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日常生活体验说开去

2016-02-02 15:47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俗学手册礼仪

张 勃



民俗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日常生活体验说开去

张 勃

今天非常荣幸来参会,刚才各位老师对很多问题都提出了很好的想法,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在今年1月敬文沙龙上讲过一个题目《建构时代的中国节日建设》,当时高丙中老师给我有一个定位,说是文化越位。我在想,民俗学者的身份究竟是什么?这个课题也存在相似的情况。刚才大家谈到民俗学的实践问题,我们应该做纯学理的研究,还是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最近我在关注移风易俗的话题,如果放在这个概念下理解的话,其实这个题目也涉及移风易俗,就是我们作为学者怎样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回应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这也牵涉到这个课题做指导手册是否可行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礼仪重建不仅是学者的问题,在生活中大家也都在建设。从个人来看,生育、成年、婚丧嫁娶就是他的生活,是个人必须经历的事情。从一些公司来说,比如婚庆公司、殡葬公司,也在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通过提供相关服务来做一些建设,他们不断结合各地习俗进行文化整合,再放到具体的仪式中去。这本身也是一种建设。

针对这个课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即为什么重建,重建什么,在哪里重建,又如何重建。

就为什么重建而言,我首先想到的是“重建”这个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建设,再一层含义才是重建。那么“重”字从何而来?这意味着变之前应该是本来有一个东西,建设一个东西,又重新建设一个东西。为什么要重建的背后暗含着一种缺失,那么缺失了什么而需要重建,这是需要厘清的?同时,谈重建还意味着期望重建的东西是对生活有意义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就没有必要重建。因此,对于这个课题而言,解释人生礼仪对于生活的意义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为什么要有人生礼仪,我很想从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讲。在我的人生过程中迄今经历了结婚、生育、父亲去世等事件。我想以父亲的丧葬礼为例。我父亲是国家干部,他的丧葬仪式是按照公家人礼仪和民间传统仪式都做了一遍。整个过程我都参与其中,通过在其中,我深刻体会到传统丧葬礼虽然十分繁杂,但其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颇具意义,既有关照个人情感让其释放的方面,也有避免个人情感过于放纵、让人直面现实的方面,它有助于缓解个人和家庭突然遭遇不幸、处于危机情况下的紧张焦虑与不适,有利于生活状态从失衡到平衡的转换和修复。比如在我老家那里,骨灰下葬过程中允许大家哭,但下葬结束要回家的时候就不允许哭了,孝子孝女也不可以,而且讲究不能回头,这是一种禁忌。我当时不懂,边回头看父亲的新坟边哭,走不动,在我身边扶着我的一个本家嫂子就告诉我这时候不能回头了,也不能再哭了,再回头再哭的话就对以后不好,尤其是对哥哥家不好。听了她的话,我就不敢再哭了。后来我考虑这样一种禁忌安排的意义:你总是回头的话,就会过于哀伤,而且仪式就很难结束,后面的事情就很难继续。

再简单举一个例子,我女儿在北京市第十四中学读书,3月21日学校要为高三的学生举行成年礼,要求家长给孩子一封信。昨天我刚刚写完这封信,在写这封信的过程中,我回想了女儿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片断和细节,我把自己对她的期待和愿望写下来,内心充满了爱意与温情。这是成年礼的一个环节对于我的意义。

所以,我们探究人生礼仪价值和意义的时候,不仅要有理性的分析和思辨,更要格外关注人生礼仪相关人员的感受与体验,通过调查了解他们在仪式中的感受和体验,看他们如何看待仪式对于自己的真正意义。这样我们的讨论才能更具有说服性,才能说明礼仪重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下面我想讲重建什么这个问题,重建什么是和为什么重建有关联的。当今时代,是不是所有的人生礼仪都中断了?也可能并非中断,而只是发生了变化,是在新的时代产生了和过去不一样的东西,有很多新的因素的介入。像婚礼、丧葬礼可能都只是在以不同于过去的方式呈现。至于成年礼,现在已经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几年的调查,有不少学生都经历过自己的成年礼。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厘清各种人生礼仪目前的基本形态,并和过去的东西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考虑是不是真的需要专门的重建,又有哪些是需要学者和大家有意识去重建的。

再一个问题是在哪里重建。与民俗学研究直接相关的就是田野调查点的选择特别重要,按照现在的课题设计,人生礼仪有五种,每一种又各有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而且城乡之间、不同民族的差别特别大,选点的时候要精心选择,考虑到这个点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如何重建是一个大问题,我说一点个人经验,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最近几年,我在课堂上会让学生做关于成年礼的作业,参加过成年礼的同学就写自己经历的成年礼是什么样的,自己和家人、学校如何准备,又有怎样的感受。没有参加过的同学就设计自己理想的成年礼。比如,有一个同学提到自己的成年礼上,学校铺设了一条长达十八米的红地毯,并在红地毯的一边安置了成年之门,一米代表一岁,让父母牵着自己的手共同走过红地毯,穿过成年之门,就十分具有象征意义。许多同学都提供了他们不同的人生礼仪的经历和感受,同学们的经验和设计对于设计成年礼指导手册应该是有帮助的。我觉得,从民俗学研究的角度而言,这种调查方法也是有益的。

主持人回应:非常感谢。张勃很有自己的体会,她追问了几个为什么,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提醒。她的一些意见,比如仪式不是中断的,是不断变化的等观点都是很有建设性的。吕微老师分析了更高于道德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就是我们需要什么社会关系,什么样的人,如果有这么一个自觉意识,可能在我们制定手册和不制定手册的研究过程中都能更应对自如。

萧放:这次研讨会对于我们课题组同仁来说,是一次脑力风暴,各位专家的意见、建议,对我们很受用,我们好好消化、思考。我想这也是当代中国民俗学发展问题的有益讨论。真诚感谢各位。

[责任编辑:马海燕]

书 评

K890 [文献标识码] A

1008-7214(2016)01-0119-02

张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民俗学手册礼仪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总括*
筷子礼仪
《超越“20世纪民俗学”: 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序 言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礼仪篇(下)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兔兔自杀手册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