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远 魏菲宇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材料认知训练
——“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李运远魏菲宇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材料是一切建造的根本。“园林工程”课程是研究如何应用工程技术的手段,建造、实现园林艺术的一门课程,其与材料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材料的认知训练却是现阶段“园林工程”课程的空白。基于建构主义基本教育理论,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从“情境创设”“过程协作”“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4大要素出发,探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材料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园林工程与园林设计的关系进行建构,从而实现对材料的认知学习。
关键词:建构主义;园林工程;材料认知;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而成的,不是被动接受传输获得的。在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中,学习者可以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体验与感知,以建构的方式获取所有知识。由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与合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所以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对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广泛影响[1]。目前,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已经突破了基础教育领域,逐渐深入到具体的专业教学中。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基本教育理论,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从“情境创设”“过程协作”“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4大要素出发,探讨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中设定材料认知训练的学习环境要素问题。
一、“园林工程”课程与材料认知的关系
“园林工程”是高等院校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如何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综合功能的前提下,解决园林设施与景观的矛盾问题,并使学生掌握园林工程设计原理、工程设计方法及工程设计表达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而现阶段的园林工程类课程体系却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与设计课程的脱节,使得学生在工程类课程中学到的抽象理论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最终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建造的脱节[2]。而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材料认知训练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问题。
材料是人们最能直观感受到的物质,是构成设计的基础,也是任何设计都要涉及的基本问题。“园林工程”作为一门由设计到实际建造的理论课程,与材料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在西方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有关材料的知识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而在我国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中,既没有涉及材料与实际建造关系的课程内容,又没有为学生提供直观地认识材料、接触材料的机会,更没有专门讲授材料不同特性的课程。而当今园林事业的发展,与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密不可分,因此有关材料的知识与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园林材料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通常意义上的“材料”是指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物质。而“设计”是一种有计划的制造,是人们有意识地把材料转变成为产品的过程,所以材料与设计的关系密不可分。材料不是决定设计形式的唯一因素,但材料可以说是任何一种设计形式的载体。由于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属性,设计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适应和表现材料的结果[3]。
材料的属性通常可以区分为2类,即第一属性材料和第二属性材料。前者指材料相对恒定的、长久不变的自然属性,如密度、硬度、比重等;后者则指易变化的或偶然表现出来的特征,或者在自然气候的作用下,由于温度、湿度的不同,材料也会不断地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虽然材料的第二属性非恒定,但却比第一属性更广泛地被用于具体设计之中。总之,设计师要了解材料,了解不同材料的不同特点,并能从中甄别出何种材料能满足设计的要求,同时还要在设计中尊重材料的多重属性。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材料认知训练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且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代替。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材料的认知训练,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材料的自身规律,并建构其他相关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的主要任务由传统的书本讲授,转变为学习环境的营造和学习资料的提供。“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被建构主义归纳为学习环境中的4大要素[1]。因此,材料认知训练的教学任务以及内容的设定也应围绕着这4大要素进行。
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全面地认识材料,不仅要从书本的理论知识上来了解材料的第一属性,而且还要通过一系列的训练,直观地掌握材料的第二属性。教师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4大要素,通过材料描述、材料加工、材料连接3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材料的认知训练,使学生成为自我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一)情境创设
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了解材料、接触材料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材料知识的建构,即创设一个了解材料的场所。所以高校必须建设园林材料实验场所,建立不同材料的实物档案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加工设备和工具,并向师生开放。
材料认知训练的“情境”创设要体现教学任务的开放性,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例如,在材料描述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从观察描述开始,把自己的直观感受描述出来,如木材独特的纹理、玻璃的透光性、天然石材的粗糙感等。另外,教师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干预式观察”,通过施加压力、破坏材料结构等人工力量介入的方法,进一步观察材料的变化,比如通过在天然石材上喷水,让学生观察不同石材的吸水性和透水性等性能[4]。在材料加工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借助简单工具进行加工制作,使学生对材料、工具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例如通过对木材进行切、削、刨等简单加工,使学生理解材料与工具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协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到学习过程中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再到学习成果的评价与最终建构,每个部分都需要学习者的协作参与。
“园林工程”课程的材料认知训练十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的大部分时间全部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在“园林工程”课程的材料认知训练中,教师要求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所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必不可少,尤其在材料加工和连接阶段,例如金属材料的打磨练习,打磨一块生锈的钢铁,使之能体现出金属光泽或特殊的机理效果,并用照片记录打磨过程中材料表面质感的变化。学生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小组学生之间必须“协作”起来轮流打磨并轮流记录。“协作”还体现在材料的连接、组合方式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对不同方案可行性的论证实验,然后选取最终方案进行大比例模型制作。
通过动手“协作”,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完成了材料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的变化。课程学习不是简单的线性的信息输入,而是小组成员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之间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三)会话交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会话交流”是学习者协作过程的载体。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每个学生思维成果通过理性的组织、表达传递给其他人,并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传递者也实现了自我对知识的建构。
在材料认知训练中,每个阶段的训练都包含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成果总结等几个部分。交流除了伴随着实际的动手体验外,还要有小组集中讨论的时间,例如在材料描述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用文字准确描述材料的这些特征,然后在小组间进行“会话交流”,自行总结,使材料的特征概念化。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针对材料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每个人的经验背景都是不同的,所以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有时也会不同。建构主义认为这种个体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学生之间可通过交流相互影响、互相学习,把个体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交流传递给其他人,同样也可以从他人之处汲取有用的信息,丰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实质,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在学生大脑中长期存储,并形成当前所学知识的认知结构。所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在材料认知训练中,每个阶段的训练都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并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和假设,然后进行亲自验证[5]。学生经过这几个部分的训练后,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把实验过程所拍摄的过程图片,以及每个过程所得出的结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在图纸之中,完成训练的“意义建构”。例如在材料的连接训练阶段,学生用不同材料做出实体作品之后,要根据自己的创作完成节点图纸的表达。这部分训练虽然是制作过程的重复,却有助于学生理解节点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设计活动中的细节意识和图纸表达能力。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都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应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在“园林工程”课程的材料认知训练中,教师并非以单线输出的方式讲授知识,而是成为了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材料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对园林工程与园林设计的关系进行建构。因此,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理论为“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都有着积极而深刻的意义。
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学术研究团队建设”,项目编号TD2011-3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生态园林绿地营建关键技术”,项目编号2015ZCQ-YL-01。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5-107.
[2]李艳,聂庆娟.“园林工程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256-1257.
[3]李运远.试论园林材料的应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47-48.
[4]周凌.材料的显现——研究生设计教学中的材料训练课[J].新建筑,2008,2(10):134-139.
[5]郭婧娟.建构主义下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以“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00-105.
(责任编辑孙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