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哲学家蒂莫西·威廉姆森的讲演及其会议综述

2016-02-02 11:26刘靖贤
哲学分析 2016年1期
关键词:姆森威廉主义

刘靖贤



牛津大学哲学家蒂莫西·威廉姆森的讲演及其会议综述

刘靖贤

受“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资助,应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邀请,英国牛津大学逻辑学讲座教授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于10月8日至19日访问北京大学哲学系。威廉姆森是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丹麦文理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亚里士多德学会和心灵学会现任会长,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逻辑、认识论、形而上学和语言哲学,专著有《同一和分辨》(1990年)、《模糊性》(1994年)、《知识及其限度》(2000年)、《哲学的哲学》(2007年)、《作为形而上学的模态逻辑》(2013年)。这些著作中的大多数在当代哲学中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一、威廉姆森在北京的六次公开讲演

10月9日下午,威廉姆森在北京大学做了第一次公开讲演“哲学中的建模”(Model-Building in Philosophy)。建模的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都取得了成功,因为关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数学模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那么,建模方法是否可以运用于哲学呢?表面上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为建模方法依赖于通过可观察结果而进行的检验,但哲学作为扶手椅探究并不面对可观察结果的检验。然而,威廉姆森认为,从宽泛的角度看,建模方法也可以运用于哲学研究,而且这种运用有助于澄清哲学发展的本性。在威廉姆森看来,模型是由一致并且形式上可处理的描述D给出的;所谓“形式上可处理”是指,D在实践中足够精确和具体,足以决定其他相关描述D*,也就是说,或者D衍推D*,或者D衍推非D*。威廉姆森通过两个例子说明建模方法在哲学中的作用:一个是作为不确定性的模型的概率分布,另一个是作为语言的模型的简单命题语言。由此威廉姆森认为,通过证明X中的原则在一个模型上成立,我们可以表明这些原则是一致的;通过证明原则A在这个模型中不成立,我们可以表明X中的原则不衍推A。此外,威廉姆森还讨论了简单模型的优点、模型与形式哲学的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建模方法的问题。

10月10日下午,威廉姆森在北京师范大学做了第二次公开讲演“对实验哲学的哲学批判”(Philosophical Criticism of Experimental Philosophy)。所谓实验哲学,在宽泛的意义上是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哲学探究,在精确的意义上是指以哲学为动机的实验探究,针对与哲学问题有关的假设情形,从相当数量的实验对象引出意见或结论。近年来,实验哲学提出了“否定纲领”:从自然主义角度对分析哲学的非实验方法进行批判,特别地,批判分析哲学对思想实验的依赖。在威廉姆森看来这种批判面临陷入怀疑主义的危险。一个对思想实验可行的辩护策略是:思想实验所引出的判断是由心理能力保证的,而我们的日常判断也是建立在心理能力基础上的;因此,如果承认日常判断的可靠性,那么也应该承认思想实验所引出的判断的可靠性。但是,玛切尼(Edouard Machery)在“思想实验与哲学知识”(2011)一文中认为,思想实验中概念的应用范围超出了心理能力的范围,只有在心理能力范围内做出的判断才是可靠的,她还援引知识论和伦理学中的例子做论证。威廉姆森针锋相对地通过反例指出,有些在心理能力范围之外做出的判断也是可靠的,如果把可靠的判断限制在心理能力范围之内,那么将陷入怀疑主义。此外,威廉姆森认为,为了避免思想实验导致错误结论,可以将其与形式方法结合起来,例如概率论、认知逻辑、决策论、博弈论等等。

10月13日上午,威廉姆森在首都师范大学做了第三次公开讲演“先验和后验知识的区分有多深”(How Deep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 Priori and A Prosteriori Knowledge)。先验知识和后验知识是哲学上的重要区分,但是威廉姆森认为这一区分只是表面上的,没有任何理论意义。一般来说,先验知识被定义为不依赖经验的知识,而后验知识被定义为依赖于经验的知识。威廉姆森分析了上述定义中的“依赖”。在他看来,所谓“依赖”是指经验发挥的作用,他把经验的作用区分为两类:赋能(enabling)作用和证据(evidential)作用,前者使我们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后者指导我们给出问题的答案。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威廉姆森给出了两个例子:(1)所有深红色的东西都是红色的;(2)所有新版的《谁是谁》都是红色的。通常看来,(1)显然是先验知识,而(2)显然是后验知识。但是威廉姆森通过详细分析指出,人们在知道(1)和(2)时使用了想象力,(1)和(2)背后的认识过程几乎是完全类似的,其中经验更多地发挥了赋能作用,而更少地发挥了证据作用。因此,先验和后验的区分在认识论上是肤浅的。在威廉姆森看来,他的例子并不是特例,而是包括数学知识和逻辑知识在内的大多数知识的典型特征。

10月13日下午,威廉姆森在北京大学做了第四次公开讲演“模态科学”(Modal Science)。在威廉姆森看来,类似于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的区分,也可以把模态区分为客观模态和认知模态,其中客观模态包括形而上学模态、物理模态和实践模态。威廉姆森考察了一系列自然科学与客观模态发生关联的方式,包括支持反事实情形的规律、客观概率以及状态空间。特别地,威廉姆森还为状态空间给出了一个形式系统,它是一个由模态逻辑和时态逻辑结合而成的量化命题逻辑系统,其模型包括瞬间状态集(带有几何或拓扑结构)、有向时间长度集(带有可加结构)以及一簇把一个瞬间状态映为另一个瞬间状态的函数。在《作为形而上学的模态逻辑》一书中,威廉姆森从二阶模态逻辑得出关于个体的必然主义的结论(必然地任何个体都必然地是某种东西);与此类似,他从上述有关状态空间的形式系统中也得出了关于命题的必然主义(必然地任何命题都必然地是某种东西)。基于这种命题必然主义,威廉姆森认为,客观模态一般来说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而言是开放的,自然科学的客观模态维度既不是大众认知结构的人工产品,也不是过度形而上学思辨的矫揉造作,关于形而上学模态的哲学研究不能与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独立开来。

10月14日下午,威廉姆森在北京大学做了第五次公开讲演“知识和信念,行动和意图”(Knowing and Believing, Acting and Intending)。威廉姆森在《知识及其限度》一书中提出“知识第一位”的口号,他认为这个口号不仅在认识论上是有意义的,而且也可以引申到心灵哲学和行动哲学。在认识论的传统中,知识被定义为有证成的真信念,但由于盖梯尔反例的存在,知识的传统定义受到挑战。在威廉姆森看来,与其修改知识的定义,不如颠倒信念和知识的关系,不是信念先于知识,而是知识先于信念。从戴维森的行动哲学出发,威廉姆森把行动和知识进行类比,意图类似于信念,成功类似于真,失败类似于假。对于知识而言,我们使心灵适合于世界,这是实践推理的输入;对于行动而言,我们使世界适合于心灵,这是实践推理的输出。根据“知识第一位”的口号,知识蕴涵真的信念,类似地,行动蕴涵成功的意图。对于理智生活而言,在好的情形中,人们根据知识而行动,实践推理是知识和行动的联结纽带;但是在坏的情形中,虽然人们仍然进行实践推理,但是知识和行动仅仅局部地联系在一起,信念扮演了知识的局部角色,意图扮演了行动的局部角色。

10月15日下午,威廉姆森在中国人民大学做了第六次公开讲演“分析哲学的演变”(The Transformation of Analytic Philosophy)。威廉姆森回顾了最近几十年来形而上学在分析哲学传统中的复兴。他把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看做当代分析形而上学的典范,根据这种学说,存在无穷多个可能世界,它们是相互独立的时空系统,每一个可能世界都像我们的现实世界一样真实具体。在威廉姆森看来,模态实在论的产生不仅有源自模态逻辑和时态逻辑的技术性原因,而且与蒯因对基于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模态逻辑的哲学批判密不可分。事实上,正是模态实在论为可能世界提供了非形式和非模态的解释。威廉姆森还把刘易斯与主张描述形而上学的斯特劳森和主张本质主义的克里普克进行比较。相比而言,斯特劳森更加倾向于在日常语言的框架下分析概念的结构特征,而克里普克则更加偏向于从语义学和语言哲学角度得出其形而上学结论。此外,威廉姆森还从自身的学习经历,以牛津大学哲学系为视角,进一步回顾了最近几十年来分析哲学的发展演变。

威廉姆森教授先前应陈波教授邀请,曾经在2009年访问中国,先后在北京、太原、重庆、上海、浙江和广州等地的高校讲学。威廉姆森此次讲学无疑又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哲学学者与威廉姆森本人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中国哲学学者对当代英美哲学前沿的学习与了解。

二、“威廉姆森:逻辑和哲学”国际研讨会

10月16日和17日在北京大学召开“威廉姆森:逻辑和哲学”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以及分析哲学中心共同主办。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美国、英国、荷兰、挪威、克罗地亚、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和大陆地区的近50名学者,其中有两位多家科学院院士、多位国外哲学系主任、三位英文A&HCI索引期刊主编。在会议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贾爱英女士以及本次会议的主办人陈波教授分别致辞。陈波在其致辞中强调,我们要从“学习、理解、转述别人的哲学”逐渐转变到“与别人一起研究哲学”。

开幕式结束后,威廉姆森教授做了会议主题讲演“溯因哲学”(Abductive Philosophy)。在威廉姆森看来,所谓溯因哲学是一种使用非演绎的溯因推理方法的哲学。而溯因推理就是最佳说明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威廉姆森回忆了他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达米特对他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在如何做哲学上的区别是,你认为,最佳说明推理是哲学论证的合理方法,但我不这样认为。”从这种方法论上的差别出发,威廉姆森认为,如果像达米特那样,在给出一个解释某种证据的理论之前首先追问一个理论本身是否有意义,那么需要继续追问关于意义的论证本身是否有意义,这将导致无穷倒退。正是在这个地方,威廉姆森认为,溯因推理或最佳说明推理可以避免这种无穷倒退。通过最佳说明推理,我们从证据推出能够为该证据提供最佳潜在解释的理论或假说。事实上,最佳解释说明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例如,从过去没有直接证据的事件得出宇宙大爆炸理论。当然,潜在解释(理论)之间有好坏的程度区别,威廉姆森对此给出了一个标准:“理论T是否与证据E一致;T是否衍推E;从T是否可以证明E;T是否具有简单性和优雅性的优点,以及T是否避免任意性和特设复杂性的缺点”。有人或许会问,如果按照溯因的方法做哲学,那么哲学所需要的证据是什么?威廉姆森的回答是,整个人类的知识都是哲学的证据基础。有人可能会继续质疑,如果是这样,那么哲学变成了科学,哲学家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实验来做哲学。威廉姆森的回答是,自然科学并非是唯一使用溯因推理的系统探究,作为扶手椅探究的数学也使用溯因推理。数学被看做演绎科学的典范,所有数学定理都可以通过第一原则来证明,但是这些第一原则本身却不能得到证明。事实上,在寻找第一原则时,数学使用了溯因推理,例如,公理化集合论通过寻找新公理来解决连续统假设。因此,虽然作为扶手椅探究的数学使用了溯因推理,但并没有变成自然科学。类似地,同样作为扶手椅探究的哲学也可以使用溯因推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变成自然科学。虽然哲学在使用溯因推理时所依赖的证据来自其他科学,例如,时间哲学之于物理学,知觉哲学之于心理学,但是并非所有哲学都依赖于这种证据,例如,人们经常从常识出发构造各种哲学逻辑系统。此外,威廉姆森还考虑了有关溯因哲学的其他问题:通过使用溯因推理而得出的更为大胆和精确的哲学理论是否也是错误的理论;诉诸简单性和优雅性这些近似于美学标准的溯因方法是否能够得到真的哲学理论。

随后,参会学者被划分为逻辑组和哲学组分别进行会议发言。所有会议发言都围绕威廉姆森的四本主要著作展开,包括《知识及其限度》、《作为形而上学的模态逻辑》、《哲学的哲学》和《模糊性》。

在威廉姆森的著作中,《知识及其限度》(2002年)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讨论。阿姆斯特丹大学范本特姆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谈论知识”,他从动态认知逻辑的角度深入考察了逻辑与认识论之间的互动。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从‘知识第一位’到知识和信念的统一”,他反对威廉姆森关于知识的外在主义,从知识的内在性出发给出了真、知识、信念和行动的统一结构。四川大学徐召清博士的报告题目是“威廉姆森对先验和后验区分的挑战”,他认为威廉姆森给出的反例成功说明存在既非先验又非后验的知识,但这个反例并不具有一般性,仅是一种扶手椅式的知识。富兰克林与马歇尔学院克罗尔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威廉姆森适中提议的平凡化”,他反对威廉姆森把知识看做事实性的静态态度,认为这种观点将导致平凡化的结果。日本先端科学技术研究院水本正晴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不敏感不变主义的知识优先语义与知识优先方法的一般化”,他从威廉姆森“知识第一位”口号出发,以调和认知语境主义与认知不变主义之间的分歧为目的,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第一位的语义学。香港岭南大学纳多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知识第二位”,与威廉姆森针锋相对,她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第二位”的口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唐热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知识、信念和证成”,她提出了“系统第一位”的整体论知识观,把传统的信念第一位的知识观与威廉姆森的知识第一位的知识观结合在一起,给出了盖梯尔反例的解决方案。山东大学任会明教授报告题目是“幻象与认知规则”,他探讨了知觉理论的中幻象问题,由此引出了关于认知规则的思考。北京大学迪莫克博士的报告题目是“机会、可错论与悖论”,他从捍卫知识第一位的立场出发,对近年来兴起的可错论进行反驳。云南大学喻郭飞博士的报告题目是“如果你不同意,我应该改变我的想法吗?”,他探讨了当代认识论中的认知合理性与证据之间的关系。日本北海道大学奥托布兰多博士的报告题目是“自我知识的限度”,他从现象学角度出发,类似于威廉姆森为知识设定限度,探讨了如何设定自我知识的限度。王彦晶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知道如何的逻辑”,一般认知逻辑只处理命题态度词“知道”,他给出了一种新的处理“知道如何”的逻辑系统。日本北海道大学山田友幸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断言与承诺”,他从动态认知逻辑的角度,针对威廉姆森把命题承诺逻辑与道义逻辑结合起来的建议,给出了一个形式语义。日本京都大学笠木雅史博士的报告题目是“知识、证据和推理”,他为威廉姆森知识等于证据的主张做辩护,反驳了近来对该主张的批判,并且在威廉姆森知识论的框架下说明了证据和推理之间的关系。西安交通大学的雒自新博士与燕山大学刘叶涛教授的合作论文是“威廉姆森的反KK论证”,他们不赞同威廉姆森对认知逻辑中正内省公理的反对,指出威廉姆森的论证预设了不精确的知识,但这一预设是不合理的。北京大学李麒麟博士的报告题目是“作为心灵状态的知识与盖梯尔问题”,他通过一个范例指出威廉姆森的外在主义方法论是不可行的。厦门大学陈嘉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知识优先与理性空间”,他认为,威廉姆森从解释知识的角度提出知识优先的论题,与此相反,他从信念形成的角度考察了知识优先论题是否可能。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大学米塞维奇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威廉姆森论贬损语及其语义地位”,他不同意威廉姆森把贬损语看做约定含义的做法,通过语义分析指出贬损语的指称是社会种类。

《作为形而上学的模态逻辑》是威廉姆森关于模态形而上学的新著,也引起了参会学者的广泛争论。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生坎帕的报告题目是“威廉姆森论此性”,围绕此性这个概念,他为普兰廷加的偶然主义做辩护,反对威廉姆森的必然主义。香港岭南大学马歇尔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对应体理论和现实性问题”,他通过修改对应体理论的某些技术细节,反驳了威廉姆森关于对应体理论不能充分说明现实性算子的观点。明尼苏达大学库克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必然性、必然主义和数”,他指出威廉姆森的必然主义与当代数学哲学中的抽象主义之间的平行关系,因此后者的优点和缺点也反映了前者的优点和缺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内尔森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偶然存在”,他认为威廉姆森不能通过无限制地使用必然化规则而得出必然主义的结论,他通过限制必然化规则为一种直观上合理的偶然主义做辩护。美国纽约大学博士生古德曼的报告题目是“计数不可共存者”,他认为,如果可以刻画纯粹可能个体,那么存在必然的性质,他运用一阶模态逻辑、广义量词和无穷逻辑给出了纯粹可能个体的刻画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江怡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形而上学的复兴与逻辑本性的理解”,他强调了形而上学在当代分析哲学中的复兴以及这种复兴对我们关于逻辑本性理解的推进。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拉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威廉姆森与复活”,他从基督教关于复活的理论出发,回顾了由威廉姆森的必然主义所导致的关于永恒主义和瞬间主义之间的争论。挪威奥斯陆大学林奈博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威廉姆森论绝对普遍性”,他同意威廉姆森关于拒绝绝对普遍性导致表达力局限的论证,他在一个模态系统S4.2中给出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哲学的哲学》是一本关于方法论的著作,威廉姆森教授在该书中捍卫了哲学传统中的扶手椅方法的合理性。首都师范大学叶峰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对自然主义来说什么是可行的直觉”,他赞同威廉姆森对极端方法论自然主义的批评,但他为一种唯名论物理主义的方法论做辩护。台湾中正大学侯维之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如何思考关于外在世界知识的怀疑论证”,他反对威廉姆森关于思想实验的认识论,通过经验论证说明关于外在世界知识的怀疑主义是站不住脚的。日本东京大学一之濑正树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如何解决多余因果问题”,他从威廉姆森“既需要事实情形又需要反事实情形”的方法论出发,考察和分析了多余因果问题。香港岭南大学博士生王庭浩的报告题目是“实验批判和哲学实践”,他认为不应该完全抛弃威廉姆森批判的实验哲学的否定纲领,而是应该在方法论上改进这个纲领。香港大学多伊奇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论证、直观与哲学案例”,他从更为一般的角度考察了方法论问题,他认为论证的方法优于论证加直观的方法。

《模糊性》是一本关于模糊现象和连锁悖论的著作,威廉姆森在该书中批判了传统的语义解决方案,通过一系列巧妙论证,他捍卫的经典逻辑,提出了认知主义的解决方案。台湾阳明大学王文方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模糊谓词的多赋值论”,他不同意威廉姆森对连锁悖论多值解决方案的批评,给出了一个多元赋值方案,在他看来,这个新方案可以解决高阶模糊问题。日本东京大学迪茨博士的报告题目是“二十年来的模糊性”,他指出威廉姆森《模糊性》一书对模糊哲学的重要贡献,从历史角度回顾了边界情形和认知合理性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博士生王海若的报告题目是“固定容忍原则”,她分析了导致连锁悖论的深层原因,由此指出语义方案和威廉姆森的认知主义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连锁悖论。大连理工大学李楠博士的报告题目是“现象连锁悖论的窄目标可错论解决方案”,她认为模糊现象是伴随物理性质而产生的,从可错论角度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解决连锁悖论的方案。

在会议闭幕式上,陈波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感谢各位参会学者对本次会议做出的贡献,他还宣布明年将在北京大学举办“悖论:逻辑和哲学”国际会议。此前,陈波教授已经主办了三次“逻辑和哲学”系列国际会议,分别是“弗雷格,逻辑和哲学”国际会议(2011年)、“克里普克,逻辑和哲学”国际会议(2012年)、“蒯因,逻辑和哲学”国际会议(2013年)。与前三次会议不同,本次“威廉姆森:逻辑和哲学”国际会议在人数、规格、等级上都超越以往三届,其中有很多知名学者和优秀学者,会议论文总体上达到很高水准。正因为如此,与会的美国A&HCI索引期刊《哲学论坛》(Philosophical Forum)的主编道格拉斯·拉凯(Douglas Lackey)教授将提供该杂志明年秋冬两期发表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

此次国际会议不仅为中国哲学学者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提升中国哲学学者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而且此次会议本身就是一个国际舞台,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哲学学者围绕威廉姆森哲学的各个论题展开争论与合作。

(责任编辑:肖志珂)

作者简介:刘靖贤,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姆森威廉主义
被控霸凌,英内阁大臣辞职
破耳兔
新写意主义
英国防大臣被免职或另有隐情
英国防大臣被批“一事无成”
近光灯主义
一粒沙子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不计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