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乡镇志编修的思考

2016-02-02 17:18沈松平
广西地方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名镇县志篇目

沈松平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关于当代乡镇志编修的思考

沈松平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乡镇志在今天仍有其编修的现实意义,完全在于它具有省、市、县志所不可替代的保存史料的功能,即记述乡镇的内容比较微观而具体,可弥补省、市、县志记载的不足,因此在编修中应遵循不照搬市、县志体例,以微观记述为主,突出地方特色等原则。而2014年底启动的《中国名镇志丛书》既秉承了乡镇志编修的本意,同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是拓展读志用志、服务社会途径,探索地方志价值实现形式的一大创举。

乡镇志;《中国名镇志丛书》;编修方法

乡镇志是以一乡、一镇为记述范围或相当于乡、镇一级的县以下某区域的志书,是方志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据大多数人的看法,乡镇志始于宋代,常棠所撰的浙江省海盐县《澉水志》应是我国最早的乡镇志。宋代所修的乡镇志共有4部,即常棠的《澉水志》、梅尧臣的《青龙杂志》、沈平的《乌青记》和张即之的《桃源志》,元代所修乡镇志仅有丰灼的《三茅山志》(三茅山,此处代指乡名,在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而这5部乡镇志中,除《澉水志》外,余皆亡佚。至明、清两代,乡镇志渐多,尤以清代为盛,朱士嘉在《中国地方志综录》“序”中说:“至清则自省府厅州县外,并乡镇亦多有志,开历代未有之记录”[1]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据统计,明代编纂的乡镇志有53种,今存16种;清代纂修的乡镇志有318种,今存208种[2]黄苇,等.方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736.。民国时期编修的乡镇志现存计54种[3]黄燕生.中国历代方志概述[M]//来新夏.中国地方志综录(1949-1987).合肥:黄山书社,1988:43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镇成为我国行政区划中的一级政区,也是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虽然国家仅规定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市、自治县、旗、区)三级修志,但乡镇志的编修也很普遍,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撰修了不少的乡镇志,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全国共编修乡镇村志、街道社区志4090部,[4]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度全国地方志系统工作进展情况统计[J].中国方志通讯,2014(19):9.这样的发展速度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望尘莫及的。毋庸置疑,乡镇志的兴修与地域经济的繁荣息息相关。明清时期,我国乡镇志数量大增,且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这一现象与南宋以来江南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村镇勃兴有关。清乾嘉时期的学者洪亮吉在论及黎里镇修镇志时说:“黎里为吴江县一镇,今其土壤之富庶,民居之稠密,于西北可比大县,于东南则中、下县或有不及焉。民居户籍既繁,则风气亦日开,文采亦日盛,人物轩冕亦遂擅于东南,推之而园亭、祠宇、艺文、金石皆可各立一门,此而不及今条记之,则后此者将何所考焉?”[1][清]徐达源.黎里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11.同样道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乡镇志编修进入高峰期,导源于8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90年代我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但是,在如何编修乡镇志的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对我国乡镇志编修作一历史思考,进而探讨当代乡镇志的编修方法,诚望行家斧正赐教。

一、历史上乡镇志的体例

旧乡镇志有不平衡性、区划性不明显、私纂性、资料性的特点,所以编纂体例相对比较自由,不拘一格,并无定型体例,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套用州、县志的体例,如清《黎里续志》提出:“里志与县志、府志体例悉同,仅异详略”[2][清]蔡丙圻.黎里续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15.。民国年间修的《黄埭志》也认为:“以乡为县治分区,体例当从县志”[3]朱福熙,等修.程锦熙纂.黄埭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7.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555.。二是仿图经的体例,以记述地理方面内容为主,如清咸丰年间黄醇的《甘棠小志》。三是主张乡镇志无定例,由编者自定,编纂体例不必同于府、县志,如清嘉庆年间焦循编撰的《北里小志》,有叙六、记十、传二十一、书事八、家述二,共47篇,别具一格,其中“家述”还记载了作者焦循的家谱。清《南翔镇志》仅分疆里、营建、小学、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等类,其《凡例》声称:“赋役、户口、保甲、乡约,概不载,恐等于邑志也”[4][清]张承先.南翔镇志[M].程攸熙订正.//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454,457.,又卷一称:“镇,非州县比也,不得称疆域”[5][清]张承先.南翔镇志[M].程攸熙订正.//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454,457.。

新编乡镇志较旧乡镇志,其非区划性、私纂性的特点已不复存在,与省、市、县(区)志一样,具有区划性和官修性。乡镇现在已成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政区,其行政区划十分明确,新编乡镇志的记述地域范围也以本辖区为限,不再“越境而书”。有些内容事涉他乡他镇,也只是在建置沿革和横向经济联合方面提及。乡镇志的编修虽不在国家计划之列,但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修乡镇新志以来,都是由乡、镇政府出面主修,由各乡镇的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修志领导小组,下设编志组负责编纂,也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属于官修,靠私纂而成的乡镇志极少见到。故新编乡镇志较旧乡镇志在体例、篇目设计上减少了随意性,总的倾向是接近市、县志,几乎完全套用了市、县级志书的框架结构、篇目设置,读来有千人一面之嫌。如江苏省苏州市《胜浦镇志》除概述、大事记外,分6编32章:镇域(境域隶属、境域四至、行政区划、镇村居民委员会、自然环境、镇村建设、动迁安置),经济(农业、多种经营、水利、工业、商业、交通邮电、经济管理),政治(中国共产党胜浦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机构、经济组织、群众团体、民政劳动、治安司法军事),文化(群众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居民(人口、人民生活、宗教信仰、方言熟语、民风民俗),人物(人物传略、人物名录、先进集体名录)。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志》除概述、大事记外,志书主体分自然环境与镇村建制、姓氏人口、土地、交通、商业、农业(含水利)、工业、财税金融、镇村建设、党派群团、基层政权组织、军事治安司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广播电视名胜、社会生活(含民政、社会保障、风俗、宗教)、人物共16篇,志末设丛录(含方言)。究其原因,是因为县级志书修完后指导乡镇志编修时“驾轻就熟”的缘故,也有一部分是因编修县级志书需乡镇提供资料,造成同步修志的缘故。但如此一来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新编乡镇志的篇目往往失之于繁,特色不能彰显,甚至因为受到(市、县志)篇目结构的限制,有些微观资料不能入志,详市、县志之所略,从而失去了编修乡镇志的本意。

二、当代乡镇志的编修方法

乡镇志在国家并不提倡的情况下仍有其编修的现实意义,并在方志大家族中拥有一席之地,完全在于它具有省、市、县志所不可替代的保存重要史料的功能。就乡镇而言,虽然其情况在所属县志、市志乃至省志中都会提到,但那只是一笔带过,因为省、市、县志记述的层次比较高,对于乡镇一级的记述只能在志书的政区编或乡镇编略作概括,语焉不详,而乡镇志记述的地域范围相对较小,记述乡镇的内容往往比较微观而具体,可弥补省、市、县志记载的不足,这是乡镇志存在的本意,它决定了与省、市、县志的编修决不是简单地重复。诚如常棠在《澉水志》序中所说:“郡有《嘉禾志》,邑有《武原志》,其载澉水之事则甚略焉,使不讨论闻见,缀辑成编,则何以示一镇之指掌?”[1][宋]常棠.澉水志·罗叔韶序[M]//海盐县史志办公室.海盐县档案局.澉水志四种.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清代温汝能在《龙山乡志》序中也说:“郡之视邑,犹邑之视乡。郡不能专而详,必有待于邑,邑亦不能专而详,不又有待于乡耶!”[2][清]温汝能.龙山乡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3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3-14.因此,在编修乡镇志中,其保存史料是第一位的,此外,也要考虑到乡镇区别于市、县的特点,如乡镇的管辖范围较小,事项必不如市、县那样齐全等等。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编修乡镇志,应遵循不照搬市、县志体例,以微观记述为主,突出地方特色等原则。

(一)乡镇志的编修不能照搬市、县志体例

乡镇的管辖范围较小,事项未必齐全,因而在体例上不应落入市、县志框架的窠臼,面面俱到,否则会出现类目空洞无物,照搬市、县志内容的现象。应该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体例和安排篇目,乡镇的内容多的可独立成篇,没有事项或内容少的,则或并或略,可以不单独设章立节,以防止把大量共性资料滥竽充数,造成与市、县志内容大量重复。比如,乡镇范围大者不过近百平方公里,小者仅数十平方公里,方位(经纬度)、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自然灾害、方言等门类,其内容与县志记述无异,并没有本乡镇的资料,如果生搬硬套县志篇目,那就只能取县志的资料来铺陈,实不足取。事实上,这样的门类完全可以省略。又比如,县志中一般都设有“民主党派”一章,而有的乡镇只有一二个民主党派党员,这就不必也设专章记述了。还有,县志中的政协、文联、侨联等组织,以及检察、审判等机构,乡镇志中同样没有必要设专章记述。有些篇目因内容单一,资料又少,可以相对集中。如“交通”“邮电”等可以同供电、供水、排水、道路、桥梁、住宅、绿化、环卫等放在“镇区建设”中集中记述。再有,志书中许多具有共性的内容,诸如政治体制,组织机构,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等内容,省志、市志、县志都记了,乡镇志就没有必要再记,因此,乡镇志中有关党、政、群团、军事等具有共性的篇目应该予以压缩和合并。重庆永川市《陈食镇志》就没有照搬县志篇目,而是从镇情出发谋篇布局。全志除设概述、大事记与人物、杂录外,共设地理、政治、经济、文化4类(编)25章。其中,经济类所设“农业”章为“大农业”,包括种植、养殖、林、牧、渔及水利、农机等内容;不单设工业、商业章,而设“工商企业”章,同时还设置了乡镇企业、供销合作社、金融等章。可见,编纂者是从当地农村经济的特点来考虑篇目设置的。

(二)乡镇志的编写必须以微观资料的记述为主,详市、县志之所略

乡镇志立足于方志大家族的根本,是能否提供市、县志记载以外的资料,资料是否丰富翔实,这是乡镇志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两者在记述范围和记述重点上是有所分工或有所侧重的。市、县志是对全市、全县总体情况的记载和概述,由于体例和篇幅的限制,只能收录比较重要的内容和进行粗线条式的概述,对其他一般性的内容则无法详细罗列叙述。而乡镇志恰好可以在一般性内容上详列和详述,尤其是重点记载市、县志中没有记载或记得语焉不详的资料,起到深化、补充市、县志的作用,做到市、县志缺载我来补,市、县志记略我记详。以宏观、中观、微观论,省志宜于宏观记述,市、县志宜于中观记述,乡镇志则宜于微观记述。章学诚曾说,“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843.。乡镇志在微观记述上有其自身独特的优点,如乡镇管辖的地域范围较小、人口不多,调查、采访比较方便,乡镇志的编纂者大多是本地人,对家乡情况比较熟悉,所记史实也多为亲身经历,乡镇中人与人之间有着非族则亲的血缘关系,有比城市紧密得多的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相互知根知底,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乡镇志的记事可以做到具体翔实,真切实在,少有隐讳和曲笔,即使文献资料中发现错误也容易纠正。因此,编写乡镇志,在资料选择上要以细取胜,以深见长,要抓“芝麻”“细节”,不论是记事,还是记物、记人,都应具体、翔实、典型。乡镇志也唯有细微、翔实、典型,方能补市、县志的不足,才更具存史研究的价值,这是乡镇志编纂者应该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也是乡镇志定位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如清代上海《法华乡志》记载徐光启的事迹十分翔实,比同时代的《上海县志》《松江府志》详细得多。重庆永川市《陈食镇志》“人口”章记载明清外来人口情况,以迁入时间、获地方式、插占为业者占地情况、出发地区、迁徙原因等目,分项按家族姓氏记述,记述相当具体、明确,这是其他志书难以见到的。《十里长街——坎墩》则在《乡风民情》篇记录了同治九年(1870)诗人胡杰人代本地人沈其常为无力成婚而求助所撰的《沈其常助婚知启》[2]方柏令.十里长街——坎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91.,使后人知道百余年前坎墩镇曾有助婚风习,成为我们研究近代社会史的稀有资料。就内容而言,乡镇志记载的重点不应是全国带共性的事情,而是贴近普通老百姓的事情,是档案资料中难以找到的资料。比如市场上的集市贸易,农村中纺纱织布的兴衰,小镇上的茶馆店、手工艺品的特色,寻常百姓的收支来源和去向,乡村的风土人情,或者发生在农村中的新鲜事物等。又如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工进城,农村是劳务输出的重要渠道,在编写乡镇志时对本乡镇外出打工的人数、路线、分布、职业、经济收益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均应立目记述,从而反映本乡镇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对外来劳动力大批进入的乡镇,在编志中也要设目集中记述以打工仔为主体的外来人口,要写明外来人口的数量变化、籍贯分布、职业类型、劳资纠纷、生活状况、治安管理等。再如乡镇的老百姓祖祖辈辈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创造了乡镇前进的历史,面对今日的繁华,每个村民都希望了解他们的祖辈,从何地而来,怎样在此扎根定居繁衍,已经移居在外的人也有个寻根问祖的问题,所以乡镇志中对姓氏、宗族、家谱这部分内容的记载就只能细不能简,借此凝聚力量,联系乡情,共同为家乡建设出力。此外,乡镇志还应该在记载人物和文献方面发挥其优势。乡镇志地域范围相对较窄,对邑人之精华者可以做到如数家珍,如本籍在外地工作的高级职衔人物、军政界、文化界人物,大中专毕业生就读及流向情况等。若是市、县志要收录这些材料就相当困难,甚至无法操作实施,而乡镇的父老乡亲对自己子弟在外地的情况是心中有数的,能如数家珍地一一载入志书,这也是乡情难阻隔的体现。乡镇范围内的文献(包括艺文和非文艺性的档案文献)较市、县毕竟也有限,搜罗殆尽,并一一列出,理论上是做得到的。

(三)乡镇志的编写要突出地方特色

中国有句俗话:“入乡问俗,十里改规矩”,说明地各有异,民俗有别。乡镇志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就必须突出乡镇的特点和优势,若编纂者把握不住这个重点,笼统的、泛泛的,不能从比较中找出本乡本土的不同点,那么编出来的志书必然是平庸之作。由于各个乡镇的环境不同,其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形成的文化内涵、民情风俗也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有的镇是县(市)城治所在地,有的镇原是县城所在地现在不是,有的为乡村集市镇,有的为水陆要会、交通枢纽等等。因此编写各乡镇志,在内容记述上不能千篇一律,应将其特点和优势作为重点来写,写深写透,以深度见长,而且这个特点首先要在篇目中体现出来,让人一看篇目就知道是你这个乡镇,而不是别的乡镇。如江苏省原无锡县的前洲镇,乡镇工业十分突出,而华庄镇则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的典范,如果编写乡镇志,那么编纂者应该在篇目设置上就把这一特色体现出来。突出地方特色,可以采用升格设卷、设编、设章集中记述的办法,这是志书常用的一种做法,此外,还可以把地方特色渗透在各有关章节中反映,也不失为一种反映地方特色的好办法。如福建省莆田市忠门镇的主要产业是蒸笼业,它不同于莆田市以鞋业为支柱产业,因此《忠门镇志》特别设置了“蒸笼”一章,与农业、水利电业、围垦、水产、乡镇企业、商业各章并列为第一层次篇目,详细地描述了蒸笼工艺、蒸笼营销直到多元化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有力地向人们陈述着忠门镇这个人口众多、土地贫瘠、经济长期滞后的沿海乡镇是如何抓住机遇,依靠这个传统工艺而冲进全国市场,发展本镇生产力的。又如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志》除概述、大事记外,主体部分共设11卷,计603页,其中旨在反映地方特色的卷、章就达到了332页。因我国唯一集山、海、湖于一体的风景区——南北湖坐落在澉浦镇,故该志特设“南北湖风景区”1卷,浓墨重彩地记述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又因澉浦镇靠海,古代为著名的“海防要津”“海塘重镇”“贸易良港”和“产盐重地”,虽“贸易良港”因明初禁海及日渐淤塞而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海塘和海盐仍是澉浦最为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故在卷二“农业、水利”中继“种植业”“林果业”“畜牧、水产”“水利”章之后设置了“海塘”“盐业”两章,彰显了澉浦的地方特色。

三、《中国名镇志丛书》篇目设置的思考

2014年底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具体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方志出版社负责实施)启动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其核心内容为编纂《中国名镇志丛书》,目标是通过创新组织编纂模式和体例内容,出版一批质量高、影响大、社会效益好、且能(相对)畅销的名镇志,为读志用志、服务社会创出一条新路。入选的名镇(含乡、街道)分为历史文化名镇、经济名镇、其他特色名镇三类。其中历史文化名镇主要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入选对象,对于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历史人物、传统产业、历史上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或者作为某种文化、习俗发源地或传承地的镇,也可酌情收录;经济名镇以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有产业特色、其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名镇为主要入选对象;其他特色名镇以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的具有某方面特色的镇为入选对象,如全国文明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绿化百佳镇等,或由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认定,获得“××之都”“××之镇”等称号的特色镇。

目前,这套《中国名镇志丛书》已出版了11部,分别是《周庄镇志》《第一关镇志》《钱清镇志》《冶源镇志》《甪直镇志》《同里镇志》《三阳镇志》《枫泾镇志》《李庄镇志》《天穆镇志》《虎门镇志》,从实践看,符合乡镇志编写的基本要求,既守住了志书的底线,又在篇目设置上不像市、县志那样面面俱到,以记载乡镇范围内的微观资料为主,详市、县志之所略,补市、县志之不足,还注重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了名镇志之名、之特。

(一)《中国名镇志丛书》严守了志书的底线,是符合志体的

什么是志书的底线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叙而不论,这个一定要遵守,另外就是要有一定的时空观念,凡例中应对时空有所说明,不能越境而书,横排竖写也要遵守,还有就是一般综合性志书强调的内容全面、系统,“横不缺要项”。《中国名镇志丛书》严守了志书叙而不论、越境不书的原则,但由于该书发起的初衷是要在形式上创新,突出名镇志之名、之特,不求面面俱到且要往畅销书这个方向发展,为读志用志、服务社会创出一条新路,因此与传统乡镇志的要求有所不同,主要门类上是有所缺失的,为避免被人诟病为不像志书,需要在篇目设计上加以平衡,即以篇目框架结构上形似的面面俱到,来掩盖志书内容上的缺项,这样至少可以表明就志书整体而言,并不违背综合性志书全面、系统、“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的惯例。《中国名镇志丛书》采取的办法是设置“基本镇情”类目,下设区位交通、建置沿革、自然环境、人口、镇区建设、政事民生等分目,尤其是“政事民生”分目,下面不再分类,直接以内容取条目名,一事一条,既保存了有价值的微观资料(这些微观资料本身非常有价值,同类事乡镇或与县城处理方式不同,记载下来很有必要,这也是乡镇志的意义所在),同时也避免了给人门类不齐全的观感,因为从理论上讲,《中国名镇志丛书》没有列的党政群团、公安司法、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民政、劳动保障、人民生活、精神文明建设等门类都可以囊括在“政事民生”分目中加以记述,只不过从乡镇志所记内容应是市、县志记载内容以外的微观资料的角度出发,有则记,无则不记罢了。笔者以为,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另一种办法来平衡篇目设计,做到内容上“横不缺要项”,即将“基本镇情”改为有关地理内容的类目,如《第一关镇志》的“天工开岳”,另设置一“杂述”类目。“杂述”顾名思义就是其他门类中无法放入的内容,皆可归于“杂述”,决不等同于旧志的只记遗闻逸事,这里可延伸为用于记载未设一级类目的党政群团、公安司法、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民政、劳动保障、人民生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为市、县志所省略的,与市、县志所记同类内容有不同表现形式的,有存史价值的微观资料。“杂述”类目下也不必再划分分目,直接以事列条目,一事一条,同样可以达到以上的效果。如果顾虑到党政、人大、政协的内容放入“杂述”恐引起非议,也可考虑将党政、人大、政协的内容纳入志首的“概述”,点到为止。

(二)《中国名镇志丛书》很好地把握了乡镇志编写的价值重心

我们知道,乡镇志最大的价值是补充市、县志所没有的微观资料,尤其表现在人物、文献、风土风情上,不要求面面俱到,更不应照搬市、县志体例。按照这个思路,《中国名镇志丛书》在文献、人物、风土风情上用力相对颇深,基本起到了补微观资料缺失的作用。人物方面,分为历史名人(或“已故名人”)、健在人物(或“杰出人物简介”“健在名人”)、名人与名镇三类,本籍(其中又分已故、健在)、客籍分得清清楚楚。历史名人为已故名人,记载已过世的本镇人或长期扎根在本镇的外乡人;健在人物相当于一般市、县志的“人物简介”;名人与名镇包括到此一游或短期居住的非本镇名人,也包括这样一些人,即非本镇人,但在本镇居住过几年,后来从小镇走向了全国其他地方,成为了名人,其后来的成名却与小镇无关,这类人也是可以记入“名人与名镇”的,类似于旧志的“流寓”篇或新志的“事略”篇。与一个镇有关的名人毕竟不多,依靠当地老人,还是可以做到一一挖掘而不遗漏的。艺文方面,包括歌咏本地的诗文、书写本地风物的楹联、金石碑记、歌谣、文献书目,其中文献书目以写全、写细为要,因为这是今后读者、包括国外友人对这个古镇感兴趣,并进一步研究这个古镇的线索,尤其是当地人的一些一般不为人所知的乡邦文献,在修志中新被挖掘出来的,如果不加以一一尽数记载,很可能将没有其他文献对此加以记载,而为人们所逐渐遗忘。乡镇地域范围比较小,域内文献毕竟有限,除了个别文献鼎盛的名镇如苏州昆山的周庄镇外,从理论上讲完全可以做得到。至于非文艺性的原始档案文献,也是非常具有存世价值的,《中国名镇志丛书》将其纳入附录,符合志体,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也可以有其他的做法,如可以将非文艺性的原始档案文献直接纳入正文相关条目之后(可以字体、字号的不同显示其区别),与正文互为引证,旧志中也有这样做的;或者与“艺文”内容归并到一起,合并为“文献辑存”类目。

(三)《中国名镇志丛书》注重写名镇的“名”与“特”,突出了地方特色

比如说计划出的600部名镇志中,江南古镇所占数量不少,从大的方面说,江南古镇都是小桥流水的水乡古镇,如果不注意突出个性,在篇目上就会雷同,有千人一面之嫌。《中国名镇志丛书》在编写中注意突出了古镇个性,不仅在条目编写上侧重于“名”和“特”,内容有特色或有重要性则列条目写,无特色或不重要则省减,也反映在篇目设置上,类目上设置了自选篇目,在最基本的层次条目上也寻求采用具体的事或物作为条目标题直接表现出来,相较传统志书显得灵活、活泼,标题也更能吸引眼球。志书封面上的图也没有整齐划一地选择古镇上最美的一幅风景,而是取古镇上最具个性的东西,如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是以经济名镇入选《中国名镇志丛书》的,有中国最大的轻纺原料市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原料市场名镇”称号,所以《钱清镇志》封面就采用了中国最大的轻纺原料市场作为背景,而不是该地其他的一些自然景色如古栈道等。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还是在志书的醒目位置标注该名镇是以何种类型入选《中国名镇志丛书》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乡镇志的编写,还是《中国名镇志丛书》的问世,在今天中国仍有其现实的意义。方志有存史、资治、教化、兴利、研究的功能,乡镇志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与省、市、县志相比,在发挥志书的上述功能上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乡村社会的变迁始终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主体内容,这不仅因为在区位结构中乡村占据绝对的多数,而且因为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在更深的层次上代表了中国历史的传统。即使对于整个近代史而言,近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本质上也是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变革的走向、规律及其独特的特征,如果不从乡村社会研究入手,就很难真正获得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认知价值的认识。乡镇志在反映农村社会上有着其他文献典籍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好的乡镇志,不仅仅是一个乡镇历史与现状的综合反映,而且具有超出其本身价值之外的一般性意义,即实际上等于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了一次深刻的调查研究和个案分析,可以为人们了解农村社会多提供一份素材。它所记录的微观资料,不少是十分珍贵和稀有的资料,极具人文历史价值,可以为今天和将来的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基层社会提供资料。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发展迅猛,广大城市周边的农村正在逐渐被城市蚕食而消失,由此带来了乡土历史文化的流失和乡村原住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不适应,对于那些经受城市化扫荡正在消失的乡镇而言,乡镇志的编修不仅可以传承和抢救乡土历史文化和历史记忆,而且可以展示乡镇个体发展脉络,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乡镇志还可以成为联络乡情的媒介,能够正确而又适度地调动人们的恋乡情结,帮助在外地工作的乡亲、港澳台同胞及在异国他乡定居的海外侨胞寻根问祖,通报乡情,传播乡音,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调动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而《中国名镇志丛书》除了发挥乡镇志共有的功能外,还表现在对地方志价值实现形式的探索,是拓展读志用志、服务社会途径的一次有益尝试,或许在中国乡镇志编修乃至中国地方志事业发展史上会成为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

K29

B

1003-434X(2016)05-0008-07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6年研究课题“新中国方志编纂实践创新研究(1949-2015)”(项目编号:2016N21Y)。

猜你喜欢
名镇县志篇目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县志里的乡贤
羊毛衫名镇时尚产业再发力“濮院时尚周”后效应持续发酵
中共党史研究篇目索引
宋朝有四大商业名镇吗?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中共党史研究篇目索引
军事志篇目设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