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阴山古刹五当召的建筑艺术特点

2016-02-02 08:25
神州民俗(学术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空间建筑

侯 烈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文化遗产

分析阴山古刹五当召的建筑艺术特点

侯 烈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五当召,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原名巴达嘎尔召,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召”为“庙宇”之意。有大小殿宇、经堂、僧舍2500余间,占地300多亩,分布在1.5公里长的山坡上。它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雄浑壮观。至清朝中期,内蒙古地区的喇嘛寺庙多达 1800多座 ,藏佛文化与当地民风 、民俗融为一体。格鲁派寺院建筑风格也随之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不同时期的建筑汉、藏、蒙风格的比例有别,唯有五当召属于典型的纯藏式建筑风格,这种建筑群利用地形,将主体建筑置于重要的位置,与次要建筑形成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建筑群体艺术形象。五当召无论从建筑选址、总体布局还是艺术表现上,都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五当召 建筑 艺术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主要受气候环境、风俗文化、历史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因地制宜,反映其民族、地区、时代的特点与生活理念,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它不仅是民俗生活的场所,也是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它反映着特定民族的社会观念和审美观念,因注重伦理、调和礼乐而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因此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亦称“风土建筑”,意指适应当地特有的环境与文化,为当地人创造出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与形态。风土建筑有很强的历史性、民俗性、地域性,是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而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抗卜楞寺齐名,中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藏传佛教寺院,阴山古刹五当召即是具有代表性的“风土建筑”。

一、五当召建筑历史背景

阴山蒙古语名为“达兰喀喇”,意思为“70个黑山头”。阴山山脉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间。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五当召即位于内蒙古阴山山脉大青山腹地,包头市石拐区东北约45公里的吉忽伦图苏木五当沟内的大青山深处。

五当召,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原名巴达嘎尔召,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召”为“庙宇”之意,为典型的格鲁派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错以西藏扎什伦布寺为蓝本兴建,经过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的多次扩建,逐步扩大始具今日规模。因召庙建在五当沟的一座叫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通称其名五当召。五当召依地势面南而建。有大小殿宇、经堂、僧舍2500余间,占地300多亩,分布在1.5公里长的山坡上。它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雄浑壮观。

二、五当召的主体建筑

五当召占地面积300多亩,其建筑物以白色为主色调,屋顶为平板式四方形。内部由八大经堂(现存六座)、三座活佛邸和一幢安放本召历世活佛舍利塔的灵堂组成;另有僧房六十余间以及塔寺附属建筑,全部房舍二千五百余间。现存六大经堂为苏古沁殿、洞科尔殿、却伊日殿(显教经堂)、当圪希德殿、阿会殿(密宗经堂)、日本伦殿(菩提道学经堂)等。

苏古沁殿坐落于五当召的最前部,是全寺集会诵经之地。为曲型的藏式建筑群,规模宏大。殿内塑像,壁画,唐卡(卷轴佛画)俱全,各殿均各有特色,供有高达十米的释迦牟尼铜像,高达九米的黄教始祖宗喀巴铜像,护法金刚像,白度母和绿度母塑像等。三座活佛府邸在阿会殿的南面,其中当属洞科尔活佛府规模最为宏大,为第二世活佛热西尼玛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所建。左右是接待多伦诺尔汇宗寺甘珠尔瓦呼图克图和章嘉国师而建造的两座府邸。

苏古沁殿经堂内的立柱全用龙纹的栽绒毛毯包裹,地上满铺地毯,墙壁绘有彩色壁书,色彩丰富,又不觉轻浮夸张,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在苏古沁独宫西面与其并列的却人林独宫,高踞这两宫之上的,是洞阔尔独宫,是讲授天文、地理的场所,门楣上方悬挂著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广觉寺”匾额,宫前有讲经台,是喇嘛学经和口试之处。阿会独宫位于山坡最高处,是传授医学的学部。日木伦独宫为教义学部,专门传授喇嘛历史、教义、教规。

三、五当召建筑特点

五当召地处寒温地带,建造之时,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绥远通志略》有简明记载 :“......群山环绕,曲涧交萦,麋鹿穿林,松杉蔽日。”五当召地处阴山山脉之中,周围是起伏的群山,北处是吉忽伦图山主峰,东、西两侧还各有南北延伸的山 峰,寺院两侧的山谷中有溪水护寺,同交汇于寺前,向南蜿蜒流去,寺院背山面水、 坐北朝南,环境优美,山沟岩壁生长的油松林,构成灵山圣水一派佛居的景象,是一处寻幽探胜的佳地。

(一)五当召为五当召是内蒙古地区有名的学问寺。蒙古著名史学家达摩陀罗在《白莲念珠》中记载,“五当召的经学最为有名,到19世纪末时,本召僧侣仍有八百余名。”与格鲁派的宗教教义相吻合,武当召从建筑空间的组织上也突出格鲁派学院制的特点。为了弘扬佛法,召内设有专供喇嘛们学习经典,研究佛学的学塾(札仓)。学塾共分四个部分:时轮学部,显教学部,密宗学部,菩提道学部。

(二)与西藏日喀则的“宗山堡”一样,武当召内除却经堂、佛典,同时设有监狱、法庭,并有武装,具有完备的防御体系,是享有特权的政教合一寺院。

(三)五当召整体建筑利用贯穿南北的纵向轴线将建筑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秩序,使位于轴线上的单体建筑和广场作为轴线上的一个个节点都有自的空间特性。利用对称均衡这一原理在组织着主体建筑,从而形成严谨均衡的空间布局。沿着这一条隐含的中轴线自下而上、有主有次的依次分布着苏古沁殿、洞阔尔活佛殿和当圪希德殿等建筑。

1、苏古沁殿经堂内部用柱子、木坐榻、经幢和经幡等去分割不同功能空间,经堂内最外侧的柱列,每两个柱子中间都挂有经幢,便于将诵经空间与交通空间分割开来,同时增加了殿内诵经空间的神秘感,进入经堂内部后,穿过经幡下的可视空间,能够感受到诵经空间的宽阔以及经堂中部空间的高大,空间之间相互渗透流通,恰到好处。

2、五当召的主体建筑洞阔尔殿体量高大、色彩鲜艳使其成为庭院中建筑群体的核心,它在整个庭院空间布局中居于主导。这条轴线在空间内形成了很好的视觉导向,引导人们走进这个具有浓重宗教气息的庭院,同时也为整个庭院自由灵活的布局增添了一种理性的秩序感,这也是五当召庭院景观布局的一大亮点。

3、活佛府区是由位于主轴线东侧的洞阔尔活佛府、章嘉活佛府、甘珠尔活佛府、苏波盖泉、阿会殿这几座殿堂组成的。这些佛教建筑布局相对而言较为自由,并且打破了坐北朝南的惯例,与宗教空间的主体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个庭院空间在庄重严谨的布局中又不失自由灵活的气息。僧人的生活区主要分布于两侧的山沟内,这些藏式低矮的屋舍全部粉刷成白色,它们看似自由分布,其实彼此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围合的作为。整体布局较为灵活,自由多变,它们为宗教空间的主要佛教建筑起到一个陪衬作用。

(四)早期佛教认为宇宙中心为须弥山,围绕须弥山的世界分为四大洲和八小洲,且有上、中、下三界。而在表现早期宇宙观时,不同的寺院有着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桑耶寺做了分开的平面布置 ,而日喀则的白居寺则是在一座建筑内做了集中的平面布置。俯瞰五当召,苏古沁殿与洞阔尔殿作为五当召的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二者无疑是其整体建筑的中心与灵魂所在 ,相当于佛教宇宙观中的 “须弥山 ”,围绕这个“须弥山”同时又布置有五殿、三府、一陵及僧舍等。整个建筑群以主殿为中心,层层向外,既能控制全局,统领整体,突出佛祖的独特地位,又表达着藏传佛教宗旨中 “聚集 ”的含义 。在五当召内整个庭院以山脚为起点布置的广场,视野宽广,仰视五当召建筑群体,给人一种宏伟壮大的气势,烘托出众生对五当召的宗教崇拜感。恰恰又印证了藏传佛教宗之中“聚集”二字的深刻 含义。

五当召依山势展开,以“聚巧形以展势”和“积形成势 ”的独特建筑手法 ,利用阴山山脉峰峦之雄 ,扩展了建筑的尺度与体量,形成格鲁派寺院这种“通向光明彼岸的宗教场所”所应具有的神化了的气势磅礴,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各殿府围绕中心建筑星罗排布,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外辐射,形成一个看似自由散漫,实则紧密集中的整体。另外将五当召主体建筑群看成一个空间视觉中心的话,分散布局的僧舍以及其他零星的建筑设施也正是以辐射状来完成空间组织的,这就形成了另外一个层次的集中分布,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主体建筑群。

结语

五当召不论整体布局还是建筑单体的布置,不论外部空间的营造还是内部空间的处理都是围绕佛教的主题,并且十分成功,其召内的整体建筑无不体现出设计者对环境的尊重以及合理的利用,仰视五当召内的整体建筑,面对“须弥山”之所在,恍若置身于宇宙之中,渺小如尘埃的我们,无不被其震撼心灵,涤除心中的欲念,实现心胸的澄明空灵。

至清朝中期,内蒙古地区的喇嘛寺庙多达 1800多座 ,藏佛文化与当地民风 、民俗融为一体。鲁派寺院建筑风格也随之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不同时期的建筑汉、藏、蒙风格的比例有别,唯有五当召属于典型的纯藏式建筑风格,这种建筑群利用地形,将主体建筑置于重要的位置,与次要建筑形成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建筑群体艺术形象。五当召无论从建筑选址、总体布局还是艺术表现上,,都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1〕徐广伟.中国少数民族建筑赏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

侯烈(1989--),女,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创享空间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