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纯(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探究多元文化下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刘 纯
(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以口头传唱为主,处于多元文化的今天,由于花瑶的歌舞音乐文化难以与现代的社会文化环境融合而被推向了现代文化的边缘。为了对该种文化实施有效的保护,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被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是,要对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实施有效的保护,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并积极地探索传承和发展的路径。本文针对多元文化下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探究。
多元文化;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文化传承
瑶族中的花瑶是人口极少的一个分支,主要聚居在雪峰山东北麓地区,由于该民族的服饰色彩艳丽,而且女性具有精湛的挑花技艺,因此该民族被称为“花瑶”。花瑶民族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依然生活在大山深处,依赖于自然生存,且生活习性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特点。花瑶的传统文化瑶族的其他分支有所不同,可谓是独树一帜,特别是花瑶民歌以及花瑶民族特有的歌舞音乐,都已经得到学术研究界的关注。由于花瑶民族特有的歌舞音乐采用了口头传唱的传承方式,在现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这个古老的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山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将原生态的歌舞音乐保留下来,并以传统形式延续下来。但是,多元文化环境中,要确保花瑶民族的歌舞音乐能够传承和发展下去,就要采用适合于现代社会发展传承途径,以将这种即将被淹没在现代文化洪流中的传统文化完整地保护起来,并传承和发展下去。
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的民族特点浓厚。由于花瑶民族世世代代都在山里生存,以狩猎、农耕和织布为生,因此,花瑶民族的歌舞音乐主要是山歌和小调。花瑶山歌中,以呜哇山歌为最。呜哇山歌是花瑶人民劳作中所创作的,唱起来会给人以气势高昂之感,而且能够使人们在劳动中做到步伐统一。当听到这样的山歌曲调,就会令人从劳动的疲劳中解脱出来。如果说花瑶山歌是大调式的色彩浓厚,嘹亮高亢的歌声能够令人感受到生活在大山中勤劳而质朴的花瑶男人的检疫性格。与山歌的歌唱风格相对应,小调的歌声则会给人以含蓄之美。由于花瑶小调多为花瑶民间一代又一代地传唱下来的,因此,音乐结构比较简单而清晰、易学,而且唱起来朗朗上口[1]。即便是曲调结构为固定模式,也可以基于此结构而即兴歌唱。小调虽然含蓄,却蕴藏着浓郁的情感,因此而将花瑶民族的热情体现出来。所以,花瑶民族的歌曲具有即兴性,这也是花瑶民族歌舞音乐的原生态体现。
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与传统的单一文化形式相对而言的。传统文化往往受到环境条件的局限而在封闭的范围内传播,包括地域、社会群体以及社会阶层等,都有可能成为维护文化的单一性的条件。多元文化为开放式文化,文化会在多个区域内传播,会被多个社会群体所接受,且并不局限于在某个社会阶层中传播[2]。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融合,而各自的文化特征还可以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独立存在,以相互尊重的态度保留各自的存在空间,并在不同文化互动之间获得发展。与传统的文化存在形式有所不同,多元文化在空间上呈现出多样性,而在时间存在着共时性。
(一)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没有专门的歌谱
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在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中长期保持着口头传承,没有依赖于歌谱,当然也就没有相关音乐的歌谱记载,更不会有专业认识对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以编辑和整理。这种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文化形式,如果失去了传唱的继承人,这种民族音乐就会失传。比如,《呜哇山歌》是花瑶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山歌,现在能演唱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而且保留着这一技艺的人已经年事已高[3]。可见,《呜哇山歌》将会逐渐失传,文化拯救势在必行。
(二)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的传承道路缺乏稳定性
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在花瑶民族中传承具有随意性,并不是对这种文化形式的可以保留,也没有采取正规的传授形式,而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内容,或者是与本民族生活习俗相关的生活方式,约定俗成为习惯性的文化表达形式。也就是说,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是习惯成自然的一种文化形式,而没有采取规范的教育形式,因此导致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的传承形式缺乏稳定性,也很难求得有效地发展。
对于花瑶民族而言,原生态歌舞音乐作为民族特色文化,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原生态歌舞音乐作为情感交流的工具,对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处于多元文化下,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要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就要积极地探索适合于时代的传承和发展途径。
(一)多元文化下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要以保护求发展
2006年,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被收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让传承了几千年的歌舞音乐文化获得了保护。但是,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对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实施有效的保护,还需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思考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的保护问题。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由于其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应用高价值。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亦是如此。几千年来,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都是以顺其自然的方式存在着,伴随着社会历史而流传至今。之所以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具有保护价值,就在于花瑶民族的人们对这种文化并没有可以地保留,而是无意识间使这种文化传承至今,所以,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本身就是花瑶民族文化内容的浓缩,以歌舞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要对花瑶民族的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以了解,就要首先充分理解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之后结合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就可以对花瑶民族的历史以解读[4]。因此,要确保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能够完好地传承和发展戏曲,就要强化对这种文化的
保护意识。
其一,帮助花瑶民族的年轻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主要还需要本民族人民的努力,特别是年轻人更需要承担起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处于多元文化时代,就需要从文化导向的角度出发,帮助花瑶民族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并乐于学习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且将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带出大山,带入到多元文化环境中,接受现代文化环境的洗练。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是与花瑶民族的生活内容密切相关的民族艺术形式。让花瑶民族的年轻人学习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要透过艺术之形而深入探索相关的文化。随着对花瑶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入,就会现代的花瑶年轻人产生民族自豪感,不仅使得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而且还促使自身更富于文化底蕴,并乐于承担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传承的责任。
其二,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环境。传统的顺其自然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就会导致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表达形式落伍于时代而遭到淘汰,因此,要注重文化保护。文化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由于花瑶生活在大山中,几千年来都生存于封闭的环境中,因此顺其自然文化传承方式是可行的[5]。但是,处于现代的开放环境中,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就会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而逐渐被社会淘汰。所以,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要获得传承和发展,就要对这种文化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所以,保护意识是关键,以提升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的社会认同性。为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的保护发展搭建平台,可以使其在文化载体的带动下进行广泛传播。
(二)多元文化下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要以教育方式获得保护和传播
展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要获得保护和传播,可以将现代的教育条件充分地利用起来。随着该种文化通过教育以普及,就会扩大传播规模,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学习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6]。
其一,在花瑶民族聚居地将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基地构建起来,除了教育之外,还要对当地的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进行收集、分类、整理,以形成较为完整的音乐素材,编写成花瑶民间原生态歌舞音乐教材,以为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教育提供可参考资料。
其二,花瑶民间音乐素材整理好之后,还可以将其内容与当地学校的文化可课程相融合。比如,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从提高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的角度出发,将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内容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本民族文化,并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归属感[7]。学生是民族发展的接班人,对民族文化需要承担起传承和发函的责任。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着力民族文化接班人的培养,可以强化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的保护,以教育学生的方式促进花瑶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花瑶民族具有丰富的文化形式,特别是歌舞音乐的原生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点,在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内容的同时,对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可参考的歌谱,而是口头传唱而作为花瑶民族的生活内容而传承至今。处于多元文化下,花瑶歌舞音乐就会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而面临着消失的危机。积极地探索花瑶原生态歌舞音乐传承和发展,就要注重该种文化的保护,以保护求发展。
[1]李晓霞,张兆南,于国良.花瑶呜哇山歌的演唱特点与演唱技巧分析[J].音乐大观,2012(05):92-93.
[2]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编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0:382-383.
[3]李晓霞,张兆南,于国良.花瑶呜哇山歌的演唱特点与演唱技巧分析[J].音乐大观,2012(05):92-93.
[4]王文明,樊兰,肖维.花瑶挑花的文化内涵探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02):110-114.
[5]方磊,唐德彪.民俗学视野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以隆回花瑶村寨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04):42-46.
[6]张琼.湖南花瑶民歌音乐特征探微[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6):145-147.
[7]王文明,樊兰,肖维.花瑶挑花的文化内涵探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02):110-114.
2013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3YBA265),2015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5YBA311)。
刘纯(1980—)女,汉族,湖南新化人,副教授,现工作于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从事钢琴教学工作及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