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星
(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广东 梅州 514030)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主要症状辨析
刘金星
(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广东 梅州 514030)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兼见嗜睡、咽痛、痰有咸味等症状,具有沉脉或微细脉,是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主要症状,致病机理为阳虚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能够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只要辨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病机为阳虚受寒,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麻黄附子细辛汤;太阳少阴两感证;沉脉;微细脉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治疗太阳与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现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其适应证及使用特点,抛砖引玉,以飨同道。
1.1 上呼吸道感染
案1:邹某,女,31岁,2013年12月受凉后出现畏寒、低热(体温最高37.8℃)、肌肉疼痛、咽痛、喷嚏、流涕,偶有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无汗,不渴,精神极度疲惫,食欲一般,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质稍红,薄白苔,脉沉细。查体神志清楚,呼吸正常,咽部稍充血,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罗音,心率 80次/ 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部查体未见异常,下肢无水肿。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口服阿莫西林5 d无明显效果,中医诊断太阳少阴两感证,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炙麻黄5 g,熟附子5 g (先煎),细辛4 g,熟地黄10 g,2剂水煎服,每日2次。第1次服药后诸症减轻,2剂后仍有咽喉疼痛,余症缓解。
1.2 慢性结肠炎
案2:梁某,女,61岁,2014年秋就诊。患者33年前生产后出现结肠炎症状,每日大便2~3次不成形,经常受凉后腹胀肠鸣,腹部隐痛,长期畏寒,情绪低落,曾经肠镜检查后确诊慢性结肠炎,给予西医正规治疗无效。近10余年出现头部持续性隐痛,有沉重感,颈项部明显,冬季加重,口服多种西药无效。患者饮咖啡则上述症状减轻,腹中有温热感,故30余年来每日喝咖啡2~3杯。初诊:面色晦暗,气短神疲,口渴,无汗出,口苦,饮食一般,睡眠尚可,舌淡苔白,脉微细。诊断太阳少阴两感证,处方:熟附子10 g(先煎),炙麻黄4 g,细辛3 g,干姜10 g,党参30 g,黄芪30 g,麦冬10 g,5付水煎服,每日2次。复诊诉头痛明显减轻,腹痛、腹胀、肠鸣减轻,手足较前温暖,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此后加减调理半月,头痛缓解,大便减少为每日1~2次,且基本成型。
按:案1患者受凉后出现感冒症状,有发热,精神疲惫,脉沉细,辨证属太阳少阴两感证。患者虽是青壮年仍有少阴受寒症状,说明平素身体阳气不足,阴阳互根,长期阳虚多有阴弱,故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并加入熟地。案2患者生产后出现畏寒、腹痛、泄泻,辨证属少阴虚寒症状,此后出现颈项部头痛,为阳虚受寒,寒凝太阳经脉,故诊断太阳少阴两感证,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患者长期腹泻,气阴两伤,故加入党参、黄芪、麦冬补气养阴疗效好。
从以上2个病案归纳出共同症状与体征,即沉或微细脉,畏寒,身体疼痛,嗜睡。还有一些病例会出现发热、痰咸、咽痛等症状。为什么太阳少阴两感证会出现这些特征表现,现分析如下。
沉脉与微细脉。《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说明沉脉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典型脉象。《濒湖脉学》中沉脉描述为“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沉脉为里证的脉象,病理性沉脉有两种,一种为沉而有力,因为邪实內郁,阳气被遏,但正气尚盛,正邪相争,故脉象沉而有力,多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证;一为沉而无力,是气血不足或阳气衰微。太阳少阴两感证时少阴阳气不足,故常为沉而无力。除沉脉外,微细脉也经常出现。《伤寒论》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说明微细脉是少阴病的主脉,少阴病阴阳两虚,以阳虚为重,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会有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临床遇到外感患者,根据这两种脉象辨证太阳少阴两感证,准确性很高。
畏寒是最常见的症状,“寒”指患者自觉怕冷的症状,《中医诊断学》[1]有恶风、恶寒、畏寒之分。患者自觉寒冷避风可缓解名恶风,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名恶寒;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名畏寒。少阴阳虚患者表现为畏寒症状。“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寒邪遏制,不能温煦体表故恶寒。临床观察太阳少阴两感证患者常出现畏寒症状,可能为少阴阳气不足、不能抵御阴寒之气,寒邪直中少阴,故有畏寒现象。但临床工作中,畏寒与恶寒不必严格区分,只要患者描述有“怕冷”症状,结合脉象等即可判断为太阳少阴两感证。
身体疼痛。“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患者也常有身体疼痛症状,且疼痛多为上半身,以颈背部及上肢为主,性质多为酸痛。因风寒外束,经气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少阴阳气不足,湿邪阻滞经络,故身体疼痛。
嗜睡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症状,这与西医学定义的嗜睡不同。其临床表现为,在充分休息的前提下,仍会白天精神萎靡不振,虽可进行工作、学习,但是极度疲劳、情绪低落,相当于“但欲寐”。少阴寒化证时心肾阳虚、神失所养,故“但欲寐”。只要外感患者见“脉微细,但欲寐”就表明病入少阴,可辨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这个症状可与它症同时出现,也可以单独出现,有些患者因为嗜睡就诊,按少阴病或太阳少阴两感证治疗常有很好效果。
发热。部分患者有发热症状,但很少为高热。风寒侵袭肌表,寒邪与卫阳交争,故发热。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患者少阴阳气不足,同时常有卫阳不足,与寒邪相争多不激烈,故该证的发热多为中、低热,很少为高热。
太阳少阴两感证还有一些特点,如痰咸,为偶见症状。因肾在五行为水,对应五味为咸,少阴受寒,肾水上泛,故痰咸;咽痛,《内经》有“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3],少阴经络经过咽喉,故少阴受寒会出现咽痛症状,视诊时咽部不红或稍红可有滤泡;受凉是本病的病因,现代空调普及,夏天也会因冷气侵袭出现寒邪直中现象,故本证冬夏皆可发生;太阳少阴两感证时的感冒症状,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且病程较长,但症状不易传染。因为该证患者素有少阴阳气不足,若依靠阳气恢复将寒邪祛除,过程相对缓慢。
根据以上症状辨析,太阳少阴两感证是在少阴阳气不足的基础上,受凉后出现太阳经与少阴经相应症状,所以该证的病理基础为阳虚感寒。
故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适应证可归纳为,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兼见嗜睡、咽痛、痰咸等症状,具有沉脉或微细脉,符合阳虚感寒的致病机理。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附子温少阴肾阳,麻黄解太阳表寒,细辛温经散寒、表里同治,所以该方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
《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本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应有畏寒肢冷、倦怠嗜卧、脉沉或微细,却见发热,初病就见到发热往往是太阳病的表现,此时脉沉说明以少阴阳虚为主,太阳感邪与少阴里虚共见,称之太阳少阴两感证。该证的病机是阳虚感寒,故少阴经的心肾疾病可以按此辨证,且少阴经所过部位出现的症状也可以按该证辨证。故现代许多医家扩大了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使用范围,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妇科疾病、五官科疾病都可以用此方治疗。如黄煌用以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等妇科疾病[4],郭立中等[5]用以治疗失聪与慢性肾功能不全,高体三[6]用以治疗癥瘕(卵巢囊肿),杨素娟[7]用以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薛海滨[8]等治疗急性咽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病例都有脉沉、嗜睡、畏寒、身痛等特点,都具有阳虚感寒的共同病机。只要主症及病机相同,该方不仅可以治疗外感病,还可治疗内科杂病,扩大了临床适用范围。
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方剂,该证患者多具有沉脉或微细脉,且有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嗜睡等症状,辨证为阳虚感寒的病机,临床不只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借此分析,期望能推广该方的应用。
[1]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14.
[2] 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
[3] 程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4] 眭冬蕾.黄煌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妇科病经验举隅[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83-84.
[5] 李安娜,郭立中.郭立中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J].河北中医,2013,35(6):806-808.
[6] 韦大文,郑书娟,高天旭.高体三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杂症[J].中医学报,2010,3(2):226-227.
[7] 郝秀梅.杨素娟主任医师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571-572.
[8] 薛海滨,张素萍,杨润青,等.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咽痛2则[J].河北中医,2014,36(3):376-393.
R285.6
:A
:1006-3250(2016)04-0570-02
2015-07-19
刘金星,男,主治医师,从事中医心系疾病的临床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