在学生的心里盛开,就必须先播种下优良的种子。首先要感染学生、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播放中外经典合唱曲目,通过视频欣赏让学生感受合唱氛围、并感同身受,进一步让学生去了解合唱、欣赏合唱并逐渐到参与合唱;其次让学生多听,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经典曲目,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陶冶情操、丰富音乐记忆,积累音乐素材,激发合唱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合唱观念;更能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加深他们对好的合唱声音的感受力和鉴别力。在听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头脑中逐步建立好声音的概念,挖掘合唱能力。

二、激发兴趣,建立生动的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合唱训练的调度规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和技能的关键,实践证明:合唱训练时气氛轻松、愉悦,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地掌握音乐知识和合唱技巧,并且能保持不同于以往的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效地完成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的效果。众所周知: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因此,气息训练对合唱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歌声的质量,但往往在合唱训练中,学生会觉得气息训练特别枯燥,不太愿意接受训练,出现这种情况后,我们就必须遵循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可知: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还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因此,训练过程中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直观教学,可配合一些直观的肢体语言、协助学生理解,便于更好地用科学的方式去演唱。例如:在练习长音(由高音到低音的下行来练习时),可以双手抱头,再往上往外打开,感觉像一只小鸟飞走了;亦可用一只手从上往下,向滑滑梯一样往下行,练习流畅自然的长音;在训练长音和力度的过程中,让学生模仿蜜蜂发出“嗡嗡”的哼鸣,用忽远忽近的感觉表现声音不同的力度,这些方法能避免学生被动的练声,让声音流动起来,舍弃硬碰硬的唱法,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纵情歌唱。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形象思维的发展依然占有一定的地位,生动有趣的训练过程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而多样化的参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气息训练的过程中,不要用过于专业的语言进行教学,生动形象的手势和语言更直观、更能让学生接受,例如在气息训练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像闻花香似的把气吸到肺腹部,再用“咝”这个音轻轻地、均匀地吐出,这样可以练习声音的连贯通畅,也可加上适当的声音去表现,可以想象一下:眼前有只苍蝇飞来飞去、忽远忽近,来表现声音的强弱。循序渐进的学习,有针对性地重复与直观实践相结合的智力投入,定义明确的目标和与此相应的成功体验,从而可以有目的地轻松的学习。

三、参与配合、形成积极的合作意识

唱歌是一项全身的工作,每一位合唱队员都必须做到“心到”,只有当全身心的投入,一直到每个细胞都充满音乐感时,歌声才能优美动听、感人至深。其次,合唱是集体性的声乐艺术,统一和谐是合唱的要求,因此,合唱要求音准、节奏准确,要求每个声部不仅要唱准自己的声部还要倾听其他声部。每个声部的合唱队员都必须有奉献的精神,为了合唱的“合”,要根据声部的要求控制自己洪亮过瘾的声音,以保证整个合唱作品的和谐之美,其实,每个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都能够轻而易举地意识到他自身的“乐器”、“声部”,能够顺利的参与演唱,并轻松的参与合唱训练环节。其次,每个成员更要发挥在集体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这种积极性而形成的演唱是没有生气的。

我国合唱教育的前辈吴琳芬教授去日本参加国际合唱交流,发现日本的合唱教学中有一句话,使人深受启发:“合唱队中没有我、只有我们”。的确,要想让合唱教学有所成效,这句话对于我们每一位致力于合唱教学的音乐教师来说是一定要学习的。最后,合唱队全体成员要齐心协力,通过科学的发声,将优美的音符,用激情串起来,使声音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引起听众心灵上的共鸣。但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合唱的训练艺术往往是通过指挥个人的实践及观摩他人训练的方式来获得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只有这样的积极参与、认真的排练,才能唱出激情和精神,唱出合唱的韵味,铸就合唱队的成功。

四、挖掘潜能、展示多彩的合唱风貌

要想进一步地挖掘学生的合唱潜能,仅有科学的发声基础和对合唱艺术的认知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做更精确地把握和引导,首先,教师必须认真地研读合唱总谱,掌握作品的精神和内涵,了解其艺术风格,如果作品风格把握不准,就无法唱好合唱,更别提展示合唱风貌了。在全面掌握作品的基础上去调整学生的合唱的状态:学生的体态、精神状态、声部音量和整体音量的均衡、音准的和谐、色调的对比等各方面。这样才有可能把合唱作品诠释的更完美,从而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充满发挥他们的潜在的能力。合唱作品的生命力来自于合唱团队每个队员全身心的投入和表达,同时,在队员能充分驾驭作品的前提下,另要考虑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富有朝气的特点,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二度的创作:例如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艺术处理、或加上一些肢体语言来表达作品,使作品更富于色彩和生命力。此外;还要训练各成员的敏捷性、准确性、灵活性和集体适应性各成员只有在熟练地掌握这些技巧后,才能产生合唱作品艺术再现时的完美效果,展示合唱艺术的精神风貌。

总之,合唱是一门表演性的艺术形式,要想使学生的合唱有完美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合唱教学则更是一门需要探索的课题,相信每位热爱合唱艺术的教师们都会不断的寻求更新的、更有效的途径。

猜你喜欢
合唱团声部音乐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青蛙合唱团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音乐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